祖国不能忘记 人民不要忘记

Janson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祖国不能忘记 人民不要忘记</b></font></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写给2017年国庆节关心97岁开国将军胡炜的人</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崇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炜少将(1961年)</h3> <h3>  胡炜,1949年开国将军,河南新蔡人,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1974年他是我的直接领导,今年97岁高龄。</h3><div> 至2017年9月22日,开国将军全国只剩下24位,河南籍的只有胡炜一位了!</div><div> 1920年10月5日,胡炜将军诞生,今年国庆假日恰逢老将军97岁诞辰。国庆加寿庆,喜上加喜,我们决定再一次前往祝寿。</div><div> 为祝寿,我们给老将军送一幅以他的诗句为内容的条幅:纵是浮云能蔽日,丹心不泯照千秋。</div> <h3>  此时,胡炜老将军正在301医院住院。住院的胡炜老首长,精神很好,积极配合治疗,每遇查房,就主动坐起来,有部属来访,他都亲切有力地握着手不放,离开时则招手致意。每天上午下午坚持到沙发上坐一两个小时。只要听说同樓层有新住院的老同志,他就坐上轮椅前去看望,招招手。 </h3><div> 从医院归来,我浮想联翩,国宝级的开国将领,只剩下24位健在了。我们比任何时候都应当更加关注他们、关心他们!</div><div> 于是,利用十一假日我写下此文,呼吁国家,呼吁国人:庆祝国庆,千万不要忘记每一个开国将帅!</div><div> 据统计,自1955年至1965年间,共授予或晋升10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57名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77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和1360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这些将帅曾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重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开国将帅”。至2017年9月22日,目前尚有24人健在,而中将及以上级别则全部逝世。</div><div> “曾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重大贡献”,这句话虽短,但内容无限丰富,从每一位将帅的回忆录中,从一行行、一页页、一部部党史、军史、国史的记载中,我们都能够看到他们驰骋疆场,威震敌胆的赫赫战绩,和紧跟毛泽东一往无前,再立新功的耀眼业绩。</div><div> 没有开国将帅,就没有人民共和国!</div><div> 忘记开国将帅,欢度今天的国庆就略显失色!</div><div> 胡炜将军一生低调,没有出版洋洋洒洒的《胡炜传》,更没有多卷本的《胡炜将军传奇人生》。要了解他为共和国做出的重大贡献,可以读读他亲自写的《征程纪事》(上下集),和老部下编撰的回忆文集《我们的老军长》等3本书。</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的老军长》</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17岁参加革命</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18岁任新四军连指导员</b></font></h1><div> 胡炜,1934年以后在河南省立第一中学读初中,1936年考入省立开封高中。在开封读书时,他积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抗日救亡活动,经中共开封党组织介绍,1937年12月参加了由豫鄂边红军游击队改称的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1938年2月8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月,独立团被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3月奔赴敌后抗日战场。历任8团政治处干事、6连指导员、5支队8团政治处组织股长、营教导员、政治处副主任、10团政治处主任、2师5旅14团政委。1943年任甘泉县委书记兼县支队司令、政委,期间转战淮南、淮北,曾多次参加较大规模的“反扫荡”和反顽作战。</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0年新四军五支队召开营以上干部会</h3><div><font color="#808080">前排左起:罗炳辉、周骏鸣、成钧、王凤歧、胡炜</font></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29岁任师长</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1949年5月率部解放杭州</font></b> </h1><div> 解放战争期间,1946年任华东野战军2纵4旅政治部主任,先后参加了朝阳集、泗县、宿北、孟良崮、南麻、临朐、胶河、苏北益林及淮海战役。1949年2月任21军61师师长,曾率部作为突击师之一,在贵池一带突破了国民党长江防线,千里急进,5月3日解放了杭州。追歼逃敌,解放了蒋介石老家溪口和奉化。7月,参加了宁象战役,歼灭敌军一个多团。8月,61师奉7兵团命令归22军指挥,担负从南侧攻击舟山群岛的作战任务,10月, 61师解放了六横、虾峙诸岛屿。 10月18日, 61 师一举攻克桃花岛,守敌1300人被全歼,7兵团赞扬61师“桃花岛战斗是抓紧战机,大胆突击,以迅速果断的动作,实行穿插,获得胜利的典范。” </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2月,胡炜任61师师长<br></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激战登步岛</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61师被敌方称为“共军最彪悍的部队”</b></font></h1><div> 桃花岛战后,上级令61师迅速攻占登步岛,进而夺取朱家尖,61师认为当时兵力不足,准备不够,建议推迟的意见,未被采纳。胡炜坚决执行了上级的命令,于11月3日夜发起了对登步岛的攻击,战斗期间61师仅以两个团的有限兵力与敌人在飞机、军舰全程支援下的6个多团的兵力,激战两天三夜,毙伤敌3200余人,俘敌400余人,考虑到敌还在不断增援,我以无兵可增,以现有兵力要攻占登步岛已无可能,胡炜和师副参谋长王超同志研究,为保存实力,决定11月5号夜晚以佯攻掩护撤退,将登岛部队包括伤员、烈士遗体全部胜利地撤回桃花岛,创造了渡海跳岛作战胜利撤出战斗的战例,登步岛战斗震撼了蒋介石,蒋急令52军三万余人于11月中旬增防舟山群岛。我华东野战军也重新调整了攻舟的部署。61师被台湾方面称“是共军中最彪悍的部队”。</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抗美援朝时任21军参谋长</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三支两军”中受到毛主席肯定</font></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l953年在朝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炜夫妇在朝鲜</h3> <h3>  1953年春,21军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胡炜任21军参谋长,参加了朝鲜停战前的许多战斗。回国后,1959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1961年7月任21军副军长,1963年任21军政治委员,1964年任21军军长。1969年,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21军军长。 </h3><div> 1967年3月至1973年10月在陕西省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先后任省支左委员会副主任、省革委会副主任、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省委书记。在动乱情况下,殚精竭虑坚持“一碗水端平”,开展谈心活动,促进势不两立的两派实现联合,制止武斗,成立革命委员会,恢复重建党政领导机构,抓革命促生产。21军广泛开展谈心活动促进大联合、三结合的做法,受到毛主席的肯定。胡炜被周恩来总理称为“能文能武、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好同志”。</div><div> 1973年10月,胡炜由叶剑英副主席点名调总参谋部帮助工作,1975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4年军委机关(三座门)</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与癌抗争,胃癌、膀胱癌、前列腺癌3次手术后奇迹般康复</font></b></h1><div> 离休后,胡炜在眼睛几乎失明的情况下,在高倍放大镜下,摸索着写了大量文字。期间先后做过胃癌、膀胱癌、前列腺癌3次手术,均奇迹般的康复。之后,胡炜更加珍惜生命,抓紧每一天,读书、看报、写作,先后出版了《征程纪事》,还写了大量军史文稿,并吟诗百余首。</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征程纪事上下集</h3> <h3>  读了他关于自己生平的回忆文稿,字里行间充满对党的忠诚与挚爱;读了他的一首首短诗,篇篇都是对军营的留恋,对生活的憧憬、对时政的关心。</h3><div> 儿子胡晓伟被老父亲的坚强毅力所感动,把父亲的文字收集起来,编了一本小册子《白首留踪》(未出版)。其中,收录了10多篇熟悉和了解胡炜的同志们写的文稿。有短诗、有文章、有专访,表达了对胡炜老将军的崇敬、关怀和惦念。我拜读过每一篇文稿,他们对开国将军大海般的深情,高山般厚谊,令我内心感佩。</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他们没有忘记</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为94岁的胡炜将军贺寿</b></font></h1><div> 2014年国庆期间, 21军老部下郑怀盛,陪同《钢铁团》一书的总策划王克卿,到北京翠微路21号胡炜将军家送书。来后知道,老首长的生日到了,他们便与几位熟悉的老同志,一起为老首长祝寿。老将军与大家回忆往事,互致问候,其乐融融。事后,郑怀盛记录了为94岁开国将军贺寿的喜庆场面。原文如下:</div><div> 94岁的胡炜,精神矍铄,对老战友、老部下的拜访非常感谢。他说:“前几天,习主席接见道德模范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我们老同志感到很温暖。”同志们热情地祝愿老首长健康长寿。胡炜笑着说:我作过3次手术——1980年前列腺癌手术,2003年胃癌手术,最近是处于与膀胱癌搏斗中。我的体会是,有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效果比较好。</div><div> 来访的都是老部队的熟人,大家自然说起一些“老人”、“老事”,听起来蛮有意思。</div><div> 胡炜虽然说自己现在“耳朵聋了,眼睛瞎了,老了”,但同志们听他说话仍然底气十足,且谈笑风生,记忆力惊人,几乎每见到一个熟人,他都能联想和明确陈述自己的印象,甚至说起一些趣事。</div><div> 罗鲁安从上海来了,胡炜对大家介绍说:她是我军名将、军事家、我们2师老师长罗炳辉的女儿。我们都是罗炳辉的部下。哦,在座的181团、182团、183团的同志,历史上这3个团的“金刚钻团”、“铁锤子团”、“钢铁团”称号,都是在罗师长领导下打的胜仗,命名授称都与这位首长有关。罗师长带兵很严。很重视抓射击、投弹、劈刀、刺杀、土工作业训练。他到各团,带着他的学兵连做示范,练立姿射击,要求踞枪1小时姿势不变。有的官兵不一会儿就身体晃荡、枪口朝下了。而他和他的学兵连,人人保持标准立姿踞枪姿势。一次在野外全师连以上干部会上,他说“打得准,要做到能枪打天上飞鸟、水中游鱼。”十一团侦察参谋随口插话说:“首长能把那棵树上的鸟儿打下来吗?”罗师长当即拔出腰间左轮手枪,“叭”的一声,手起鸟落。全场干部无不惊叹师长枪法过硬。罗师长强调对战士训练小组和班战术,这一点有很大威力。1940年9月,日伪军17000人分7路向我路东根据地“扫荡”。罗师长发明了“麻雀战”,让新14团即现在的183团,高度分散、连自为战,各连分成10个小组,在敌人的进攻正面,到处打枪阻击,吓得敌人前进缓慢。白天受阻,晚上战斗小组又四处围上来袭扰,敌人昼夜不得安宁。仅仅16天,日本鬼子就无可奈何地撤退了。</div><div> 江修惠(原61师政治部主任、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后勤部政委)说:我第一次认识胡炜首长,是1949年11月底,在淮海战场的固镇。那时,我在182团5连当副指导员。部队当时参加围歼黄伯韬兵团后,为围歼黄维兵团,又连续追击作战,将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赶到距黄维兵团150里外的固镇,奉命停止追击。至此,部队已转战近千里,十分疲劳。当地盛产烟叶,有的老兵就采地里的烟叶,抽烟解乏。11月30日,部队奉命迅速北上,围歼杜聿明集团。我看到一位领导同志带几个人站在路边,看到个别老兵背包上有“烟包”,就让放下来,并批评连队干部。一问,才知道他就是29岁的师政治部主任胡炜。</div><div> 胡炜笑着说:是呀,在作战环境中,也不能忘记遵守群众纪律啊。</div><div> 王克卿(曾任金刚钻团教导员、铁锤子团政治处主任、钢铁团政委,钢铁红军师副政委,总政治部群众工作部副部长)说:习近平主席要求部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老师长你对战争年代61师3个团的战斗作风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提起“能打胜仗”,胡炜来了精气神。他情绪激昂地说:求战情绪高,争着打仗,嗷嗷叫。每有战斗任务,3个团都是争着当主攻,只要有打仗机会绝不放过。有两个人我印象很深。刘正昌(曾任181团指导员、182团参谋长、61师师长、21军副军长),1942年在连队当指导员时,连队奉命撤出战斗。这时,他看见敌军正向兄弟部队山头进攻,暴露在本连视野内。刘正昌便对连长说,你先带部队回去,我带一个排从敌人屁股后打几家伙就回来。团长闻讯说,“这个刘傻子,怎么不请示团里就这么干。”在随后召开的全团干部大会上,正批评“刘傻子”时,政委接到了兄弟部队的感谢电报,称由于你部主动配合,我们打了胜仗。政委问:“这个电报念不念?”团长说:“念!”于是,批评“刘傻子”的会,变成了表扬“刘傻子”的会。还有一个人物叫屈连才(曾任183团1营长、副团长),诨号“尖头”,也是个能打仗的主儿,“吃亏的事绝对不干,有便宜一定要沾”。他带兵打仗机智灵活,总能“占敌人便宜”,伤亡少、战果大,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缴获往往是最多的。</div><div> 裴怀亮(21集团军军长、国防大学校长)向老军长汇报说:8月份我去了一趟西北,看望了驻银川、酒泉、宝鸡及在宁夏驻训的老部队。所到之处,看到老部队营房焕然一新,装备焕然一新,官兵的精神面貌也是朝气蓬勃。老部队的光荣传统,在新一代官兵身上发扬光大,十分高兴。大家对完成习主席和军委赋予的使命,充满必胜信心。每到一地,大家都要我回京后代为转达对胡炜等老首长的问候和敬意,向在京老战友问好。我的军旅生涯52年,有29年在21军。1964年首长任军长时,我是作训处参谋。1965年老军长带部分机关人员,到原平参加地方“四清”运动,我在子干大队,首长也在子干大队,住在农民家,吃派饭,在地头和群众促膝谈心。1969年,我随老军长和省革委会李瑞山主任,去汉中、安康、宝鸡检查工作,首长深入基层,和当地领导群众座谈,了解生产情况和革委会成立后的情况。1970年2月,我和侦察处吴良业处长,随老军长参加兰州军区组织的地形勘察。首长一面看地形,一面和我们谈如何摆兵布阵。几次随首长活动,对首长的传帮带和好思想、好作风感触很深,受益匪浅。裴怀亮还带来了他为胡炜首长书写的“福寿安康”书法作品。</div><div> 在京21军战友,送来了“松鹤延年图”。王克卿带来了在胡炜、裴怀亮支持下编写的《钢铁团》一书。江修惠带来了自己80岁后发的微博论文集《薄田收成》。</div> <h3>21军在京老战友贺寿礼品:《松鹤延年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钢铁团》</h3> <h3>  这时,传来一个消息:21集团军现任军长曹益民、政治委员李伟和步兵第61师师长周建国、政委周建新,给胡炜首长发来了《生日贺电》,送来了祝寿花篮,恭祝老首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乐绵绵、春晖永绽!</h3><div> 新领导就任甫始,即念及老首长生日,百忙中慰问,使胡炜老人深感欣慰,他激动地说:电视上传来习近平与首都军民欢庆国庆64华诞的喜讯。幸运的是,我的生日在国庆期间,承蒙21军男女战友一起相见相贺,我内心非常高兴,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祝愿61师、21集团军老部队,在习主席富国强军思想指引下,在信息化条件下,不断取得新进步,取得新胜利!</div><div> 这几天,到胡炜首长家祝贺节日、祝贺生日的还有:项以均、張景霞、邹云起、周荣兴、范振生、张进福、王泰、刘东升、谈敏生、王宝志、蔡冠星、宋兴堂、刘启凤、王志华、王志平、曹先等。</div><div> 胡炜的儿子晓伟、儿媳小华说:“父亲能保持现在的健康状况,一是他信念坚定、意志坚强,二是与老战友的关心支持分不开。”</div><div>他们代表家人,向大家表示感谢!</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我们没有忘记</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与胡炜将军共享回忆往事的快乐</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div> 2014年11月16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div><div> 这一天,1974年与胡炜将军在中央军委“小班子”一起工作的部分人员,到胡炜家中看望老人。大家谈笑风生,回忆40年前为叶副主席、为“军委六人小组”辛苦工作的一幕幕往事,个个心情激动。</div><div> 1974年,全国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深入揭批查与林彪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中央军委“六人小组”决定成立一个小工作班子,负责了解、反映运动情况,办理中央和军委领导交办、批办的事情。叶剑英副主席指名调来兰州军区副司令员胡炜,担任“小班子”牵头人。我受中央政治局委员纪登奎推荐,从北京军区政治部来到“小班子”,当胡炜老首长的副手。其他两位副手,来自总政和总参。</div><div> 这个“小班子”,有20多个精干的工作人员。他们分别来自总政、总参、总后、海军、空军、北京军区、炮兵、装甲兵、通讯兵、铁道兵、工程兵、国防科委等大机关,其中有2名副师职,多数是团营职干事,三十岁出头四十岁上下,风华正茂,具有多年高级领导机关工作经验。在胡炜老首长的带领下,大家风风火火,白天到各单位了解情况、搞调查,晚上挑灯夜战写简报,上报军委领导。1975年2月,“小班子”解散,工作人员都回到原单位。</div><div>短短的一年时间,大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对关心爱护部属的老首长胡炜,留下非常好的印象。</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4年,胡炜与张崇发在军委</h3> <h3>  40年过去了,大家很想念已届高龄的胡炜首长。</h3><div> 我知道胡炜老首长的寿辰在10月5日,便与几个人商议,想在这天去老首长家祝贺他94岁寿辰,看望首长。不凑巧,这个时间段胡炜老首长要到301医院住院体检,只好安排到10月底前后。老首长体检完,与我通电话,告诉我:“干脆推到11月15日以后吧,那时北京有了暖气。到我这里,大家不会太冷。毕竟,你们也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了。”</div><div> 听了老首长的话,我心里热乎乎的。老首长连这么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爱兵如子的好作风他保持了一辈子!</div><div> 北京集中供暖的第二天,11月16日, 我们一帮“小老头”,相约上午9点在翠微路21号总参干休所大门口集合,然后一同走进胡炜老首长家。我提前告诉老首长,9点你就会见到大家。没想到,老首长思念老部下心切,不到9点就从8楼乘电梯来到院子里等我们。</div><div> 见到多年没见的同志,老首长高兴地叫着名字,一一握手,久久不愿放开。坐到客厅里,老首长就打开话匣子,说了许多知心话。</div><div>欢快的气氛中,胡炜首长突然沉下脸来,说:很遗憾,工程兵的司增山同志今天来不了啦!</div><div>我知道,老首长突然想起6个月前去世的司增山同志了,便告诉大家:司增山同志从“小班子”回到工程兵政治部后,提升很快,最后当了总参工程兵部政治部主任,少将,副军职。5月6日,遗体告别时,我代表当年“小班子”全体战友,到八宝山参加了他的葬礼,胡炜老首长、我、谷炳喜、韩达仁都送了花圈。</div><div> 接着我的话,胡炜首长深情地说:又走了一个好同志。1974年,在叶副主席的直接领导下,“小班子”的同志们,拼着老命干工作,不分昼夜,晚上下一点也睡不了觉。我听说张晓儒同志回到原单位不久就查出病,很快就去世了。这都是累的啊!</div><div> 聊天中,大家谈到:1974年,虽然中央文件和报刊上都用“批林批孔运动”这个提法,但就军委直属队各大单位来说,由于叶副主席牢牢把握着大方向,运动从一开始就是围绕着批林和清查与林彪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展开的。在军委六人小组会议上,叶副主席从不安排讨论批孔问题,总是紧紧抓住深入清查、掌握清查政策、解放受审查人员、调整领导运动不得力的班子等问题,召开会议、部署工作。</div><div> 我还顺便告诉大家: 最近10多年,《解放军报》、《人民政协报》,先后刊登了多篇夸赞我们1974年军委“小班子”所做的工作的文章,2005年8月发表军报老编辑郑宗群写的《军报版面上的一起离奇“事件”》;2012年4月发表《1974年:我所知道的邓小平》;2012年5月发表《办理周总理的两个批件》(这篇文章《文摘报》立即转载),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民政协报发表《办理周总理的两个批件》</h3> <h3>  胡炜老首长听了,很开心,高声说:“历经40多年之后,媒体能从正面宣传当年的人和事,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肯定和支持。应该感谢人家啊!”</h3><div> 聊天中,大家不禁回忆起当年叶副主席对“小班子”的关怀和爱护。</div><div> 大家说,1974年10月,我们的工作临结束前,叶副主席让总参服务处安排了10多辆小轿车,送全体人员到天津大港油田参观一天。当时,毛家湾林彪别墅不对外开放,但叶副主席破例批准我们参观半天,还看了一场总政歌舞团的精彩演出。工作结束,大家临走前,叶副主席还亲自打电话给胡炜同志:“让大家好好休息几天,放松放松,不急于回原单位上班。”</div><div> 胡炜老首长慈祥地笑着,脸上放着红光,兴奋地说:那一年,叶副主席对我们的工作一直很满意,表扬过两次。11月6日晚,在“军委六人小组”会议上,叶副主席说:“你们这个班子中央领导同志比较满意,工作抓得是紧的,不能瞎子放炮(意思是还不能解散)”。12月9日,在京西宾馆召开的总参党委扩大会议上,叶副主席作总结发言时又说:“胡炜在三座门的工作,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是满意的,他们这个班子的工作是好的,有成绩。” </div><div> “海军等绝大多数单位,对返回去的同志充分信任,大胆使用,王振华同志从干事一级一级提拔,最后提拔到副军职。”谷炳喜向大家报告了这一消息。</div><div> 这次来看胡炜老首长,谷炳喜同志请著名军旅书法家毕可鹰写了一幅字,内容是“童颜军旗映,鹤发战火勋”。10个大字,古朴遒劲。我们把条幅打开,展现在胡炜面前,首长赞不绝口。</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炜欣赏毕可鹰的书法</h3> <h3>  谷炳喜的夫人是中学高级语文教师,退休后研究中国文字,刚刚出版了一本关于中国篆字的书。本来,她要随谷炳喜一起来看望首长,因临时有事,就缺席了。她的新作,作为礼品让丈夫带来了。她还在一个桌面小摆件上,用大篆给老首长写了两句话:俯仰不负天地,褒贬自有春秋。</h3><div> 老首长拿起小摆件,反复端详这12个字。</div><div>他看出来了:连自己老部下的家属,都为他这些年遇到的不公正对待鸣不平呢!但这位果敢刚毅的老人,不露声色。</div><div> 胡炜老首长问韩达仁:“你呢?这些年如何?”</div><div> 韩达仁是一个老战士,参加过抗美援朝,从陆军一军一个团政治处主任的岗位,调到总政组织部当干事。1974年2月,总政选送3位干部到“小班子”工作,就有他。1976年“反击右倾翻案风”时,韩因为帮一个部领导写过批评总政副主任梁必业的大字报,便受到打击报复。好在,韩有骨气,有志气,没有被不公正的对待所压垮,保持良好心态,正确面对现实,坚持锻炼身体,健康而愉快的活到80多岁了。</div><div> 他40年来第一次来老首长家,就敞开心扉,坦率地说:“我这些年学习炒股,挣了一些钱。练习气功,把身板子练强壮了。无官,但一身轻,起码贪官的帽子戴不到我的头上!”</div><div>韩达仁的幽默风趣,逗得我们大家都笑了。</div><div>胡炜老首长接着韩达仁的话茬,也幽了一默,说:在总参,把我当成重点清查对象的是杨成武。有人说杨成武爱整人,梁必业会整人,一点不假。你看,梁必业整韩达仁不给处分,只用不提级、不提职、不分房子对付他,让他心里难受却难有脾气。</div><div> 韩达仁文学、书法都有功底。他根据战功卓著的胡炜在政治运动中受到降职离休处分的遭遇,写了一幅祝寿联,并自己挥笔书写,很有特色。上联:荣辱不惊淡恩仇,下联:求实容谤乃沧桑。胡炜老首长听韩达仁念了两遍,觉得很有味道,就要求我们把对联打开,让他看看每一个字。他视力很差,仔细欣赏每一个字,露出了些微笑容。</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炜欣赏韩达仁的书法</h3> <h3>  为了给胡炜老首长祝寿,两个多月前,我让已是画家的二女儿张岩画了一幅《多寿图》,鲜嫩的3个大寿桃,让人看了垂涎欲滴。这幅画装裱、装框后,非常大气、高雅。这天,我双手捧着,让胡炜老首长看,他非常喜欢。我说,这是我二女儿特意为您画的。他很惊奇,说:“你是作家,你女儿是画家,你老伴是书法家,你们全成了家了。我表示大大的祝贺!”听到老首长说自己,女儿马上说:“谢谢胡爷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岩特意为胡爷爷画的寿桃</h3> <h3>  看到老首长专心欣赏一幅幅书法作品,大家不愿意用高声说话打扰首长。顿时,客厅里久未谋面的战友们就悄悄相互寒暄交谈起来。</h3><div>时间很快到了11点,胡炜老首长要大家随他下楼,到干休所门口一家古色古香的饭店用餐。他拄着拐杖自己行走,虽然较慢,但很稳健。我在一边搀扶,他摆摆手,不需要。</div><div> 在餐桌上,大家兴致很高,纷纷以茶代酒,祝老首长健康长寿。老首长也兴致很高,说了一段激动人心的话。他说:40年过去了,1974年“小班子”的工作,经受了实践的检验,证明我们讲政策、讲公道,实事求是。我提议。大家一起举杯,庆祝一下我们的胜利!</div><div>饭后,胡炜老首长执意要目送大家一一离开。我们不忍心让94岁高龄的老人,站在初冬的寒风里,就劝他上了楼。</div><div> 下午1点多,我们都各自回家了。我担心94岁的老首长,陪这一群“年轻人”大半天,会不会累坏了?就打电话问问情况。电话一通,首长就哈哈笑了,大声说:你转告大家,谢谢大家来看我,谢谢大家关心我!</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5年夏,胡炜、郑怀盛、张崇发</h3><div><font color="#808080">(注:郑怀盛,原21军61师政治部干部,军旅作家,《激战登步岛》主编)。</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