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食中,发现生活之美

奎先达坂西

<h1>  民以食为天。人都一样,有饭吃了,又想吃好,吃出味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非常诱人,没人能抵挡住诱惑,我们也如此。</h1> <h1><font color="#010101">  今儿一早,俩小孙女跑来缠着,叫带她们去美食节逛逛。如今生活好,居有所,行有车,丰衣足食,手头也宽裕,孙女们想吃想玩,答应就是:“好,乖孙女,爷爷奶奶啊,带你们去。” &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路上, 俩小孙女跑前跑后,高兴得又唱又跳。</span></h1> <h1> 我们这代人过过苦日子,经历了从裹腹到解馋之变,对“吃”的感触很深。从记事起就遇上“自然灾害”,物资匮乏,生活困难,难得吃顿好饭。到上完小时,还穿补丁衣裤,吃的是上顿煮地瓜、下顿蒸地瓜干、地瓜叶菜团子。记得那年中秋节,父亲买回一斤月饼,给爷爷奶奶两个,我们兄妹四人分一个,分到手里的那一小块还舍不得一口吃了,一点一点慢慢地吃,就这样能吃上月饼也高兴得不行。小时候一到腊月门天天盼过年,因为过年才能穿件新衣服,吃上顿饺子。</h1> <h1>  今春去青山看望仁江战友,听他讲到一个难忘的事。说他七岁那年,有一天快到晌午时,肚子饿得咕咕叫,当走到邻居大娘家门口时,见大娘蒸的野菜地瓜面包子正出锅,馋得不走了。等大娘拾完包子转过身,见他眼巴巴的挺可怜,犹豫了下,便拿个包子递给他,嘱咐说:“快吃,别让你姐回来碰见”。仁江接过包子,三口两口吞了下去。由于包子太热,把他嘴里全烫满疱,痛得他好几天不敢吞咽。</h1><h1> 就这一个地瓜面野菜包子,叫仁江战友记住了大娘的恩,退伍后年年都去看她,大娘去世十几年了,至今仍不忘。</h1> <h1>  到1976年当兵前,生活有了好转,不用吃糠咽菜了,但顿顿还是地瓜和地瓜干,一集里能吃顿玉米面大饼子,就是改善伙食了,只有过个年节才能吃顿白面饭食。 &nbsp;</h1><h1> 当兵后,因参加南疆铁路修建,整天干体力活,连队伙食好,一天两顿馒头。同排战友老盖,入伍前没上几天学,家里弟兄多,粮食不够吃,冬天就吃两顿饭。入伍后,家信都是战友们帮他写,有次帮他写家信时对我说:“和我妈说,一天三顿,吃大饽饽。”连队上“我军光荣传统”教育课,思考题是“为什么当兵”。到中午吃饭时,他一手抓了三个大白馒头,举着跟同乡战友开玩笑说:“为什么当兵,就为这。”其实,老盖身体结实,能吃苦,爱劳动,善良憨厚,是个好兵,超期服役一年才退伍。如今老战友们见面,常把这事当笑话讲。</h1> <h1>  这些年,国家一年比一年强盛,百姓一天比一天富裕。如今的孩子才叫“生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掉进蜜罐里”,想穿啥吃啥就有啥!</h1><h1> 美食节这几天,正赶上节假日,人们携家带口,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赶来,高高兴兴地品尝着来自全国各地上百种不同风味的小吃、美食,并在解馋中发现和感受到,如今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多么美好。</h1><h3><br></h3><h1> 美味佳肴太诱人,烧烤对虾、铁板鱿鱼、狗不理包子、长沙臭豆腐、武汉鸭脖、流亭猪蹄、日庄火烧、院上烤鸡,各地各种美食都想尝一尝。小时候见不着,吃不上。现在,想吃随便吃。可惜,胃口不好了,吃不动也享不了这口福了。</h1> <h1>  国家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这是咱老百姓的福分。当和快九十岁的父母谈到有的人对现今社会现状和生活不满时,老母亲生气地说:“上哪里找这没有战争,不愁吃穿好日子,还不满足?‘兔崽子‘们真不知个好歹,生在福中不知福!”</h1> <h1>  是啊,我们这一代,要比父母亲老辈们幸福得多了,没有经历残酷的战争,没有经历国破家亡、流离颠沛的伤痛。前些年是穷点,但生活基本安定无忧。而今祖国强盛,和平稳定,生活富足,做中国人骄傲,自豪,还有什么不满的呢!</h1> <h1>  “爷爷奶奶,快来吃来大虾”,小孙女奶声叫着。</h1><h3><br></h3><h1> 看着这络绎不绝,流连忘返,兴致勃勃品尝各种风味小吃、美食的人们,看着这人山人海,如火如荼,气氛非凡的热闹场景,看着无忧无虑,天真可爱,快快乐乐地吃着美食的俩小孙女,由衷的高兴。</h1> <h1> 昨天回老家,劝父母出来逛逛美食节,被双双拒绝。父母亲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来不了了,来了也逛不动了。</h1><h3><br></h3><h1> “那就……咱回家,给父母做顿好吃的。”逛美食节回来,爱人对我说。</h1><h1> “肉菜我去置办,明天还是你主厨,我跟刀,做一桌你拿手的美味佳肴。”</h1><h1> “来个清蒸偏口鱼、油焖大虾、家常豆腐、香菇炖鸡,还有……”</h1><h1> “同父母、儿子儿媳和孙女们一起,过个祥和温馨的节日”。</h1><h1> 我和爱人会心地笑了。</h1> <h3> 2017年10月2日(图文原创)</h3> <h3>作者简介:李勋修(奎先达坂西),山东莱西市人,1976年2月入伍,先后毕业于乌鲁木齐陆军学校、兵团教育学院,曾在原铁道兵5师和新疆军区陆军8师服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