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手工挂面(又称“中江手工空心面”)自宋起源,明清行销各地,距今已有千年历史。2007年入选非遗名录,是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 民国1931年版《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面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称银丝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盛。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 冬日晴朗的清晨,趁阳光还未穿透云层,劳作一晚的师傅们,踩着自制的木梯将一帘帘面送上4、5米的高架。背山面水的古老村落,蓝天下,风带麦香,阳光中,银丝倾泻。就是因为他,《舌尖上的中国》引来无数食客的围观和追捧。 坐落于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杰兴镇凯江河畔的觉慧村由40户人家组成,这个小村落几乎每家每户都以制面为生,因此被附近的人们亲切地称为“挂面村”。 在中国诸多品种的手工挂面中,中江手工挂面是制作工序最为复杂、耗时最长之一。每一份正宗的中江手工挂面都要历经和面、开条、盘条、发酵、抻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纯手工工序。 开条 刷油 盘条 手工制面是一门纯粹靠天吃饭的传统工艺,面条虽小,但是却要受温度、光线、水源的影响。制面师傅一般会根据日照和空气湿度选择开工时间。通常在天晴的情况下,要从下午4点开始进行和面工作,当天晚上做面师傅不能睡觉,每隔一两个小时就有一次高强度的劳动。一天16个小时下来,即使夫妻二人通力合作也只能做100来斤挂面。 自然晾晒 由于气温的原因,每一年中江挂面的制作时间,只有短短五六个月。适宜做面的每一天里,基本上都会花费16个小时的手工做面时间。但最终面成不成,还得老天爷说了算。 收面 切面 面头 制面的工作看似简单,里面却有等待、有念想,因此才会需要更加珍惜。或许,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源于那种面对繁琐依然保持平静的耐心,面对复杂而近乎痴傻的坚守。 正宗的中江手工挂面产量小,而用机器生产的挂面产量大,成本相对低廉。只是滋味骗不得人,老食客还是能够轻易地分辨出手工与机器制作的面条的区别。 切面 切面包装 包装 中江手工空心挂面 中江番茄煎蛋空心面 在饮食文化互相交融、美食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随着制作工艺日趋现代化,我们不经意间发现,有些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食物正面临味道不复从前的尴尬。记忆中的传统美食也许只停留于时光的某处,旧时的味道却在舌尖与心头环绕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