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游之三四渡赤水纪念馆 茅台镇 遵义会议会址 织金洞

王楠

<h3>贵州是一块红色的土地,遵义、赤水、娄山关、茅台镇、安顺……一个个地名记录着一段段历史。 </h3><h3>贵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大捷"、"突破乌江",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写下了"历史转折,出奇制胜",的点睛之笔。</h3><h3>我们喜欢风光旖旎的山山水水,但是来到这块红色的土地如果有机会参观一些国家重点的历史文化景观,也是对革命英烈的一种缅怀,一种瞻仰,一种纪念,一种精神的熏陶。因此我们将四洞沟景区换成了四渡赤水纪念馆,茅台镇,和遵义会议会址。</h3> <h3>第六站四渡赤水纪念馆(9月14日上午)</h3><h3>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它也是遵义会议毛泽东进入决策核心后,指挥的第一个战役行动。</h3> <h3>"四渡赤水纪念馆"由张震将军题词</h3> <h3>纪念馆再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4次飞渡赤水河,5月渡过金沙江,取得战略转移胜利的历史。</h3> <h3>四渡赤水的五大核心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h3> <h3>  为什么说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呢?军事科学院长征史专家徐占权说,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之所以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决战,就是因为当时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己发生显著的变化,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对我军都十分有利。而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则是在极其艰难曲折情况下进行的。</h3> <h3>馆内采用雕塑,图片,文字,电子动态图布展,力求真实再现&quot;四渡赤水&quot;战役的全过程</h3> <h3>土城里的一条街,当时住着的都是女红军,现在命名为女红军街</h3> <h3>"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从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这首从小就会唱的红歌,现在唱来依然心情澎湃。</h3> <h3>土城之战,当时红军的目的是想吃掉川军,没想到敌军火力凶猛,屡次反冲击,差点把红军的指挥部端掉,关键时刻还是干部团顶住了,此战损失惨重,后来不得不第一次渡过赤水。</h3> <h3>再现当年的渡口和船只</h3> <h3>当年红军挡风避雨的斗笠,如今也成为一种时尚</h3> <h3>聆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我们仿佛走进了当年的激列战场,耳边响起枪炮声,眼前硝烟弥漫。</h3> <h3>陈列馆有六千多平方,分为"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胜利会师,永放光芒"五部分。至此结束了全部参观行程!</h3> <h3>第七站 茅台镇(9月14日下午)</h3><h3>从四渡赤水赶往茅台镇,车程1个多小时。</h3><h3>茅台镇,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下辖镇。位于赤水河畔,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地处贵州高原西北部,大类山脉西段北侧,北靠遵义,南临川南。在郁郁葱葱的河滨地带,建有"红军烈士陵园"和"红军渡河纪念碑"。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茅台镇是中国酱酒圣地,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茅台四渡赤水。茅台镇集古盐文化、长征文化和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h3><h3>2016年10月14日,茅台镇被列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h3> <h3>由于临时变更行程,茅台镇的团餐取消,改为我们自定午餐,这餐饭是大家公认最好吃的一次午餐。趁点餐烹饪的空隙,我们抓紧时间穿越了《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h3> <h3>对岸就是茅台镇</h3> <h3>当地政府为了吸引资金和游客,大兴土木,将茅台镇的所有建筑的外墙重新装修,酒乡的气氛味道十足。</h3> <h3>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主要由纪念塔、浮雕墙、渡口纪念碑和展览成列馆组成。</h3><h3><br /></h3> <h3>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感受红军长征精神和革命胜利的不易。</h3> <h3>浮雕墙依山而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精美浮雕图案,再现了红军四渡赤水战役中悲壮场景。</h3> <h3>茅台渡口展览陈列纪念馆</h3> <h3>铁索桥</h3> <h3>仁怀市政府在当年红军三渡赤水河的茅台渡口修建了《茅台渡口纪念碑》</h3> <h3>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塔高2万5千毫米,意为纪念惊天地泣鬼神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塔身由四片浪柱形的建筑依次错落重叠而成,象征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丰功伟绩。</h3> <h3>茅台中国酒文化城位于茅台镇,是茅台集团公司1993年投资修建的,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酒文化博览馆,拥有包括汉馆、唐馆、宋馆等8座大型的展馆。馆中拥有丰富的图文资料,讲解了酿酒的工艺、历史、文艺作品中与酒有关的典故及贵州的酒文化。院子里还摆放着历史人物的雕像,如李白、张旭、苏轼等。介绍了中国历代酒业的发展过程及与酒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及源远流长的国酒文化。</h3> <h3>茅台镇</h3> <h3>中国国酒文化城入口</h3> <h3>这是中国范围最大的一个以白酒为主题的建筑。</h3> <h3>国酒文化城于1997年建成,并于1999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为全球最大的酒类文化城。</h3> <h3>  这是在文化城门口的五帝,除皇帝外,其他的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h3> <h3>这是酒仙李白喝完酒之后写的一首词。</h3> <h3>被当地人尊为酒神的杜康塑像</h3> <h3>至今民间仍然流传着许多关于杜康酿酒的传说,在茅台镇当地,每年都会有许多祭祀活动来纪念杜康<br /></h3> <h3>大文豪苏东坡塑像</h3> <h3>历代文人酒后的题词</h3> <h3>茅台酒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曾经扮演过治疗伤患的角色</h3> <h3>这些塑像是纪念将茅台酒独特的制作工艺发扬光大并传承至今的先辈们。</h3> <h3>红军战士在茅台镇饮酒的情景</h3> <h3>毛主席和蒋委员长的塑像放在这里不知有何典故?</h3><h3><br /></h3> <h3>当然,来到了国酒茅台的故乡,自然不能空手而归。茅台品牌的价值,不仅仅是它那纯正香醇的口感,还有这千百年来白酒文化的沉淀和传承。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爱酒之人,那么茅台镇将是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而没有走进国酒文化城,则不算真正的来到过茅台镇。</h3> <h3>第八站 遵义会议会址(9月14日下午)</h3><h3>离开茅台镇,已经下午4点左右了,我们必须在5点关馆之前到达遵义会议会址,还好,到达时16:51分,真是掐着点进的大门,再晚一点就会和遵义会议会址擦肩而过。</h3> <h3>会址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1935年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就在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h3> <h3>遵义会议旧址,主要指这栋小楼,是原黔军師长柏辉章私人官邸,红军到达遵义后即住这里,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反围剿的总结决议。史称"遵义会议"<br /></h3> <h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耳熟能详的诗词出自于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h3> <h3>旧址已不对外开放,取而代之的是&quot;遵义会议陈列馆&quot;。陈列馆于2005年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落成</h3> <h3>走进大厅庄严气派,正面是参加遵义会议政治局委员们的群雕像,四周墙壁都是反映红军活动场面的浮雕,在顶部红色工农红军军徽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h3> <h3>鲜红的工农红军军徽</h3> <h3>遵义会议让我党经历了一次怎样壮阔的脱胎换骨般的浴火重生!</h3> <h3>在那峥嵘岁月里,阴霾满天,电闪雷鸣,谁握开天巨斧?关山险阻,沧海横流,谁把天堑变通途?</h3> <h3>匆匆忙忙地在展馆转了一圈,二楼还来不及参观,工作人员就开始清场。这里的每一张图片、每一件文物都为时代树立了一座可歌可泣的丰碑,它们共同见证了近八十年前那场重要的会议。如今,会议当时的场景已被历史的车轮碾过,但这段历史可以流逝,却不可忘怀。</h3> <h3>红军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h3> <h3>红军街</h3> <h3>告别遵义会议会址时已夕阳满天。走在红军街上,绚烂的黄昏将周围的景致衬托出一片温馨的橙红,夕阳下的遵义会议会址披着金装,无比辉煌。</h3> <h3>第九站 织金洞(9月15日)</h3><h3>织金洞,原名打鸡洞,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亚洲最大的溶洞,被称之为&quot;溶洞之王&quot;!</h3><h3>织金洞确实给了我一个特大的惊喜,镜头下的图片是无法展现织金洞的壮观。有人说:"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嫘胜地瑶池景,如信天宫在人间"。它带给我的感觉只能用一个词:震撼!本次贵州行程我前期没怎么做功课,如果说来之前对韭菜坪和黄果树瀑布充满期待的话,织金洞却没有引起我足够的注意。毕竟看过很多的溶洞,总感觉溶洞都是千篇一律。但是当我从织金洞出来的时候,我却发自内心的叹服了!这是我见过最美的溶洞,没有之一!</h3> <h3>织金洞目前已勘察洞内长度达12.1公里,相对高差150多米,最宽跨度175米,一般宽高在60米一100米,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堆积物平均高度为40米左右,最高的达70米。而现在已经开发的长度就是6.6公里,整个行程下来要将近3个小时才能走完。</h3> <h3>进洞的道路上都是名人的题词,随手拍了几张</h3> <h3>织金洞 规模宏大,形态万千,色彩纷呈,是 织金洞 景观的显著特色。察洞内长度达12.1公里,相对高差150多米,已勘最宽跨度175米,一般宽高在60米一100米,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堆积物平均高度为40米左右,最高的达70米,囊括了全世界溶洞堆积物类别的40多种堆积形态,呈现出万干气象,无限 风光。</h3> <h3>雄伟壮观的&quot;地下塔林&quot;、虚无缥缈的&quot;铁山云雾&quot;、一望无涯的&quot;寂静群山&quot;、磅礴而下的&quot;百尺垂帘&quot;、深奥无穷的&quot;广寒宫&quot;、神秘莫测的&quot;灵霄殿&quot;、豪迈挺拔的&quot;银雨树&quot;、纤细玲成的&quot;卷曲石&quot;、栩栩如生的&quot;普贤骑象&quot;、&quot;婆媳情深&quot;一幅幅大画卷,一处处小场景,令人心魄震惊,叹为观止。据专家考察比较, 织金洞 规模体量、形态类别、景观效果都比誉冠全球的法国和南斯拉夫的溶洞更为宏大、齐全、美观。</h3> <h3>瑰丽多姿的喀斯特地貌风光,把 织金洞 映衬得气势恢宏。在 织金洞 地表周围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典型的罗圈盆、天生桥、天窗谷、伏流及峡谷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被国际知名的地貌学家威廉姆称为&quot;世界第一流的喀斯特景观&quot;。</h3> <h3>这组照片是同事用鱼眼镜头拍摄的,隐约能立体的观赏到它的奇特。我们从早晨不到10点的时间进入,中午12点半出洞,整整三个小时。一路上行走虽然缓慢但是却没有停留。一路上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的折服。雄伟壮观的&quot;地下塔林&quot;、深奥无穷的&quot;广寒宫&quot;、神秘莫测的&quot;灵霄殿&quot;、栩栩如生的&quot;普贤骑象&quot;,一幅幅大画卷,一处处小场景,令人心魄震惊,叹为观止。不得不感叹的是这一路我们走的太匆忙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织金洞里应该用一天的时间去走,慢慢的走,慢慢的欣赏,在千姿百态中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灵感!</h3> <h3>在离开织金洞的时候,我不的不再次的罗嗦,织金洞的美在于他的宏伟壮观超出了溶洞的界限。现在的织金洞还只开发了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还隐藏在神秘的面纱后面。真不知道织金洞能够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震撼!最后的感叹:如果一生中只能游览一个溶洞,那么来织金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