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引言</font></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关于管理的概念,有很多版本,有从管理内容、管理步骤来讲的,有从管理工具、管理哲学来讲的,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道理。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读硕士时管理学老师给的概念——“管理就是让别人把事情办好”,觉得这个表述最言简意赅,内容通俗又深刻且内涵丰富,同时,也非常便于记忆。说来惭愧的很,老师的名字已经记不清楚了,但他教的道理这么多年我一直牢记也算是另外一种尊重吧。</font></div> <h3>这个概念里包含着几层意思:</h3><div>第一,管理不是亲历亲为,是让“别人”干。对管理者来讲,自己是不是能工巧匠不重要,甚至会不会干都不重要,被管理者称职履责才算是实施了有效的管理。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对管理者的考核,不是考核他自己干了什么,怎么干的,而是考核他负责项目的实施情况,他分管团队的绩效情况。</div><div>第二,衡量管理有效与否,关键看结果——事是不是办了,有没有办好,目标有没有实现。你可以通过事前的措施来管,也可以在过程中实施控制,还可以通过事后的评价来管。在什么时间采取措施,采取什么措施,取决于管理的难度和被管理者以及事项的特点。但是,管理是否有效只看结果,而不论你事前论证和计划是否严谨,过程是否科学、付出了多少努力。经济学可以讲究自圆其说,管理一定是目标导向,结果导向。</div><div><br></div> <h3>第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要达成共识——怎么算“好”?“好”还是“不好”管理者说了算,但是,标准必须事前说清楚,必须明确没有歧义。没有事前标准的共识形成,被管理者往往也不会有良好的行为和结果。这个标准可以是结果标准,什么时候完成什么事,达到什么水平;也可以既有结果标准,又有过程标准。过程标准包括办事的流程、步骤、分工、各个环节的要求等等。</h3> <h3><br></h3><div>第四,管理者如何让对方好好干,而且还要干好?这就需要两大手段——约束和激励。约束靠的要么是管理者利用组织优势制定的制度、形成的信息化手段、建立的管控体系等措施,要么靠得是组织文化的引导或者是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激励包括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通过满足被管理者的需求引导他们朝着希望的目标迈进。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取决于组织可用的资源、被管理者的偏好和动机。</div><div>第五,管理者应该干什么?关注员工的绩效,并基于此目的搭建平台和体系,发现并解决矛盾,协同团队。员工事情干不好,往往是三种原因。第一种情况是,不会干,不知道怎么干,或者说干的方法不好,效率低。第二种情况是,不愿意干。员工认为,干好和干不好没啥差别,干好了没好处,干的差也没有坏处,因而不如不干或者应付着干。第三种情况,员工想好好干,也想干好,但是,因为各种瓶颈存在没办法干好。在第一种情况下,管理者应该扮演教练的角色,从事辅导、培训和督导工作,帮助员工成为岗位专家。第二种情况,管理者应该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机制,奖优罚懒。第三种情况,管理者应该着力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体系,优化组织架构,明确职责分工,完善工作流程,推动信息共享,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工作开展,协调团队内和团队间的矛盾,实施过程控制,做好结果评价,然后PDCA,持续改进工作,使团队工作目标越来越接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