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陕北情……

老山东

<h3>延安,曾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过两件最大的事件。第一次是毛主席率领的30000名红军战士到延安,对当地造成巨大的冲击与震动,而后对全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便是28000名北京知青又大规模的来到延安,在接受劳动锻炼的同时,为这个交通不便,几乎半封闭地区的老百姓,打开了一扇与外界沟通的亮窗。</h3> <h3>知青,是一朵芬芳永不凋谢的原野小花;知青,是一支蹉跎岁月磨砺的壮丽诗歌;知青,是高挂历史苍穹的雨后彩虹!</h3> <h3>知青,失去的是人生懵懂无邪的畅想,得到的是人生生活历练的刚强,锤打的是永远都不放弃的执著!</h3> <h3>有了知青经历的人,无畏困苦的征程……</h3> <h3>有了知青经历的人,任凭你暴雨狂风!</h3> <h3>这就是当年的知青!</h3> <h3>1969年1月17日,不满17岁的我们,离开了北京,离开了父母,来到了延安!经历艰苦人生磨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h3> <h3>这就是我,一个刚满16岁的女孩儿。离开了北京,离开了父母,来到了陕北延安,开启了自己人生中十分重要的起点……</h3> <h3>我们从北京出发,先乘火车到铜川,换乘解放牌的大卡车到远离延安近300多里的宜川县城后,公路就不通了,改换马车继续前进……</h3> <h3>换坐马车继续前进……到了宜川寿峰公社的薛家坪还有60多里的山路崎岖,马车也不通了。各村的乡亲赶着毛驴,来迎接我们。按名单各自找到自己村的知青,一头驴驮着人,一头驴驮着行李,行进了30里路,到了寿峰镇政府所在地。我们7个女生被分配到,寿峰公社如意大队的李家岭村。这个小山村,位于黄河畔,离寿峰镇政府所在地还有30多里路。山路崎岖,毛驴只能驮行李,人只能步行了。我们是1969年1月17日离开北京至1月21日,整整5天的时间,才到了这个地图上绝对找不到的小山村陕西省宜川县寿峰公社李家岭村……从此家书不报忧!</h3> <h3>这是48年前的陕北,一个幅员并不广阔而且闭塞贫穷的黄土高原。</h3> <h3>48年前的陕北,乡亲们没有解决温饱,生活很苦。我们的知青生活从此开始……</h3> <h3>在陕北插队的时候,我们7个女生在一起,从没想过将来作什么,也不知道在陕北要呆多久。只是觉得要学着自己做些事情,首先是学着半夜三更去拉毛驴推磨、日升三杆玉米磨成粉、牵毛驴下沟驮水,上山砍柴、烧柴锅贴饼子等吃饭技能。之后就开始学习犁地、拿粪、播种、除草收割、铡草等很多基本的劳动技能。</h3> <h3>打连枷,是个技术性很强的活儿。我们开始学习打连枷,常常是打不着豆秸,反而是打了自己。乡亲们一遍遍地示范,我们一遍遍地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可以自如地挥杆打豆荚啦!</h3> <h3>铡草,一般是男劳力的活儿,但我们女子也不示弱。铡草者与褥草者之间相互配合需要默契,草褥长了牲口吃着扎嘴,不爱吃;草褥短了,不出活儿,还容易铡手。经过多次实践,最终我们知青铡的草又快又好,得到了生产队饲养员的认可。</h3> <h3>丰收季节到了,打谷场上3斗(百十来斤)装一袋的谷子,当年我们扛起就走……</h3> <h3>陕北的地无三尺平,山坡地,倾斜角度大多都是30度以上,人扶着犁把、牛拉着犁,犁吃土太深,牛拉着费劲还容易滑坡。犁吃土浅,牛省力了,犁出的地不能种庄稼。</h3> <h3>牵牛犁地、耙地,是我们在陕北插队时候最难学的一门技术活儿。在陕北女子是从不摸犁,也不干耙地的技术性很强的活计。但我们知青不服,凡是男劳力能干的,我们都要学会干。开始学犁地,牛不听话,不上套;之后是牛套上了,人又扶不住犁把……几经波折,犁地、耙地,这门技术最终还是被我们掌握啦!</h3> <h3>劳动的闲暇时间,我们向婆姨们学习将棉花搓成捻子、学纺线、学织布、学做鞋等女工活……我们还学着放羊🐑、起羊圈等男劳力干的活儿。在陕北,我们经历了生活的坎坷和磨难,但这段生活留下的记忆却是难忘的。</h3> <h3>如今的陕北已将散养羊群改为圈养啦!</h3> <h3>在陕北插队的日日夜夜,我们中有的同学成长为县级、地级、省级的上山下乡优秀知青代表。</h3> <h3>这是1971年,我们几个从陕北回京探亲,一起在天安门前留影。之后的一年内,我们有的分配到延安、有的分配到铁路、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分配到农科院工作,结束了知青生活。</h3> <h3>1995年10月,我离开陕北23年后,第一次回第二故乡探亲……不错,离开陕北23年间,我虽然一直没断和乡亲们通信,可一直没有再踏上那片黄土地。</h3> <h3>23年了,再一次踏上这片黄土地,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小山村仍然没有电,当年的知青办起的小学校还是老样子,娃娃们仍然是一、二、三年级同在一个窑洞里上课……陕北乡亲们只是解决了温饱,不再为吃饱发愁了。我与地区级、县级、乡级的领导接触后,我的第一感觉陕北人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还远远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影响了陕北经济大发展。</h3> <h3>寿峰乡政府所在地,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仍然是老模样,没有什么大的改变。</h3> <h3>我们生活战斗过的小山村,仍然保持着原貌。因为没有通电,村里的碾子还再发挥作用。</h3> <h3>我年轻时候的伙伴,人到中年啦!</h3> <h3>照片中:我右手1👉是我们的老队长,我的入党介绍人高万子;右手2我们村的能人高银锁。记得我们知青做的玉米面贴饼子,就是能人给起的别名叫"鳖靠岸"。</h3> <h3>照片中的小毛驴,仍然是乡亲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h3> <h3>这是我们知青住过的土窑洞,因长期闲置已经废弃了,但我还是很留恋曾为我们7个&quot;北京娃&quot;遮风挡雨,功不可没的土窑洞。</h3> <h3>&quot;相见时难,别亦难&quot;离开陕北23年了,第一次回去&quot;探亲&quot;,不忍告诉乡亲们我只住一个晚上就走。不知谁走漏风声,乡亲们手里托着小米、芝麻、柿子、大红枣……泪水啊,再也止不住了,多好的乡亲,多么淳朴的乡情,车开出老远了,我在泪眼朦胧之中见到乡亲们依然在向我挥手告别……别了,乡亲们,别了可爱的小山村,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见……</h3> <h3>2005年7月,我第二次回陕北。一是回村看望日思夜想的乡亲;二是为了却老父亲多年的一个心愿,老人家要亲眼看看,当年自己的女儿艰苦奋斗过的地方啥样,当面谢谢曾经给予过女儿关爱的父老乡亲。那年,恰逢北京~延安的火车刚刚开通,仅仅16小时就到了延安。穿山越岭的列车,急速的行驶在陕北的大地上,蔓延的绿色植被覆盖了黄土高原,处处生机盎然。这次回陕北,我所见到的一切都在变!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尤其是人的观念更新了。</h3> <h3>从延安到宜川,汽车🚗行驶在上下两车道高质量的盘山公路上,沿途是青山、绿水,美极啦!仅3个小时就到了宜川,还不算中途观壶口瀑布的时间,真快呀!</h3> <h3>宜川境内的崇山峻岭,青山连绵绿树成林,清清的河水绕川而下,处处可比江南美!</h3> <h3>沿途看到延安到宜川段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我看着高架桥,横跨峡谷之间,很是激动。下次再回陕北探亲,就更方便快捷啦!</h3> <h3>从1995年到2005年仅仅10年的时间,&quot;退耕还林&quot;政策,引导着农民👩‍🌾将荒山变绿岭。百亩、万亩的山地种植着苹果🍎!</h3> <h3>山坡上层层梯田种植着花椒树,远远望去绿绿的叶子🍃,生机盎然。&quot;大红袍&quot;花椒,是宜川外贸主打品牌之一</h3> <h3>宜川的苹果、柿子、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八十以上。</h3> <h3>10年的"封山育林"大大的改变了生态环境,散养的牛羊,改为圈养,绿色植被生长茂密,宜川境内的次生林覆盖率已达78%,保住了水土不流失,小气候依然形成,降水量明显增多。</h3> <h3>寿峰镇政府所在地,旧貌换新颜,乡级公路正在建设之中,村村通电已成为现实。乡亲们家庭👪年收入已达8000元~10000元。村里的年轻人,走出了黄土地,为改变家乡涉足大千世界,吸取着&quot;营养&quot;!这次回陕北,我生活过的小山村正在修路,无法回村了,留点遗憾下次再来!</h3> <h3>2017年9月初,我们15名同学👨‍🎓👩‍🎓,从北京的四九城汇集到&quot;北京西客站&quot;,相约一起去第二故乡——陕西省宜川县寿峰公社如意村、南掌村、石哨村、李家岭村,探望远在黄土地的乡亲,看看我们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小山村。48年前的我们,同乘一列火车🚞离开了北京前往陕北插队,从此我们有了同一个称谓:北京知青。如今我们虽已两鬓斑白,再回陕北,多年的愿望今日终于成行,同学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此次&quot;陕北行&quot;大家喜称其为&quot;圆梦之旅&quot;。这也是我第三次回陕北探亲!</h3> <h3>一夜无眠,9月5日,我们顺利到达了延安。踏上这片热土,同学们眼里含着泪花,脑子里满满的都是青春的回忆……</h3> <h3>等待迎接我们到来的张勇和妻子,早早的就来到延安火车站广场,翘首期盼着北京的亲人。张勇,小名叫回才子。他是我们在陕北插队时邻家的娃娃,当年只有8岁,我比他长8岁。48年前,我们刚到陕北时,遇到的第一关就是"生活关"。从小生长在北京的我们,要吃饭,就要学会自己推磨、锣面、上山砍柴、下山用驴驮水、烧火煮饭,常常是生的生吃,熟的熟吃……回才子淳朴善良的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大爷、大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默默地帮助我们,缺面送面、缺水送水、缺柴送柴……那时我们也年少不更事,为填饱肚子,没少给他家添麻烦。陕北穷哇,乡亲们自己都没有解决温饱,哪有闲粮呀!但是大爷、大妈为能让我们吃饱饭,自家孩子不吃,也要让我们吃饱。回才子那时虽然人小,也时时的帮助我们打柴、驮水……没少出力。</h3> <h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48年前的"北京娃",如今已经年过"耳顺之年",终于回到了我们日思夜想的第二故乡。延安,我们回来啦……</h3> <h3>宝塔山,仍然巍峨耸立,留影人已非当年!</h3><h3>我记得1971年8月,当年北京知青以公社为单位,步行拉练到延安,接受延安精神教育。青春年少时的我们,就是这样简单。</h3> <h3>我的发小,玉梅是家里的独生女,当年我们一起在陕北插队。回京几十年了一直盼着,有机会我俩相伴着再一起来延安!今天终于实现了!</h3> <h3>丽丽,是我插队时结交的闺蜜👭,我们的人生就是从这里开始……这次相约一起回延安!</h3> <h3>"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那里记录📝着我们在黄土地上艰苦奋斗的日子,让我们刻骨铭心。一幅幅发黄的老照片,刻印着我们在黄土地的蹉跎岁月。</h3> <h3>参观北京知青博物馆,摆个pose,回忆起以前的点点滴滴……</h3> <h3>看,我在这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48年过去了,这一段知青岁月是我们一生中最不能忘却的记忆,铸就了我们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h3><h3><br /></h3> <h3>如今,我们当年的同龄人大多走出了大山深处的小山村,融入了山外的大千世界,开始了新的人生轨迹。我们村张姓家族,在延安工作和定居的亲人就有几十个人。自从北京知青来延安后,对当地教育事业影响很大,乡亲们虽然生活很艰苦,但还是省吃俭用,努力让下一代儿女们,走出大山接受高等教育。我们村每家都有大学生,有的还走出国门到海外留学。</h3> <h3>这是李家岭村在延安工作和定居的部分亲人,我们两代人一起的合影。看着孩子们个个都出息得很好,我们从心里为他们高兴!不由得想起当年我们这代人,一起走过的青春岁月。当年李家岭村,北京来的知青是我们7个女子,回乡知青是9个男娃,照片前排最左边👈的张华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面对农村落后的生产力方式和没有学上的娃娃,我们利用自己仅有的文化知识,在村里办起了小学堂、开办了科学种田讲座、架设了拉线广播📢,使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第一次亲耳听到了外界的声音。于是,原本封闭的小山村,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h3> <h3>看,这是我们李家岭村的女子和嫁到我们村里的婆姨。</h3> <h3>我第三次回陕北,恰逢陕西的"沿黄公路"🛣️,号称是中国的"1号公路"正式通车!它是一条沿着黄河西岸,串联陕西4市12县,全长828.5Km 的高颜值公路,是带动沿线土著居民脱贫致富的"黄金路"。宜川县就是受益最多的一个县,这其中就包括寿峰镇白水川和如意川的几个小山村。开车从我们李家岭村顺着"沿黄公路"进宜川县城,仅仅20分钟就到啦!</h3> <h3>陕西省宜川县,地处延安市的东南部。属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以&quot;山、川、沟、塬&quot;为主。同学们记忆中48年前的宜川县城,只有一条街道,没有什么建筑物。现在的宜川县城已经没有旧时的模样啦!街道两旁高楼林立,车来车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我们李家岭村的村民,农闲时节基本上都在县城居住。</h3> <h3>这次陕北行,我明显感觉到延安的变化太大啦!尤其是延安新区的建设与规模化发展,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都不为过。从延安到宜川的高速公路建设,更让我们为之骄傲!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被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架桥连接。我们乘坐着19座的旅行车,在上下4车道的高速路🛣️上前行。同学们一路欢歌笑语,车窗外的景色在不是记忆中的黄土高坡,处处绿意葱茏。</h3> <h3>照片中的这一大家子,都是我们最亲近的人。48年前,就是他们父母无微不至地,关照着我们这些北京娃。照片中坐在轮椅♿️上的是家中的老三,他比我们只小三岁。当年,他只有13岁,上山砍柴,下山驮水,包括地里的庄稼活都是他出力干,从不惜力。这些年,他承包了百亩荒山,种植的苹果、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已经形成规模,每年单是苹果🍎收入就有几十万元。日子好过了,他却累跨了,这次我们为他带来一些治疗风湿痛的药品,祝福他早日康复。</h3> <h3>当年的老书记,已是90岁高龄的老人家了。见到我们这些北京娃,还能挨个叫出我们的名字。眼前的事情老人家能记住的不是很多,记忆深处的仍是我们在村里生活的点点滴滴……老书记,是我的入党介绍人,更是我人生的引路人。当年,我有一次机会要离开陕北到东北转插,行李都邮走了,但他不同意,又重新给我置办了一套里面三新的被褥,硬是把我留下来了。1972年,春节前我正在北京探亲,却收到老书记的电报,只写了"速回"两个字。我冒雪5天5夜赶回村,才知道他已替我报名参加大学招生考试了。他说:去念书吧,我不拦着你……</h3><h3><br /></h3> <h3>几十年间,我三次回陕北,第一次是回到村里,老书记那时六十多岁,第二次因回乡的路不通,没有见到老书记。这是第三次回陕北,见到了老书记已是耄耋老人了……"相见时难,别亦难",我深深地祝福老人家身体健康,硬硬朗朗地安度晚年!</h3> <h3>9月8日,早早地回才子就招呼上,县国税局的高宏涛、张峰亭、县农牧局的张启宏、如意大队书记马保明,会同我们15人换乘6辆小车🚗,浩浩荡荡地启程前往,我们青春年少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宜川县寿峰镇如意村。(48年前称为:寿峰公社如意大队三个自然村:如意村、南掌村、李家岭村)我们记忆中大山深处的故事,一幕一幕,清晰地呈现着……</h3> <h3>车队,翻越了老虎梁,经过薛家坪时我们特意的停车,大家汇集在车前留影。48年前,就是在这个地方,各村的乡亲们牵着生产队的毛驴,排成长长的驴队,接我们。一队驴驮行李,一队驴驮着我们,进入寿峰镇政府所在地的。如今,我们是乘坐着乡亲们自驾的越野车🚙,排成长长的车队,我们一起进入寿峰镇政府所在地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记忆中大山深处的故事,已无痕迹。</h3> <h3>我们的车队继续向寿峰乡政府所在地行进,有段路被往来的大型运输车,压的坑坑洼洼。同车的回才子告诉我,这是正在建设的&quot;蒙中铁路&quot;运输车压坏的。再细聊,得知寿峰乡境内探明煤炭储量23.9亿吨,煤层气田100亿立方米。招商引资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用不了几年,我们的第二故乡必将有更大的发展,大家由衷地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h3> <h3>寿峰乡政府所在地到了!想找找我当年办公地的痕迹……全无啦!</h3> <h3>48年前,寿峰公社所在地,山高路险,没有公路,解放几十年了,寿峰人出行,全靠自己的两条腿。山高,挡住了人们的视野;路险阻碍了人们向外界涉足的信心。祖祖辈辈没有见过汽车,更不用说火车🚞了。现在的寿峰乡早已通公路啦!每天2班公交车往返宜川县城,乡亲们再也不用为出行发愁啦!看到寿峰乡的变化,我们高兴地与特意赶来迎接我们的乡镇党委书记以及当年为知青传送家书的邮递员大哥一起留个影。</h3> <h3>看,就是这位当年的邮递员大哥,第一次到李家岭村给我们送家书,刚到窑门口,就被我们养的大黄狗扑倒,上口就咬,幸亏大哥年轻,爬起来就跑,只是将裤子👖撕了个大三角口……从此邮递员大哥再也不敢靠近我们的窑洞了,只在我们的窑背上喊:~信!</h3> <h3>车队,离开寿峰乡政府驻地,继续向如意川行进,翻越了两个山梁,如意村就在眼前啦!</h3><h3>&quot;看,对面梁上的梯田,是我们修的&quot;;&quot;看呀!那就是李家岭的庙疙瘩&quot;;&quot;快停车,乡亲们迎上山梁啦……&quot;大家七嘴八舌地喊着,用手比划着……</h3> <h3>当乡亲们得知,这次我们15名北京知青一起回第二故乡探亲的消息,高兴地几天都睡不着觉,等着盼着我们的到来。车队刚停稳,就见当年如意村的队长马高生,急急地走到车前,一一的握住我们的手,快半个世纪了,仍然记着我们每个人的名字……</h3> <h3>艳云,扶着的老人是当年邻居家的婆姨,知青们常常是缺什么就到她家拿什么,她总是说"北京娃们惜惶"(可怜)尽力帮助。</h3> <h3>乡亲们纷纷迎上前来认亲……,分别四十多年了,我们眼里满含热泪,相拥着、问候着……</h3> <h3>这是我们李家岭的女子,当年我们在村里时,她还是个姗姗学步的娃娃,如今嫁到如意村已是娃他妈啦!</h3> <h3>&quot;热烈欢迎知青回家&quot;大红横幅高挂在窑洞之上,是那么亲切,那么暖心……人间亲情永存!</h3> <h3>乡亲们用心制作的&quot;欢迎知青回家&quot;的画册,印刷的很精致,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乡亲们的情!</h3> <h3>各村的队长,村民委员会成员,聚集到如意村村委会,有熟悉的同龄人,也有陌生的后生娃。满满的一窑洞都是乡音、乡情。首先是如意村村委会书记马保明(当年老队长的娃)代表乡亲致欢迎词,介绍着几十年家乡的变化,描绘着未来如意村发展蓝图……</h3> <h3>集义镇(寿峰乡归集义镇政府管辖,)党委书记:杨城旗,专程到如意村参加欢迎知青回家的座谈会。他介绍了寿峰乡建设和规划,要重点扶持如意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如意村盛产花椒、核桃等经济林果的产业特点,借"沿黄公路"开通之势,一变村级粗放管理,为专业化集约管理;二变单一出售经济林果的方式,为统一包装设计与深加工相结合,提高经济林果的附加值。三变人的思维方式,发挥地域资源的优势,开展特色"农家乐"旅游业,结合"三变"助推如意村发展。</h3> <h3>我们听了村委会和镇政府,两位书记的发言后,对如意村发展的前景充满憧憬,我们也就如意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如何应对市场竞争,发挥如意村,山奇水秀、峰峦叠翠、民风淳朴的特点,再结合如意村近邻黄河畔、盛产林果、原生态农家小院等特色,重点解决引水进村,方便休闲度假人们的用水需求,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等具体措施,提出一些建议。大家由衷地希望我们的第二故乡——如意村更加如意!</h3> <h3>窑洞里的交流会还在进行着,窑洞外的婆姨们已经开始准备午餐啦……</h3> <h3>吃饸饹面,是陕北地区乡亲招待亲朋最好的吃食。当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回,还是豆面为主。能吃碗白面饸饹,那可是太难啦。</h3><h3><br /></h3> <h3>端起香喷喷、热腾腾的饸饹面,吃在嘴里,美在心里。当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浮现在脑海……那时陕北人民的日子过得很辛苦,我们知青的日子过得更难。一萝到底的玉米面蒸的贴饼子,就着一碟腌萝卜(还是邻居大妈家给的)一碟腌辣子,就是一顿饭,一日两餐。农忙时节吃干,农闲时节吃稀粥(玉米用碾子破几瓣)。只有过年节,村里杀只羊,才能吃口肉,那就太满足啦。</h3> <h3>午饭后,我们15人要分别回自己的村里看看。合个影吧,就此告别如意村的父老乡亲……</h3> <h3>这就是李家岭村的全貌,48年了,外观小小的山村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远远的看到有电线杆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小山村通电啦!</h3> <h3>我们刚刚进村,乡亲们就迎上前来,拉着我们的手,紧紧的不放……玉兰嫂子你好呀!</h3> <h3>已经90岁高龄的喜生大爷,迎着我们走来了。我急忙跑过去问侯,老人家亲切地说&quot;娃,你们回来了,我又看见你们啦!&quot;我扶着老人前行,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身板硬朗,不减当年的风采!</h3> <h3>万子大哥,已是83岁的老人了👴,身体很硬朗。他是我们的老队长,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当年,他带领我们李家岭村的村民,农业学大寨,修梯田、垒堤坝……样样都是标杆工程。他当队长的时候我们村的人均年收入,总比其他村要高一些。万子大哥,对我们知青很关照,重活累活尽可能地不派给我们干。到农村第二年,因庄稼歉收,我们的口粮只有1/3,乡亲们怕饿着我们7个北京娃,他决定让我们知青吃种子粮……</h3> <h3>万国和景祥,拉着大嫂子问长问短……乡亲们也在问,&quot;你们三个女子都回村啦,贵乾、如意、清者、秀珍她们四个女子咋没来呀?……&quot;当得知她们在照顾孙子,走不开时,乡亲们高兴地说:你们来了就好!回去代我们问那几个女子好!</h3> <h3>海棠子,眼睛已看不见了也赶过来和我们见面,他说:听听声音也高兴!当年,我们在村时他眼睛有些夜盲症,我们是同龄人在村里一起劳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虽然艰苦,年轻人在一起也很开心。</h3> <h3>"茂辉子,你还记得我们吗?"万国拉着茂辉子的手问侯……"认识,认识,你是万国,你是景祥,你是……哈哈,咱俩不认识!&quot;,茂辉子还是那么诙谐,跟我开着玩笑!因我俩几十年间这次是第二次见面啦。茂辉子是冯家老三,当年的大模样,还没变,还是那么帅气!我们村主要是张姓和高姓两大家族,冯姓只有他们兄弟👬两家人。</h3> <h3>海发子,当年是我们生产队的小队长,总是乐呵呵地帮助我们干农活儿。我们刚来村没几天,海发子病了,因为农村缺医少药,发高烧几天了也只能扛着。我们从北京带的药💊给他吃了才退烧了。从此,我们开始自学医学知识,学针灸,之后,村民有一些简单的头疼、感冒等小病就可以治疗啦!</h3> <h3>尝尝北京的糕点,咋样?甜吧!</h3> <h3>这是海发婆姨,还是那么爱笑……记得我95年第一次回村探亲,乡情们问我,怎么你女婿没一起来呢?我说女婿长得"丑"不好意思来……这次,海发婆姨见到了我先生,第一句话就说:你女婿不丑呀!20多年了,她还记得这个事儿,记得那么清晰……</h3> <h3>"伟良子,送一条围巾给你,天冷了也可以挡挡寒……"我们亲热的聊着往事。</h3> <h3>我问:这色泽红艳的花椒是"狮子头"还是"凤椒"?他答:你猜猜……看我们笑得多么开心!</h3> <h3>大山深处的小村,家家都有了电视📺、电冰箱、电磁炉等生活用品。汽车、拖拉机🚜,已成为乡亲们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小毛驴已经成为历史。</h3> <h3>玉兰嫂子、大嫂子、秀兰子是我们最亲近的婆姨,常到她们家跟着嫂子们学纺线、学织布、学做鞋……嫂子们一天能织一丈四尺布,我们一天也就织二尺,尽给她们添乱啦!回忆起来那段时光,我们都开心的笑起来……</h3> <h3>这是我们进村时住的第一个窑洞,还没有塌……</h3> <h3>李家岭村的领军人:玉祥子,是我们老队长的小儿子。屋里有个能干的婆姨,是玉祥子的好帮手,供着三个娃娃上大学。</h3> <h3>拿着吧,这是乡亲们的心意……</h3> <h3>别了,李家岭!别了,曾经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小山村!</h3> <h3>别了,第二故乡的亲人们!我们衷心祝福亲人们,日子越过越红火!</h3> <h3>经历了"黄土地"艰苦磨练,成就了我们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品格;黄土高原,淳朴善良的乡亲,用朴实无华的人性,教会了我们勇于担当、诚信做人的品质,受益终生。</h3><h3>如今,黄土高原推进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等工程建设,大大改变了生态环境,绿色植被已覆盖了黄土地的千沟万壑,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h3><h3>这次回陕北探亲,再次感受到乡情!亲眼见证了第二故乡的的变化!对这块"黄土地"更加爱得深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