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主手厥阴心包经

博而物承

<h3>  今天讲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这名字有点长,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心包经。</h3><div> 心包经“起于胸中”:为什么要起于胸中呢?我们上节课讲肾经的时候是“注胸中”,心包经在胸中接了肾经的经气,在这里变成心包经发出来,所以叫起于胸中。</div><div> 胸中的具体位置在膻中穴,膻中穴是心包经的募穴。所以它会出现一个病症是膻中痛。如果没有咳喘,没有少气不足以息,排除肺的病,那就是心包经的病。当然这个肺病也经常引起膻中穴的疼痛。大家在临床中要注意区分。</div><div> “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心包络是手厥阴心包络的本部,所以叫出属心包络。下膈:穿过了横膈膜。历络三焦:分别经过了上焦中焦下焦。这个历络就是经过的意思。上焦在哪里呢?上焦出于胃上口。中焦:出于胃中。下焦:出于回肠,就是我们说的小肠的一部分。这里就是下焦的起点。所有上中下三焦的起点都在膈的下面,所以是“下膈,历络三焦”。</div><div></div><div>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有一条分支脉循着我们的胸的边上从胁下出来。出来地方是下腋三寸。出来以后向上走到我们的腋窝的窝里面去。腋下三寸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天池穴。天池穴的书上定的有点偏,应该在腋直下三寸的位置。在我们人体侧面的中线向下3寸。具体位置在第4肋骨的缝里面,你摸起来感觉不够三寸,是因为我们的胸大肌有个阻碍,所以我们取的时候按第4肋骨的骨缝、身侧的正中线上来取。书上说定位的是乳后1寸,这个乳大概是根据女人的乳来定的。男人取时按乳头后1寸就取到胸上来了。胸有个明确的定义,就是身体的前面颈下腹上的部分,侧面叫胁。正面叫胸。</div><div> “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到了腋下以后沿着大胳膊的内侧,具体走在那里呢?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的中间,然后进入我们的肘中,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曲泽穴。</div><div><br></div><div></div><div> “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就是说它到了我们的小胳膊以后行走在两筋之间。到了肘部这个两条筋就没了。它入肘的话入到哪个点呢?这是一个问题。既然在小胳膊循于2筋之间,我们可以自己摸一下。两筋是斜走的。在内关穴这里顺着摸,它是斜斜的到肘部就到了内侧了。而且它的结打在肘部内侧的骨头包上来了。曲泽穴我们平时取的较高,应该取稍微低一点,效果反而会好。下臂行两筋之间呢,是说的手臂上的心包经的穴位都是在两筋之间。然后入掌中。这里大陵穴比较特殊。我们取大陵穴一般都是取在两筋之间。如果你取在两筋之间可以吗?也可以。但是细想一些,大陵穴这个位置两筋就走完了,再上去就没有走的地方了。它就必须从2筋之间出来,才能进入掌中。因为它不可能翻过骨头包过去。那么这里大陵穴就不在两筋之间。而且内经中讲大陵穴时也没有用两筋之间的术语来定位。这里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都是在2筋之间。大陵穴应该从两筋之间跳出来。</div><div> 我们来看下一句:“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我们来看中冲穴。中冲穴是一个特别的穴位。我们所有的井穴都是把它改到了指甲旁。中冲穴是井穴里面唯一一个没有改过来的。还是取的中指端。其支者,别掌中,那么它从哪里开始别呢?就是我们的劳宫穴开始别。别到哪里呢?小指的次指,就是走到我们的无名指到了顶端。从掌心这里走过去接到三焦手少阳经。这里循行路线就结束了。</div><div><br></div><div></div><div> 下面我们来讲它的病症:</div><div>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它的第一个病症就是手心发热。而我们在讲心经的时候是掌中热痛。这里没有讲痛。所以同样是手心发热,心经是掌中热痛。心包经是手心热。它们表现不一样。</div><div> 臂肘挛急:而在心经里面没有这个挛急,心经讲的是说所以之处的疼痛,叫痛厥,这里是挛急。臂肘挛急就是小胳膊和肘部感觉扯着。挛急就是相互牵扯的意思。</div><div> 腋肿:腋下的肿,这里跟三焦经扯上关系了,表里关系。三焦是同调水道。肿就是水道不调了。</div><div> 甚者胸胁支满:病重就会出现胸胁支满。支满的意思就是胀满的意思,感觉有憋胀感就是支满。胁的本意是从腋下到肋骨的尽处,胸胁的大概位置是从心窝横过来上面的那部分出现胀满,下面不会出现胀满。如果下面出现胀满的话不是心包在病,而是胃病,肝胆病引起的。</div><div></div><div> “心中憺憺(dandan)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憺憺的本意是震动的意思,这种震动能产生一种恐惧感。就是我们说的心动过速,心悸的一个病症表现。</div><div> 面赤目黄:面赤呢就是心的一个病症,因为心包属于心。心经有病心包代过。</div><div> 喜笑不休:手厥阴心包经也叫膻中,“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包管人的喜乐,心包经病了以后会出现一个喜笑不休的病症出来。我们的心是管什么的呢?“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是管神明的,而心包是管喜乐的。</div><div>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我们说心主血脉,分开讲,心主血而心包主脉。会出现烦心心痛。烦心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出现,同时出现的多。单独出现的少。掌中热,上面讲的是手心热,应该是一个意思,这个也同样没有讲痛。这个掌中热呢也不是心包经独有的病症,其它经脉也有这样的病症。</div><div> 它经脉的病症讲的比较简单,这里病症就讲完了。</div><div><br></div><div></div><div> 下面我们讲治法</div><div>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这个前面讲过几次了,就不讲了。想听的朋友到肺经大肠经课件里去听。</div><div></div><div> 下面讲一下五输穴。</div><div>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 这个穴位我们取的是正确的。</div><div> “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中指本节之内间在哪里呢?就是我们的食指与中指之间,第二掌骨与第三掌骨之间,平时取穴是正确的,但是有的人把它取到外面来,那就不对了,“中指本节之内间”,哪边叫外哪边叫内呢?手大指叫内,小指叫外。</div><div> “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 ”。这就是大陵穴,掌后两骨是哪两骨呢?我们把手掌端起来以后,可以看到两个骨头包,一个骨头包是豌豆骨,一个骨头包是我们的大多角骨,它们2个之间方下,再往下走到了我们第一腕横纹或者第二腕横纹这个位置,本着穴的定义,陷者中的位置,它的第一横纹以下到第二横纹这个位置就是我们大陵穴所在的位置。取穴的时候手掌微微往那曲一下,那这个穴位是打开的,如果你把手掌往后掰一下这个穴位就是闭合的。大陵穴一般都取在两筋之间,实际上你取在两筋靠心经这条筋的边上针效会更好。我们讲过,隐痛点就是治病点。心包病很少能在两筋之间摸到痛点。都是在靠心经的这个筋的外侧边上痛而不是在两筋之间。所以我们把大陵穴稍微挪了一丁点,挪到筋外来效果会更好。当然你不挪也可以,正规的取法就是在两筋之间,挪到外面是我的一个建议。</div><div><br></div><div></div><div> 下个穴位:“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在两筋之间三寸之中就是间使穴,这个穴有个特点:“有过则至,它的特点是当心包经病了,它的脉搏的跳动就会出现。“无过则止”,没病的时候脉搏的跳动就摸不到。所以间使穴经常用来判断心包经病了还是没病,堵了还是没堵。</div><div> 心包是主脉的。心包主脉的病我们是经常经常见到的。它的病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那个冠状动脉堵塞。心脏搭桥,跟谁搭桥呢?就是心包堵了。所以这个是很常见的,为什么它讲的病症那么简单呢?你看,心脏搭桥的那些人发病之前几乎没有什么症状。所以我们大陵穴,间使穴,内关穴在治疗心包脉的淤堵方面功不可没,经常用到。心包脉堵了以后,它的病在脉。我们经常讲病在脉的时候我们怎么去治呢?放血。把络脉里面的淤血放出来。所以放血在治疗动脉硬化方面的治疗经常用的。在治疗心脏方面放血是一个首选的,必须先做的一个治疗。因为我们的原则就是有淤必放,然后调之。当然五脏皆能令人心痛。基本上可以笼统的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心痛。</div><div><br></div><div></div><div> “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这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合穴。我们取曲泽的时候要曲肘,曲肘以后在肘的内侧会摸到一个坑,这个坑比较大,这么大的一个坑取哪里呢?当然扎哪里都管用,但是真正穴位的那个点是在坑的偏下面。因为到了小臂之后心包经要行走在两筋之间,所以它应该偏下面。至于这个两筋是怎么走的自己可以摸一下都能摸得到。它从手腕的中间起是斜斜的到了手臂的肘内侧的边上。</div><div> 我们心包脉的病症虽然经常见,但是因为病症并不那么明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其实很简单,根据病症,摸一下寸口人迎脉的大小确定一下补泻。因为心经有病出于心包,很多时候会出现心经和心包同时病。它的主脉病了,那么它的络脉经常会跟着病,心包经上的病就出现四个主要的穴位,神门、通里、大陵、内关。</div><div></div><div> 内关穴是心包脉的络穴,它主要表现出来的是心痛。内关穴它是这样定义的,“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它在哪里呢?去腕两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筋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它实的时候则引起心痛,虚的时候会引起头强。头强这个病症呢,没注意,不知道这个是什么病症。这里面就出现一个问题,络脉病跟经脉病怎么去区别?络脉怎么就病了,那么这里套一句俗语来讲:大河有水小河宽,大河没水小河干。当这个心包脉如果它实了,它也经常反应到络穴上来。如果虚了也经常反应到络穴上来。所以这个络穴在治病过程中使用频率仅次于五输穴的一个穴位。</div><div> 络穴本身是很奇特的穴位。第一:它本身就是本经上的一个穴位。第二:它是络脉的起点。络脉有个特点,络脉从络穴的点出来以后就是2支,第一支沟通表里。一般很短,因为表里经的距离长不到哪里去。第二支就是络脉的起点,比如说我们的心包经的络脉就是起于内关穴,然后沿着心包经上行。心包经是从胸走手的,但是它的络脉从内关穴出来就逆向上行的,它走到哪里呢?它系于心,包络心系。具体是怎么行走的呢?基本上都是沿着本经的那条线返回去。怎么走你不要管,它也没有历络三焦这些线路,记住一点就是实则心痛,所以内关穴我们经常用的:心痛取内关。</div><div><br></div><div></div><div> 我们在讲心经时讲过,内关大陵神门作为治疗心脏病的三个重要穴位。那么通里穴呢,它就不一样了。它也是循经以后入于心中。内经上讲通里时没讲心痛这个病症,但实际上它也会引起心痛。通里穴引起的心痛一般都反应在乳头之上,第三肋骨间这个位置痛。本着治病点就是隐痛点的原则,我们先模看谁在痛。哪里痛就扎哪里,大陵痛我们就扎大陵,神门痛我们就扎神门,通里痛我们就扎通里,内关痛我们扎内关。这几个穴位中,通里痛的比较少。内关痛的比较多,大陵痛的比较多,神门痛的比较少。在急救方面就别管那么多了,马上一按,不管虚实先把针扎了,然后再把脉确定虚实,行针做补泻,起针别起反了就没事。</div><div>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结束了,谢谢各位老师的听讲,我们下节课再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