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孔桥——咸安双溪古桥二

弘虫

<h3>六孔桥位于咸宁市咸安区双溪桥镇双溪村港下陈庄,是六孔折弯式石梁桥,型如数字“7”。</h3><div><br></div><div><br></div> <h3>“大林窝,沙子垴,六孔桥,乌龟墩,牌楼挤,铁板丘”。这是从清朝乾隆年间流传至今的一首民谣,说的是咸宁双溪村港下陈庄的6个著名景点。这首民谣在当时一直传唱到京城传到乾隆皇帝的耳朵里。相传他第三次下江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到其中的六孔桥。据说乾隆一行在苏杭找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这座桥,后来才听说民谣中的六孔桥是在湖北咸宁。 这座令乾隆向往的六孔桥,位于现在的咸安区双溪镇双溪河的上游,坐落在双溪村港下陈庄的前面。</h3> <h3><font color="#010101">5个桥墩约4尺高,都用青石块砌成,从河流的东岸起,前3个桥墩是方形的,粗壮厚实如城堡,后两个是棱形的,显得削瘦单薄。因整个桥型是弯的,在拐弯处的第二个桥墩也呈弧形。桥孔设计也别出心裁,虽然都是方形,但大小各异,底部高低不同。第一个桥孔较小,底部也较高,在枯水季节,高出水面两尺左右,大小仅容一人爬行通过,是泄洪孔。第二个桥孔正对着河道,是主桥孔跨度一丈左右,河水绝大部除是从这个桥孔通过。第三个桥孔在拐弯处,跨度不大,高出水面两尺左右,也是一个泄洪孔。第四和第五个桥孔跨度与第二个桥孔差不多大小,在枯水季节,这两个桥孔的底部几乎与水面一样高,在涨水的季节也能帮助洪水流过。</font></h3> <h3>从上游来的河水,穿过六孔桥后被一个状似乌龟的大土墩(乌龟墩)从中分开。如两条深碧色的飘带,环绕“乌龟墩”一周,汇合后向双溪河流缓缓流去。与咸安区境内的石桥相比,这座桥的桥面、桥墩、桥孔都有许多独特之处。桥面平坦,长约四丈。宽不过两尺,由长条形青石块铺成,桥面整体构架接近“7”字形,以拐弯处为界,一部分桥面与河道垂直,另一部分与河道几乎平行。</h3> <h3>在被“7”字形的桥身围成的河面上,有许多形状奇特的页岩,这些岩石几乎都以相同的方向和角度倾斜。裸露在岸边的。远远看去,就像一堆堆残存的古籍。近看,页岩的每一层都很薄,厚约1厘米。露在河面上的岩石,有大有小,或断或连,形状各异,引人浮想联翩。有一块大而长的页岩卧在河水中央,是村民口中的“龙灯”。岩石一端高高昂起,有“鼻”有“眼”,状似龙头,另一端绵延数丈,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中,如游龙戏水。“龙头”旁边还有一块大岩石。裸露部分很像贝壳,被当地人称为“蚌壳”。被流水冲刷和风化的页岩,零星点缀着绿色的青苔,构成了“龙灯”、“蚌壳”身上神秘的花纹。</h3> <h3>六孔桥现在仍然在村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于它为什么被设计并建成这种奇特的结构,当地村民将它解释为“兜风水”,据说“7”字形的桥身和河岸相连。就能够保证本村的风水不会流走。那些在当地村民口中充满传奇色彩的龙灯、蚌壳状的岩石,正是他们津津乐道的“风水”之一。</h3> <h3>六孔桥下的河水清澈见底,冬暖夏凉,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村民。村里的百岁老人历来很多,村民们相信,六孔桥兜住的风水能保佑村民平安长寿。据村里的老人说,港下陈庄是一个福地,也是一个风水宝地。因为这个村子坐落在一片“荷叶地”中。什么叫“荷叶地”?老人解释说,荷叶要么贴水生长,要么高出水面很多,永不会被水淹。这条河的河水如果上涨,这个村子和田地就都像荷叶一样上升,不会被水淹,因此就叫“荷叶地”。这种说法又充满神话色彩,但1954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水都没淹过这里,又让人将信将疑。可能是这种“荷叶地”的说法给人提供了心理安慰,这里很早就是一个人丁兴旺的村落,于是就出现了清代民谣中说的“牌楼挤”的盛况。</h3> <h3>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这些乾隆年间著名的景点现在多半只留下名目了。大林窝原来茂密的森林已不复存在;沙子垴原是一片丘陵,如今已变得面目全非;严整巍峨的牌楼在文革中被拆去大半,最后一座也在20世纪80年代被拆毁;河中央的乌龟墩上杂树丛生,几近荒芜,只留下一个乌龟状的轮廓,供后人遥想当年游人如织的盛况。村里人丁也不兴旺都进城了,幸运的是六孔桥还在,桥下的流水依然灌溉着铁板丘中的大片良田,造福当地的人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