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8.8一10日洮儿河中学 72届毕业生邀请部分老师返回母校

冬梅

<p class="ql-block">  2009年8月8日,我们洮河中学“七.二届”同学,毕业37年后首次邀请部分老师返母校,访故乡。踏上那片热土,首先映入眼帘是进出洮河的唯一铁路通道、且记载着洮河上万人故事的穆家店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932年的四等客货运小站——洮儿河的穆家店火车站,太熟悉了!大家都是从这里踏上洮儿河的土地,而后又从此地挥手与一她告别的</p> <p class="ql-block">  碑牌上记载: 修筑铁路时,曾有一户穆姓人家在此开店铺,车站因此得名。有专用铁路线两条 (郭景山战友的留存照)</p><p class="ql-block"> 点击图片,可放大细看或收藏</p> <p class="ql-block">  2003.9.5日~10.15日,重新修缮的穆家店火车站。铺彩砖,种松柏,让老站焕发新容</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郭景山战友。由于洮儿河“五-七”青年战校是部队编制,因此互称为战友)</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穆家店车站原有的本色。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1932年建成的小站,已经被拆除,夷为平地。但两条铁路线还在运行之中</p> <p class="ql-block"> 车站坐西朝东,同学们是下午去的。那天晴朗阳光极晒,避光躲在阴凉地里倒挺凉快的,但拍照几乎什么都看不清啊!隐约还能看出 “穆家店” 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 由于找不到原版照片,热心的崔连刚战友只好尽最大能力把它调到这个程度,看着心里亮堂极了👍 谢谢您啦!🌹 </p> <h3> 火车站的北侧</h3> <p class="ql-block"> 故乡洮儿河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虽然同学们都是外来人,但青少年生活过的地方,称之为故乡也应该吧</p> <p class="ql-block">  柴禾垛,那时家家户户都必须有的,做饭炒菜、烧热炕全靠它了。不过,一个人做饭时真得拳打脚踢,上面忙着锅里的,脚下踢着往灶坑里填柴禾,为此还烧坏了好几双袜子呢</p> <p class="ql-block">  压水井,当年给每家的锅台旁都建了一个,很方便。之前,是要去锅炉房的大水龙头那里挑水做饭的。许是力量不足吧,挑水时总是左摇右晃,直到去连队喂猪时还是如此,挑起猪食桶先倒退两步,站稳后再前行,刚进猪圈门,就被饥饿的猪群拱得人仰桶翻!哈……!</p> <p class="ql-block"> 又喝到家乡清凉甘甜的水了!曾住过几个地方,哪里的也没咱洮儿河水润口呀!妹妹和同学寻遍了所有的地儿,终于在校部中包处找到了现存唯一的压水井,哦!喝上一口清爽极了……</p> <p class="ql-block">  玉米面贴饼子。洮儿河小麦多,在那里长大的孩子没有不会蒸馒头的。但做贴饼子却是生手</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我只贴过一次,怕粘不结实滑到滚开的锅底水里,使劲儿一“啪”,没瞄准,甩到锅边一半,锅外墙上一半,吓了一跳,让在灶坑旁填柴禾的妹妹和我差点儿笑疯!至今想起那景儿,我俩还是乐得前仰后合!哈哈哈😄。后来吃发糕的时候就多了起来,原因嘛,洮河人自然知晓喽!</p> <p class="ql-block">  洮儿河是个动荡的地方,几易其主。感谢王红卫,邱少春战友和罗德顺老师,让我们如此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过程!数了一下,共计换了12个名子,但东家应该不会有那么多吧?(点击图片,可放大细看或收藏)</p> <h3> 洮儿河简介<br>  (点击所有图片,可放大细看或收藏)</h3> <p class="ql-block"> 新的洮河农场小区,每走到一处,同学们都纷纷去寻找自己曾经住过的家,校部、一营、二营、松林村、新淀、畜牧场等等。 除去少数的红砖房外,土坯房几乎不存在了。因此,没有几个同学能找到小时候那熟悉的家</p> <p class="ql-block">  现如今,承包种植水稻的他们,住在那年那月我们的家里。低矮的土坯房也曾是少年时温暖的家呀!这是二营营部(东区)现存唯一的两栋土坯房</p> <p class="ql-block">  九连 (松林村)。幸运的小华站在了她家原来的院子里。1973年春,我在连里喂猪时,曾住过她家那栋房子最东头的一间屋。这栋红砖房,其他几间都是住户,只有这一间是四个女猪倌的宿舍</p> <h3> 远看现在的洮河农场小区</h3> <p class="ql-block"> 几千名返回洮儿河寻找青春脚印的人,都在这里驻足留影……。虽然是现在的小区。但能看到 “洮河” 二字已足矣!那可是刻在心底里的印记呀!</p> <h3>  洮儿河现在已经是国家级有机水稻标准化示范区了</h3> <h3> 国家级有机水稻标准化示范区详解<br> (点击图片可放大细看或收藏)</h3> <h3>   洮儿河现在的水稻田</h3> <p class="ql-block">     酿大酱的缸</p><p class="ql-block"> 其实那里最好的宝贝是自酿的洮儿河散酒了,我婚礼上的喜酒就是咱洮儿河自酿的散白酒,人人喝了都赞不绝口,那可是纯粮食佳酿哦</p> <p class="ql-block">  家乡种的黄豆,自酿的大酱,觉得好吃,妹妹和同学每人买回十斤呢</p><p class="ql-block">  以上画面里无人的图片,都是妹妹和同学在2015年8月1日回洮儿河时拍的。谢谢她们!</p> <h3>我们“七-二”届毕业之前就读的老校舍</h3> <h3> 学校的黑板报</h3> <h3>  学校黑板报上留有秋生刚刚用红粉笔写的"故地重游"</h3> <p class="ql-block">  初、高中时,教室是这样的座椅:两头用土坯块垒成垛,搭上两条长木板,高的是书桌,矮的是板凳,每条长板可以坐3至4个人。那时没人会觉得艰苦,学习热情还极高呢</p> <h3> 洮儿河“五-七”战校文化娱乐的中心~校部大礼堂</h3> <p class="ql-block"> 大礼堂——是战校宣传队绽放绚丽光彩的地方,更是洮儿河所有人获得欢乐的场所!它已牢牢地印记在大家的心里,忘不掉了!</p> <p class="ql-block">  洮河中学的新校舍,建于1974年。此时同学们已经毕业两年了,也正是这年五月底,我返回学校任教,对新校舍很有感情,现如今学校已荒废,大门却紧锁着,没进到院儿里,隔着门的空隙,能看到荒凉的场景,唉!心里空落落的……大家只好在学校正门的荒草地留下一张合影。</p><p class="ql-block"> 照片上的名字是天津知青罗德顺老师填的,谢谢您了!您让时隔37年回家乡的同学们再次记住了彼此</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天津知青老师罗德顺制作的洮儿河中小学全貌。我们读中学及初来学校任教时,学校就是这个名字:吉林省洮河“五.七”青年战校反修中小学</p> <p class="ql-block"> 学校始建于1963.9月,是北京市洮儿河农场组建的第二年,属劳动教养农场。结束于2009.7月,由于文革的原因,此时早已归吉林省管辖。是农场自办的,因此学校的归署变化,与洮儿河起伏不定的命运相同。这是罗德顺老师和晁燕伟同学整理的。晁燕伟同学曾任洮儿河中学最后9年的校长兼书记。 (点击图片可放大或收藏)</p> <p class="ql-block"> 1976年学校的公章。含有浓重的时代色彩:“五-七”青年战校,反修中小学,革命领导小组”。(图片来自晁燕伟同学)</p> <p class="ql-block">  学校是偏“工”字型建筑,两排南北房都是教室,教研室是东西向的,南拐角那个房间,是我的首个教研室,那个房间大,两个教研室合并在一起。全体教职员工开大会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这是学校的正门和北拐角。北面这个拐角是我在学校的最后一个教研室</p><p class="ql-block">  能清楚的看到学校正门上的牌子,已换成饭店的名称。随着所有知情们返城,“五.七)战士们各自落实政策归位,余下的洮儿河人都搬到松原市后,土地就归承包商种植,洮儿河人几乎散尽,此饭店已关闭,学校建筑自然也荒废了,真的有些失落!</p><p class="ql-block">  这两张完整的学校图片也是妹妹和同学,在2015年8月1日回洮河时拍的</p> <p class="ql-block">  杨琳是学校的音乐老师,她右手边那个窗户,就是她曾经工作过的文体办公室。这是她2018年回洮儿河时拍的</p> <p class="ql-block">   杂草后面那排红砖房,是大家离开洮儿河的最后一个宿舍,那是校部机关、学校、商店知情的集体宿舍,每间屋子可住四人。我们寝室窗外是条岔路口,直走通往中包( 加工厂.工业连等所在地),右斜走通向学校,由于平时很少有人过往,因此屋里没挂窗帘。记得某个夏天临睡前的一个夜晚,耐不住蚊子的骚扰,我们几个正在床上蹦来跳去想打到它,忽听窗外有人,吓的慌忙趴到床上不敢动,却忘了关灯,屋里的一切暴露无遗,等醒过神儿来,唉!晚了</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杨琳老师</p> <p class="ql-block">  1975.12.16日,这是当时的全体中小学42名教职员工。随着农场的变化,学校教职员工同样不断流动变化。难得罗德顺老师都能记住所有人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1974.9.8日,这是那年洮儿河中小学的15位青年教职员工</p><p class="ql-block">  照片下面的字同样是罗德顺老师制作的,谢谢罗老师啊!</p> <p class="ql-block"> 1979年3月18日,我们政文组在杨宗汉老师的带领下获得先进教研组,之前获得先进后,得到的都是塑料皮日记本之类的精神奖励,这是头一次改为金钱奖励。集体奖是20元,大家特意去白城市拍张合照留作纪念。而那10元个人奖归我了</p> <p class="ql-block">   这次相聚是松原市李秋生班长与同学们组织的, 让大家游玩了查干湖</p><p class="ql-block"> 他位于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内,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2007年8月1日,查干湖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p> <p class="ql-block">  查干湖冬捕,被誉为世界奇观。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查干湖冬捕景观,成功入选吉林八景,被誉为冰湖腾鱼。湖中有十多个鱼类品种,以胖头鱼为主</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在这里吃了一顿丰盛的鱼宴,堪称鱼宴中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 查干湖码头</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从这里坐船环查干湖游览</p> <p class="ql-block"> 查干湖水面上的游船里</p> <h3> 松原市查干湖岸边</h3> <h3> 是在小华家吗?</h3> <h3>  同学们在松原查干湖尽情的欢笑</h3> <p class="ql-block"> 松原市联欢会上的合照。</p><p class="ql-block">  吉林省油田地处松原市,许多同学都在这里工作。也是这次我们“七-二”届同学返母校、访故乡的首个聚汇地。</p><p class="ql-block">  感谢秋生及松原同学们的精心筹备和妥善安排,你们受累了!向大家致敬🌹 💃 一</p> <h3>同学是一种乐趣,同窗是一种记忆,同桌是一种相予,同门是一种天惠!(晓飞题)</h3> <h3> “七-二”届同学联欢晚会</h3> <h3> 联欢晚会上,欢快起舞</h3> <h3> 联欢晚会后,跳累了,歇会儿</h3> <p class="ql-block">  唯一不变的是绿油油的麦田,哦!还是变了,现如今已改名换姓称为水稻田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进入15连后,大巴车边上拍的</p> <p class="ql-block">洮河15连畜牧场,老黄曾在这里住过</p> <p class="ql-block">  倪德顺老师,是原八年二的班主任。我们八年一班的同学,大多数在上九年级时就都留级了。待到九年级毕业时,只有家住离学校远的少数人,跟随二班毕业了。留级的同学就变成了74届,因为73年吉林省没有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 方柏才和张书成二位老师。方老师后来是校长,张老师教数学</p> <p class="ql-block"> 杨宗汉老师,是我们“七.二”届毕业的班主任。二班同学比较规矩,而一班同学却很淘气。曾借助谐音称二班同学叫八年“儿”班,而自己一班却得意地称为八年“爷”班。少年时的一个玩笑,延续至今,现今微信里还真有个“爷班群”呢😄 </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其中几位”爷“班同学中的俊男靓女。图片上方清楚标注:爷班同学群 (洮儿河72届1班)</p> <p class="ql-block">  米治国老师,他特别亲和幽默,是深受同学们喜爱尊敬的老师。其行为做派及长相很像是个国家级大干部。记得每堂历史课上,他首先提问的就是1840年……</p><p class="ql-block"> 以上几位是我们的初、高中老师。他们都是高等学府及研究院所,下放到洮儿河走“五-七”道路的知识分子。很荣幸在那个特殊年代,能接受到他们的教诲,终生受益匪浅,诚谢各位老师!</p> <p class="ql-block">  白城市火车站近景,这里是那年那月,大家最想去玩儿的地方。如今洮儿河人保存的老照片,几乎都是出自这里的照像馆</p> <p class="ql-block"> 白城火车站的远景</p><p class="ql-block">  记得走出火车站左前方有个馒头店,小时候每到月底供应量不够吃时,就跟妈妈去那里一次买回许多馒头,用来接济到放粮日期。那时是供给制,只能去粮店买供应量的数额,其它地儿无粮可买</p> <p class="ql-block">  白城火车站广场中心的雕塑。当年这里可是个小转盘,是所有人最喜欢拍照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洮儿河距离白城市大约有15公里,买三毛钱火车票就可到达。住在校部的比较方便,下火车走不远就到家了。而住在分厂或单独生产点儿的,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家,虽很辛苦,但还是乐此不疲!且每次去都兴奋不已呢</p> <p class="ql-block">  白城火车站通往市内方向的夜景</p><p class="ql-block">  看!左前面楼的上方有两条金色黄杠,此处就是原来馒头店的位置。如今,眼前还隐约能浮现出那家店铺的模样呢……</p><p class="ql-block"> 图片是妹妹的同学白萍提供的👍 🌹 </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的这些人</p><p class="ql-block">  "晨风暮雨,光阴几许?曾经同窗共学习,眨眼天南地北,年少不知忧愁,老迈尽显风流,今天隔空狂聊,明日群游神州!"这是谁写的?还真准!后来同学们重聚又去游玩了几回回</p> <p class="ql-block"> 松原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带着寻找到的满满回忆,从这里再各奔东西——回家了!期待下次聚会共同游玩</p><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2019年5月,2021年5月,王晓飞同学又组织大家从吉林市、青岛、杭州、松原、白城、长春、广东,北京等地 (现代版的八路军哈),重新在北京西客站聚合,共同又去西北.新疆.九寨沟游玩儿,非常欢快!似乎又回到了那快乐的少年时代!</p><p class="ql-block">  总是期待有下一次相聚,同学们:还会有吗?相信一定还会再见到遍布祖国各地的“八路军”们!😳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