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战友聚会一一坦克五师近800名老战友相聚沈阳

嘉翔,宝珍

<h3>啊!坦克五师,</h3><h3>你是华夏劲旅,</h3><h3>你由钢铁铸成,</h3><h3>你诞生于文革的峥嵘岁月,</h3><h3>你在、"备战备荒"中脱颖而生。</h3><h3>你是那烈焰熊熊的熔炉,</h3><h3>我们就是那千锤百练的螺丝钉。</h3> <h3>2017年9月24日,坦克五师的部分老战友在沈阳聚会。</h3><div>聚会地点选在金城宾馆,该馆在沈阳的中心地带,便于来自各地的老战友在此集中。而且,好多战友过去来沈阳出差时曾在此下榻,有一种故地重游,到家的亲切感。</div> <h3>这是自发性质的聚会,由吕向、计儒铎等人组成了筹备组,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得到了战友们的积极响应,报名参加者近800人,人数之多,堪称此类话动之最。</h3> <h3>参加此次聚会的有几位五师老首长,师属四大机关,各团、独立营、师医院、教导队以及曾经的文艺宣传队等单位的代表参加,范围之广,人数之众,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h3><h3>我们以往参加的同学、老乡丶战友聚会,充其量也就几十人,像此次的八百之众,绝对是空前的(甚至是绝后的)。说它是史上最牛的战友聚会,一点也不过分。</h3> <h3>这次聚会的战友上身着统一服装,衣服上贴印的坦克图案,标志着我们是特种兵坦克部队。它自然而然地把战友们带回到金戈铁马,纵横驰骋的火热军营生活。"我曾是坦克兵!''这是何等的荣耀与自豪啊!</h3> <h3>除了着统一服装,组委会还为与会的战友制作了纪念建军90周年的纪念章。我们的聚会在建军90周年之际举行,真是恰逢其时,具有特殊意义。</h3> <h3>正式开会前,是全体人员合影,场面之大,令人眼花缭乱。一时间,大家左顾右盼,寻找所在单位的位置和自己的席位。</h3> <h3>照相现场,飘揚着各个单位的旗帜。这是最明显的标志了,老战友们纷纷循着旗帜走到自己单位的地段就位。</h3> <h3>近800人合影,如此宏大场面我们以前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今天,自己身临其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h3> <h3>这么大的场面,这么多的人员,很难收入同一个镜头,只能用''转机''从头搖到尾。不过,在这800人的照片中,找到自己很困难。估计,会有视频,这样就比较容易找到自己了。</h3> <h3>集体合影之后,有暂短的休息时间,战友们便分头合影留念。</h3><h3>这是作家张宝杰与他在新兵连时的老连长、后任坦克五师第四任师长的徐忠信合影。</h3> <h3>张宝杰与王信合影。</h3> <h3>张宝杰与王嘉翔合影,两人都是专业作家,只不过一个在军队,一个在地方,殊途同归,都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有意思的是,两个人在20团报道组一起工作过。一个团级单位的报道组走出了两位专业作家,这也算是个奇迹吧。</h3><h3>感谢20团的培养。</h3><h3>感谢五师的哺育。</h3> <h3>看!老战友重逢,喜不自胜。不尽的感慨,全传导到紧握的手中。</h3> <h3>分别多年,此地重逢,失去的是韶华岁月,保留的是永不消失的战友深情。</h3> <h3>王嘉翔(左)与张宝杰(右)两位作家与当年的宣传科长蔡长友重逢。年逾80的蔡老精神抖擞,风采依旧,谈笑风生。</h3><h3>感谢老领导,我们曾经是你手下的兵。</h3><h3>你麾下的两个小兵成长为作家,这是您的骄傲与自豪!</h3><h3>感谢你的关怀和指导。</h3> <h3>当年,蔡长友任宣传科长时,我是他手下的新闻干事。作为顶头上司,蔡科长对我关爱有加,他的风趣、坦诚、与人为善、体贴下属等美德,始终温暖着我的心。</h3> <h3>我身边这位战友叫刘长发,我们是泰来老乡,同期入伍。他在坦克十八团任教导员时转业回乡。一晃30多年没见面了,此次重逢,倍感亲切。当年的两个风华少年,今天都已白发苍苍,真是无情岁月催人老啊!</h3><h3>但是,今生无悔,人生中有当兵的经历,无比的荣耀!</h3> <h3>照片中的右三是我老乡刘长发,与之合影的是十八团的几个战友。左边第二人是当年的团政委姜学任。</h3><h3>提起这个姜政委,我和他还有点特殊感情,我在师部当新闻干事的时候,他是团里的宣传股长,我们常打交道。后来他升任十八团政委时,我任十八团政治处副主任,曾在同一个领导班子里工作。我就是从十八团调到军区文化部搞专业创作的。</h3><h3>祝姜学任、刘长发以及所有五师的老战友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h3> <h3>老战友在团旗下重逢。</h3> <h3>这是聚会时的会场。正式开会前,当年师文艺宣传队的老战友们一拥而上,在台上拉起横幅,向与会的老首长、老战友们表示欢迎。</h3> <h3>当年,正是文革进行时,普及革命样板戏,各个文艺团体争相上演现代京戏样板戏。就是台上的这些老战友们,演出了整场《紅灯记》,不仅在师属各团演出,还经常到地方慰问演出,反响不错。</h3> <h3>这是宣传队的战友们分头介绍自已当年在《红灯记》中饰演的角色,如: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叛徒王连举等。</h3><h3>''李奶奶''在介绍完自已的角色之后,还来了几句剧中的台词:''爹爹不是你的亲爹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h3> <h3>全体人员就座完毕,会议即将开始。</h3> <h3>活动的组织者宣布注意事项,然后便按议程进行。</h3> <h3>首先,由坦克五师第四任师长徐忠信致词。他在20团当连长时我就认识他,当时他以队列动作标准干练,向首长报告声音洪亮简洁而颇受当时的师长赏识,他后来居然也当上了师长。</h3> <h3>徐师长致词后,是各团代表相继上台发言,其主调大都是感谢组委会为老战友们提供了这次相聚的好机会,表达了对老部队的怀念及感恩之情。</h3> <h3>代表们的发言,在老战友们的心中产生强烈反响,仿佛又回到了沙场点兵,钢铁撞击的峥嵘岁月。</h3><h3>感恩你一一坦克五师,</h3><h3>你是我们成人后的第一所学校,</h3><div>我们就是那初出茅庐的稚嫩学生,</div><div>你是那烈焰熊熊的熔炉,</div><div>我们就是那千锤百炼的螺丝钉。</div><div><br></div><h3><br></h3> <h3>接下来是文艺演出,男主持人是沈阳军区范围内的名嘴计儒铎,女主持人是张小巍,她曾在我写的电视剧《开不败的丁香》中扮演重要角色。</h3> <h3>这是老战友演奏的小提琴曲《鸿雁》,另外一位战友用手风琴伴奏。当悠扬深沉的《鸿雁》飘逸而起的时候,一群鸿雁振翅从后幕飞来。此情此景,恰到好处,我们这些老兵,多像鸿雁啊,带着感恩之情,飞回坦克五师...</h3><div><br></div> <h3>这位军嫂为我们表演了蒙族舞蹈,一招一式,展示了舞蹈功底。说穿了,她和所有的军嫂一样,也都是鸿雁,她们心系军队,从四面八方飞向军营。</h3> <h3>这是男女两位战友表演的双人舞,展示了军人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和军嫂心系长城,大爱无疆的巾帼情怀。</h3> <h3>不论你身居何方,我的心永远追随着你!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h3> <h3>又一位老战友表演吹长号,仍有手风琴伴奏。号声悠扬,军歌嘹亮,不忘初心,铁甲辉煌。</h3> <h3>当年文艺宣传队的几位女兵,登台表演。这场景,与当年下部队慰问演出的情景何其相似?不同的是,台下的观众不是小战上,而是白发苍苍的老兵。</h3><h3>而表演者,也不再是当年靓丽俊俏的大姑娘,而是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h3> <h3>这位战友表演的舞蹈,清新欢快,令人耳目一新。</h3> <h3>还是独舞,万绿丛中一点红,轻盈欢快,很是养眼。</h3> <h3>这位战友是军队的专业歌手,曾在央视的''青歌赛''中获过奖,还在服现役。他的歌儿果然非同凡响,不愧专业水准。</h3> <h3>还是独唱,演唱者是我们的女战友,嗓音不错,歌声甜美,可绕梁三日。</h3> <h3>文艺表演结束了,接下来是会餐。</h3> <h3>组委会主任,原坦克五师侦察科参谋吕向致祝酒词。</h3> <h3>由于人多,分别在几个餐厅就餐。我先后在二十团、师宣传科、师教导队、十八团任职,一时犹豫,不知坐到哪个单位的桌前,纠结片刻,最后还是和二十团的战友坐在一桌,因为我到军营的第一顿饭就是在20团(原教导二团)吃的,从此我便一直端着军队的饭碗。</h3> <h3>大家边吃边聊,相互敬酒,共叙友情。</h3> <h3>聚会结束后,老战友们各奔东西,四散而去。此次会议带给我们温暖和温馨以及那浓郁的战友深情将伴随我们一生!</h3><h3>感恩一一坦克五师,</h3><div><br></div> <h3>啊!坦克五师,</h3><div>尽管你的番号已经撤销,</div><div>可你的形象永驻我们心中;</div><div>你灵魂不散,</div><div>精神永恒;</div><div>你风范长存,</div><div>青史垂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