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时值初秋,在湖南老兵之家志愿者的邀约下,和民革会员一起看望抗战老兵。一路行来,感慨良多,在中秋国庆来临之际,这些老兵作为70多年前奋战在抗日一线的代表,无论他们曾经以国军的身份,还是以八路军、新四军或者中共领导的地方武装的身份,他们都曾浴血奋战奋勇杀敌,从淞沪会战到太原会战,从四行仓库到入缅作战,从平型关大捷到平原游击队,直至抗战最后的衡宝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和湘西雪峰山会战,当曾经穷凶极恶的侵华日军在芷江签下降书的最后一秒,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才真正挽救了民族的血脉和国家的存亡!</h3><h3> 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也许没有太多的党争概念,他们之所以扛枪入伍,有的人是一心救国救亡,有的人是稀里糊涂被强征入伍,更有的人纯粹为了糊口而上了战场,不管他们当时扛枪抗倭动机何在,正是他们的一腔热血,改写了历史,扭转了乾坤,保住了山河破碎的中国。</h3><h3> 当他们风烛残年的时候,许许多多的抗战老兵,早已被湮灭在历史深处,他们的辉煌,他们的事迹,他们的英勇顽强……没有几个人还能清晰的述说,更有些许抗战老兵,因为历史的原因,在经受万般曲折磨难之后,不敢把自己的历史公之于众,特别是那些一直在国民党部队坚持抗日的老兵,在经过诸多政治运动之后,把内心的伤和身体的痛,把曾经的辉煌战绩,都深深的埋在心底。</h3><h3> 我们走访的老兵,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困顿之中,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连基本的社保都没能享受,仅仅依靠儿女的赡养和自身的努力,来维持生计,能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更是少之又少,其中的原因,据说来自方方面面,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捋顺。</h3><h3> 历史总是风云际会,70年前的抗日战争,在人类的漫长岁月里,如苍狗吞月匆匆过隙,只在历史的记录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在一个亲历者的心里,却是一生都抹不掉的回忆,这些回忆的点点滴滴,就是抗战画卷的一笔一画,因为他们的存在,丰盈了历史的脉络,坚挺了民族的脊梁;也因为他们的存在,让日寇俯身舔血,跪地求饶。</h3><h3> 一路行来,看到耄耋之年的老兵仍然能够生活自理,也是真心让人佩服。所有老兵当中,最年轻的都已经是88岁的80后,他们或骑车运动,或隐居乡村,或打牌娱乐,或读书看报,都没让自己有半点歇着的念想,他们人生阅历之丰富,生活态度之豁达,都值得所有年轻人学习和践行。他们知足不抱怨的内心世界,给每一个年轻人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h3><h3> 这些老兵,他们把历史强加给他们的创伤都付诸笑谈中,而我们这个时代的相关部门和更多的人,却把他们遗忘在生活的某个角落,让他们在风烛残年中,像空中飘舞的柳絮一般,恣意飘荡,相对于他们曾经为家国的付出,我们这一代人为他们的付出,如一缕青烟,转瞬即逝。</h3><h3> 老兵的历史不能忘记!老兵的历史也不应该被忘记!!</h3> <h3>⊙▽⊙97岁的罗老,坚持自己做饭,自己管理自己,不和晚辈同吃同住,他告诉我们,只有坚持自己的生活,才可以永葆健康,这似乎也是长生之道</h3> <h3>⊙▽⊙罗学志 :1921年6月12日生。</h3><div> 现住址:株洲市天元区群丰镇白莲村樟树组。</div><div> 从军简历:1938年初,国民政府征兵,罗学志被抓壮丁,先是送到湘潭县新群学校接受训练,后转到华容县三封寺新兵训练营接受军事训练。1938年9月,罗学志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20集团军洞庭湖挺进支队直属团一营一连当战士。次月,罗学志随部队调往湖北监利,在朱河镇、上车湾和下车湾一带抗击日军。在一次战斗中,罗学志被日军飞机投下的炸弹炸伤,弹片划伤了大腿,如今还可以看到腿上的伤痕。伤好后,他又参加了攻打洪湖地区日军飞机场的战斗,由于表现英勇,被提拔为上等兵,在部队带新兵操练。由于他头脑灵活,人又勤快,被连长收为勤务兵。1940年冬天,罗学志所部调往常德桃源县,后又到汉寿、宁乡等地执行战斗任务。1941年11月,部队驻扎在湘潭县,罗学志因母亲病重,回家探亲。为照顾母亲,他和几个老乡在附近煤矿打工挖煤,从此,再没有回部队了。</div> <h3>⊙▽⊙万正安 :1926年10月16日</h3><div> 现居住地: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群丰镇湘滨村建新组04号</div><div> 原部队番号:国民革命军第73军第15师</div><div> 从军简历:1943年初,万正安被抓壮丁入伍,加入国民革命军第73军(军长汪之斌)第15师(师长陈为韩)炮兵团任炮兵。同年,随部队参加了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1945年4月,万正安随部队在湖南益阳安化一线参加了湘西会战。</div><div>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第73军奉命调往山东济南。解放战争爆发后,1947年1月,第73军在莱芜战役中全军覆没,万正安和残部被解放军俘虏,后被改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万正安退伍回乡务农。</div><div> 万正安现和儿子住一起,没有经济来源,只有每月350元的社保资助。</div> <h3>⊙▽⊙石老可说是我所见过最乐观的长者,我们去到他家的时候,他刚从牌局回来,小小的赢了17块。他自己劳作不停,坚持下地劳动,我们临走时,他送我们每人一个南瓜🎃</h3> <h3>⊙▽⊙石长年 国民革命军航空总部照测总队二中队。从军简历:1942年8月,石长年考入航空委员会航空学校(校长蒋中正、教育长黄慎球)。石老回忆说,当时天气很热,他们共有100多人在衡阳参加考试,录取了30多人,石长年也在其中。录取后,他们一行人从衡阳乘火车到贵州的独山,再转乘汽车到贵阳市,来到学校本部。新兵训练一个月左右,就分配到重庆航空部照测总队(队长姓冯,少将),石长年分在第二中队第四分队,驻扎在沙坪坝附近的山上。分队当时有12个人,2个班长,1个分队长。照测分队主要是根据敌机的声音,判定敌机来犯的方位,再打开探照灯照向敌机,协助高射炮打敌机。后来转至湖北秭归县,服役于独立工兵第一团第三营第九连,后随部队到宜昌,日军投降后就退役了。</h3> <h3>⊙▽⊙谭老的儿子已经去世,现在照顾他的是他的媳妇,所有志愿者都称赞谭老的媳妇是中国最美媳妇</h3> <h3>⊙▽⊙谭必安:1930年5月4日</h3><div> 现居住地:湖南省株洲县三门镇马道村石塘组04号</div><div> 原部队番号:国民革命军第99军99师296团2营6连</div><div> 从军简历:1944年初,谭必安不满14岁,即被抽丁入伍,加入国民革命军第99军(军长梁汉民)第99师(师长朱志席)296团2营6连。由于年龄较小,被连长刘志勇安排当他的勤务兵。1945年,谭必安随部队辗转于湘赣两省,先后于萍乡、樟树、高安至德安一线抗日。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部队在德安接受日军的缴械投降。任务完成后,谭必安随部队回到湖南浏阳驻防。</div><div> 在浏阳经过短暂休整后,部队又开拔至江西永修驻防,1949年回乡务农。</div><div> 谭必安现在和养子住在一起(他唯一亲儿子已经去世),无经济来源,生活困难。</div><div> </div> <h3>⊙▽⊙姚伯英 出生时间:1929年3月</h3><div> 现 住 址:株洲石峰区映荷园小区</div><div> 入伍时间:1943年</div><div> 部队番号:青年军203师</div><div> 抗战经历:1943年,15岁的姚老以16岁年龄报名参加了抗日青年远征军,被编入青年军203师,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度的远征军部队在兰姆迦基地改编,改称“中国驻印军”,并开始了代号为“人猿泰山”的伟大反攻,目标直指缅甸。姚伯英被分配到机械化独立工兵第十八团汽车连,配属新一军,提供修路和运输服务。艰苦的八莫战斗进行了一个多月,中国驻印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取得了胜利。随后,姚伯英随部队继续向东攻击前进,全歼了日本军王牌部队、南京大屠杀的元凶第十八师团和第五十六师团,打通了印、缅、滇交通公路。1945年1月28日,在畹町与霍揆彰、宋希濂将军率领的滇西远征军胜利会师。印、缅、滇交通公路的打通,军输由西南公路源源不断顺利地运往国内。姚伯英随部队转至西南公路沿线进行道路的维护和抢修,保障战略物资的正常供应。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姚伯英随部队回到了昆明。</div><div> 生活现状:老人后来因公失去右手,有退休工资,很乐观。</div> <h3>⊙▽⊙袁寿春:1924年4月</h3><div> 现住址:株洲市芦淞区七斗冲</div><div> 部队番号: 国民革命军第79军特(别)党部</div><div> 从军经历:1941年春,17岁的袁寿春跟随叔叔来到宁乡,投奔79军,进入特党部。这是一个专门从事政工、后勤等服务工作的部门,因为有点文化(高小毕业),袁老的职责主要是布置会议室、写标语、抄写文书之类的工作。袁老随军部先后转战宁乡、澧县、慈利、沅江、津市、捞刀河、冷水滩等地。</div><div> 袁老说起抗战的艰难岁月,已经向佛的老人唏嘘不已:经常一天只吃一餐饭,冬天只有一条军毯,大家晚上都是和衣而睡,很多战士连棉衣都没有。</div><div> 袁老经历了79军1942年在冷水滩的整训,当时为提高战斗力,对老弱病残进行了遣散,当时部队中竟然有60岁以上的老兵。说起军长王甲本将军,袁老更是兴奋不已,他说,大家都知道王将军出身于军人世家,英勇善战,战士在一起议论的就是军长如何神勇,79军如何战无不胜。</div><div> 袁老1943年8月因患痢疾请假回家休养,之后未返回部队,说起长官陈振亚(株洲人),说他很可能被镇反了,说完老人一阵沉默。</div><div> 袁老1949年后在中石化株洲分公司工作直至退休,安享晚年。</div><div><br></div> <h3>⊙▽⊙黄老坚持骑车,把骑车作为健身的主要方式,他唯一的儿子现年71岁,因病住院,都是黄老全力照顾</h3> <h3>⊙▽⊙黄达顺 :1925年10月20日</h3><div>现居住地:湖南省株洲淞忆小区B栋307号</div><div>部队番号: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208师山炮营、 第58军新10师少尉</div><div>作战经历:</div><div> 老人口述如下:</div><div> 1941年春加入湖南税警总团,1942年入缅抗战,编入新38师113团,团长叫刘放吾。在八莫的一次战斗中,当时一个排的日军向他们所在排的阵地冲锋,两军剌刀见红。当他与敌人拼博时,被剌伤额头(现见伤疤),影响到左眼。他说,师长孙立人知道后,嘱咐立即送往国内医院治疗。</div><div> 伤好后,黄老又考入黄埔军校19期学习,在江西瑞金学习。是年因母亲病危,电急返家。经请假得到学校批准,并发放了通行证。谁知,赶到江西分宜境内,却被第58军第10师以逃兵的名义强行抓走,然后参加了常德德山茅湾一带的抗日,然后又调往江西高安永新一带打日本鬼子,结果在行军中从山上摔下来,摔断了腿,又一次进院治疗(他的腿现在都痛)。出院后,他想回军校,结果被校方除名。虽有部队的证明,校方也只给了他一张肆业证。他说,我是贫农出身,参军打仗,就想当个官回去,为家人争口气,让人瞧得起。因此,他与好友王理煌一起又加入了中国远征军208师山炮营。直到抗战胜利。</div><div> 1949年七八月间,他调入第9军26师75团任副营长,不到两个月连州被解放。其部队投诚,他被送去集中学习改造二年。1956年回株洲老家,1957年经劳动局介绍到市二汽运拖板车,后调入自行厂搞修理,工厂合并到白云电器厂,他在这里干到退休。</div><div> 走进黄老屋里,屋里条件十分简陋,一人独居,一张单人床和简单的家俱。当听到我们的来意时,老人声音哽咽,两眼飽含热泪,心情十分激动。在我们的安撫下才慢慢平静下来。当问起过去的一段当兵赴缅抗日一事,老人头脑清晰,言语表达有条理。过去的一幕幕都能回忆起来。当我们问起他在缅甸八莫打仗的情况时,他清楚说出了部队番号和人员伤亡情况。说着,他从柜子里拿出一顶军帽给我们看,并指着额头处说是与日本兵战壕剌刀见红时留下的伤痕。并指着右腿说也受过伤。因为长期呆在缅甸的丛林中,所以至今一身奇痒难忍,自己找许多草药来治理。黄老突然长叹一声:“唉!抗日战争中我们死了多少兄弟哟,都是年轻力壮,上有老下有小的,可惜都倒在了异国他乡,尸骨都不能回还故土。我是庆幸活下来了。虽然我们国家经历那不正常的非常时期,给了我政治上的不公平待遇,但还是安排了工作,给了我一千八百元的退休金、我是感到很满足了。比起那些死难的弟兄们不知好了多少倍。但是,我的心愿就是,承认我曾经打过日本鬼子,立过功。”</div><div> </div> <h3>⊙▽⊙赵昌令 出生年月:1923年6月10日</h3><div> 部队番号: 第九战区第70军19师补充团</div><div> 从军经历:1939年,赵老当时不满17岁,因为家里贫穷,为了活口,在湖南省醴陵市均楚镇老湾村参军,加入第九战区70军19师补充团。长官陈诚(第九战区司令),薜岳(90军司令),李觉(军长),师长唐伯寅(湘潭人)是株洲渌口人(老人记忆错误)。老人的记忆非常好。他说,他的营长叫梅吉农,因为救一个小孩,被日军的炸弹炸死了。连长米候魁,罗民生(醴陵人),排长廖培正。他还记得两个战友丁立兴(湖南汉寿人)和刘金前(湖南益阳人)。</div><div> 1941年,他跟随部队在江西进贤、南昌、修水、上高一带与日军作战。部队发给每人每天一斤饼干当饭吃,一瓶水饮用。他们与日军骑兵相遇。牺牲了很多的战友。他说,刘金前在战场上牺牲了,草草地掩埋后,他在其坟前给竖了块木牌,以示悼念。</div><div> 赵老讲完其作战经历后,他用木棍当枪,兴致勃勃地演示自己训练和作战的情景。</div><div>根据赵老的回忆,我们查找了有关第70军资料,摘要如下:“1939年6月18日,兼师长李觉辞去兼职专任第70军军长,由第19师副师长唐伯寅(湖南湘潭人,湖南讲武二期步科)递升师长。9月开赴长沙前线,于汨罗江南岸之营田至归义一线布防,坚守阵地四昼夜,胜利完成阻击日军之任务。10月开赴醴陵休整。12月投入冬季攻势,参与反攻南昌,并破坏交通设施迟滞日军援军。1940年1月开赴江西进贤。10月移驻奉新,监视南昌日军动向。1941年3月参加上高会战,奉命放弃奉新,诱敌深入,完成第9战区预定计划,并协同友军击退日军第33师团,收复奉新。”1949年,赵老所在部队投诚参加解放军。他随部队南下。回家探亲,就没有归队。文革时间,因为害怕,把留作纪念的资料和物品,自己悄悄处理掉了。但是,赵老口述的事实与历史资料基本相符。可以确认赵老参加过的战役就是江西上高战役。其抗战老兵的身份也应确认。 </div><div> 生活现状:走路需要搀扶,耳朵要大声才能听见,但能持笔写字;吃饭基本正常,育有1女,无生活来源。其女儿、女婿也有七旬,身体不好,无法照顾其父。只好从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中拿出1000多元,将赵老送进福利院养老。赵老思想上非常希望得到政府及社会的关心,请求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承认他曾经英勇抗日,为民族作出过贡献。</div><div><br></div><div><br></div> <h3>⊙▽⊙赵老只上过三个月私塾,他却用自己的毅力坚持自学,读文识字,悬壶济世,用自己的乐观影响着身边的人,敬老院所有老人都是他的忠实粉丝。</h3> <h3>⊙▽⊙黄振中 出生年月:1921年7月22日</h3><div> 家庭住址:醴陵市枫林镇大湾村芦家冲组。</div><div> 所属部队及职务:1940年参军,服役于国民革命军预备第四师第十团一营,通讯兵。</div><div> 长官姓名:师长傅正模,醴陵市枫林镇班冲人,营长张夕凡,长沙人。</div><div> 抗战经历:预四师驻防宜昌,参加了著名的沙宜战役。十团一营与日军隔河布防,黄振中担任营部通讯员,负责部队之间的通讯维护,由于战事剧烈,通讯联络常常中断,常常要冒着炮火抢修电话线,以保障部队之间的通信联络。是役,日军想攻占宜昌,作为进军国民政府陪都重庆的桥头堡,所以战斗非常惨烈,由于国军的殊死抵抗,最终取得了沙宜战役的胜利,但所在的一营也伤亡惨重,全营官兵大部伤亡,黄振中本人也在战斗中背部受重伤,现站立时上身与下肢成90度。</div><div> 抗战胜利后,黄振中退伍回乡,在四九年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老伴亡故多年,儿子去世,家里有一从小就患小儿麻痹症的孙子,一直坐轮椅,孙媳,和一上初中的曾孙子,家庭比较困难。老人思维尚清晰,能回忆部分当年抗战之事。</div><div><br></div> <h3>⊙▽⊙彭泽枚 :1929年1月30日</h3><div> 现居住地:湖南省醴陵市清水江乡清水江村新园组3号</div><div> 部队番号:辎重兵二十四团</div><div> 从军经历:两兄弟从学校弃笔从戎,加入辎重兵二十四团,团长何以鸣,连长彭泽江,彭连长调走后曹耀华当连长,一排长,梁朝彦(山东人),三排长,陶国杨,参加了一个学习培养技术,在徐州民主路2号学习三个月毕业后开大卡车,专门运输粮食、弹药、军服等部队所需物资,随部队调动来回拖运供给,解决部队需要物资。</div> <h3>⊙▽⊙黎模达 出生年月:1923年</h3><div> 现 住 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镇</div><div> 原部队番号:税警总团、新38师、新一军,军医处中尉文书</div><div> 抗战经历:第一、二次缅战</div><div> 生活现状:老伴早年去世,现一人居住。贫困,无退休金等基本保障。</div><div><br></div> <h3>⊙▽⊙邹和钦 出生时间:1919年生</h3><div> 现 住 址:株州市株州水泥管厂宿舍</div><div> 部队番号:第5军军部特务营第4连参加战役:昆仑关战役、第1、2次入缅作战。翻越野人山,在战斗中负伤。曾经是蒋纬国、郑洞国的司机。</div><div> 抗战经历:1938年在南岳衡山入伍,后在广州整训,编入第5军军部特务营第4连,参加了1939年的广西昆仑关血战。1940年随部队到贵州补训, 1941年由第5、6、66军组成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入缅后,邹和钦调到军部直属的高炮营,给连长开车,因训练时受过防化训练,同时负责该营的防化工作,领双薪。因日军掌握制空权,每天躲飞机轰炸成了家常便饭,为此邹老总结了一条经验,就是躲在一棵大树边,围着树转,始终不把身体暴露出来,靠树干挡子弹。第一次入缅作战,英国决定放弃缅甸这块殖民地,中英两军配合不默契,中国远征军虽作顽强抵抗,但因中英两国的政见不合,最终中英两军在缅甸分道扬镳。而日军却完成了对远征军的大包围,攻占了密支那、那戌,切断了远征军回国的道路。为了回国,远征军决定翻越缅甸野人山,在进山之前,把所有的大炮、汽车等装备炸毁。</div><div> 野人山成邹老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回忆,入野人山前,数千伤兵不能进山,为了不拖累部队并成为日军战俘,这些伤兵相继自焚,其状惨不忍睹。进山后部队的编制全乱了,与外界也失去了联络,部队不久就断粮,为了不饿死,远征军的官兵挖来野草,放到开水里烫一下就吃。全体官兵饿到了极点,累到了极点。晚上睡觉大多数时候就睡地上,用芭蕉叶当被盖。有时前面的队伍砍来一些树,搭个棚子,供休息睡觉,有的人躺下去后就没有再起来,后面来的官兵也顾不上那么多,就睡在尸体旁,没位置就推开尸体再睡。行军走累了坐下来休息,但有的人就再也没站起来,就这样死在路边,也没人管,也管不了,太多了,自己都顾不上。路边到处可看到腐烂的尸体,臭气熏天,绿色的尸水横流,活人只要沾上这些尸水,那些接触的部位也跟着腐烂。野人山蚊虫、蚂蝗特别多,蚂蝗一到身上就往皮肤里钻,拉都拉不出,只有拍打伤口上方,蚂蝗自动掉下来。邹老记得在野人山他见到了野人,男的光着身子,女的用树叶遮着下身,邹老和一些幸运的官兵能在这些野人部落搞到一些粮食,但有的人饿极了猛吃,结果睡下去后给胀死了,张着嘴躺在那里,邹老因家里贫困,从小就听老辈的人说过,饿极了不能多吃,所以他很注意这一点。远征军在野人山里行军,偶然被美军飞机发现,会得到一些空投物资,官兵得到这些物资后有被胀死的,有为了多带粮食,被累死的。野人山成了远征军的地狱,远征军司令杜聿明也患上疟疾,他的战马都被吃了,九死一生。</div><div> 远征军就这样蹒跚着翻越野人山来到印度,在兰姆迦整训,远征军通过补整后,改名为中国驻印军,杜聿明调回国内。由史迪威任总司令,成立总指挥部,由郑洞国为首成立副总指挥部,指挥中国驻印军。邹和钦被编入新1军22师汽车队,跟参谋长蒋纬国开车,在1943年加入国民党。部队反攻缅甸时邹和钦改为郑洞国开指挥车,首先进攻新平洋,因邹老跟副司令开车,没有上过前线。</div><div> 抗日战争结束后,邹老编入辎重兵汽车15团,在云南起义,起义时邹老正开车往重庆运汽油,到了重庆,正好重庆解放。解放后回到湘乡,在一家纸伞厂做伞,1958年在易家湾砖瓦厂开车,1963年调到株州水泥管厂开车,1982年退休。</div><div> 现在状况:邹老听力很差,身体状况不行,靠几百退休金与老伴生活在一起。</div><div><br></div> <h3>⊙▽⊙晏礼年 出生年月:1918年9月12日(身份证为1921年)</h3><div> 住 址:株洲县仙井乡陈家山村</div><div> 部队番号:湘军第15师、52军25师、70军、青年军207师</div><div> 从军经历:1937年农历三四月间,因抽丁被送入长沙进行新兵训练,后编入湘军某师(应为15师)迫击炮连,先后了参加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之江西九江附近的战斗,开小差被抓获,后再入湘军某部(应为70军),曾随所部进入福建。1942年下半年所部回湖南(浏阳)休整,在经过茶陵时,再次开小差,但在耒阳被桂军抓获,开始在迫击炮连。后当步兵,去过广西和贵州,抗战胜利后,桂军经过湖南时再开小差。后入青年军(应为207师),1948年2月,所在连在吉林法库反水,后参加了朝鲜战争。</div><div> 晏老由于年事已高,记忆杂揉,只能根据老人的口述和问答进行推断,老人坚称自己在52军25师迫击炮连服役,由于老人多次开小差,估计是在1939年下半年进入52军25师服役,再入70军。老人知道军长李觉、总司令刘建绪(醴陵人——陆军上将,1937年任第十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941年-1948曾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福建省保安司令部司令等职务),还知道李觉是何健女婿,这让我们非常惊讶。</div><div> 老人非常乐观,我们二次去时都在外面放牛,并说:“每年可以赚到万把块钱”,老人在军队中曾经学会草药,曾经义务为乡亲们看病,并和我们开玩笑说:“你们学不咯,学我教你们”,也许老人由于在军队中养成的习惯,喜欢较真,和乡邻关系一般。</div><div> 生活现状: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每月有退伍军人补助,经济状况比较困难。</div> <h3> 湖南老兵之家是由一群热爱历史、关注老兵的志愿者自发组成的草根团体。本着对历史的尊重、老兵的敬意,湖南老兵之家致力于记录历史、寻访老兵、关爱老兵,让尘封的历史为世人所知晓,让“卑微”的老兵被世人所敬仰。</h3><h3> 该团队以华声论坛、关爱抗战老兵网、互助抗日老兵论坛为平台,通过QQ群(90894156)联络和开展活动,团结了全省绝大部分关注历史、关爱老兵的志愿者,我们帮助的老人包括参加抗战的国军,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抗战游击队的抗战老兵。</h3><h3> 目前,全省经常性参与组织寻找、资助活动的有近一百多人。湖南老兵之家开展的援助抗战老兵活动,先后为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华声在线、三湘都市报、北京电视台、瞭望东方周刊、凤凰卫视等媒体关注和报道。</h3><h3> 志愿者团队以无私的精神、博爱的胸怀,在近几年共找到几百位散落在各地的、默默无闻的抗日英雄,一方面整理他们的战斗经历,聆听他们的战火硝烟故事,给予这些老人精神援助,另一方面也以一对一扶助的方式,给予老人定期的资金帮助和家庭帮助,部分地解决了他们生活的清贫与困难。除此之外,志愿者还多次开展应急救助,为老兵解决突发困难和家庭的困难;为老兵买药、送药,天气寒冷了,送棉衣等;在一些特殊的纪念日,志愿者还亲自陪同孤寡老兵过节;组织护送老兵团聚、回乡等等。</h3><div><br></div><div> 因为种种原因,很多老人的抗战经历和英雄事迹没有被社会承认,也没有被人知晓,他们都已经走在生命最后的历程,这些老人最最渴望的就是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在这些老人眼中,老兵之家就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和希望所在,是他们血火硝烟经历的聆听者,是他们最值得信任的亲人。</div> <h3>⊙▽⊙杨新德</h3> <h3>⊙▽⊙匡建波 出生年月:1921年</h3><div> 现住址:株洲市芦淞区区姚家坝乡光明山村</div><div> 部队番号: 国民革命军第58军新10师3O团3营9连</div><div> 从军经历:1939年入伍,编入国民革命军第58军新编10师(师长刘正富),参加了反攻南昌的作战。1941年9月至12月,又随部队参加了第 一次和第二次长沙会战,随后部队在湘潭、株洲和醴陵一线整补。1942年10月,第58军奉命参加浙赣路会战和常德会战,匡建波表现英勇,立下 战功,不久即升为少尉排长。1942年底,匡建波进入国民党中央调查处下属的第五军官大队(驻地:湖南耒阳),1944年在第三方面军司令部任中尉参谋。抗战胜利后,考入中央警官学校(遵义),毕业分配到醴陵县,担任醴陵水警队队长。1949年随部队起义,后转业在萍乡矿务局高坑煤矿工作,1951年因其国军身份,被清退回湖南老家务农,顶着“历史反革命”的帽子,一直遭受各种不公正待遇,子女上学也受到牵连。直 到1985年,才摘掉“历史反革命”的帽子,恢复名誉!回萍乡矿务局工作直到退休,领到了一份迟到的退休工资。</div><div> 生活现状:现居湖南株洲市芦淞区姚家坝乡光明山村,和87岁的老伴相依为命,安享晚年。</div> <h3>⊙▽⊙唐声元 出生年月:1924年2月28曰</h3><div> 现住址:株洲县古岳峰镇腰塘村天华组</div><div> 部队番号: 国民革命军第100军</div><div> 从军经历:1936年,由于家里贫穷,12岁的唐声元见同乡参军,他便跟随一起从军,来到衡阳某军第五补充团(他记得团长叫唐凯),协助大人养马,唐声元主要是帮忙钉马掌。半年后,他随部队调往广西,依旧养马。随后,他又跟随部队辗转到过江西、福建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3岁的唐声元被调入第二战区野战医院,当了一名看护兵,协助护士护理伤员。1938年,唐声元不愿意再呆在医院,要求上前线杀敌。但是由于年龄不够,被长官拒绝了。恰好在此时,唐声元的一位老乡在医院养伤,他说和某作战部队的团长关系好,看看能不能疏通疏通。经过努力,唐声元顺利调入作战部队,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第100军,当了一名通讯兵。并随部队在福建沿海参加了抗击日军的登陆作战。由于表现突出,不久唐声元就被提拔为班长。后来唐声元调到19师(他记得师长叫唐伯寅)55团3营3连,他随部队参加了浙赣会战。1943年部队杀回湖南,唐声元随部队参加了常德会战,1944年,他参加了衡阳保卫战外围作战。1945年,唐生元被提拔为机枪连的排长,参加了湘西会战。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他随部队开进到衡阳,接受了日军的投降,他的部队负责看守日军移交过来的军火仓库。后来,部队奉命调往山东泰州一带,部队番号改为整编第83师(唐声元记得师长叫李天霞)。1947年,国共两党内战即将爆发,唐声元不原意打内战,便悄悄脱离部队,回到了老家。</div><div> 生活现状:他和老伴相依为命,相濡以沫,自己耕种,自给自足,过着平淡的田园生活。</div> <h3>⊙▽⊙王湘泉</h3> <h3>⊙▽⊙罗明富 出生年月:1921年5月15日</h3><div> 现住址:株洲醴陵市黄獭嘴镇大湾村新塘组9号</div><div> 部队番号: 国民革命军第75军预备第4师</div><div> 从军经历:1938年秋随本乡在预4师担任连长傅业明参军,之后长期跟随傅业明在湖北参加抗战,并能经常见到师长(师长傅正模亦为醴陵人);1946年后入71军,1949年8月在长沙参加解放军,后入朝参战。</div><div> 生活现状:目前随儿子生活,除退伍军人补贴无其它收入来源,儿子经济状况不好,生活比较贫困。</div> <h3>⊙▽⊙旷申应 出生年月:1923年10月27日</h3><div> 现居住地:湖南省株洲县姚家坝乡</div><div> 部队番号:新38师114团 </div><div> 作战经历: 1941年入伍,原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114团少尉排长,1942年2月随部队远征缅甸,抗击日寇。5月,因中国远征军战事失利,随部队撤退至印度整训,部队改编为中国驻印军新编第38师。1943年10月底,随部队开进缅甸北部,开始了中国抗战史上伟大的滇缅大反攻。1944年,参加了胡康河谷战役、八莫战役,在战斗中,光荣负伤。</div><div> 生活现状:旷申应如今生活非常贫困,现在还住在一栋破旧的土砖房子里,房子是危房,部分已经垮塌。</div> <h3>⊙▽⊙丁仲坤 出生年月:1921年11月21日</h3><div> 现居住地: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西域名邸小区3栋1306号</div><div> 部队番号:中国青年远征军205师614团政治部英语教官</div><div> 个人简历:1941年9月至1944年底,丁仲昆在武汉大学乐山分校学习1945年1月入伍,加入中国青年远征军205师﹙师长覃异之﹚614团政治部担任英语教官,少校军衔。1945年2月丁仲昆随部队辗转至贵州的独山和都匀一带,抗击日寇。抗日战争后期,青年远征军中有许多援华的美军官兵,丁仲昆负责担任翻译之职。日军投降后,丁仲昆于1946年9月复员,来到武昌的国立武汉大学继续读书,完成了学业。毕业后,丁仲昆在武汉广播电台工作,担任编辑。后来,由于丁父在广东某县当县长,丁仲昆便转到广州海关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广州海关被新政权接管,继续留任广州海关担任高级税管员。1953年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在广州新生印刷厂接受劳动改造。1956年解除劳动改造,被打回原籍株洲县洲坪乡洪垅大队第七生产队务农。1979年习仲勋主持广东工作时,清理历史遗留问题,丁仲昆获得平反昭雪,摘掉“历史反革命”的帽子,恢复公民身份。随后进入株洲基础大学工作(今湖南工业大学),担任英语教师,直到退休。</div><div> 生活现状:丁仲昆有四个儿女,他现在和小儿子住在一起,由于有退休工资,经济条件尚可。内心迫切想得到一枚国家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div> <h3>⊙▽⊙热心湖南老兵之家志愿者服务工作的两位会长,正是他们的鼓与呼,才让本地60多个抗战老兵得到了社会力量的资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