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h3><h3><b>剪纸作品署名和未暑名的均来自网络搜集整理,在此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b></h3> <h3> 这只饼模体现了中国传统工匠的认真,精细,规矩。如今哪里可见?</h3> <h3>剪纸大师袁成祥老师和他的剪纸新作品</h3> <h3>袁成祥老师的作品</h3> <h3>袁成祥老师的作品</h3> <h3>袁成祥老师的作品</h3> <h3>袁成祥老师的作品</h3> <h3>袁成祥老师的作品</h3> <h3>唐山剪纸朋友阿来的近作</h3> <h3>袁曼君,《袁氏剪纸》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深圳市福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袁氏)》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深圳市首届民间艺术大师,深圳市剪纸艺术协会创会副会长,深圳市希思特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袁曼君剪纸来源于家传,发展在深圳。</h3> <h3>近两年,袁曼君相继创作了两组中秋节题材的剪纸。</h3><div>2015年的这一组,主题是:相思、恩爱、普天同庆!巧妙运用《袁氏剪纸》的元素,构图不落窠臼!</div> <h3>2016年的这一组,主题是:我舞我快乐!运用《袁氏剪纸》流畅的刀工,构图新颖,简洁明快!舞者婀娜的身姿令人回味无穷!</h3> <h3>今日重温,仍不失为经典!</h3><div><br></div><div><br></div><div>今年中秋,恰逢国庆假期,袁曼君创作了一幅剪纸,为这喜庆的节日,平添了一些节日的气氛!</div> <h3>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 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 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 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 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 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 绝唱。</h3> <h3>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h3> <h3>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h3> <h3>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h3> <h3>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h3> <h3>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的“举杯邀明月”,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