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生命之泉</h1><p class="ql-block"> 文/王璜生(原广东省美术馆馆长)</p><p class="ql-block"> </p> <h3> 人生的一些经历和积蓄总是在不经意中流转出经久的光色,并深刻地构成一个人一生重要的意义</h3> <h3>也许,李学迅的艺术历程正是如此,在默默地不经意中淌流著自己艺术生命之泉</h3> <h3>与李学迅接触,他给我的印象是平和、安祥且有几分刚韧</h3> <h3><br></h3><div>他的老师胡博教授说他是个“勤奋认真”“并广泛吸收”的学生</div> <h3><br></h3><div>这可以与他给我的印象相印证。看他的作品,同样可以看出他这种平实勤奋,且喜欢吸纳和综合的特点</div> <h3>他的雕塑,选取的内容、形象、符号,都非常简洁和朴实</h3> <h3><br></h3><div>一个人 ,二个人,一团云,几株芽……</div><div><br></div> <h3><br></h3><div>艺术手法也是十分简化和质朴,在写实中参以概括的象征</div> <h3>在看似十分平淡的作品中都蕴藏着艺术家的深刻寓意</h3> <h3>他的寓意之处,往往切入于人的生存思考和生命的丰富内涵</h3> <h3><br></h3><h3>如作品“竞”、“胜与败”,初初看来以为是体育题材,简约的造型似乎在强化力量的强度和体育的精神</h3><h3><br></h3> <h3><br></h3><div>然而,人生的那种无止境的竞争、奋搏,纠缠不清的优胜劣败,欢欣和沮丧,鼓舞与消沉,渴望与平淡等等</div> <h3>在李学迅高度概括的造型中,被明确的突现出来,这其中充满着人生的哲理,也令人默然静思,诸多感悟</h3> <h3>这样回过头来,再看看他那简得近于符号,且略带夸张和装饰性的造型,就会觉得他选择的雕塑语言相当程度上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企图表述的涵义</h3> <h3>又如“良驹”,用传统的陶土制作手法,“仿制”了一匹出土的汉唐陶马,如果不细心品味,会误认为只不过是一件断了四足的残缺的出土陶马,但是艺术家对文化和历史的思考和隐藏在那看不见的断去四足上,这正如胡博教授所言:“辉煌的古代文明怎样才能重新像良驹一样奔驰”?</h3> <h3>近期的李学迅开始尝试着形的抽象化和材料的综合性,从具象到简约概括、到形的符号化,逐渐向抽象的形过渡</h3> <h3>并且从生命的关怀进一步深化到与生命密切相关的生存环境的关怀,似乎有意于对生命的整个孕化过程以唯美的关注</h3> <h3>使生命从“竞”“争”“搏”“胜与败”的残酷思考中过渡到“生”“萌”“育”“流转”“不息”等的美好遐思,</h3><div>一个像鸡蛋一样的汉白玉,流转不息的生命之泉,青春之泉,母性之泉(“蕴”)</div><div><br></div> <h3><br></h3><h3>几团晶莹的云,流泻出金色的雨,生命的“芽”互为的萌发,(“云.雨”、“萌芽”、“果实”、“生命的遐想”),在这些作品中,一个简单的形似乎不断地运动着、变化着、就像生命一样,孕化出无限的生机和新的可能</h3> <h3>如果说莱辛“最富有孕育性的瞬间”曾作为古典雕塑创作和欣赏的金科玉律的话</h3> <h3>那么,我觉得,李学迅的近期雕塑正是从现代雕塑语言的角度去进一步诠释这一古训</h3><div><br></div><h3> </h3> <h3>在形而上的层面上使现代雕塑语言的丰富性和运动感获得进一步的展开,从而寻找和构建着自己在当代雕塑艺术中的意义</h3><div><br></div><div> </div> <p class="ql-block">李学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曾在广州雕塑院任专业雕塑家,90年代前往英国,此后移居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兼职导师十多年。现主要在粤港两地从事艺术活动和创作。</p><p class="ql-block">作品多次在省、市、全国性美术大展和海外的大型展览中入选及获奖。分别在中国、英国、香港举办过数次个人作品展览。出有个人作品集及分别刊载在《世界雕塑全集》《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今日中国美术》《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品集》《美术》《美术报》等权威书刊杂志上,得到中国奥委会、广州美术馆及国内其它政府机构、博物馆和中外私人收藏家的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