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同窗、重逢七十

宪巧

<h3>  二十中学——魂牵梦萦的母校,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切,少年、青年的回忆实难忘怀。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的我们,9月23曰秋分之时又相约重逢在此,大家期盼着这一天,以王天来为首的筹备组前前后后忙活了IO个月,使我们终于如愿以偿!</h3> <h3>  我们的教学楼建于1928年,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欧式建筑,从天上看是一架飞机。中间机身是礼堂和图书馆,两翼机翅是教室和老师办公室。文革前在校生不足800人,是市重点学校。现在学校扩大了,盖了新楼,但我们对老楼情有独钟。.</h3> <h3>  筹备组一大早就在此等待同学们来报到。</h3> <h3>  走进湖北路老校的大门不由想起61年初一报到的情景,五十多年前的情景再现,我们之中的部分人从小学、初中、高中、文化大革命、直到上山下乡前,一起走过13年。看着这熟悉的校门和传达室五味俱全,真佩服筹备组的别具匠心!</h3> <h3>  这次是初中四个班的聚会,按照9年l班、2班、3班、4班,每班有一名联系人负责。每位同学认真地签上自己的名字。</h3> <h3>  同学见面一定要留影,因王天来一直很忙,没有留下太多的镜头,所以取这张,三位同学从左向右李希平、穆那瓦、王天来。</h3> <h3>  杨丽娟和刘宗瑜是十一、一的联系人,刘宗瑜正在帮胡婉勤戴20中的校徽,杨丽娟负责报到。</h3> <h3>  陈之彰老师是原初中男生班的班主任,后任二十中校长,直至退休,看起来仍然精神矍烁,他认真地在签名册上签字。</h3> <h3>  刘遇周老师签名。</h3> <h3>  郭寿颐是聚会的特邀攝影师,为抓拍好镜头忙的不亦乐乎。</h3> <h3>  十年一班聶雅辉酷爱攝影,她拍的片子动感性强,布局合理,人物更是栩栩如生,片子干净清晰。</h3> <h3>  其它年级来了不少嘉宾,这位是12年级的王纪津,他热情地为我们的聚会服务。</h3> <h3>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想留用精彩的瞬间,马克忠和王广泉多专注。</h3> <h3>  马云良、张新、伊库特勒、李桂森、李一扬特地从内蒙、新疆、山西、北京等地赶来,见面真不容易。</h3> <h3>  田老爷——微信中的活跃分子,真名田为诚特从邯郸赶来。</h3> <h3>  九、三班的黄喆、吳恩和、任重、伊库特勒和刘宗祀象当年离校时的排列再拍一张,虽头发斑白,但气质不减当年。。</h3> <h3>  南京的狄国孚和集宁的张小芳一晃半个世纪,我要对妳说!</h3> <h3>  吳恩和见到老班主任孙振棠老师有说不完的话。</h3> <h3>  初一的启蒙老师、班主任陈之彰老师,曾记否,当时的顽皮?</h3> <h3>  几何刘老师和张志芬、潘光华、尹荣昌站在一起更显年轻,形同兄弟。</h3> <h3>二十中学的校牌永远是我们的标志。</h3> <h3>  我们为学校的发展感到高兴,左起金秀波、申立、黄世怡、赵玉琴、高纪云、郭津生、李郁堃、梁日静、刘宝静、胡凯蒂。还有被遮挡住的郭静敏,我们在别处还能找到她!</h3> <h3>  学校也为我们的成长感到荣耀!左起梁镇、云南来的张壁清、张敦慈、侯治軍、李文通、李希平。</h3> <h3>  九点钟到了,大家陆陆续续走向照集体照的地方。</h3> <h3>活动的发起人王天来手握话筒,正在指挥卸照集体像的台架。</h3> <h3>  三位恩师坐中间。</h3> <h3>  陈老师初一教过女生班的语文,宫琦说:您的板书让我记一辈子!</h3> <h3>  第一张是所有参加聚会的集体像。</h3> <h3>  第二张是初中同学像。</h3> <h3>第三张是所有高中同学像。</h3> <h3>  王改英姗姗来迟,没赶上全体合影。几个姐妹陪她在校门口补一张。她们是张盈、黄学玲、刘宗瑜、王改英、章媄、赵玉琴、馮秀敏、姜香云。</h3> <h3>  和老师单独合个影。</h3> <h3>  又见双杠,马克忠情不自禁地一跃而上,看,他的体操动作多标准,六七十好象是十六七。</h3> <h3>  姐仨照一张,给国外的同学传过去。</h3> <h3>  和嘉宾合个影,陆琰理、陆恒理是堂姐妹,郭寿恒和郭寿颐是亲兄弟,我们学校兄弟姐妹在同一学校上学的很多,现在更是二代、三代人的母校,明年是学校80华诞,最少是四世同堂。</h3> <h3>  今天女同胞真漂亮。左起李荣、郭静敏、张小芳、李秀莲、孟永琴、冯秀敏、吕安、刘宗瑜、陈佩云、陆琰理、章媄、杨丽娟、陈必蓉、姜香云、张盈、黄学玲。</h3> <h3>  这里我们曾经和魏偕元校长与老师们留影,今天再在一起合影,见景思故人!</h3> <h3>  老照片,还记得校长和老师们吗?</h3> <h3>  到我们曾经的教室看看。</h3> <h3>  邢台来的张志芬和潘光华与李希平在教室前合影。</h3> <h3>  从小就在一起的娄向丽、孙青、吕安在当年九二班教室前合影。</h3> <h3>  包头来的李胜玉与齐希让、尚新强跑到大楼最高的图书馆外的阳台,一览全校全景!</h3> <h3>杭州郭绍宁与高中挚友李秀莲、王美兰回忆当年最愿意在图书馆平台上聊天。</h3> <h3>  殷文正与北京来的任重谈笑风生。</h3> <h3>  程嘉瑛、孟永琴、刘宗瑜、张小芳、李秀莲、何春秀、王美兰在原十一、一班的教室外合影。</h3> <h3>  坐在教室里重温上学时的感觉……</h3> <h3>  全体起立,老师好!</h3> <h3>  刘老师象当年一样给我们讲课。</h3> <h3>  手背后,请举手。刘金安、何济平、尤秀珍、金秀波、李青芝、梁日静、李郁堃、陈宁、刘宝静模仿当年上课的情景,十分高兴。</h3> <h3>  张盈坐在当年的教室自己的座位上,老师,我会!</h3> <h3>  图书馆是我们最爱光顾的地点。好多人在此留影,尹荣昌为编这次同学录花费很大精力,还是让他代表大家坐在这儿享受一下书香气吧!</h3> <h3>  踏上这台阶就有一种厚重感,上面就到了大礼堂,想当初除了十六中,只有咱校有大礼堂了。</h3> <h3>  这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每年新年晚会我们在此一展风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演出至今历历在目!</h3> <h3>  新楼报告厅台上挂起鮮红的横幅。</h3> <h3>  这三代师生坐在报告厅外边静静地等待,左起祖师爷刘遇周老师,中间他的学生黄允,右边黄老师曾经的搭挡、新一代教师的代表——现在20中副校长。</h3> <h3>十点钟大会开始了。</h3> <h3>  新楼的报告厅有200多个座位,座位很舒适,现任20中领导为我们的聚会提供了很大的支持。</h3> <h3>  寻梦同窗文集的责任编辑——娄向丽介绍编写过程</h3> <h3>  狄国孚代表大家向母校汇报:我们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我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也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我们的理想之光从未泯灭,始终坚持认认真真干事,正正派派做人,在时代的舞台上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当年20中所形成的独有的校风,深深地烙印在我们一步步人生的脚步中。回顾平生,我们很平凡,但并不平庸,素色年华,也写就了多彩人生。</h3> <h3>  孙振棠老师如同当年一样慷慨激昂,又为我们上了一课。</h3> <h3>  二十中学李书记对老校友返校表示热烈的欢迎。</h3> <h3>  向学校赠送《寻梦同窗》纪念文集。</h3> <h3>  张安吾把他亲手画的《春光》赠给学校。</h3> <h3>  同时,把毛岸青、邵华、毛新宇给他的亲笔信也赠给学校。全场掌声雷动,会议进入高潮。</h3> <h3>  吴恩和把自己画的二十中大楼的油画送给学校,表达全体同学对母校的眷恋之情。</h3> <h3>  文艺节目开始了,第一个节目是彭益乐和陈必蓉的诗朗诵,《对衰老的回荅》。</h3> <h3>  尤秀珍表演京剧清唱《梨花颂》。</h3> <h3>  陈佩云、吕安、何春秀、谭钰锵四人表演舞蹈《高天流云》。舞蹈的编导者是陈佩云的小学同班同学张艳丽,原天津歌舞剧团的著名演员,如今是天津老年大学民族舞教师。</h3> <h3>  别看年纪不小了,步伐轻盈,舞姿不减当年!</h3> <h3>  看,四川妹子 郭绍宁为舞蹈者毛慧生画的妆咋样?</h3> <h3>  曾在内蒙插队的毛慧生、刘若沁在《鸿雁》的乐曲声下翩翩起舞。</h3> <h3>  制作背景画和音乐的幕后英雄是王小群,所有的节目虽然是匆匆促成,但舞台效果是一流的。</h3> <h3>  小合唱第一首用俄语唱是苏联歌曲《我们的祖国》一下子引发全场大合唱,这是我们十分怀念的朱翠微老师教的,紧接着第二首《最美不过夕阳红》,唱一唱年过古稀的心声,我们老了吗?</h3> <h3>  随着谢彬手臂的挥舞,全场沸腾,共唱最后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浆》这是我们少年时代红领巾合唱团的传统剧目,一个历史的穿越,易征先老师弹琴,靳珊老师指揮,带着红领巾的我们在台上滿脸雅气,带着歌声和笑声,带着又一次大聚会的无限遐想,活动落下帷幕。</h3> <h3>  午餐安排在附近的《上海年代》。</h3> <h3>  按班级就座。</h3> <h3>  王天来做事一贯认真,集体照取来了,他和马克忠正在把集体像放在《同学录》的首页上,看是否合适。细节决定成败,正是筹备组精益求精的作风,方能促成聚会的园滿成功。</h3> <h3>  王天来、陈佩云、刘宝静都是筹备组成员,紧张招呼大家的同时,还要和老友相拥。</h3> <h3> 左边的王小群是美术老师张方的儿子,一直默默地为我们历次聚会攝影,张志芬、李文通和小群的爱人九二班金秀波都是微信群中的挚友。李文通即兴赋诗:同窗重聚忆从前,弹指一揮五十年,众僧都把恩师敬,两鬓斑白露童颜。</h3> <h3>  大家急切地与伊库特勒交谈並请他代向伊毛路达问好。</h3> <h3>  姜香云、陈佩云、毛慧生用新的敬酒方式代表大家向老朋友王小群致谢!</h3> <h3>  互相敬酒(水)。</h3> <h3>  欢迎八方来的朋友,小毛摆个姿势,王美兰、姜秀云、金秀波、陈佩云、郭绍宁、张小芳、余春生、娄向丽、刘若沁紧随。</h3> <h3>  相见不易别更难,小学五年二班的照一张。前排周放放、方红、郭津生、梁曰静、吕安、毛慧生,后排潘光华、屈大望、娄向丽、孙青、刘学仁、王广泉、田为诚。</h3> <p class="ql-block">  小学六年三班的同学也要拍一张。前排曾宪巧、刘若沁、张安吾、杨丽娟、李荣,后排姜香云、李胜玉、任重、黄喆、王在庚。</p> <h3>学校任老师为我们留下精彩一刻。</h3> <h3>  中老年时报的记者抢拍一张。</h3> <h3>  这张照片发表在9月24日《中老年时报》第一版。给点阳光就灿烂,看我们所有的人笑得多开心!</h3> <h3>  61年的全体像做为本篇的尾声,对照2017同学录找找老同学,八十岁时再聚首。</h3> <h3>  9月23日的聚会牵动着所有的同学,在国外的同学通过微信和我们共享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在美国的沈履正写到:似水流年一梦终,相逢今日醉颜红,清歌又唱‘双浆’’曲,劲舞还旋塞外风。一入故园思故事,相看同窗忆旧容,当年多少童雅趣,都在廿中旧楼中。</h3> <h3>  照片选自到会的攝影师狄国孚、李希平、梁镇,特邀其它年级的攝影高手郭寿颐、聶亚辉、王纪津等,还有金秀波的爱人王小群。为了记载下这难忘的欢聚,大家齐心协力画了一个大句号,为我们自己点个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