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良武(沃野)祖籍山东潍坊人,1963出生于黑龙江,现居北京,1979开始从事北大荒版画艺术创作,1985年加入中国版画家协会(首批会员),1988创办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北大荒书画社(首任社长),现任国家民族画院(民族文化宫画院)画家,中国人民大学高研班导师,彩色木雕画创研人,世界华人精英联合会理事、书画专委会副会长,青岛西海岸新区高级工商管理商会高级艺术顾问,北京黑龙江商会艺委会理事。多年来坚持原创,力求孤品,从事油画、国画、版画、独创的彩色木雕画等多门类艺术创作。张良武美术作品自1979年创作的 版画《翠林深处》于1981年参加现代中国版画日本展,1982年 十九岁时版画《老疙瘩》 《晚秋》 《春讯急》在中国美术馆《北大荒风情版画展》中展出(中国美协举办),1983年版画《玉米香》入选第八届全国版画展,1983年版画《丫儿》入选第一届全国农垦美展(农牧鱼业部与中国美协联办),1984年版画《腊月天》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84年版画《玉米香》《丫儿》入选在日本、法国、香港巡展,1985年版画《丫儿》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与日本每日新闻社联合举办《中国国画版画》展览在日本五市巡展一年,同台展出的有赵之谦、齐白石、徐悲鸿、黄賓虹、任伯年、吴昌硕、张大千等全国158幅。.彩色木雕画《四季渔歌》2008获儒风泰山工艺美术金奖,1986年日本日中艺术研究会授予版画书票东京国际书票展贡献奖。主要发表作品;版画《老疙瘩》1982年作为中央美院版画系电化教学使用,先后发表于《美术研究》、《版画世界》、《中国文学》外文版、《中国青年报》、《黑龙江日报》、1983年版画《玉米香》、《丫儿》、《轻舟载深情》发表于《版画艺术》 版画《老疙瘩》《玉米香》、《丫儿》被天津美术馆 、 辽宁博物馆收、 黑龙江博物馆收藏、1985年版画《窗花》发表于香港《美术家》杂志、1986年编入852农村史志,1992编入《当代中国美术家人名录》,1987年论文《关于紊乱美学教育研究》发表于《中国美术教育》,自2005年起先后在潍坊市、青岛市、烟台市、济南市、北京市、石家庄、唐山市、邢台市、保定市、徐州市、太原市、沈阳市、鞍山市、盘锦市、锦州市、营口市、乌鲁木齐市、哈尔滨市、开封市、邵阳市、鄂尔多斯市开展了个人全国巡展及文化交流活动。2018年张良武国画、版画日本长崎展。2021《点亮辉煌》在世纪坛参加《第七届全国廉政书画展》、在青岛美术馆《庆祝建党百年展》、在北京图书馆《庆祝建党百年展》。</p> <h3>写生日记中的只言片语</h3> <h3>张良武国画写生创作《采风中国》主要行走于辽吉黑蒙四省,行走约两万余公里,90余天100多幅作品。不追求表面华丽的辞藻,弯下腰去捕捉生活中最美,最感人的东西,扎扎实实的去画,每天都是早晨四点半起床工作到日落而息,苦中有乐,分享给大家[抱拳]</h3> <h3>我的作品来源于生活,尽量高于生活,无需刻意的追求形式,风格水到渠成是最高境界,这是我的艺术观念[呲牙]</h3> <h3>我几个月一直走乡村、草原、森林、河流,最原始的生活状态越发让我激情澎湃,拿起画笔快去表现我所见,我所感,哪怕只是一个速写也是好的,我要把这最原始的创作方法发扬光大。</h3> <h3>张良武在 国画和油画的创作中挑战自我坚持原创,力求孤品,真正的做到了每幅不雷同,作品的新鲜感和视觉冲击力大大的提高,尤其在中国画的创作方面,主要是以人物和山水画见长,在题材选择方面,近20年来坚持写生采风,从生活中挖掘最感动自己的东西,加以高度的提炼和概括去表现人民生活现状,朴素无华的形式与题材表现当代就是最有时代,这也是我们当代艺术家的使命,2017年确立了中国画个人创作专题《采风中国》,首批创作完成了10 本国画册页作品,随后全部由收藏家收藏了,今后将继续创作下去。在中国画的</h3><h3>表现语境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西画的营养,主要是油画和版画,使得整个作品呈现出有层次感厚重之美,色彩搭配合理丰富多彩,尤其是把自己多年来的版画经验用在了国画创作中后,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笔法流畅中带有硬朗结实的感觉,构图简洁大气,突出重点,视觉冲击力强,真正做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踏踏实实地走出自己的路,谦虚做人,用心创作才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观众与藏家。</h3><h3><br /></h3> <p class="ql-block">艾玉庭(中国美术陶艺大师、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p><p class="ql-block">观看了张良武创作的《采风中国》国画册页作品后的评价是: 强!走遍中国,画出了精彩好作品。强!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张老师创作题材广泛,逐成经典,可喜可贺!</p> <h3>1:泰山雄风</h3> <h3>浩瀚草原</h3> <h3>巢</h3> <h3>泰山福鼎</h3> <h3>阿尔山下</h3> <h3>兴安岭之巅</h3> <h3>兰兰的天上白云漂</h3> <h3>天人合一</h3> <h3>水墨扎龙</h3> <h3>2、美丽的阿尔山</h3> <h3>绿野</h3> <h3>丹鹤点水</h3> <h3>轻轻湖边游</h3> <h3>草原的乳汁</h3> <h3>厚土</h3> <h3>牧归</h3> <h3>丽江等你</h3> <h3>晨光曲</h3> <h3>林中小溪水潺潺</h3> <h3>马头琴声悠扬</h3> <h3>寂静的荒原</h3> <h3>丽江古城皆美景</h3> <h3>霞光映照分外红</h3> <h3>草原情深</h3> <h3>水墨仙境</h3> <h3>村头</h3> <h3>白山绿草天更蓝</h3> <h3>水天相连</h3> <h3>茅屋采椽品更高</h3> <h3>山花烂漫</h3> <h3>清泉甘露</h3> <h3>点缀河山</h3> <h3>丰厚的草场</h3> <h3>草原欢歌</h3> <h3>湿地鹤乡</h3> <h3>森林火车</h3> <h3>茶马古道</h3> <h3>大山情深</h3> <h3>诗意田园</h3> <h3>丹青湿地</h3> <h3>立于蓝天沧海间</h3> <h3>青山绿水是我家</h3> <h3>走进诺邓古镇</h3> <h3>山坡上</h3> <h3>您早兴安岭</h3> <h3>守望</h3> <h3>泼墨山水由此来</h3> <h3>水清倒映天更蓝</h3> <h3>挺深幽兰香</h3> <h3>拾草者</h3> <h3>情系科尔沁</h3> <h3>荷仙堂</h3> <h3>昂首东岱岳</h3> <h3>墨竹写意武夷山</h3> <h3>千古岁月</h3> <h3>爽秋</h3> <h3>瑞丽景色美画</h3> <h3>岁月留痕</h3> <h3>晨雾如纱</h3> <h3>水墨漓江诗境成</h3> <h3>鹤舞三江别生面</h3> <h3>荡起双桨游三江</h3> <h3>金秋唱晚</h3> <h3>鸟的梦境</h3> <h3>江山如画</h3> <h3>梦江南</h3> <h3>秋高气爽</h3> <h3>夏日的阳光</h3> <h3>望司马台长城</h3> <h3>青青河边草</h3> <h3>白桦深处纵鹿行</h3> <h3>在水一方</h3> <h3>灯墩似矮墙</h3> <h3>扎龙游记</h3> <h3>寂静的乡村</h3> <h3>墙内秋色墙外春</h3> <h3>玉皇迎旭</h3> <h3>水墨丹青诗意浓</h3> <h3>东方破晓</h3> <h3>家园</h3> <h3>新绿</h3> <h3>雨后的扎龙</h3> <h3>家住大草原</h3> <h3>巍巍兴安岭</h3> <h3>快乐的草原</h3> <h3>神秘的阿尔山</h3> <h3>人间仙境</h3> <h3>泰山之秋</h3> <h3>走进呼伦贝尔</h3> <h3>无际的草原</h3> <h3>红松故乡的记忆</h3> <h3>兴安岭好地方</h3> <h3>古镇情深</h3> <h3>根深叶茂郁葱葱</h3> <h3>草原晨光曲</h3> <h3>岱岳雄姿</h3> <h3>张良武(沃野)1963出生于黑龙江,中国实力派画家,原北大荒版画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北大荒书画社首任社长,(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机关干部),1985年加入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现任国家民族画院画家,中国人民大学高研班导师,北京黑龙江商会艺委会理事,坚持原创,力求孤品,从事油画、国画、版画、独创的彩色木雕画等多门类艺术创作。</h3><h3>1979年创作的 版画《翠林深处》于1981年参加现代中国版画日本展;1982年 十九岁时版画《老疙瘩》 、《晚秋》 、《春讯急》在中国美术馆《北大荒风情版画展》中展出(中国美协举办);1983年版画《玉米香》入选第八届全国版画展;1983年版画《丫儿》入选第一届全国农垦美展(农牧鱼业部与中国美协联办);1984年版画《腊月天》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84年版画《玉米香》、《丫儿》入选在日本、法国、香港巡展;1985年版画《丫儿》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与日本每日新闻社联合举办《中国国画版画》展览在日本五市巡展一年,同台展出的有赵之谦、齐白石、徐悲鸿、黄賓虹、任伯年、吴昌硕、张大千等全国158幅。.彩色木雕画《四季渔歌》2008获儒风泰山工艺美术金奖。1986年日本日中艺术研究会授予版画书票东京国际书票展贡献奖。主要发表作品;版画《老疙瘩》先后发表于《美术研究》、《版画世界》、《中国文学》外文版、《中国青年报》、《黑龙江日报》、1983年版画《玉米香》、《丫儿》、《轻舟载深情》发表于《版画艺术》 版画《老疙瘩》《玉米香》、《丫儿》被天津美术馆 、 辽宁博物馆收、 黑龙江博物馆收藏、1985年版画《窗花》发表于香港《美术家》杂志、1992编入《当代中国美术家人名录》、1987年论文《关于紊乱美学教育研究》发表于《中国美术教育》。</h3><h3><br /></h3><h3><br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