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鸟类是目前存在于自然界中较容易为人类所接近的一类野生动物。鸟类的形态丰富多彩,活泼好动,通过参与观鸟活动还可以进一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从观鸟开始,培养自然环保的生态理念。观鸟崇尚的是与鸟类接近,前提是尽量不要打扰鸟类,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更要尊重鸟的生存权。同时养成作记录的习惯,对自己的观察有所收集整理。</h3> <h3>它的另一个名字白头翁,可是家喻户晓,我发现,它在镇江的种群数量仅次于麻雀。叫声嘹亮,会学多种鸟叫。我听叫声就能分辨它。(拍摄于金山荷花池)</h3> <h3>金腰燕:家燕的色彩没金腰燕鲜艳,金腰燕腰部有一圈黄色的羽毛,喉部至腹部有些细条纹,而家燕没有“金腰”,喉部和腹部也没有斑纹。</h3> <h3>在镇江它的数量比家燕多</h3> <h3>燕雀</h3><h3> 属小型鸟类,体长14-17厘米。嘴粗壮而尖,呈圆锥状。雄鸟从头至背辉黑色,背具黄褐色羽缘。腰白色,颏、喉、胸橙黄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两胁淡棕色而具黑色斑点。两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体色较浅淡,上体褐色而具有黑色斑点,头顶和枕具窄的黑色羽缘,头侧和颈侧灰色,腰白色。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基角黄色,嘴尖黑色,脚暗褐色。</h3> <h3>燕雀在中国主要为冬候鸟和旅鸟。主要以草子、果食、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尤以杂草种子最喜吃,也吃树木种子、果实、植物嫩叶、小米、稻谷、高粱、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种子,繁殖期间则主要以昆虫为食。</h3><h3>拍摄于镇江金山湖</h3> <h3>长江流域一带则到处都分布,这一带的灰喜鹊常在人类活动的地方出没,无明显移动现象。灰喜鹊平时喜欢对成小群活动,常与八哥、乌鸫和其它小型鸦类混群。鸣声宏亮且粗厉,无韵律。常十余只或数十只一群,穿梭于树林间,不喜久留,似游击式活动,骤然成群飞向这里,又突然飞向别处。不甚畏人,遇惊吓时一哄而散。</h3><h3>拍摄于镇江南山</h3> <h3>八哥鸟</h3><h3> 通体黑色,前额有长而竖直的羽簇,有如冠状,翅具白色翅斑,飞翔时尤为明显。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嘴乳黄色,脚黄色。它能模仿其他鸟的鸣叫,也能模仿简单的人语,在国内广被人们笼养。</h3> <h3>乌鸦</h3><h3> 在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鸟类中,乌鸦的名声很不好。这对乌鸦来说是天大的冤枉,其实,乌鸦是个吉祥鸟。乌鸦的名声不好是有根源的。首先,它的形象不雅,歌声不美。乌鸦通体浑黑,它没有喜鹊漂亮,不如麻雀机灵,没有燕子活泼,也不如杜鹃乖巧,更没有黄莺优美的歌喉,它叫起来沙哑、刺耳,人们一听就会皱起眉头。</h3> <h3>乌鸫鸟</h3><h3> 雄性的乌鸫除了黄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颏缀以棕色羽缘,喉亦微染棕色而微具黑褐色纵纹,嘴黄,眼珠呈桔黄色,羽毛不易脱落,脚近黑色。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雌鸟较雄鸟色淡,喉、胸有暗色纵纹。虹膜褐色,鸟喙橙黄色或黄色,脚黑色。</h3> <h3>灰椋(liang)鸟</h3><h3> 头顶至后颈黑色,额和头顶杂有白色,颊和耳覆羽白色微杂有黑色纵纹。上体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嘴橙红色,尖端黑色,脚橙黄色。</h3><h3> 雄鸟自额、头顶、头侧、后颈和颈侧黑色微具光泽,额和头顶前部杂有白色,眼先和眼周灰白色杂有黑色,颊和耳羽白色亦杂有黑色。背、肩、腰和翅上覆羽灰褐色,小翼羽和大覆羽黑褐色,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外翈具狭窄的灰白色羽缘,次级和三级飞羽外翈白色羽缘变宽。尾上覆羽白色,中央尾羽灰褐色,外侧尾羽黑褐色,内翈先端白色。颏白色,喉、前颈和上胸灰黑色具不甚明显的灰白色矛状条纹。下胸、两胁和腹淡灰褐色,腹中部和尾下覆羽白色。翼下覆羽白色,腋羽灰黑色杂有白色羽端。</h3><h3>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仅前额杂有白色,头顶至后颈黑褐色。颏、喉淡棕灰色,上胸黑褐色具棕褐色羽干纹。</h3><div> 虹膜褐色,嘴橙红色,尖端黑色,跗蹠和趾橙黄色。</div><div> 拍摄于镇江南山牌坊</div> <h3>灰掠鸟主要特征是耳后有块灰白色的羽毛,似白眼镜</h3> <h3>黑领椋鸟:</h3><h3> 一种大型,体长27-29cm。整个头和下体白色,上胸黑色并向两侧延伸至后颈,形成宽阔的黑色领环,极为醒目。腰白色,其余上体、两翅和尾黑色,尾具 白色端斑。眼周裸皮黄色,嘴黑色,脚黄色。特征极为醒目,野外不难识别。虹膜乳灰色或黄色,眼周裸皮黄色,嘴黑色,脚绿黄色或褐黄色。</h3><div> 主要栖息于山脚平原、草地、农田、灌丛、荒地、草坡等开阔地带。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以甲虫、鳞翅目幼虫、蝗虫等昆虫为食,也吃蚯蚓、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等。 均为留鸟。</div> <h3>拍摄于镇江金山湖荷花池边草地</h3> <h3>黑脸噪鹛:</h3><h3> 中型鸟类,体长27-32cm。头顶至后颈褐灰色,额、眼先、眼周、颊、耳羽黑色,形成一条围绕额部至头侧的宽阔黑带,状如戴的一副黑色眼镜,极为醒目。背暗灰褐色至尾上覆羽转为土褐色。颏、喉褐灰色,胸、腹棕白色,尾下覆羽棕黄色。</h3> <h3>拍摄于镇江天桥虎头山下水池</h3> <h3>又称为虎斑地鸫,是鸫类中最大的一种,体长可达30cm,翅长超过15cm。上体金橄榄褐色满布黑色鳞片状斑。下体浅棕白色,除颏、喉和腹中部外,亦具黑色鳞状斑。光背地鸫和长尾地鸫外形和羽色与本种很相似,但体型较本种显著为小,上体无暗色斑纹,亦缺少金色。</h3><h3> 在中国分布较广,几乎遍布全国,镇江在焦山老门口的象山树林里见过拍到过。</h3> <h3>紫啸鸫</h3><div> 远观呈黑色,近看为紫色,栖息于多石的山间溪流的岩石上,往往成对活动,常在灌木丛中互相追逐,边飞边鸣,声音洪亮短促犹如钢琴声。</div> <h3>中国的四大名鸟-----百灵、画眉、绣眼、靛颏</h3> <h3>树鹨(liu)</h3><h3> 为鹡鸰科鹨属的鸟类,俗名树鲁、木鹨、麦加蓝儿、西雀、地麻雀。与其他鹨属鸟类的区别在上体纵纹较少,喉及两胁皮黄,胸及两胁黑色纵纹浓密,耳后具白斑。多见于杂木林、针叶林、阔叶林、灌木丛及其附近的草地以及也见于居民点、田野。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h3><h3>拍摄于镇江长江湿地。</h3> <h3>暗绿绣眼鸟</h3><h3> 共有9个亚种,小型鸟类,体长9-11cm。上体绿色,眼周有一白色眼圈极为醒目。下体白色,颏、喉和尾下覆羽淡黄色。此鸟性活泼,在林间的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鸣叫声婉转动听。非繁殖季节亦有集群之习性,冬季能达50-60只。多在南方,主要在阔叶林营巢,巢小而精致,为吊篮式,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不易发现。</h3> <h3>靛颏鸟</h3> <h3>靛颏</h3><div> 如果光看背羽,不如柳莺好看,但是如果这橄榄色的背羽加上白眉和点睛之作的颏彩,就充满了素雅之美,特别是红点,应召了“万绿丛中一点红"之境。曾经有个神话传说,说是原来鸟的颜色都是靛颏的灰绿色,鸟神觉得它们不好看也不好分别,就让鸟们齐聚在一起,根据他们自己的要求,给他们画上五色毛衣,结果有的鸟很艳丽,有的鸟很斑驳,有的鸟很花哨,当时由于靛颏正忙于育雏,所以来晚了,当他到来的时候,其它的鸟都有了五色的羽衣或羽冠,就自己没有,所以很窘迫,刚好鸟神就剩了一点点红色和蓝色的颜料,他经过认真观察,就用笔在靛颏喉部轻轻一点,确实是点睛之笔,从那之后,靛颏不光有了独特的羽色,而且有了动听的歌喉。 </div><div> 靛颏的饲养之难:在很早以前,在很多鸟种被开发之前,饲养一只靛颏是很难的事情,首先是获得之难,获得活鸟更难;二是饲喂之难,别说得开食,开食之后还得常带荤腥,据说原来在宫廷里养靛颏都是喂肉的;三是换羽之难,换羽时常会莫名死去,或者新羽色彩黯淡、凌乱。靛颏是四大名鸟之中饲喂最难的,因为难,所以才要玩,因为难,才有成就感。靛颏精品在四大名鸟之中更加高贵。 </div> <h3>红尾水鸲:为一种水鸟,雄鸟的是红尾,雌性的是灰白尾。</h3><h3>拍摄于齐云山</h3> <h3>日本歌鸲:</h3><h3> 体型小似麻雀,但羽毛颜色较为美丽。嘴细长,嘴须不发达;翅短圆,上体草黄褐;雄鸟喉部橙棕色,十分明显,雌鸟却转为淡橙黄色。</h3><h3> 特别是雄性,擅长歌鸣。栖止鸣叫时,头部仰起,尾则上下摆动,姿态活跃,鸣声嘹亮,历久不息,非常动听。雄性成鸟:额、头和颈的两侧,颏、喉及上胸等概深橙棕色,非常显明夺目,颏部中央微有一条黑色细纹;上体包括两翅表面均草黄褐色,此色在头顶上与额的橙棕色相混;尾栗红;下胸及两胁灰色;上胸和下胸之间有道狭窄黑带;腹和尾下覆羽均白。下体前部橙棕,后部中央白而两胁灰,彼此相衬益彰。[1]</h3><div>雌性成鸟:上体似雄而稍淡,尾转为淡红褐色;雄鸟的橙棕色变为淡橙黄,胸无黑带;两胁均褐。</div> <h3>别名:红点颏、红喉歌鸲、红脖、野鸲。属雀形目,鹟科,鸫亚科。 野鸲体长约15厘米。上体褐色、下体白色,有白色眉纹和红色的颏和喉,十分醒目。一般在近溪流处可见红喉歌鸲。</h3> <h3>野鸲繁殖在东北、内蒙古北部、甘肃、四川等地,迁徒时遍布我国东部,到广西、海南岛和台湾以至更南部越冬。但较难饲养、寿命短(约5年),饲养者不太多。雄鸟和雌鸟容易区别,雄鸟喉部具较明显的色彩。而雌性没有或者较暗淡。雄鸟一般要求“亮眉”(眉绞长、洁白、)“亮岔”(红点颏的颧纹明显),喉部色彩鲜艳,块大。红点颏的所谓“脯红”(胸腹染红斑)是罕见的。</h3> <h3>俗 名:红尾水鸲。</h3><h3> 雌雄体色不同:雄鸟全身为暗铅灰色,腹以下羽色略淡,额、眼鲜、颊略带黑色;尾上、下覆羽及尾羽为栗红色,尾羽末端略带暗褐色,飞羽暗褐色。雌鸟腹面及背面为暗灰色,腹面有白色斑点,背面则略带褐色;尾上及尾下覆羽皆为白色,尾羽、飞羽暗褐色。雄鸟幼鸟头部有斑,雌鸟幼鸟则全身密布白斑。嘴都为黑色,脚淡褐色。领域性强,生性好斗,会驱赶比它大型的鸟类,但相当害羞,人类不易接近;常立于水中或水边石上摆动其尾羽,会将尾羽打开如扇状并上下搧动,或张开尾羽拖在身后跑动。行动敏捷,见飞虫飞过眼前会立刻飞起捕捉后迅速返回原地。</h3> <h3>翠鸟</h3><h3> 属中型水鸟。自额至枕蓝黑色,密杂以翠蓝横斑,背部辉翠蓝色,腹部栗棕色;头顶有浅色横斑;嘴和脚均赤红色。从远处看很象啄木鸟。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通称翠鸟。</h3> <h3>翠鸟食物以鱼类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共15种,48个亚种。中国有3种:斑头翠鸟、蓝耳翠鸟和普通翠鸟。</h3> <h3>该属鸟类的特征是嘴粗直,长而坚,嘴脊圆形;鼻沟不著;翼尖长,第1片初级飞羽稍短,第 3、4片最长;尾短圆;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常有蓝或绿色。头大颈短,翼短圆,尾亦大都短小;嘴形长大而尖,嘴峰圆钝,脚甚短,趾细弱。</h3> <h3>红嘴鸥</h3><h3> 又称笑鸥、钓鱼郎,为过境候鸟,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似,寿命32年。嘴和脚皆呈鲜红色,身体大部分的羽毛是白色,尾羽黑色。</h3> <h3>拍摄于镇江金山湖</h3> <h3>黑尾鸥</h3><h3> 中等体型(47厘米)的鸥。两翼长窄,上体深灰,腰白,尾白而具宽大的黑色次端带。</h3> <h3>黑尾鸥</h3><div> 冬季头顶及颈背具深色斑。合拢的翼尖上具四个白色斑点。第一冬的鸟多沾褐,脸部色浅,嘴粉红而端黑,尾黑,尾上覆羽白。第二年似成鸟但翼尖褐色,尾上黑色较多。</div> <h3>白鹭</h3><h3> 是白鹭属鸟类的统称。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黄嘴白鹭和雪鹭体羽皆是全白,世通称白鹭。我们平常多见的白鹭,叫小白鹭,是白鹭属的一种鸟类。白鹭和雪鹭体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中型涉禽。与其它白鹭的区别在于体小,嘴黑色,腿脚黑色但趾黄色。栖息于沼泽、稻田、湖泊或滩涂地。</h3> <h3>白鹭繁殖期眼先变成红色;头后有二根饰羽,长度可达21.5cm;背部有上卷的蓑羽13-49根不等。</h3> <h3>夜鹭</h3><h3> 中型涉禽,体长46-60厘米。体较粗胖,颈较短;嘴尖细,微向下曲,黑色;胫裸出部分较少,脚和趾黄色;头顶至背黑绿色而具金属光泽;上体余部灰色;下体白色;枕部披有2-3枚长带状白色饰羽,下垂至背上,极为醒目。</h3> <h3>夜鹭部分留鸟,部分迁徙。夜出性。喜结群,常成小群于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结群隐藏于密林中僻静处,或分散成小群栖息在僻静的山坡、水库或湖中小岛上的灌丛或高大树木的枝叶丛中。一般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亦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如无干扰或未受到威胁,一般不离开隐居地。常常待人走至跟前时才突然从树叶丛中冲出,边飞边鸣,鸣声单调而粗犷。</h3> <h3>又叫黑翅长脚鹬,共有4个亚种,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在浅水中或沼泽地上活动,主要以软体动物、虾、甲壳类、环节动物、昆虫、昆虫幼虫,以及小鱼和蝌蚪等动物性食物为食。</h3> <h3>拍摄于镇江北长江湿地</h3> <h3>雌性成鸟(繁殖羽):缺少黑色,在雄性是黑色的部分,在雌性则被灰褐色或褐色所取代。</h3><div>非繁殖羽(冬羽):同繁殖期的雌性成鸟一样暗淡,头部缺少黑色和棕色,胸侧的块斑为浅淡的灰褐色,面积明显缩小。通常单独、或者3—5只集群活动于海边潮间带、河口三角洲、泥地、盐田、沿海沼泽和水田,迁徙期集群活动,有时与其他小型鸻鹬类结群觅食。在集小群觅食时,环颈鸻的啄食频次显著大于不集群的时候。在南方一些地方并不迁离,而是游荡。环颈鸻具有很强的返回繁殖地或越冬地的能力。主要威胁来自于当地居民毁巢和拣蛋,自然灾害(如大雨、洪水等)也对鸟巢和卵产生较大的破坏。</div> <h3>(拍摄于镇江长江湿地)</h3><h3>泽鹬</h3><h3> 该物种的原始产地在德国。全长约23厘米。上体灰褐色,腰及下背白色,尾羽上有黑褐色横斑。前颈和胸有黑褐色细纵纹,额白。下体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长,相当纤细,直而尖。颜色为黑色,基部绿灰色,脚细长,暗灰绿色或黄绿色。叫声为重复的tu-ee-u。冬季常闻重复的kiu声</h3> <h3>红脚鹬:</h3><h3> 体长28厘米,上体褐灰,下体白色,胸具褐色纵纹。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次级飞羽具明显白色外缘。尾上具黑白色细斑。虹膜黑褐色,嘴长直而尖,基部橙红色,尖端黑褐色。脚较细长,亮橙红色,繁殖期变为暗红色。幼鸟橙黄色。在中国繁殖于东北地区,为夏候鸟和冬候鸟。春季于3-4月迁到东北繁殖地,秋季于9-10月迁离繁殖地。</h3><h3> 拍摄于镇江长江湿地</h3> <h3>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拍摄于金山湖)</h3> <h3>黑水鸡</h3><h3> 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共有12个亚种。中型涉禽,体长24-35厘米。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亦甚醒目。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露出尾后两团白斑很远即能看见。栖息于灌木丛,蒲草,苇丛,善潜水,多成对活动,以水草,小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h3> <h3>小黑水鸡</h3><h3> 栖息在有挺水植物的淡水湿地、水域附近的芦苇丛、灌木丛、草丛、沼泽和稻田中。善于游泳和潜水,受惊时可潜入水底隐藏,用脚抓住植物经久不出,呼吸时在水面露出鼻孔。不善飞翔,飞行缓慢,飞行时头颈和腿均伸直,飞行不远即落下潜入草丛中。</h3> <h3>在中国东北繁殖,华南地区越冬,见于中国东部各地,最有趣的特性是“止则相耦,飞则成双”,一直是夫妻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的美好象征,也是中国文艺作品中坚贞不移的纯洁爱情的化身。</h3> <h3>啄木鸟科:约有约34属221种。体长90~560毫米。该科鸟类头亦大,但颈较长,嘴强硬而直,呈凿形,舌长而能伸缩,先端列生短钩;脚稍短,具3或4趾;尾呈平尾或楔状,羽干坚硬富有弹性,在啄木时支撑身体。</h3> <h3>啄木鸟可以在树上凿孔钩虫,它的嘴巴又长又尖又硬,能一直插进坚硬的木质部,舌头又长又细,长了许多倒刺,表面布满一层粘液,可以准确无误地把害虫钩出来。主要吃隐藏在树干内部蛀食的天牛、透翅蛾、吉丁虫等害虫。被称为“森林医生”。</h3> <h3>雄鸟绛紫红色,头、上胸及翼黑色。雌鸟上背及背部深灰色,尾覆羽及尾绛紫红色,腹部及下胸白而密布黑色纵纹。与鹊色鹂幼鸟的区别在上背灰色较深,下体白色较少且纵纹较粗。它们大多栖息于针叶林,杂林或果树林等。冬季南迁或迁往较低海拔的较多落叶林处越冬。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留在树层,有时加入混合鸟群。</h3> <h3>该物种雄雌异形异色。中型鸟类,嘴粗大、黄色。雄鸟头辉黑色,背、肩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浅灰色,两翅和尾黑色,初级覆羽和外侧飞羽具白色端斑。颏和上喉黑色,其余下体灰褐色或沾黄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雌鸟头灰褐色,背灰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近银灰色,尾羽灰褐色、端部多为黑褐色。头侧、喉银灰色,其余下体淡灰褐色,腹和两胁沾橙黄色,其余同雄鸟。黑尾蜡嘴雀是中国传统笼养鸟种。无论雄雌的形象都憨态可鞠非常惹人喜爱。</h3> <h3>拍摄于丹阳万善公园</h3> <h3>翅有红褐色块斑,尾有较长的白边。雄鸟头顶灰色,喉白色</h3> <h3>领雀嘴鹎(bei):又叫绿鹦嘴鹎、羊头公</h3><h3> 体型较大,雌雄相似。额、头顶黑色,后头黑灰色,杂以白斑。颊和耳羽上有白色细纹。肩、背至尾上覆羽都为橄榄绿色。两翅绿褐色,尾羽鲜黄绿色,具有黑褐色短斑。鼻孔后缘和下嘴基有一白斑,下体后黑色,上胸围以白色领环,腹部及尾下腹羽黄绿色。嘴短而厚、肉黄色,脚肉褐色。</h3><h3>(拍摄于南山珍珠湖畔树林)</h3> <h3>白斑翅拟蜡嘴雀</h3><h3> 属燕雀科,体大(23厘米)且头大的黑色和暗黄色雀鸟,嘴厚重。虹膜-深褐;嘴-灰色;脚-粉褐。</h3><h3> 繁殖期雄鸟:外形似雄白点翅拟蜡嘴雀,但腰黄,胸黑,三级飞羽及大覆羽羽端点斑黄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块斑在飞行时明显易见。</h3><div> 雌鸟似雄鸟但色暗,灰色取代黑色,脸颊及胸具模糊的浅色纵纹。</div><div> 幼鸟似雌鸟但褐色较重。</div><div><br></div> <h3>拍摄于我家窗外</h3> <h3>金翅雀</h3><h3> 又名金翅、绿雀。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嘴细直而尖,基部粗厚,头顶暗灰色。背栗褐色具暗色羽干纹,腰金黄色,尾下覆羽和尾基金黄色,翅上翅下都有一块大的金黄色块斑,无论站立还是飞翔时都醒目。虹膜栗褐色,嘴黄褐色或肉黄色,脚淡棕黄色或淡灰红色。</h3><h3> 金翅雀雄鸟眼先、眼周灰黑色,前额、颊、耳覆羽、眉区、头侧褐灰色沾草黄色,头顶、枕至后颈灰褐色,羽尖沾黄绿色。背、肩和翅上内侧覆羽暗栗褐色,羽缘微沾黄绿色,腰金黄绿色。短的尾上覆羽亦为绿黄色,长的尾上覆羽灰色缀黄绿色,中央尾羽黑褐色,羽基沾黄色,羽缘和尖端灰白色,其余尾羽基段鲜黄色,末段黑褐色,外翈羽缘灰白色。翅上小覆羽、中覆羽与背同色,大覆羽颜色亦与背相似、但稍淡,初级覆羽黑色,小翼羽亦为黑色,但羽基和外翈绿黄色,翅角鲜黄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尖端灰白色,基部鲜黄色,在翅上形成一大块黄色翅斑,其余飞羽黑褐色,羽缘和尖端灰白色。颊、颏、喉橄榄黄色,胸和两胁栗褐沾绿黄色或污褐而沾灰,下胸和腹中央鲜黄色,下腹至肛周灰白色,尾下覆羽鲜黄色,翼下覆羽和腋羽亦为鲜黄色。</h3><h3>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暗淡,头顶至后颈灰褐而具暗色纵纹。上体少金黄色而多褐色,腰淡褐而沽黄绿色。下体黄色亦较少、仅微沾黄色且亦不如雄鸟鲜艳。</h3><div>幼鸟和雌鸟相似,但羽色较淡,上体淡褐色具明显的暗色纵纹,下体黄色亦具褐色纵纹。</div> <h3>虎皮鹦鹉</h3><h3> 头羽和背羽一般呈黄色且有黑色条纹,毛色和条纹犹如虎皮一般,所以称为虎皮鹦鹉。虎皮鹦鹉属于鹦鹉科中的小型品种,其羽毛颜色光艳,性情活泼且叫声清脆、易于驯养,在中国是大众鸟友最喜欢的鸟种之一。</h3> <h3> 观鸟需要的装备</h3><h3><br></h3><div>望远镜</div><div> 一副8~10倍适合观鸟的双筒望远镜是必备品。观鸟单筒望远镜的倍率一般在15~80倍左右,主要用作观察距离较远而又位置相对固定的野鸟(如水域中的雁鸭类等),但需要配合三脚架使用,操作较复杂。</div><div><br></div><div>长焦相机</div><div> 一款镜头300mm焦距以上的数码相机可以用来拍摄鸟类,作为观鸟的影像记录。观鸟中很多精彩的行为和珍稀的鸟种非常需要清晰的影像资料。观鸟过程中自己无法辨认的鸟正是可以通过照片日后辨识。一般观鸟者使用数码单反相机,优点在于快门速度高,对焦迅速,利于拍摄移动不定的野生鸟类。但有一些观鸟者并不使用相机,所以相机是极佳的辅助品,但不是必需品。</div><div><br></div><div>鸟类图鉴</div><div> 鸟类图鉴中有鸟类资料和图片,方便观鸟者在户外辨认。</div><div><br></div><div>笔记簿</div><div> 把观察所得,包括鸟类的大小、颜色、姿态、行为、鸣声记录在笔记簿中。</div><div><br></div><div>衣物</div><div> 应穿著适合户外活动的衣物和鞋子,避免颜色鲜艳的服装,亦须按实际需要带备御寒衣物或雨具。</div><div><br></div><div>汽车</div><div> 鸟类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不怕汽车。利用汽车观鸟可以靠近到步行无法靠近的距离而不打扰鸟类的生常活动,车窗并且可以当作稳定的观察和拍摄鸟类的支架。</div><div><br></div><div>其他</div><div> 根据自己的行程安排,带备充足粮水。亦可因应个人需要准备防晒霜、驱蚊水等,让自己在野外可以舒适地观鸟,而不为其他环境因素影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