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 在美丽的黄余山 (二)———— 我的幸福美好时光

青樱

<h3>  鸟儿高飞,最终的眷恋是故林。帆船远行,最后的终点是港湾。行人来去匆匆,无论多累,拖着一身的疲惫,最大的愿望还是回家。</h3> <h3>  每逢佳节倍思亲,国庆将至.心中又掀起回家波澜。晚上闭上眼睛……眼前浮现的都是儿时的记忆.把我的思绪一下子穿越到了近40年前。记得那时我们家住在里屋(祠堂边上),房子很小,一楼前面是一个小饭厅,就只够摆了一张八仙桌和一个火箱,(冬天烤火取暖用的)后面是一个小厨房,一家大大小小6口人就挤在二楼的房间里,房子虽小 可却承载着我们四姊妹降临来到这个世界的重任。 </h3><h3> 70代那时大米比较稀有,大多数吃的都是番薯、玉米、面粉~可我从小就不爱吃这些,只爱吃米饭。母亲总是变着花样做包子、馒头和面条给我们换着吃.那会没有像现在的幼儿园,父母和大姐都忙着去地里干活,两个哥哥去读书了,我没人陪我玩,就会去找一些小伙伴来我家发包子和馒头给他们吃,“这些包子是母亲留个我和两个哥哥的午饭”害的两个哥哥经常挨饿,或是去舅妈家要吃的。哥哥晚上向母亲告状,母亲总是说我还小,并没责骂我。吃完包子我们也会干活,那就是用茶桶(竹子做的土水壶)和小扁担去小舅舅家边上的水井挑水,我们挨个的把自己家的水缸挑满,当然家里也被我们糟蹋成了池塘。</h3> <h3>  再后来父亲和母亲自己采土、大姐带着两个哥哥和我帮母亲运土块,父亲打砖,在外屋造了一座大房子,房子是做木匠的大舅舅设计和帮忙建造的,听说那会可是风靡一时的大设计外砖内木,楼下四个房间,楼上两个大房间,我们可以有各自独立的房间~不过我小时胆子小还是和大姐住一间。但最奢华的要数大厅了,办酒席可同时摆5.6桌(八仙桌),能住上这么大房子,全都归功于我们勤劳的父亲和母亲……</h3> <h3>  父亲为人忠厚老实,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靠着自己的双手撑起我们这个家,父亲年轻时学过篾匠,他一年365天,没有一天是休息的,就在别人雨天和闲暇在家休息时,父亲却到邻镇田地多的村去接些篾活来做,编一些大竹垫(晒谷子用的)皮箩(装谷子或玉米用的)竹篮子等和他们换一些谷子或钱,每到暑假大哥和二哥的身影也总是停留在家中帮父亲编垫。也就是父亲他们的勤奋和辛苦换取了我们家的变化。 &nbsp; 在80年代初期的一天,父亲和表哥从屯溪买来一台熊猫牌17寸黑白电视机,当时里外屋加起来不会超过3台,父亲居然舍得买了一台,那时真的是激动兴奋无以言表,觉得太了不起了我们家也有电视机了,自从有电视机以后,每晚家里爆满,好像那会看的《霍元甲》、《雪山飞狐》就像现在人们去电影院看《战狼2》一样红火。父亲就忙着递香烟,母亲则是给一些年长的老人泡茶倒水,等散场还要收拾椅子、凳子,扫瓜果皮壳。虽累, 父亲却说图个热闹,大家开心就好,父亲一向都是这样不急不慢的乐天派。</h3> <h3>  想起已故14年的母亲,黯然神伤,久久不能自抑。 </h3><h3>&nbsp; 母亲性格要强为人热情、善良,在当地也是有极好的口碑。母亲从小家境就不错,读了六年级,在母亲那个年代我们那小地方算是高文化的女性了,后来因家中成分不好不能续读。</h3><h3> 母亲有个很特别的名字叫方三好或许外公给她取这个名字的寓意是希望她人品好、相貌好、身体好。母亲的人品定是没的说,相貌(舅妈曾说过我和姐姐长相都不及母亲年轻时漂亮)三好,母亲唯独缺了第三好,没有一个好身体,可能是年轻时太辛苦的缘故,母亲患上高血压,糖尿病 多种病发症病情加重,在2004年元宵节的头一天永远的离开了我们。</h3><h3> 母亲在世的时候上下村和我同辈的人对她的称呼几乎都是一样“三好姑姑”无论村里还是在我们家族中,母亲一直都是很有威望的人,大到大姨、舅舅、小到堂表兄妹都很信服她。母亲的善良更是非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记忆最深刻的一次,那时我还在读小学,一天有个讨饭子(乞丐)来了,我和小伙伴们不约而同的各自跑回家关窗锁门,却被母亲给遏制住并严厉的批评我说:人家如果不是饿到没饭吃的地步,谁会讨到我们这穷乡僻壤的山沟沟里来,接着去门口喊那要饭的老人,请他来家里拿茶壶给他倒了杯茶让他坐会,然后拿了两个鸡蛋抓了一把酸菜,给他炒了满满一碗蛋炒饭,还记得当时我对那老人充满了仇恨和嫉妒,恨;是因为他我被母亲责骂,妒;那是因为母亲给他炒的蛋炒饭,从小都是母亲给我的小灶,母亲炒的酸菜蛋炒饭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堪比人间最好吃的美食,是我最爱吃的饭,等那老人吃好临走母亲还不忘给老人带一包米糕和冻米糖,说让他在路上吃。</h3><h3> 母亲的爱就如一眼清澈流动的泉水,使饥渴的路人,感到人生旅途的甘甜,使踽踽独行的人感到美好……</h3> <h3>  在我们家除了父母,贡献最大付出最多的就数大姐了,大姐很早并开始务农帮父母干活了,听大姐说辍学和我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父母要山上下地干活,大姐要背着我去上学,坐在后排的男生捣蛋老脱我的鞋子,大姐就和他们打了起来,他们经常这样时间久了,她也不想背着我去读书了,每每想到这里都会觉得亏欠大姐,大姐做事一直是个好把式,吃得苦,耐得劳,她无论插秧割谷、砍柴做饭或是做布鞋,挑毛衣,缝缝补补,样样来事,能文能武,没有一样能难到她的,大姐采茶叶更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好手,做什么事都是干净利索,前几年大姐和姐夫创办了一个养猪场,生意红火,但我还是想和大姐说注意身体,不要太辛苦了。</h3> <h3>  大哥的辛苦次于大姐,可能是小时候都是大姐带着他一起干活缘故,做事的速度被大姐调教的也是一等一的高手,采茶叶村里的女孩子都被他比下去。大哥什么都好,就是从小有个犟脾气,容易被激怒,这直性子让他小时候可没少挨批挨打的,记得他读初三的时候,一个傍晚,他拖着自行车后面带着一个木箱和被褥回家,说不读书了,父母讲理劝说什么都不管用,很少发火的父亲被他激怒的,拿起宽厚的毛竹条打得大哥浑身是伤,问他去不去读书,他还是犟嘴说不读,不讨饶是大哥一贯作风,骂也骂了 打也打过都不管用,后来父母商量让他去学木匠,按父亲的话说有一门手艺在起码饿不死 , 随着流逝的岁月,如今大哥不但有个好脾气,手艺也是登峰造极,技术精湛。</h3> <h3>  二哥一直是我最崇拜的人,他性格和大哥截然不同,他从小就比较乖巧温和,如果是和大哥一起犯了错,他不会犟嘴知道什么时候认错讨饶,一直都很讨长辈们的欢喜,读书也是我们家最多的一个,可能是贵命多磨难,要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吧!二哥以前的运气似乎不太好,从小父母总和二哥说要想跳出农门就得好好读书,可97年大学毕业刚好碰到国家不给分配工作,寒窗苦读等于还是跳不出这个农门,父母忧愁,他自己更是焦虑,二哥当时在合肥读的是医葯,后来远房表哥是当地的开诊所赤脚医生,让二哥去他那里帮忙,也跟着学习了几年,之后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去找二哥帮忙看看,也许是恩泽福报,在村民选举村长的时候,二哥以几乎是全票当选上了村长,几年之后又刚好赶上国家有个好政策大学生村官可考公务员,让我骄傲的二哥再次以名列前茅优异成绩,顺利的通过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如今二哥在镇政府上班,为家乡的乡亲们服务,时刻不忘 三餐常思农夫苦,日用不忘众生恩。</h3> <h3>  这就是我日思夜念的家,黄余山~是我永远的根,不管走的多远,哪怕是海角天涯,却走不出它的心,家,有着我们最美好的梦,最美好的回忆,不管外面有多么辛苦,只要想起它,就有了避风港,有了栖息地,家 更是所有在外漂泊游子对它深深的牵挂……</h3> <h3>我最敬爱的大姨和姨夫 如今已90多岁高龄了</h3> <h3>舅舅他们的全家福,小时除了父母大姐和哥哥,给予我爱最多的就是他们了……</h3> <h3>这是老房子边上后来盖厨房的基地上,这四个就是从小跟我混的四大金刚表弟和外甥女</h3> <h3>元宵节县城表嫂带我看元宵灯</h3> <h3>我的外甥女和侄儿</h3> <h3>去年和两个外甥女跨新年</h3> <h3>这些孩子就是我们家的花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