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在这个美丽的季节,罗庄区教研室开启了2017年小学数学新上岗教师培训活动。9月22日上午,来自全区北片14所学校的新上岗教师及各校教研员齐聚美丽的临沂六小,共同观摩了两节青年骨干教师示范课,此次活动旨在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h3> <h3> 会议由临沂六小的数学教研员黄金艳老师主持,黄老师精炼的语言、到位的评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3> 精彩纷呈,邀请大家一同进入……</h3><h3> 第一节课是褚敦中心小学的王丽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阅兵一个方队人数的计算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继而增加到12个方队,老师接着问“每个方队352人,12个方队一共多少人?”引出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接着通过估算、笔算,让学生自主探究,展示交流,在交流对比中发现并订正错误,算理与算法逐步明晰了。后续通过对比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沟通了两者之间的前后联系,渗透迁移、推理的方法。拓展环节的格子乘法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后王老师呈现了各册乘法的纵向联系,给学生脑海中留下了系统完整的认识。</h3> <h3> </h3> <h3> 第二节课是沂堂小学的谭静静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谭老师创设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套圈情境,整堂课以四场比赛的研究贯穿,将各数据与条形统计图相结合,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第一场比赛为次数相同、数据相同,由此理解“整体水平”的概念。后三场比赛为次数相同、数据不同;次数不同、数据相同;次数不同、数据不同。谭老师在处理第四场比赛时,以“水位图”的动态演示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之门。接着学生在水位变化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小组的合作,利用方格纸动手变一变探究“王宇的成绩可以用哪个数来代替他的整体水平?”,学生在移格子的过程中理解了“移多补少”的妙处。此时谭老师追问:“平均数7与第3次成绩7意义相同吗?”顿时将学生思维定格在平均数是虚拟数的概念上。“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小组讨论得出“先合后分”方法。</h3><h3> 在猜测刘晓芸成绩时,老师问:“猜10行不行,为什么不行?”“猜4行不行,为什么不行?那么应该是几?”学生在先猜后算的过程中明晰了原来平均数处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练习设计中,以小李公司每月平均工资3000元与小李一个月工资2000元的矛盾中分析理解了平均数易受极致数的影响。最后,谭老师以知识树的形式呈现了本节课的学习过程。</h3> <h3> 除了课堂的精彩,再来看看会场的精彩……</h3> <h3>所有参会人员都在专注听课,听中有思!</h3> <h3> 第二环节由陈雪丽主任主持进行评课议课,全体参会教师共分为9个小组,前5个小组重点研讨第一节课,后4个小组重点研讨第二节课,之后是分组进行汇报。</h3><h3> 风景这边独好!瞧,所有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在热烈地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h3> <h3>分组汇报中……大家畅所欲言,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h3> <h3> 最后一个环节由王思龙主任进行会议总结。王主任对两节课进行了精准的点评,第一节课中旧知的迁移推理,看似举重若轻,实则前挂后连;第二节课将平均数的虚拟性、区域性、极致变化性融会贯通,这些都是青年教师需要细细“品味”的。同时,王主任还提出了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要懂得适时退到后台,将学生推到前台,师“退”生“进”,方能给学生“聊”的空间,聊着聊着就会了。最后,他倡导大家学习要深入、理解要深刻,课堂要有张力、有韵味。以一句“人才是熬出来的,好课是磨出来的。”与大家共勉!</h3> <h3> 愿所有的青年教师能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盈自己的羽翼,向天空更远处飞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