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知道,你是撑到我们转身之后才哭的

寸草心

<h3>  那天,看到一篇网文《你大概不知道,我是撑到你转身之后才哭的》,看得我哽咽泪下——因为想到我正上大四的女儿。</h3><h3> 以前,听到邻居或朋友说孩子上大三大四了,我总试探地问人家,孩子刚出去上学会想孩子的吧?现在大三大四了,应该习惯了,没那么想了吧?人家通常都含糊地应答,嗯嗯。也许,我那会儿已在预习离别这一课。那时,我女儿正上高中。</h3><h3> 女儿高考完,我跟女儿一起研究填报志愿,外省的都没考虑,志愿学校离家都近。最后拿到录取通知书,学校在南京,车程两三个小时,据说,以后通高铁,一个小时不到。而且,那个城市有他爸的嫡亲三弟,已在那边成家立业,他们夫妇都拿我女儿当他们自己的孩子。</h3><h3> 他爸有驾照没有车。为送女儿去学校,特地和他好友借了车。一家四口坐在车里,他爸开车,女儿与她弟走一路笑闹一路,看着姐弟俩亲亲热热,我心里暖暖的。我们提前一天去的,晚上就落脚在孩子三叔家。</h3><h3> 网上有段子说,送孩子上学,是孩子第一次看到妈妈化妆,且是唯一的一次。我没有化妆的习惯,倒是买了身套裙,上身胳膊是镂空蕾丝布料,下身是短裙裤,搭配穿了连裤袜。对于我这老土惯了的人,这身还是稍嫌洋气了些。本来为给女儿买上学穿的衣服,我跟女儿一起逛街。无意看到这一套,我试穿了一下,女儿说我穿上挺好看的,撺掇我买下的。</h3><h3> 那些天,按照通知书附带的大学指南,我还和女儿陆陆续续去超市买了些指南上说的必需品。</h3><h3> 担心女儿报名迟了,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三叔招待我们吃了早饭,孩子他爸对三叔说,你们正常上班去,我们能摸到学校。<br></h3><h3> 凭借一张南京地图和手机地图导航,稍绕了点弯路,下车问过路人后,我们的车顺利开上大学城大道。在大学城的大道上,远远地看到这个大学那个大学的名字,期盼中,录取通知书上那个熟悉的大学名字终于出现在眼前。按着路标箭头指示,我们的车开到学校大门口。从大门口就开始的,画在地面的箭头,又把我们一直引向校内体育场改作的临时停车场,报名处就在紧邻的室内体育馆。体育馆门口有穿着黄背心的学生迎新志愿者,或引路,或回答学生及家长的各种问题。通过黄背心的指引,我们从右侧门走进馆内。里面已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但又是那么地有条不紊。可听到大喇叭不时播报着各种信息。我和女儿各站在一列报名的队列中。孩子爸带着小儿在这馆内满世界闲逛去了。在这人山人海里,我又挺担心他爸会带丢了小儿。不过,为能尽快给女儿报名,只能且信赖着他爸带小儿。队列中也能看到有女孩自己拉着行李箱来来回回办各种手续,我好奇问了女孩,回答说是自己一个人来报名的。我心里挺佩服女孩的,也奇怪家长竟能放心!然后听到大喇叭里播报,请家长到馆内休息区,让学生自己办理报名手续,我这才从报名队伍里挤出来,在休息区里坐下,发现随同学生报名的家长还真多!</h3><h3> 女儿报过名拿到宿舍钥匙,我们又在馆侧一个办公区内买了被褥席子,放在一个特大的帆布行军袋里,他爸拎着行军袋胡乱塞进车里。有穿黄背心的女同学问我们,需要她带路去宿舍不?我们赶紧谢了她,请她坐在副驾驶座,我、女儿和小儿连同装被褥的行军袋挤在车后排。学姐把我们带到女儿所在的宿舍区就要离开,我们又谢了她,她连忙笑着说,不谢不谢。便回头又继续做她的志愿工作去了。</h3><h3> 我们四人进了女生宿舍,在盥洗池边,我惊讶地看到一个帅帅的男生正在洗着女生衣服,不用猜,这是青春期爱情的甜蜜。</h3><h3> 女儿的宿舍是六人间,逼仄狭窄的房间内,一侧是床位,下面三个铺位,上面三个铺位。女儿分配在靠近阳台的内侧上铺,头顶上方有一空调。我不免担心,冬天或夏天,热风或冷风都直对着女儿吹了。另一侧是学习的桌位。桌上还有之前住这里的学生遗弃的小物件。门口有一组橱柜,分成六格。可存放洗换的衣物。</h3><h3> 我小心翼翼爬上上铺,与女儿一起铺好床,安装好蚊帐。小儿利索地爬了上来,躺在床上,佯作睡着了。我们说走了,他说他不走,就跟他姐一起睡。</h3><h3> 这狭小的空间——女儿在家一人一个房间,面积可能都不小于这六人间。转念一想,哎,她是来学习的,又不是来享受的。</h3><h3> 放停当女儿的所有家当后,我们从宿舍出来随便走走,就发现宿舍区外周边像个小商品市场,异常热闹。许多摊主就是在校学生,他们很热情地招呼我,阿姨,您看看,要不要买个台灯?阿姨,要不要衣架,阿姨,到我们这里看看……我突然想起,女儿洗澡时穿的拖鞋忘了买。真没想到,这里还真是一应俱全,不一会,就买到了拖鞋。这双拖鞋,后来被女儿带回家,就被我一直穿着了。</h3><h3> 这里还有电信、移动、联通公司的摊位,工作人员热情地招呼我们,介绍各种套餐。我们最后为女儿办了每个月给父母打电话免费二百分钟的套餐,为期四年。据说,这也是大多新生办电话套餐的首选。</h3><h3> 因着这个套餐,女儿后来常在周末给我打电话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平时几乎不打。似乎把攒了一个星期的话一下倾诉出来。</h3><h3> 到了中午, 大家都饥肠辘辘,在学校差不多走完一圈的我们,轻车熟路摸到学校食堂。食堂里也已是人满为患。我们各自点了自己想吃的菜,在进餐区前的门禁,用女儿的食堂卡刷卡后,入内用餐。</h3><h3> 吃完饭,我们又走到学校的北门、西门、图书馆大门口,还在校园里拍照留影。到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跟女儿走到她宿舍大门口,他爸说要回家了。女儿说,好吧,那你们就回家吧!</h3><h3> 现在回想来,还记得当时女儿看着我们上车,跟我们挥手,有一点点笑容,她的身旁有来来往往的学生,有斑驳的树影。我们车子开动后,她才转过身缓缓往宿舍方向走去,我在车里把头使劲往后扭,看着女儿背影,那时我的视线里,仿佛只剩她一人。</h3><h3> 开车回去的路上,有好一会儿,我坐在车后排不能抑制地默默流泪。我看到小儿竟也在流泪,便控制住自己,安顿起他,他不一会儿沉沉睡去了。</h3><h3> 后来女儿正常上学时,有一次我们一家送她到学校宿舍,那时宿舍严格管理,不准男生进出女生宿舍,我跟女儿进去了,她爸和小儿被拦在外面,听他爸说,小儿后来在门外嚎啕大哭。</h3><h3> 女儿上大三的时候吧,有一次在电话里,不知怎么谈起来的,她告诉我,刚上大学那次我们送她,跟她告别后,她转过身,就哭成泪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单。还说,那晚的宿舍里,也有另两位同学哭得稀里哗啦的。</h3><h3> 虽然事隔许久,那时听女儿的诉说,我仍然泪眼婆娑。</h3><h3> 其实,我一直知道,女儿并不脆弱,有着属于她的韧性。然而,从未离开过家的女儿,突然就要长期地远离父母和家乡,就像突然断奶的婴儿,一时难以适应。只是,她一定怕我们难过,撑到我们转身才哭,这让我更心疼女儿的懂事。然而,若不是女儿自己说,我真的不知道。其实,女儿的离家上学,于我,何尝不像当年被婴儿吸惯的奶头,突然不吸奶,也会肿胀疼痛。</h3><h3> 也幸亏送女儿那次,我们几乎逛遍校园,所以,后来女儿在qq或电话里告诉我,她在宿舍、操场、食堂、图书馆或体育馆,我都能具体想到那个地方,而不至于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h3><h3> 如今写下这些,我仍然数度眼湿。</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