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西藏——忆雪域高原的独行

武潇野

<h3>雪域高原,从来都是无数旅者的梦想。那里远离尘世,海拔高过仙境,那里有着不同于凡间的景色,瑰丽的让人难以相信那一切是真的;那里有圣洁的雪山,纯净的湖泊,盎然的草原,湛蓝的天空,还有那不羁的灵魂。在雪山前的那份憧憬,圣湖前的那份宁静,祥云下的那份致远,唯有亲临,方能体会。月余前,到四川甘孜藏区的与高原的再一次邂逅,那一片香巴拉的净土,深深震撼了我的内心,注定此行将永生难忘;而此次之行,也让我回忆起了4年前的那个夏天;这4年中,曾经无数次,梦回西藏;借着意犹未尽的回忆,作此游记纪念那次我与雪域高原的第一次相逢。由于这次旅行已经是四年前,在岁月的冲洗下,所以难免我已经遗忘了一些细节,所以在细节的详实度上,可能难以和对川西的深刻印象相比较吧。</h3> <h3>藏地,是一种病,没去过时是心病,去过之后是相思病。从儿时起,登上雪域高原就是我的梦想。从小便喜欢看地图,每次看到西藏、拉萨和雅鲁藏布江的名字时,我的目光都会停留许久。突闻有个不长不短的假期,而且一周后就将到来;我惊喜万分,但由于时间不等人,时间太过仓促,我赶紧疾速开始制定计划,安排策划路线,订票订住宿,最后终于没失望,从得到放假消息之后的三天时间,我就料理好了此次高原之行的一切事宜。所以说,这也算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吧。</h3> <h3>当然,说是说走就走,在此也得认真的告诫所有的朋友,出门旅行,特别是长途的、遥远的、前往高原地区的,一定要认真筹划,运筹帷幄,胆大心细,勇敢果断与冲动鲁莽永远是两回事。特别是西藏这个地方,很多人会被所谓文青们的各种鸡汤文、穷游论误导。实际上,真正的旅游应当规划合理、胸有成竹,每一步的行程,都应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对于每天的体能估计、行走路线乃至应对高原反应的对策等功课都应做足;尤其是高原反应,绝不是儿戏,因为西藏之行要反复穿越海拔5000+的山口,在海拔4000+的地区持续活动,所以出发前,一定要对自己所去的地区有充分的了解,要严肃认真的根据自然之理科学规划出合理的日程和对策,化解高原反应,才能让此行变得游刃有余。</h3> <h3>就这样,这一张车票,晚上8点整,伴随我开始了遥远的征途。目的地,在远方,在祖国的西南,在高耸的世界屋脊,神秘的第三极。在候车室的时候,在T27次列车的检票口,我就发现很多人穿着冲锋衣,背着超大号的登山包,还有不少拎着折叠帐篷,站在他们中间,我的心绪一下子就安静不下来了,虽然是一个人,但是也迅速就被感染了,心思已经飞走了。上车之后,对面中下铺位是一对来自吉林市的母女,那位妈妈姓刘,刘姨的乐观开朗和年轻的心态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虽然已经是我长辈岁数的人,心态却和我们差不多;时至今日,仍然可见她去全国各处旅游的照片,阳光而充实,真是让人钦佩。中铺和上铺也是自由行去拉萨的两个姐姐,长我一两岁。大家激动的聊着,聊着到了拉萨之后准备去哪,都做了哪些准备,有哪些担心……</h3> <h3>在列车飞驰了15个小时之后,终于进入了甘肃境内。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终于明白了,究竟在何等的天地之间,才能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气魄。甘肃的戈壁滩,辽阔的天地莽莽。</h3> <h3>下午两点钟,到达兰州市。穿城而过的黄河,这个颜色与它的名字倒是极为相配。不过,在兰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从兰州上来的那位大哥。从北京出发时对面上铺的人在宁夏中卫下车了,直到兰州才上来了一位大哥。我和他闲聊,大哥是去拉萨嘛?大哥说:"是啊!上午突然想坐着火车去拉萨,忍不住了,买了张车票就上车了,假还没请呢!"我说,那你可真是说走就走啊。大哥又笑道:"就是,以前一直梦想着坐着火车去拉萨,没想到,这一次动这念头,两个小时就实现了!"我说:"那看来你什么都没准备啊!你看你就带了一个手包,听你还有点感冒,上高原很危险啊!那你准备去哪啊?"大哥说:"时间太仓促了,啥都没准备,就去药店买了红景天,别的都去拉萨置办吧!至于去哪,还没想好,听说墨脱还没通公路,那我就去墨脱徒步吧!这些红景天,小兄弟,你吃没吃,我们分吃了,一起上高原!"我于是接过了他的红景天"好,我们一起上高原,祝你徒步墨脱成功!"我终于被他征服了,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过如此啦,在他的面前,我的说走就走,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当然了,客观的讲,他是从小生活在兰州黄土高原的人,这里虽然没有青藏高原海拔那么高,但是对高海拔的耐受力还是要强于内地人的,所以,他这么做,也不是谁都可以模仿的。</h3> <h3>终于,晚上六点钟,到达了西宁。换句话说,已经进入了青海境内。当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因为我知道,西宁是青藏高原的大门,过了西宁就可以算是正式进入了高原。对于第一次上高原的我,肯定是激动又忐忑。忐忑是因为知道火车出了西宁之后,短短的150公里之后,列车就将到达青海湖,在绕过青海湖的时候海拔就会从西宁的2200爬升到3300,3300也就是一般人的高原反应的起点;而第一次上高原的我完全不了解高原反应会怎样,和这次去甘孜稻城、云南迪庆的胸有成竹可远不在一个水平。所以,当时只想,休息好,伸头缩头都是一刀,既来之则安之~</h3> <h3>这些照片大多都是当年的手机和卡片机所拍,而且最要命的是隔着火车的玻璃,而且距离景物较远,所以效果只能见谅。一觉醒来,已经到了早上7点多。观察地图定位,已经到达了可可西里。我揉了揉眼睛,可可西里,这个只在遥远的梦中听过的名字,却真实的呈现在了眼前,真实的让人不敢相信。在漫漫黑夜中,列车通过了格尔木,穿越了昆仑山。而且,列车主要爬升海拔的路段就在通过格尔木之后的二百公里路段上,从海拔2828的格尔木站,经过226公里之后。以平均7‰的陡坡爬升至海拔4495的楚玛尔河。所以,列车经过格尔木之后,位于每个铺位靠头一侧的供氧口开始工作,向车内供应氧气。虽是夏天,但是西部的日出在7点多才姗姗来迟。然而,高原灼烈的阳光哪怕在刚日出时也不甘示弱,太阳一出,如万针刺目,更何况是在渺无人烟、空气明透的可可西里。</h3> <h3>在无尽的可可西里高原与连绵的群山中,雪域天路,静静的伸向它那神圣的终点。想起了那首诗:"你是否听说过可可西里,那里飘流着冰冷稀薄的空气。/你是否去过可可西里,旷古的原野充满了灵气。/那里是人类生命的禁区,千万年来顽强地演绎着大自然的奇迹。/那里是一片圣洁的土地,原始的生态宛如纯洁美丽的少女。/那里是高原动物的天堂,生存着妩媚动人的藏羚羊。/我多想去看看天堂,踏上那高原青色的山梁。/我多想走进可可西里,深情地扑入她寂寞空旷的怀里。/可爱的可可西里,我多想听到你——宁静中的呼吸。/我多想看到你——沉睡中的笑意。"我想,这种感情,一定是大自然真挚的敬畏与热爱。</h3> <h3>借着明亮的光辉,在铁路拐弯的地方,可以看到,名副其实的天路,犹如仙迹下凡,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大地上,卓然尘世,义无反顾的伸向远方。一曲动人的《天路》,让无数人知道了这条伟大的难以言传的卓越工程。</h3><h3>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h3><h3>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h3><h3>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h3><h3>各族儿女欢聚一堂</h3><h3>熟悉的歌词广为传唱,但相信我,如果你是在开往拉萨的火车上,再听,一定会有一种异样的悸动,可能会感动的热泪盈眶;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修筑此路的难度超出了常人想象,《雪域天路》一剧对此进行了深刻地表现。此刻此景,完美的展现了天路的英姿吧。</h3> <h3>众所周知,藏羚羊是可可西里的精灵。我虽然也看到了几次,但是它们的数量并不多,而且车速太快,每次都是一闪而过,白驹过隙,所以我也没能拍下来。于是,拿这几只远远地拍到的也很不清楚的藏野驴凑个数吧……</h3> <h3>太阳微爬,天空开始呈现出了高原标准的颜色——蓝,蓝,还是蓝。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你好,我来啦!愿我最好的年华里,与你深情相拥!</h3> <h3>太阳越来越高,隔着窗玻璃看外面的天空,却不那么蓝了,而是多了几分明亮。八点半钟,第一座雪山出现。虽然离得很远,不是很清楚,我还是愕然了一下,原来,雪山来的比我想象的来得还要早。它远远地矗立在哪里,仿佛在诉说着遥远的故事。</h3> <h3>从第一座雪山出现开始,根本停不下来,雪山们开始了她们的表演,仿佛在走T台一样,在晃眼的阳光下,每一座出来展示一下自己圣洁而独特的身段,然后再华丽转身,飘然离去。雪山A,雪山B,雪山C,……雪山XYZ……</h3> <h3>嘿!</h3> <h3>哈!</h3> <h3>嘿!</h3> <h3>哈!</h3> <h3>是谁~~~~~~~~</h3> <h3>送你~~~~~~来到雪山边~~~~~</h3> <h3>随着雪山们的表演,列车缓缓来到了唐古拉山畔。那里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的源头。长江的源头有很多,包括沱沱河、楚玛尔河、尕尔曲、布曲、当曲等。其中,长江的西源沱沱河汇合了尕尔曲之后,形成了水流交织的、状如蛛网的水网形成长江的源头。朋友们,看着这如网如织状的潺潺细流,我们可能想到,它今后就是奔腾万里的长江?</h3><h3>你从雪山走来,</h3><h3>春潮是你的风采;</h3><h3>你向东海奔去,</h3><h3>惊涛是你的气概。</h3> <h3>通常认为长江正源沱沱河发源于遥远而神秘的格拉丹冬雪山。查看地图,定位我现在正在翻越唐古拉山脉。海拔6621的格拉丹冬,唐古拉山脉的主峰,距离我不足百公里,在这能见度极高的旷野中,百公里的能见度简直是近在眼前。无数次在地图上看到、在歌谣中听到的名字,此刻如此之近,虽然不认识你的真颜,但我知道,按照方位,你就秀立在眼前的一片雪山之中,静静的哺育着万里长江。图中这条潺潺的小溪,也终进入长江,汇成万里汹涌波涛。</h3> <h3>渐渐的,海拔越来越高,虽然我自己还没感觉,但是我的几包零食却帮我预告了。它们的包装胀了起来,感觉马上就要炸掉。列车员也赶紧提醒大家,如果有密封的牙膏、化妆品等赶紧打开盖子,要不然马上就都要喷出来了。</h3> <h3>说实话,我当时的心情,就是一只待宰的羔羊,因为完全不知道高原反应什么时候会来,严不严重。而且我当时对高原反应并不了解。所以我就有些不安,但却要尽量镇静内心,听着《天路》,静静的看着窗外的雪山与蓝天,尽量减少活动和思维。大约十点半钟,突然,列车喇叭中播音:"尊敬的各位旅客,恭喜大家,我们已经通过了本次列车运行的海拔制高点,也是世界上铁路的制高点,唐古拉站附近,海拔5072米。"听到这,我的眼泪都感动的要流出来了——我到了天路上的世界屋脊!正巧路过唐古拉站,我赶紧抓拍了下这张并不清晰的照片。不经意间,列车已经超过了5000的海拔!大气压只有内地一半的唐古拉!那一刻,那一时,那一瞬,无数的思绪,无数的赞歌,都融入了眼前的唐古拉!而且,这里是青海和西藏的交界,过了唐古拉,就进入了西藏境内。厢里的乘客也纷纷躁动了起来,一阵阵欢呼声,那阵势,就仿佛酒吧里一群看球的人,突然自己喜欢的球队打入了一个漂亮的入球一般,此起彼伏的狂欢;最终还是在列车员的苦劝"大家不要喊,高海拔下,大声喊很危险!很危险!"下,大家才渐渐平息。而且,我的身体还没有任何反应,我暗自窃喜,列车已经抵达制高点,海拔就要逐渐下降了,难道我就没有高原反应了吗?上天如此眷顾?</h3> <h3>当然,无情的事实粉碎了我的一点幻想,现在想来,刚刚的想法真是愚蠢的像个傻瓜。身体功率之高、代谢之快的我,怎么可能没有高原反应呢!基本就是痴人说梦……列车过了制高点没几分钟,一阵阵头痛和恶心纷纷袭来,太阳穴一跳一跳的胀痛,头重脚轻,我仰天长哭,该来的还是要来啊😂。而且说实话,很紧张,因为是首次来高原,没有经验,我完全不知道身体的反应会怎样发展。难受的感觉让我再也无暇欣赏窗外无尽的雪山,赶紧到铺位上休息。想到缓解高原反应也需要排除紧张的情绪、放松心态,所以我听上了音乐,并头贴近铺位旁边的供氧口,静卧来缓解症状,尽情放宽心,但是却不能睡觉。看看对面,刘姨也和我一样的感觉,只能卧床休息;上铺的姐姐也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高原反应,自己已无法行动,身体瘫软,需要人搀扶才能行走,嘴唇也变成了紫色——主要原因是她在白天忍不住困睡觉了。她吓的再不敢睡觉,我们也赶紧照顾她安慰她,鼓励她战胜自己。再仔细一听,车厢里大家都安静了,都蔫了,估计都是和我差不多了。卧听各种声音:隔一阵,有人晕倒了,亲友忙着喊列车员;有人呕吐了,亲友忙着照顾;有人开启着氧气罐,氧气瓶沉闷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大家互帮互助,相识在天路的列车上,本就是极大的缘分,我们有责任互相支持着,平安的走完前往雪域高原的路。</h3> <h3>就在车厢陷入沉寂大约一个小时之后,十一点半钟左右,列车广播播出:"亲爱的旅客,列车即将经过美丽的高原圣胡措那湖,湖面海拔4650米。我们的列车最近距离湖面只有20米。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是附近地区的主要水源,风光秀丽,哺育了整个藏北高原。"</h3> <h3>听到这里,我挣扎了起了身,掏出相机,来到车厢的另一侧。仔细听,车厢里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人们又从沉寂中苏醒了: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挣扎声和呻吟声,大家都起来了,都看到了措那湖,然后又都发出了轻轻的惊叫,但是已经没人敢喊了。我也是第一次见到高原的湖泊,但也是仅仅把这份激动埋在了心里,真的不敢叫出来了。大家看到的这几张措那湖的芳华容姿,可都是我拖着半残的身躯拍下的,来之不易,且看且珍惜啊!😭</h3> <h3>我呆呆的看着窗外,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了什么。我愕然之余:"这个世界上,真的竟有这样的湖水么?</h3> <h3>列车贴近了措那,这时发现,原来,高原的湖泊是这样的颜色。如碧玉,如蓝宝石,纯净的仿佛穿越了瞳孔,直击人的心灵。我此生,从未见过这样颜色的湖,在青藏高原的土地上,我就像个没出过家门的孩子,趴在车窗上,贪婪的注视着一切。</h3> <h3>经过措那之后,下午1点钟,列车抵达了那曲,海拔4513,停车8分。这是从夜里2点钟左右列车从格尔木开车之后停靠的第一站。整整11个小时,列车不停车的飞驰了1000多公里,翻越了可可西里。到了那曲的时候,我的心情是矛盾的。因为当时还很难受,我感觉很闷,我在犹豫要不要出去走走。出去吧,怕没了车里的供氧更难受;不出去吧,真是感觉闷的慌。最后一咬牙,拼了!出去。</h3> <h3>后来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这是我在高原第一次来到室外,第一次暴露在高原的空气下;在走出车厢的一瞬间,白炽的阳光包围了周身,我抬起头张开双臂沐浴着,像温暖而温柔的棉被盖在了身上;我深深的吸了几口纯净的空气,瞬间将我的高原反应驱散了一半。我的担心完全多余了。沐浴在高原的蓝天之下,此时的心情就仿佛一只即将离巢的雏鹰。(忽略站牌下面的路人甲乙……)</h3> <h3>继续前进,窗外的雪山依旧连绵不绝。</h3> <h3>雪山上白云飘,云盖着雪,雪映着云,它们丝绕在一起,难以分辨。</h3> <h3>但是地面上的植被可以看出在渐渐变多,可以知道海拔是在逐渐下降。海拔5000+的地段,植被是非常稀少的。</h3> <h3>继续前进,海拔一路下降,藏族民居逐渐多了起来。可以想象得到,生活在雪山与蓝天白云下,藏民们定会对广袤的自然保持着原始的、虔诚的敬畏。</h3> <h3>下午三点半钟,路边公路上,汽车也渐渐多了起来,蓝天下,雪山边,一辆车,走天涯。这时,我高原反应的感觉也已经缓解了很多。</h3> <h3>下午四点半钟,当看到村镇与大片青稞田的时候,我知道海拔已经越来越低了,离拉萨已经不远啦。</h3> <h3>下午四点四十分,突然,列车一个转弯,远处呈现出一座白色的三孔桥。列车广播旋即响起:"各位尊敬的旅客,列车即将通过青藏铁路拉萨站的标志——拉萨桥。通过拉萨桥我们就抵达了拉萨。"全车旅客再也按捺不住激动,全都狂呼起来。那个场景,真是"众闻拉萨到,起铺相扶将"。我也情不自禁的叫了起来,并赶紧拍下这一刻。雪域高原圣城,我来啦!我来到了日日夜夜朝思暮想的拉萨!无数在梦里出现的地方,到了我的眼前!</h3> <h3>下午四点五十分,经过四十四小时五十分的跋涉,列车终于抵达了拉萨。你好,拉萨!就像那高原雪域的阳光,把心灵照亮。我迫不及待的跳下车,双脚踏了踏地面,是真的,拉萨我来了!</h3> <h3>出站的时候有个插曲,从地下通道出站,恰好电梯坏了,我不得不拎着箱子上下楼梯。上楼梯时,真真切切的感觉到了高原的威力,两层楼高的台阶我差不多走了3分钟,气喘吁吁。出了车站,下午5点的阳光依然让人难以睁眼。我坐车来到酒店。拎着箱子走进房间。咦,这地毯为什么这么软,像棉花一样?蹲下摸了摸,再一起身,好家伙,顿时大脑一片空白,赶紧扶床站了一会。原来,不是地毯软,是高原反应让我像喝多了一般,走路飘飘的。于是,这一天,什么活动都不再安排,静静的卧床休息,看着窗外的布达拉宫背影,白天不睡觉,少活动,少吃饭,多喝水,不洗澡,老老实实乖乖的。</h3> <h3>美美的休息一晚,自觉已经满血复活。早餐吃了顿高压锅蒸的包子(普通锅蒸不熟的),感觉特别香。因为自从离开兰州以来将近40个小时,因为高原反应的恶心,我就没正经吃过饭,只是吃过一点零食。于是,出发,向第一天的目的地林芝进发。</h3> <h3>途径米拉山口。刚在海拔3658的拉萨休息一晚,一大早上又跑到海拔5013的米拉山口来了,刚刚缓过来的高原反应又来了,真是要了命呀,欲哭无泪……。一下车,顿觉天旋地转,头重脚轻,感觉脚步大一点就要摔倒一样。而且,虽是8月,气温却只有个位数,因为海拔太高了。不过,在蓝色的苍穹下,面对着飘动的经幡,心绪确实难以平抑。</h3> <h3>翻越米拉山口,海拔一路下降。蜿蜒的川藏线旁,绿色的尼洋河一直在欢畅的流淌。翠绿的河水,蔚蓝的天空,交织在一起,让人心旷神怡。</h3> <h3>在旖旎的尼羊河畔,在蜿蜒的川藏318线上,除了汽车之外,还有无数的骑行者。他们一路拼搏,他们勇往直前。同为骑行爱好者的我,衷心的祝福你们都能平安顺利的抵达心中的圣城。</h3> <h3>继续前进,下午4点钟,抵达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谷口。下午4点在西藏还是很早的时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在峡谷里绕过南迦巴瓦峰后向南流去。雅鲁藏布大峡谷全长504.6千米,最深落差达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远远大于全球第二的帕隆藏布大峡谷、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2133米,长370千米)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长90千米)。</h3> <h3>对这里印象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门口卖青稞卷饼的卓玛很漂亮!你卖的青稞卷饼也很好吃🤤🤤🤤!🤣</h3> <h3>格桑花与远处若隐若现的雪山,交相辉映。雄浑壮丽的雪山,顿时让人类自己感到渺小。</h3> <h3>随着观光车,来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景观:云中的天堂——南迦巴瓦峰的观景台。神山南迦巴瓦,海拔7782米,藏语意为"直刺天空的长矛"。藏族人历代都将南迦巴瓦视为"西藏众山之父",是通天之路,神灵的居所,以及凡人断然不可打扰的圣地。它的山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据说但凡来访者,十人九不遇,所以也被戏称为"羞女峰"。只要看到神山,就是神的垂青。可以参见《中国国家地理》中一篇文章中的话:"一阵风不小心吹散了高悬众山之巅的一片云,南迦巴瓦那棱角分明的三角体峰顶,忽然跳脱出了这浓得化不开的绝色之美,夺走我的眼神。人间会有这样山么?我以为是看到了不小心从云端里微露端倪的仙境。他已经这样高了,可却袍服华美绿意葱茏;他已经这样高了,可我居然还看不见他隐于旗云深处的清癯面容。仅是转眼,漫卷的云烟重又遮盖了他,欲再看时,却只见天空流云如帜,云下群山含羞。藏族向导用无比倾羡的目光看着我说,可以看到南迦巴瓦现身,可见神灵对我是多么的眷顾。向导的羡慕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南迦巴瓦地区终年云海茫茫。上世纪初曾有一些外国探险家经印度来到这里,希望一睹神山芳容,能拍下一张照片,但整整等了一个月,南峰始终为浓云所掩,只好望山兴叹,抱憾而归。即便是当地人,一年之中可以见他真容的时分也寥寥无几。"<br></h3> <h3>另外,在《中国国家地理》评选出的中国最美十大山峰中,南迦巴瓦峰傲视群雄,位居榜首(第二名为贡嘎山,我在川西游记中曾有介绍,第三四名为珠穆朗玛峰、梅里雪山等。)。就连这篇美篇,也选取了它作为标题上的封面。所以,即便是在浓浓的云雾中露出的那几十秒,对我来说也可以算得上是神的恩赐。短短的几十秒钟,雅鲁藏布大峡谷之行就已经完满了一半。我站在南迦巴瓦前,默默的矗立着,瞻仰着流云似水的山颠;圣洁的南迦巴瓦,祝你永世巍峨!</h3> <h3>随着观光车一路前进,雅鲁藏布江在车窗外的峡谷中一路咆哮着前进。</h3> <h3>南迦巴瓦峰山前的大峡谷里,雅鲁藏布江滚滚而过。由于从河水从青藏高原到藏南平原,海拔急剧下降,所以江水异常汹涌,奔流不息。雅鲁藏布江是西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整个西藏。藏族人民对母亲河的感激也是溢于言表。一曲欢快而动听的《雅鲁藏布江》唱出了藏族儿女的心声:</h3><h3>你像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h3><h3>你像百灵歌唱在传说的地方&nbsp;</h3><h3>你像雄鹰翅膀有神奇的力量</h3><h3>你像雪域的阳光把我的心照亮</h3><h3>雅鲁藏布江 日夜奔腾在流淌&nbsp;</h3><h3>跳着那锅庄 送来安康和吉祥&nbsp;</h3><h3>雅鲁藏布江 流向梦中的天堂&nbsp;</h3><h3>用你的生命托起希望自由的飞翔<br></h3> <h3>气吞万里如虎!</h3> <h3>从雅鲁藏布大峡谷回来,前往林芝,也就是八一镇休息。林芝素有西藏小江南之称,海拔偏低,气候湿润,植被茂密,氧气充足,海拔只有3100米,入藏之后第一站一般都选择这里,也是出于适应高原反应的考虑。在安排高原旅游时,这一点是必须考虑的。</h3> <h3>休息一晚,乘车前往鲁朗林海。翻越海拔4728米的色季拉山口时,熟悉的高原反应又来了。不过这是进藏的初期,持续反应很正常。在此,深感祖国地大物博,边防不易,因为这里距离藏南的印度实际控制区只有15公里。</h3> <h3>转过一个弯,悬崖下边,突然出现了大片的云海加林海,云盖着林,林托着云,加之远处巍峨的山峰,景之浩瀚,不似凡间。</h3> <h3>天空飘着祥云,眼前飘着经幡。此情,此景,谁不想与自然来个拥抱呢?</h3> <h3>乘车下到谷底,典型的草甸+丛林的混搭地貌,山峰披着云做成的霞帔,坐落在开满格桑的草原上。恍然间,让人有一种错觉,仿佛身在瑞士。</h3> <h3>山林葱茏,流水潺潺,野花点点,俨然藏地江南。</h3> <h3>传说,看见8片花瓣的格桑,就会让人和他的朋友亲人都一世安康。我亲爱的亲人和朋友们,在此我向你们送上来自雪域高原格桑花的祝福!</h3> <h3>下午,告别林芝,返回拉萨。在林芝的这两天,是后续行程中继续向高海拔进发的必要条件。如果想去到海拔超过4000的区域并长期活动,那么避免高原反应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海拔2500-3500的区域停留2-3日。林芝就是这样的地方。傍晚,回到拉萨,充分休息一晚。</h3><h3><br></h3> <h3>早上起床,乘车前往纳木错。顺着青藏公路一路北行,准备翻越念青唐古拉山。路上可以遥望到拉萨河、青藏铁路与羊八井地热电站。</h3> <h3>藏地的苍茫,在此间展现无疑。放眼望去,整个深邃的时空仿佛构成了一幅巨大的画卷,而这幅画卷的景深则深不可测。</h3> <h3>一列火车,顺着雪域天路,奔向遥远的终点。</h3> <h3>随着汽车驶过了当雄县,一阵阵的头痛又袭来了,这次的感觉尤为严重,我坐在车里一动不想动,只想睡觉,可又咬着牙不敢睡。向车外一看,近在仅约百米之外的山坡上和岩石上,居然就是皑皑白雪。我想,盛夏之时,白雪近在咫尺,看来海拔一定很高,那反应剧烈也就正常了,没什么可怕的了。</h3> <h3>到了那根拉山口,我打起精神,回想起在那曲的经验,我决定下车活动一下。一看海拔,真是倒吸一口凉气,5190,如此之高,真是让人不寒而栗。念青唐古拉山,作为藏北草原众神山的主山和护法神,真是义不容辞。</h3> <h3>车子绕出一个山弯,突然一个青色的湖泊出现在了远方,让人不由得发出尖叫,那就是纳木错了。背靠着雪山,青色的湖泊显得格外宁静。</h3> <h3>纳木错,西藏著名的三大圣湖(纳木错,羊卓雍措,玛旁雍错)之一,藏语意为天湖。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湖面海拔高达4718米;换句话说,我们爬到游客能到达的玉龙雪山最高处,亦或是登上稻城亚丁景区游客能到达的最高的五色海山顶,都还没有纳木错的水面海拔高。纳木错,你好!</h3> <h3>因为纳木错的海拔太高了,而下车后又必须步行1公里多到达湖边,真是对人的极大考验。我当时感觉,这一路都是踩着棉花走过去的,本来坚实的地面却感觉变得软绵绵而且好似会动;每走一步,本来灵活的四肢却仿佛被灌入了铅水一般,而且,不做深呼吸就感觉呼吸喘不匀了。那真是一种奇妙的、永生难忘的感受。不过,还有什么是比亲临圣湖更让人憧憬的呢?即便是顶着高原反应,我也一定要向美丽的圣湖走去,深吸了几口气,与圣湖来个深情的拥抱。</h3> <h3>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一天中可以过完四季的天气。这不,转瞬间,天空卷来了一层层的云,云低的连着湖面,涌在一起。于是,天湖名符其实,连着天,变成了另一幅画面。</h3> <h3>但是说实话,我到的这天运气不太好,天气没有完全给面子,景色没有达到仙境应有的样子。为此,我转载一张小伙伴在清晨天气好的时候用单反拍的照片,来向大家介绍纳木错本来的面貌。应原作者要求,已加水印,并谢绝转载本图。纳木错,《中国国家地理》评选出的中国最美五大湖泊的第三名,是高原明珠,仿佛碧玉落凡间。纳木错,天上的胡,湖水连着天边,如雨,如烟;霞光织在湖面,如梦,如幻;雪山结成哈达,如玉,如练。纳木错,祝你清澈永远!</h3> <h3>回到拉萨,休息一晚,养足精神,前往大昭寺。这里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无数朝圣者心中的天堂。因为在大昭寺中,供奉有2500年前,以佛祖释迦牟尼12岁时形貌塑造的佛像,并由佛祖释迦牟尼亲自开光。这样的佛像现世仅存现世仅存三尊,而大昭寺的这一座最为精美;这尊佛最早是由印度赠送给中国,供奉在白马寺,然后又被文成公主带入藏地的。这座佛是大昭寺的主神,拉萨(藏语意为神佛居住的地方)也是由此而得名,可见它的份量之重。因是由佛祖亲自开光,见之如见佛祖,必定解脱。</h3> <h3>前来朝圣的藏民,当然是络绎不绝。因为他们心中,佛祖就居住在这里。</h3> <h3>因此,大昭寺是无数朝圣者的目的地。他们或磕长头,或为佛灯添加酥油,都是无尽的修行;此情,此景,即便不信佛教,也很难不被渲染。吉祥如意,扎西德勒,愿我自己,亲人和朋友永世安康!</h3> <h3>随着转经筒的吱吱呀呀,它们仿佛在传颂着遥远的箴言,以及永恒的真理。那一刻,心宁和,万物和谐。</h3> <h3>而且,在大昭寺上其实就可以清晰的眺望到布达拉宫啦。从大昭寺出来,便迫不及待的前往布达拉宫了。</h3> <h3>到了布达拉宫脚下,雄浑的气势已经超越我的语言,我已经难以用言辞来表达我的感受。整座宫殿依山而建,却又自然得体,巍峨雄壮,我想,世间再难找出一座这样的宫殿了吧。神奇的布达拉,世界屋脊的奇迹。</h3> <h3>顺着城墙徐徐上爬,才感觉到这座宫殿的巨大。这可真是一个挑战的过程,高原下,每爬一阶楼梯都要喘,我就差四肢并用啦。</h3> <h3>终于爬到了游览的入口处,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啦!但是,后面的行程也只能依靠想象了,因为布达拉宫内是不允许拍照的。布达拉宫里,有着无数的佛像、壁画、唐卡、黄金、宝石,无论是从宗教角度,还是艺术角度,它们都是不可多得的稀世之宝。</h3> <h3>布达拉宫背后的长长的转经筒走廊,静谧的仿佛通到心灵。</h3> <h3>即将离开神奇的布达拉,最后回首,有缘再见。</h3> <h3>结束一天的行程,在拉萨市内闲逛,逛逛八角街,再看看布达拉宫的夜景,景色同样是当仁不让。</h3> <h3>休息一晚,第二天还要赶往日喀则。但由于已经到高原多日,身体已经适应,所以可以费些体力晚上在拉萨的夜市上逛上一逛,也是毫无压力啦。</h3> <h3>清晨,乘车前往日喀则。车子顺着山路七拐八拐,突然眼前一亮,一块清澈的蓝宝石出现在了眼前。那种激动的感觉,至今回想,仍叫人难以平抑。美丽的羊卓雍措,我来了!</h3> <h3>我感觉我的运气好爆啦。到达羊卓雍措,天气放晴,蓝天如洗,羊卓雍措也把她最绝美的风姿毫无保留的展现给了我。而且此刻我回想起,这里曾被我用作电脑桌面,当时只是觉得漂亮,就下载了,但并不知道是哪。直到亲眼见到,才发现似曾相识。</h3> <h3>羊卓雍措,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441米,以它的色彩冠绝于世;色彩仿佛被使用的那样随意,那种蓝色,本不属于人间。我想,从西藏回来的人,如果念念不忘的是蓝色,那么一定就是天空和羊卓雍措的颜色。在此之前,我从没有想过,一个湖泊,可以美到这种程度。它平静而晶莹的卧在山间,如璞玉,如少女;风姿绰约。向前延伸,湖水连着天,融为一色。站在羊卓雍措面前,内心仿佛已被蓝色浸透,远离尘世的喧嚣,在遥远的山南,放飞。不过,她居然没有评选进中国最美五大湖泊之列,但在我心中,羊卓雍措永远是无冕之王。</h3> <h3>羊卓雍措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随着阳光的变化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我正站在湖边的山坡上,一片云飘了过来,于是湖水被阳光照耀的部分和被云挡住的部分就呈现出两种颜色,如梦如幻。</h3> <h3>顺着公路下到湖边,即便是近在咫尺,湖水依然保持着它本来的颜色。在纯净的阳光下,羊卓雍措泛着青蓝色的光辉,仿佛能倒映出尘世。</h3> <h3>经幡的颜色,永远是那么的与美景相得益彰。五色的经幡,给圣湖注入了灵魂,令她有了生命。</h3> <h3>湖边的玛尼堆,是藏族人民的美好的祈福。目睹此刻,我也入乡随俗,堆个玛尼堆,为世界的美好与和谐尽上自己的一点心🤣</h3> <h3>一段短小的视频,记录了我在羊卓雍措湖边时见到的景象。</h3> <h3>贴近圣湖的洗涤,仰望天空,我想,这便是人生最美的时刻之一吧。离别将近,让人难以割舍,羊卓雍措的蓝。羊卓雍措,祝你永远与天空的颜色同在!</h3> <h3>顺着拉日公路继续前进,没多久,仿佛白色雄鹰的卡若拉冰川映入眼帘。凡人站在巨大的冰川下,无不感慨自然的伟大与神奇。人与自然共处,首要的就是敬畏自然。</h3> <h3>由于之前在那根拉山口没有留影,卡若拉冰川也无意中成为了我在今生所到的海拔最高处的一张留影。海拔5020,经过将近一周的适应,我发现我终于可以在海拔5000+的地方笑得出来了!</h3> <h3>到达日喀则,前往班禅大师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日喀则也是后藏地区的行政中心,市区海拔约3900,从这里向西几百公里,就可以抵达珠峰大本营,观赏到珠穆朗玛峰的雄姿了。可惜,由于时间所限,我不能再向西行了。</h3> <h3>夕阳西下的扎什伦布寺,显现出一种沧桑。时光飞逝,唯真理与青灯古佛永恒。</h3> <h3>在日喀则的这一晚,是我迄今为止距离家乡最远的地方度过的夜晚。晚饭没吃饱,于是,入夜,我和我一个在这几天的行程中刚刚认识的才刚上初中的小伙子结伴外出觅食。日喀则城市并不大,我们转了几圈,终于在巷子里找到一家还在营业的小馆子,我俩点上炒菜美美的又吃了一顿。在距离家乡跨越整个中国的遥远异乡,和新认识的朋友,对着窗外的寒夜(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很大),吃着热气腾腾的美食;那种感觉是非常奇妙而温暖的,此生难忘。</h3> <h3>最后,在从日喀则返回拉萨的途中,一场热烈的锅庄,伴随着我结束了这场西藏之行。在蔚蓝的蓝天下,热情如火的锅庄,让我这次行程的气氛达到了最高。一碗酥油茶,一块牦牛肉,一块青稞糍粑,高原的味道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那一抹蔚蓝的天空,蔚蓝的羊卓雍措,高原的颜色印在了我的梦里;那一片圣洁的雪山,南迦巴瓦峰的雍容华贵,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记忆里。青藏高原是一种病,不来治不好;雪域高原是一种毒,不来没有解药。之后无论是去到云南的香格里拉还是四川的康定、理塘、稻城,我都带着对高原这种本能的向往。一次又一次的邂逅,甚至高原反应都变得那么亲切,每次等候高原反应出现,仿佛就在等候一位老友。雪域高原,我难以用言语形容你的瑰丽,但是却会用心灵永远的憧憬着那一片圣洁……</h3> <h3>拉萨贡嘎机场。再见,圣洁的雪域高原!我会无数次梦想这与你重逢,在绣满繁星的梦里,在如歌如梭的岁月里,在远离凡间的心灵里。相信,我们必将重逢,因为我知道,遥远的珠穆朗玛峰、&quot;神山之王&quot;冈仁波齐和&quot;圣湖之王&quot;玛旁雍错还在召唤着我。永世安好!</h3> <p class="ql-block">后记:现在是2021年,距离第一次进藏已经过去了八年,但是记忆犹新。现在想来,有几分后怕,第一次上高原没经验就一个人去了西藏,万一有个意外,不好对付。但另一方面想,也是一笔难得的经历和记忆。年轻气盛,独闯雪域高原。现在我第二次去到西藏回来也已经一年了,时光荏苒啊。两次进藏的这七年间,梦中无数次梦到布达拉,不久的将来,又会重复做这个梦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