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自驾游

Cosica

<h3>9/22/2017</h3><h3><br /></h3><h3>筹备了很久的欧洲游今天成行。</h3><h3><br /></h3><h3>经过摩洛哥漫长行程的体验,十几个小时的超距航班现在不再是畏途。选择了中欧,捷奥德和捷奥匈之间纠结了一下,最后觉得布达佩斯吸引力不大,放弃了匈牙利。</h3><h3><br /></h3><h3>签证租车订房不提。两个月的时间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焦虑,洪太一直在研究攻略,她会将所有负面的信息对应到自己身上,比如,见到任何签证不过的"公虐"她马上担心自己的材料不对或者办证的旅行社有问题,直到10天后签证到手才消停。订房过程中也是纠结不已,定了退,退了定,直到启程前两天,洪太还作了最后一次更改,如果不是非走不可,这个过程可能还会继续下去。</h3> <h3>选乘汉莎航空,空姐颜值不高但勤力认真,机长技术很好,起飞降落都平稳,可是A380被这公司整得缩水,座位逼窄像波音,我们又被安排在中间四个联排位置的中间,全程难以动弹,影视系统及座位调节都很不听话,比起土豪阿联酋的A380,我们好像坐了一驾假飞机。</h3><h3><br /></h3><h3>到法兰克福中转,过境又是灾难,安检很慢,不用搜身,确认行李中没有炸弹手雷等恐怖武器之后,乘客要站到一个白色方块中,脚踩方块中的脚印,双手模仿墙上的人形图像作出双臂侧边伸展的姿势,边上的安检小姐控制着按键优雅地打招呼说"嗯嗯"。</h3><h3><br /></h3><h3>安检处设了七八条安检线,每条线配了七八个工作人员,偶尔有警察过来晃晃。德国人舍得投入,机场安检这一块光人力资源都有一个连,考虑到他们的高工资,机场每天的开销不是个小数目。</h3><h3><br /></h3><h3>过了安检又是移民署,几个扑克牌脸德国人一丝不苟的慢慢检查,根本不在意外面长长的队伍。轮到我们,移民官一定要看我们的回程机票,洪太把手机中的预定资料给他看过才罢休。之后洪太说法兰克福的移民官帮布拉格做了审核的工作,天下申根国是一家,我们几个小时之后到布拉格可能就不用怎么查了。</h3><h3><br /></h3><h3>转机等待三个多小时,在机场吃了点东西,味道很好。</h3> <h3>法兰克福的早餐。cheese汉堡,吃光了,没图。</h3> <h3>在法兰克福机场出了一点状况。我们的闸口由A25转到B11,通知太晚,害得我们一路冲刺由B赶到A,两个年近半百的人在机场飞奔,吸引了不少目光。</h3><h3><br /></h3><h3>到了布拉格绿色出行,其实是嫌的士太贵。大巴还好,转地铁时老怀疑方向不对,结果洪太果断下车,我跟上时车门缓缓关上,结果车内一个窗外一个,洪太还奇怪,一个活人怎么突然就不见。</h3><h3><br /></h3><h3>布拉格的地铁很深,比不上**那么夸张,但也令人乍舌。都是冷战留的痕迹,社阵的老说西方会打过来,地铁挖这么深大家好躲,其实就是糊弄老百姓,外面树着敌人,内部好管一些。</h3><h3><br /></h3><h3>出了地铁,面前出现一个古色古香的城市。</h3> <h3>意识到地铁很深时已有点晚,匆忙中按下的快门</h3> <h3>布拉格的基调是红色辅以赭黄,看着就像中世纪的色彩,这城市又经久不受战火的侵蚀,所有的建筑看起来都是世纪前的老模样。</h3><h3><br /></h3><h3>我们住广场。一个印度人的公寓,大的惊人。这个印度人还开着一家印度餐馆,就在公寓楼下。这是成功人士。</h3> <h3>随手拍的街道</h3> <h3>广场是老城的中心,一进去左边是卡夫卡的图片,抬头只见胡斯高高挺立着。布拉格广场的熙攘程度绝对是西方之最。洋人人口少,布拉格广场有种好像把全欧洲的人都吸引过来的感觉。</h3><h3><br /></h3><h3>广场的摩肩接踵跟阳朔西街仿佛。但广场毕竟不是狭窄的街道,比起西街的滚滚黑头,布拉格广场留出了空间给人们。</h3><h3><br /></h3><h3>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肥皂泡玩家。他面前摆着两个桶,里面是肥皂水,手上拿着各种网,从桶里沾水上来迎风一吹,便是漂亮的肥皂泡。</h3><h3><br /></h3><h3>他边上是一个弹钢琴的中年人,技艺如何我不懂,觉得蛮好听。弹琴的附近一个踢软球的,球如网球大小,年轻人用脚操控,上下纷飞令人目不暇接,这两位面前都有翻着摆放的帽子,看的喜欢,扔几个钢蹦就行。</h3><h3><br /></h3><h3>其他演奏各种乐器的应有尽有,并且水平都不低,还有乐团表演。除此之外,广场上还有耍大刀的,还有玩人体雕塑的。这些人不一定是为钱,更是图个乐子,其图乐子思维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的东西,那就是这些看似无聊的行为反应的是布拉格对艺术的喜爱。</h3> <h3>这个角度看过广场的左边是胡斯雕像。天气不好,专门拍的几张胡斯雕像都不清晰,这张反而好一点。胡斯是15世纪布拉格大学的校长,后来被作为天主教异端被烧死。我看就是赎罪券惹的祸,教皇喜欢通过赎罪券收钱,胡斯何苦来要反对。</h3> <h3>广场飞舞的彩色泡泡</h3> <h3>这汉子惯使一把雪亮钢刀</h3> <h3>人体雕塑很逼真,可以很长时间不动。他们不喜欢被人拍照,喜欢观众投钱。旁边的美女跟雕塑聊了很久的天,应该是雕塑的朋友</h3> <h3>捷克虽然没有出很出名的油画家或雕塑家,甚至也缺乏知名的音乐家,但这并不妨碍这个国家的整体审美高水准。</h3><h3><br /></h3><h3>布拉格的房子每栋都是精品,从飞机上俯瞰都熠熠生辉,走近看更是觉得精致。这个国家的人们不喜欢搞粗糙无美感的东西,即使在苏联工农审美的影响下,他们也从来不建一栋在国内很流行的棺材盒式的房子。</h3> <h3>老城塔楼俯拍的街景</h3> <h3>布拉格的雕塑也很出色。立在广场中心的胡斯雕像那精瘦身型和深邃目光显示雕塑家深厚的功底,捷克是基督教国家,不少宗教题材的雕塑在街上随处可见。</h3><h3><br /></h3><h3>捷克历史丰厚,历史人物雕像在街头艺术中占不小比例。可惜我认不了几个。</h3><h3><br /></h3><h3>布拉格路面的车子都很干净,没有风尘仆仆的类型。与此对应的是,它的有轨电车是漂亮的加长型,几列拉在一起,身上颜色鲜艳,给街道增色不少。</h3><h3><br /></h3><h3>路上常见老爷车,很古拙的样子让人喜欢。</h3><h3><br /></h3><h3>还有马车,和摩洛哥泛着牲口味的马车不同,这里的马车装饰体面,车夫服装得体,闻不到马的味道,车厢擦得很干净。</h3> <h3>布拉格电车很发达,漂亮而干净</h3> <h3>老爷车不是摆设,常看到人坐着兜风</h3> <h3>这一对马好奇地望着洪太</h3> <h3>随手拍的街景</h3> <h3>下午去了查理大桥。很有名的地方,人多的不像话。但查理大桥出名不在桥梁本身,两岸景色才是游客云集的原因。</h3><h3><br /></h3><h3>桥上水泄不通,当天也没有过桥看教堂的打算,就上了老城桥塔等着拍夜景。</h3><h3><br /></h3><h3>从桥塔望下去,桥对岸的一片看上去就像中世纪的样子,直接的联想就是权力的游戏中瑟曦皇后得罪教皇后被惩罚游街的场景。</h3><h3><br /></h3><h3>布拉格温差较大。到了傍晚,桥塔上面凉飕飕,又加上第一天到,还在时差中,于是早早收工,回酒店休息不提。</h3> <h3>看到一个佩刀的土耳其人像个狱卒似的,在基督教世界看到伊斯兰雕像有点突兀</h3> <h3>这是被土耳其人关起来的基督徒。这组雕像应该就是讲的基督教里的厉害人从土耳其伊斯兰人手里解脱基督徒倒霉鬼们的故事</h3> <h3>查理大桥上的著名雕塑。约翰.内波慕克神父。他是负责告解的,国王一定要打听王后告解了啥,是不是有外遇啥的,神父死犟不说,结果被扔到河里淹死。这神父的死犟为后来的神父们留了一条路子,如果他开口讲了皇后的事,那以后谁还去告解?</h3><h3><br /></h3><h3>头朝下的小人就是约翰神父,近图是皇后,两个人都被摸的锃亮。据说摸了有福。这个说法不知道是不是中国传去的。</h3> <h3>大家除了摸神父摸王后,还去摸狗。鹰犬有什么好摸的</h3> <h3>著名的查理大桥及其对岸</h3> <h3>9/24/2017</h3><h3><br /></h3><h3>今天起的很早。洪太看过攻略,要去一家本地人常去的餐厅吃早餐。</h3><h3><br /></h3><h3>天上飘着雨,细细的。打伞多余。</h3><h3><br /></h3><h3>早上七点多,走在路上人很少,地是湿的,但不觉得路滑。小小的城市,街道都用青石板铺成,被人走的油光铮亮,极平整坚硬,汽车轧过一点问题也没有。</h3><h3><br /></h3><h3>雨中的布拉格很宁静。</h3><h3><br /></h3><h3>到了餐馆,太早,只有我们两个。侍应告诉我,要吃cake,十点后才有。看来cake是这里的招牌,但我们来的重点是这家餐馆本身,不是cake。这里的煎鸡蛋好吃。</h3><h3><br /></h3><h3>今天本来想朝拜一下查理大学。几步路走过去,没有想象中的模样,一栋古朴老楼和周围景物融成一体,没有围栏,顺着街面就走过去了。</h3><h3><br /></h3><h3>不巧的是今天星期天,大门关着进不去。我稍微有点奇怪,查理大学看着就两座楼的样子,它又不像岳麓书院那样属于遗迹,那么这学校的5万多名学生在哪里活动?两栋楼的规模在将近700年前刚建校时可以,700年后的今天,学校师生规模一番再番,当初的原址应该怎么都容纳不下吧?</h3><h3><br /></h3><h3>这所大学出了卡夫卡和昆德拉,科技奇才尼古拉特斯拉也是这里毕业的,这么伟大的学校就这样很不起眼的和周围民居混在一起,真令人不可思议。</h3> <h3>这是那家著名餐厅的菜谱。这菜谱也很有名气,许多攻略上都见过它</h3> <h3>早餐回来经过火药塔</h3> <h3>路上见到这栋楼,不知名,觉得壮实就拍下来了</h3> <h3>了不起的布拉格查理大学。可惜只能照个门</h3> <h3>在布拉格查理大学门口停留了一会,信步走去Mucha博物馆。慕哈在捷克国外不知名,但在捷克他认绘画第二无人敢认第一。</h3><h3><br /></h3><h3>慕哈和欧洲主流爱用油画不同,他更喜欢工笔画,主角通常是仕女和女童,仕女多偏胖,像西洋版的杨贵妃。女童多半调皮可爱。</h3> <h3>慕哈博物馆的橱窗。除了博物馆外这里还有慕哈商店,卖各种精美工艺品</h3> <h3>傍晚去了啤酒花园。花园在莱特纳公园中,露天中一长溜摆开一条条长桌,有上百张的样子,看来布拉格人民好酒。</h3><h3><br /></h3><h3>天气阴凉,喝酒的人很少,我们更是兴趣不大,来这里的目的是拍伏尔塔瓦河上五条桥的夜景。</h3><h3><br /></h3><h3>洪太把相机装在三脚架上,前前后后搞了几个小时调参数,调到后来洪太放弃了创作完美图片的想法,收工休息。</h3> <h3>莱特纳公园用三脚架拍的伏尔塔瓦河上五连桥。洪太说没拍好,我觉得很不错了,毕竟是晚上耗了两三个小时拍出来的照片,还上了三脚架这种高级装备,哪能不好</h3> <h3>9/25/2017</h3><h3><br /></h3><h3>今天去了布拉格城堡。震撼。不多言说,图片表达吧。</h3><h3><br /></h3><h3><br /></h3> <h3>前往布拉格城堡的道路。这一块看起来很像山城。天气不好,照的黑乎乎</h3> <h3>圣维特大教堂</h3> <h3>麻花顶</h3> <h3>慕哈的手笔,世上最美的窗饰。教堂里所有的窗户都是慕哈承包的</h3> <h3>再加一张窗户</h3> <h3>教堂座席,上面摆着圣经。</h3> <h3>座席全景</h3> <h3>像个小佛龛。教堂里的表现形式很多样</h3> <h3>精美的铜像</h3> <h3>告解室</h3> <h3>梁柱上的雕塑</h3> <h3>接着去了布拉格图书馆。同样是震撼。不多说,上图。</h3> <h3>图书馆不让进去,只能在门口拍照</h3> <h3>这个图书馆是从千年之前流传至今,属于旁边一家修道院的私产</h3> <h3>天花的装饰美轮美奂,很立体,很镂空的感觉</h3> <h3>再来一张天花的装饰,但凡教堂图书馆这类建筑都会很讲究天花的装饰,惊叹他们有这种物力和人才</h3> <h3>屋外的佛像,看造型就是古中国的</h3> <h3>走廊书柜中的藏书。都是以千年记的。</h3> <h3>现在还可以看到书籍的精美,比起我们的线装书高的太多了</h3> <h3>千年之前就有了彩图</h3> <h3>这也是古中国的</h3> <h3>命大的瓷器。要是留在大陆恐怕凶多吉少</h3> <h3>这个佛头我有印象,应该是大陆内战前去的西方</h3> <h3>这个怪物是恐龙的标本</h3> <h3>蝉的一生</h3> <h3>忍不住又加一张苍穹上去,太美了,魔法学院的即视感</h3> <h3>下午去了列侬墙。这位大名鼎鼎的披头士主创简直是西方的图腾,但他和我们其实隔着一代人以致我们连他的尾巴都看不到。</h3><h3><br /></h3><h3>总的印象是这人不消停,吸毒,拍裸照,和老婆扯皮,和披头士成员扯皮,和美国政府扯皮。也不懂他唱的啥。总之很有名问题多多。架不住捷克人民爱他,专门帮他树一堵墙。</h3><h3><br /></h3><h3>墙的内容每季都换,没一点美感。</h3> <h3>洪太想在这里留个影,可是怎么照都照不好</h3> <h3>再看一张,还是一点美感都无</h3> <h3>墙上有些人头雕塑,依然不美</h3> <h3>还有时间,到了卡夫卡博物馆和他的旧居-黄金巷</h3> <h3>卡夫卡旧居。一个极小的房子,以前的匠人住的地方</h3> <h3>黄金巷附近一个广场上的雕塑。雀雀被摸的铮亮</h3> <h3>卡夫卡博物馆前面广场的雕塑。据说有深意,懒得追究</h3> <h3>黄金巷的弩</h3> <h3>黄金巷的炮</h3> <h3>卡夫卡博物馆不远的河边有一片水域生活着许多天鹅,号称天鹅湖。洪太捕捉到鹅们双颈相交的场景,很美,背景是查理大桥。</h3><h3><br /></h3><h3>我个人而言不觉得天鹅和鹅有什么不同。可能肥腻程度有区别</h3> <h3>洪太把相片做了后期,现在看起来和我们当时看到的色彩就很接近了</h3> <h3>9/27/2017</h3><h3><br /></h3><h3>恋恋不舍离开布拉格。</h3><h3><br /></h3><h3>这个城市温馨美丽生机勃勃。将近50年的共产统治并没有给这个城市留下后遗症,她作为欧洲中心的一员,从来没有真正离开欧洲。</h3><h3><br /></h3><h3>我想这多少要归功于那一座座教堂和一幢幢城堡。宗教的信念和传统的习惯是强权难以动摇的。</h3><h3><br /></h3><h3>租车往克鲁姆洛夫(Cesky Krumlov)走。沿路高速和国道相间,没有明确区分。道路平整,车流量较大。交通平顺,见不到收费站。</h3><h3><br /></h3><h3>离开布拉格不知多远的地方有个加油站。停下来用了洗手间,买了两瓶水和一点糕点,未做停留,一路无话,径直到了目的地。</h3><h3><br /></h3><h3>刚到停车场把车停稳,待到收拾行李下车时,洪太惊呼,包包呢?</h3><h3><br /></h3><h3>她把随身小包放到加油站的洗手间了。包里的东西包罗万象,现金不谈,她的护照和身份证都在里面!</h3><h3><br /></h3><h3>我们离开加油站已经是一两个小时之前的事了。</h3><h3><br /></h3><h3>我又气又急,在此之前,我明显觉得自己的心脏停跳一秒。</h3><h3><br /></h3><h3>护照搞丢,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毁了这次欧洲之行。要报警,要找大使馆,能不能按计划回国都是个问题。</h3><h3><br /></h3><h3>但并不绝望。以前在国外也落下过东西,最终完璧归赵,我对外国人的素质还是放心的。</h3><h3><br /></h3><h3>多说无益,赶紧往回赶。加油站在哪心里其实没有概念,完全不记得加油站离我们多远,也不知道自己往回急赶的这条路是不是我们去往克鲁姆洛夫的同一条路。</h3><h3><br /></h3><h3>一路走一路看,心里又急,车开的飞快,此时任何交通违法行为都不在考虑范围,一心想的就是找到那家加油站。</h3><h3><br /></h3><h3>大约飞奔了90公里左右,总算在前面看到停车加油的标示,这说明这里不远处就应该有家加油站。</h3><h3><br /></h3><h3>赶紧进去,因为"我们的"加油站在对面,一时间又不知道怎样可以翻过去,我就直接向这家加油站打听情况。</h3><h3><br /></h3><h3>店里的捷克大妈胖胖的,很耐心地听我讲。轮到她开口时,我才知道我们是鸡同鸭讲。大妈不懂英文。</h3><h3><br /></h3><h3>好在店里有两个年轻人懂英文。他们听了我的讲述后。立刻把事情讲给大妈听,大妈二话不说,马上挂电话给对面的加油站,很快我得到消息,包包找到了,在警察手里。</h3><h3><br /></h3><h3>这下心里踏实了。在门外等了不久,店里的另一个大叔出来跟我讲,我要去警察局一趟,然后他拿着一张纸,给我画起去警察局的地图来。</h3><h3><br /></h3><h3>悲催的是,这位大叔也不会讲英文。店里此时也无别的客人。</h3><h3><br /></h3><h3>正愁苦着,忽然大妈又有消息过来,我不用去警察局了,警察10分钟内就会把包包送到加油站。</h3><h3><br /></h3><h3>10分钟不到,一辆警车开了过来,下来两位警察,一位长得像老球星吉格斯,帅帅的,但开口的是另一位面相稚嫩的小警察。小警察简单跟我们通报了找到包的过程,其实是有人报警,然后他们去对面的加油站拿走了包,正在考虑怎样找到我们,我们就来了。</h3><h3><br /></h3><h3>然后他拿出一张纸,上面详细罗列了包里面的物件,一件不缺,连sim卡和小小硬币都没丢。</h3><h3><br /></h3><h3>我们清点无误,两位警察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等洪太收好包,他们立刻就离开了。执行过程中警察全程笑脸。</h3><h3><br /></h3><h3>洪太过意不去,执意要送点礼物给帮了我们的善良捷克人。警察已离开,来不及送礼物,我们箱里有来欧洲就备好的小礼物,赶紧拿去送店里的大妈和大叔,他们也很高兴,笑呵呵的。</h3><h3><br /></h3><h3>来回差不多200公里的路程,这一耽误,稍稍影响到我们的计划,再来到克鲁姆洛夫时,已是下午四点多了。</h3> <h3>克鲁姆洛夫是个很小的地方,从城堡望下去,映入眼中的就是迷你布拉格,但更精致,保护的更完好。</h3><h3><br /></h3><h3>站在城堡远眺,远处是无边的绿地,近看是蜿蜒的伏尔塔瓦河和与河水连绵一体的红房顶,整个小镇如梦如幻,仿如油画场景。</h3><h3><br /></h3><h3>小镇的中心是市政厅广场。教堂和城堡都在离广场不远处,单纯闲逛的话,整个镇徒步也不过个把小时。这是很多旅行团以及散客不在这里过夜的原因。确实,不去用心体会而只是走马观花的穿行的话,来小镇过夜有些奢侈。</h3><h3><br /></h3><h3>和布拉格一样,这里有很多卖艺者。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女歌者,在傍晚凉风中孤独站在市政厅雕像下轻声地唱着,稀稀拉拉观众离得很远,但歌者天籁之音飘荡在整个广场。可惜鼓掌者寥寥,肯往袋里扔几个硬币的人太少了。</h3><h3><br /></h3><h3>以我的欣赏水准来看,女歌者的演唱足够完美,至于她为何这么落魄,又或者是她喜欢这种生活,就不是我能知道的。</h3><h3><br /></h3><h3>克鲁姆洛夫艺术气息很浓,但不太容得下艺人。100多年前有名的分离派画家埃贡.席勒在镇上住的时候因为找当地小姑娘担任裸体模特而被镇上居民赶出镇上,现在又在当地建了埃贡.席勒艺术中心,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h3><h3><br /></h3><h3>晚饭在河边的一家餐馆吃的,捷克菜,煎金枪鱼,腌肉杂烩和沙拉,出人意料的好吃。</h3> <h3>CK小镇的这条河流真是很温婉</h3> <h3>CK小镇的城堡与别处长的不太一样,好像不是用来保护小镇的,更像是在监视小镇</h3> <h3>城堡教堂标准配置</h3> <h3>教堂不高,几步路就可以爬上去,可是不让进</h3> <h3>真美,童话故事是真的</h3> <h3>傍晚的小镇,我们就在河边的捷克餐厅吃的晚饭,微凉的夜晚,头上顶着暖灯,耳边听着潺潺水声,吃着美食,只觉得人生如此美好</h3> <h3>清晨的小镇。洪太说河边一个餐馆的老板是中国人,躲在CK晒晒太阳打打太极,真的可以多活许多年</h3> <h3>9/27/2017</h3><h3><br /></h3><h3>CK小镇(克鲁姆洛夫)离布拉格和离维也纳的距离差不多,都是200公里左右。在捷克境内找个加油站买了奥地利高速票,顺便加了油,一路向维也纳奔去。</h3><h3><br /></h3><h3>沿途捷克一侧风景如画,大片绿地平整如剪过,间或大片黄色刚收割的麦地,加上姹紫嫣红的各色树木,涂成一幅幅美丽的油画。</h3><h3><br /></h3><h3>很像坝上的内蒙草原景色,颜色不如后者丰富,但不遑多让。考虑到这就是捷克路上的平常景象,毋须驱车3000公里辛苦奔波,也无需昂贵门票,我还是更爱这里。</h3> <h3>到了奥地利一侧,景色明显变得平庸。其实两国并无明显分界,但风光确实不同。</h3><h3><br /></h3><h3>一路风驰电掣。不是我贪快,是其他人太疯狂。捷克限速130,可是我开到140还是随意被人超车。试着冲160,超车的还是很多。司机都很守规矩,超车就在超车道,超车后立刻回到行车道,这和我们这边的超车道比大车道还慢大异其趣。单车道就只有老老实实在后面跟着,前车也不会不知趣压车速,都会开的很快。</h3><h3><br /></h3><h3>中途找了个休息点上了个厕所。结果洪太又忘了拿手机。幸亏这是须臾不得离身的物品,洪太走出卫生间后立刻意识到问题,转身去拿回了手机。可是把我吓得够呛,忍不住狠狠地骂了她两句。</h3> <h3>进城后车速降下来,但非常有序,所有车都绝不乱变道。很顺利的找到酒店。</h3><h3><br /></h3><h3>酒店在背街,两边停满了车。我想着很快就走,就随便停在拐角。进去酒店后服务员拿张条给我让我放在车上说是可以暂停15分钟,拿着纸条回到停车处,刚好看到警察准备开罚单。赶紧道歉并立刻挪车,警察客气不计较,免过一张罚单。回酒店办手续15分钟,出来停车处,又见两个女警察在车旁环伺,一女拿罚单一女举相机举证。赶快又道歉挪车,女警说给15分钟就不要超过这个时间。这话简单做起却难,但在这奥地利国却轻易可以做到这一点,不愧是德语国家。真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监控的如此精确的。</h3><h3><br /></h3><h3>还好女警也很有人情味,对我说了那句正确的废话之后,又把我放过,从而又躲过一张罚单。</h3><h3><br /></h3> <h3>维也纳的名气比奥地利大得多。奥地利是个很低调的国家,几乎听不到它的消息,奥运会世界杯之类活动奥地利一向隐形,中奥交流之类互动也几乎没有,进出口贸易总也不见和它的来往,就连大陆的奥地利公司也好像没有见过。</h3><h3><br /></h3><h3>而维也纳作为千年名城常常被人提起。尤其在谈到古典音乐的时候,维也纳简直就是西洋音乐的代表。一提起维也纳,好像施特劳斯莫扎特等一批音乐巨匠就立在后面。</h3><h3><br /></h3><h3>实际上,维也纳作为千年王城给我的第一眼感觉就是厚重。</h3><h3><br /></h3><h3>街道和建筑看上去就很有底蕴,这种底蕴不是那些新兴城市能够比拟的。北京和它比起来就像个暴发户。</h3><h3><br /></h3><h3>建筑风格是敦实。那些房子看着不如布拉格美妙,但看着更结实,好像在那里已经矗立千年并还将矗立千年的样子。</h3><h3><br /></h3><h3>维也纳的公共交通很方便,去哪里都可以乘地铁。我们买了48小时卡,两人26欧,这两天在维也纳就畅通无阻。</h3><h3><br /></h3><h3>先去百水公寓。这是一个叫百水先生的人设计并监工的一座公寓。外观有童趣,但显得较脏。里面要门票,公寓对面有商铺照公寓内部结构克隆的的布局,进去看不像公寓,像单身汉们狂欢的地方。</h3><h3><br /></h3><h3>接着去纳旭市场。很亲切的地方,这种市场几乎每个大的城市都有,但这么干净整洁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摊主像任何别国的同行一样拉生意,货物确实很好,价格也便宜。尝了市场的橄榄,很好吃,怕不好带,没买,买了腌黄瓜打算明早下面吃。市场有餐馆,但我们的胃指引我们去了离市场不远的中国中心,这是一家中餐馆。</h3><h3><br /></h3><h3>晚上去了卡尔教堂。和前面见过的尖顶教堂不同,卡尔教堂是圆顶的。洪太说这是巴洛克式,尖顶的是哥特式。名词我听过,具体释意留待以后再研究。</h3><h3><br /></h3><h3>抽空去了一趟金色大厅。一堆中国人在那照相。金色大厅在大陆的名气太大,但看上去不是很厉害的样子。</h3><h3><br /></h3><h3>坐地铁回酒店,站内听到有两个歌者演唱雷鬼音乐,很带感。绝对是专业级的。站着听了三首,很好听,不好意思占人便宜,掏出一把硬币给钱走人。这是目前为止街头艺人让观众掏钱最有感染力的一次。</h3> <h3>百水公寓,我是一眼看不出它的好来</h3> <h3>外观看着脏兮兮的</h3> <h3>这张也是花里胡哨,里面有创意,外观只能说有特点,不能称美</h3> <h3>比较百水公寓,我更喜欢集市</h3> <h3>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市场一样,纳旭市场的小贩也很卖力的推销</h3> <h3>专门卖奶酪的铺子</h3> <h3>这些东西看着熟悉,好多我们都有</h3> <h3>这家的酸黄瓜不错,买了两条,晚上煮面就黄瓜</h3> <h3>卡尔教堂对面是个很大的水池子,晚上整个教堂的倒影和教堂本身连成一体。顶是所谓巴洛克式风格</h3> <h3>这就是著名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就是看着很敦实</h3> <h3>维也纳很流行左边女士拿的一脚蹬车(不知道名字,我自己起的)。许多年前在大陆流行过一段时间,现在看不到了。</h3> <h3>地铁上偷拍的维也纳姑娘。和德国姑娘没区别</h3> <h3>地铁里面的艺人。两个流行乐高手,演唱很吸引人。洪太说是雷鬼音乐。不懂但觉得很好听</h3> <h3>9/28/2017</h3><h3><br /></h3><h3>上午去了霍夫堡皇宫。奥地利虽然现在低调,但这国在以往千年中实在不是个低调国家。</h3><h3><br /></h3><h3>西罗马帝国下课后,罗马教皇给了查理曼大帝一个罗马皇帝的名头,奥托大帝将其发扬光大。之后便是哈布斯堡家族接手搞出个神圣罗马帝国的巨无霸,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便是由神罗脱胎的。</h3><h3><br /></h3><h3>哈布斯堡家族几乎是后来欧洲所有王室的始祖。它经过不断联姻拿到了好多国家的继承权,所以神罗皇帝同时也是西班牙国王,也是奥地利大公,还是波西米亚及匈牙利国王,还是其他一些我记不清的国家的领导人。直到19世纪初拿破仑废除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家族在台上已经站了600年。</h3><h3><br /></h3><h3>下台后哈布斯堡家族还拥有奥地利帝国,拿破仑拿奥地利也没办法,就是打不过卡尔大公。但是对奥地利的持续进攻最后造成两败俱伤,拿破仑帝国结束,奥地利帝国退化成奥匈帝国。说是奥匈帝国,其实帝国还包括一大堆后来的东欧国家,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波西米亚克罗地亚等都在其中。再后来一战结束,帝国也结束了。奥地利就变成了现在的奥地利。</h3><h3><br /></h3><h3>霍夫堡皇宫就是奥匈帝国的当事人弗兰茨.约瑟夫的皇宫。奥地利帝国在拿破仑持续攻击下支持不住,帝国内不听话的匈牙利人要求更多的权利,妥协的结果是帝国分开两半,匈牙利和奥地利各得一个,事实上是二元帝国。</h3><h3><br /></h3><h3>弗兰茨.约瑟夫的命也不太好,一个儿子自杀,弟弟被人骗去当墨西哥皇帝结果被墨西哥共和派枪决,妻子在旅行途中内暗杀,指定继承人又在塞尔维亚被暗杀,这次暗杀开启了一战并彻底将哈布斯堡家族葬送。而他被暗杀的妻子,就是比他名气还大的茜茜公主。</h3><h3><br /></h3><h3>霍夫堡皇宫中有大概70个场景。刚入场时工作人员给了一人一个类似MP3的东西,调好语言交给我们进去,我们当然选择中文。按任何一个数字就会有一段语音说明讲解对应场景的内容,很方便。</h3><h3><br /></h3><h3>因为中文是照德语翻译过来的,所以内容反映了奥地利人对茜茜公主的客观认识。茜茜公主并不是电影中母仪天下斯文得体的样子,事实上她是公主,她有病,她得的公主病。</h3><h3><br /></h3><h3>公主太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一不开心就到处旅游,完全不把帝国皇后的职责放在心上。弗兰茨.约瑟夫皇帝辛辛苦苦地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帝国,公主一点忙帮不上,就知道瞎花钱。茜茜好歹是公主,最怕那些不是公主的女娃也学着得公主病,很难治。</h3> <h3>看着像拍古装戏的男子其实是在推销当天的莫扎特演出票</h3> <h3>这份骑士雕像应该很出名。懒得查,就是觉得威风</h3> <h3>叠罗汉雕塑,黑死病纪念柱</h3> <h3>欧根亲王在维也纳城下挡住了奥斯曼帝国的继续推进。如果不是他,现在的欧洲人可能都要每天念五遍经</h3> <h3>卡尔亲王,专治拿破仑</h3> <h3>分离派博物馆。这里的博物馆也是多如牛毛</h3> <h3>分离派博物馆的阶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