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中西融和 凸显灵性</h1><h3> 文/梁耀斌</h3><h3> </h3> <h3> </h3><div> 传统中国画强调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层次变化</div><h3><br></h3> <h3>并依靠用笔来体现 ,所谓笔为骨,墨为肉,骨肉相生,作品在书写中现出鲜活的生命形象_</h3> <h3>又因水的掺和与晕化,使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了意韵无尽丰富的变化</h3> <h3>并最终对影响作品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h3><h3><br></h3><h3><br></h3> <h3>----这些,在李学迅先生的作品中都可以体会得到</h3> <h3>而西洋美术注重写实,通过透视和光线表现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这些,李学迅先生的作品也充分体现出来</h3> <h3>他运用中国画“墨”的烘、染、破、泼、积等技法和“笔”的钩、勒、皴、擦、点等笔法</h3> <h3>籍点、线、面的不同墨色,呈现西洋画的灵魂,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衍生出新的活体。</h3> <h3><br></h3><h3>先生笔下的马大多以块面表现结构,其前后的关系,左右的呼应,用笔简练,气韵生动,气势磅礴</h3> <h3>吸取西方绘画的营养,以严谨的动作结构,灵活运用中国画传统的水与墨的特点</h3> <h3>形于外而结于心,强调传神,注重点睛</h3> <h3>把马的或狂或野、或温或驯等等一一进行铺设</h3> <h3>看似信手几笔,却硬是把马匹活脱脱的跃现于人们眼前,凸显出灵性</h3><h3><br></h3> <h3>纵观中国绘画史,多少叫人折服的大家,一波又一波的不断创新着中国绘画的风格</h3> <h3>并最终把它推到极至,使后人高山仰止</h3> <h3>后人要有新的突破,惟另辟新风,也就是说,创新是中国画之所以生生不息的源泉</h3> <h3>李学迅先生的水墨画,无疑带有一种强烈的创新尝试</h3> <h3>期待他凭着自己的精勤与执着,不断摸索,在不久的将来,能开出一代新风尚</h3> <h3>李学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曾在广州雕塑院任专业雕塑家,90年代前往英国,此后移居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兼职导师十多年。现主要在粤港两地从事艺术活动和创作。</h3><h3>作品多次在省、市、全国性美术大展和海外的大型展览中入选及获奖。分别在中国、英国、香港举办过数次个人作品展览。出有个人作品集及分别刊载在《世界雕塑全集》《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今日中国美术》《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品集》《美术》《美术报》等权威书刊杂志上,得到中国奥委会、广州美术馆及国内其它政府机构、博物馆和中外私人收藏家的收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