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苏州城内的寒山寺闻名遐迩,尤其是日本人对它的膜拜几近达到疯狂的程度。这除了日本佛教流派与临济宗的渊源有关外,园内建筑风格也让日本人感到非常的亲切……</h3> <h3> 让寒山寺声名远扬的离不开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月半钟声到客船"。</h3><h3> 在唐代诗人泛滥的群落里,张继只是一个普通的文人。一生中没有留下多少精彩的作品,传世的也就这么一件。一首诗成就一个诗人,成就一个寺庙,历史上也只有诗人张继和寒山寺这么一对组合。</h3> <h3> 寒山寺与其说是寺,不如说是士大夫们的"心理疗伤所"。官场上的失意往往摧残了文人骚客们的自尊,在入世与出世的徘徊中,禅寺可以慰籍他们那脆弱受伤的心</h3> <h3> 清末朴学大师俞樾的字,被勒石刻成了碑,成为寺庙中的一景。这位当代红学大师俞伯平的曾祖父,本身就是那个时代了不起的人物!<br /></h3> <h3> 慕名而来的游客,休闲观瞻的远远多于礼佛。当然,也不乏临时抱佛脚的功利者。香烟缭绕的庭院里,四处弥漫着呛人的烟味和似有似无的佛乐,商品在这里占领了每个可以利用的场所。</h3> <h3> 皈依的善男善女们在殿前礼佛诵经,"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佛号低呤,庄严肃穆。在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信徒们的虔诚总是让人肃然起敬!</h3> <h3> 不同于北方寺庙建筑格局的宽大恢宏,寒山寺的建筑更精巧细腻,紧凑精致。标志性的重檐攒尖塔楼,宝顶金光,飞檐展翅,风玲摇曳。楚楚然宛若江南水乡纤弱秀丽的女子。</h3> <h3> 青砖铺就的小径,在亭、阁之间穿行。天空被层叠的飞檐和绿荫所遮挡。黛瓦、白墙、红柱、草木浑然一体,自成天趣。</h3> <h3> 廊迴径移,柱台交错,林木葱葱。壁上的诗词歌赋随处可见。休憩间,绝美的诗韵钩连着人们的心延伸到远方……</h3> <h3> 小桥流水,锦鲤似花。庄严的法堂在苏州园林的营造下,成为南方佛法对佛教的巨大贡献。</h3> <h3> 听钟声是游客们到寒山寺最喜欢的消费。伴随着108下的敲击,祈福来的好运会满满地装进游客们的心中。香客们是不会在意半夜的钟声与日间钟声的不同。</h3><h3> 但日本人却非常的执拗,常常熬夜到子时,在隔壁的枫江上,聆听寒山寺的钟声。其实,子时听钟是日本人过新年的习惯。也许,他们就是为了享受期盼新年到来的那种感受罢了。</h3> <h3> 所谓枫江不过是京杭大运河。寒山寺就座落在江的东侧。南方多水,舟楫代步,古朴的弓型石桥如彩虹横跨两岸,构画出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画。</h3> <h3> 黄檗禅师开临济宗先河,可惜传灯不过百年,如流星划过。佛法之深奥,成佛之艰难,非常人可为!</h3> <h3> 没有大无畏的精神,舍得一身刮的勇气,恐难得佛法精要。"古之以来,学佛者如过江之鲫,得道者凤毛麟角"……</h3> <h3>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挡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这是黄檗禅师和唐宣宗李忱的合作诗。二人最终各自达到了出世与入世的颠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