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初秋,我们出发,去追寻四十年多前长征农场的痕迹。</h3> <h3>在快接近农场场部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排排挺拔行道树林,感慨万分!那是我们在四十年前刚进农场时亲手种下的。树已成林,人已远离,回忆就像此时的大树扑面而来。</h3> <h3>醒目鲜亮的大型标牌告诉我们,这条路左拐进去就是长征农场的场部。</h3> <h3>树荫后面的这座建筑是长征现存的影剧院,而在它之前的长征农场大礼堂早己是消失多年,这是这次故地重游的一大遗憾之一。</h3> <h3>这次回场采风万分荣幸的碰到了几位原长征农场的老员工,通过他们的热情介绍和精准的指认,给了我们的采风工作带来了太多的方便和真实的素材。</h3> <h3>这里竟然有条延安西路。(整个农场的路名,基本上都是长征沿线的地名)</h3> <h3>昔日的标志性建筑己被取代为长征电视塔。</h3> <h3>河还是那条河,船还是那条船,河边的绿化也只是茂盛了点,但远处的高楼似乎在提示着我们:你们都老了!四十年过去了,如今我是农场的主人了!</h3> <h3>这座水泥桥是连接场部和对岸工业区的通道,我们曾在旋具厂劳动,下班后即三五成群结伴过此桥进入场部生活区。</h3> <h3>长征旋具厂,《唯一牌》的发源地,我们曾在这里工作过。</h3> <h3>旋具厂门前的一条河一直通向合隆沙小竖河方向,沿途有旋具厂、水泵厂、橡胶厂等场办工业单位,是长征农场的工业区。以前分配在这里是要有关系的。</h3> <h3>这里是当年的农场消防队的旧址,房子依旧,只是不见了消防车。</h3> <h3>这是当时长征农场的标志性建筑,是当时的“东方明珠”。站在上面可腑瞰长征全景。</h3> <h3>这是一条由场部通向各连队的主要通道,照片上的这座水泥桥就是当时的原貌,四十年前第一天来到长征农场就是在这里下车落地的。桥后的那些平房就是当年长征农场种子连。其外貌基本没变。</h3> <h3>这是种子连门前的停车广场。</h3> <h3>当年农场种子连的旧址还在,只是没有了昔日的热闹场面。</h3> <h3>昔日由千万名农垦大军开挖的中心河现已被重新滇平,在场部周围的原来河道上,已成了中心绿化区。原来在这个位置上的场部大桥已经消失。</h3> <h3>这是长征农场文艺小分队在现在己被填平的长征中心河开河工地上的《战地演出》,当时场景群情激昂,千万开河大军意气奋发,场面非常壮观。读者只要看看那工地大标语的内容就可知道那是什么年代。</h3> <h3>从一九七二年起,随着七二、七三、七四届知青的大批涌入农场,各连队纷纷盖起了为新职工入驻而建的新职工宿舍,这些宿舍一律分为两层,上下共计二十四个房间,楼上十二间为女生宿舍,楼下十二间为男生宿舍,楼梯设在房子的左右两边。下雨天到楼上去也是要撑着伞上楼的。</h3><div>楼下男生为十个人一间房,进门左边3张高低床,右边2张高低床。楼上女生为八个人一间房,左边2张高低床,右边2张高低床。这是基本配置,当然如果你有些后门和关系那就另当别论了。</div> <h3>我们曾经住在这千篇一律的连队宿舍。在这里我的度过了人生中最美丽的青春年华。</h3> <h3>只要是长征农场工作过的人一看到这个带有烟囱的大平房,就会立马认出这是每一个连队都有的职工食堂,其实这个食堂也兼容了会议室的功能,食堂只管窗口买饭售菜,不能堂吃,碰到要开大会或活动什么,连队哨子一次,电喇叭一叫,全体集合,几百名职工席地而坐。就像战争年代一样。</h3> <h3>如你身体吃不消了或想混个病假休息一天,那就必须和这间房里的人搞好关系。</h3> <h3>这间房间是十九连的连队首脑机关,也是当时战天斗地时的作战指挥部。</h3> <h3>这张示意图记录了十九连队的整个生活区的各个位置。</h3> <h3>这就是长征昔日的十九连队,现在全场只有它还保留了原来的旧貌和队容。目前是长征农场唯一的一所《知青参观点》和怀旧区。</h3> <h3>诉说着历史的墙面还依稀可见那当时的豪言壮语:与天斗争其乐无穷,与地斗争其乐无穷,与人斗争其乐无穷。</h3> <h3>当年的宣传口号依稀可见,全文是:誓把国营农场办成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h3> <h3>墙上的口号标语清晰可见,全国学大寨的高潮在农场中的场面可想而知。</h3> <h3>以前这里曾是长征的商业中心。</h3> <h3>终于让我拍到了在被一片装饰墙遮挡起来的原场部医院,这个曾经承担着两万多名农场职工健康卫生中心从现在看起是多么的简陋和不起眼。</h3><h3>这就是当时二万多农场职工看病的地方《长征农场职工医院》,身后的那堵背景墙就是原址。</h3> <h3>四十年前能坐在这台机器上面可是非常神气的一件事啊!</h3> <h3>这台插秧机己静静的躺在这里几十年了,它好象在喃喃的自语:主人们都去哪了,把我扔在这里风晒露宿,不用我了也不说一声,一股脑的全走了,好凄凉!</h3> <h3>已被拆卸了的联合收割机的操作室部分。</h3> <h3>手扶拖拉机是当年相当重要的运输工具。</h3> <h3>也不知是谁把一辆古董级的上海牌轿车,停在了这里,为昔日的场景平添几分沧桑。</h3> <h3>曾经的拖拉机平板车被废弃在荒草丛中。</h3> <h3>仓库中的农具已经是无人问津了,好像成了博物馆的展品。</h3> <h3>在农场,三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季节,秋天的收获意味着粒粒皆辛苦的稻谷等农作物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收割到位,脱粒进仓。这时候的劳动强度是很高的,为打好三秋收获这一战,确保丰收果实,农场文艺小分队开始了下连队巡演,给各连队送去精神食粮和精彩的艺术享受。图为长征农场文艺小分队正在下连队演出最新创作剧目《三秋战场比比看》。</h3> <h3>坐在金色的稻谷上,点上一支烟,这就是当时的感觉啊!</h3> <h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h3> <h3>伫立在路边的邮筒,默默无语。当年她曾经为传递我们对家的思念和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如今,已然不见昔日风采,成为历史的见证。</h3> <h3>老三届之前来农场的知青就可称之谓“老围垦”了,崇明的八个农场就是这些老围垦战士围海造田而建成的,所以在70年代初他们中的好多人都已结婚生子,成了当时第一代农场的主人,图片中这幢带有烟囱的家属楼就是他们居住的地方。</h3> <h3>为了纪念我们曾经在这广阔天地战天斗地的历史,十九连队最后一批知青在回城之前在这里种下了一片小树林,并树了这样一块纪念牌。但不知什么原因,这片树林可能无人管理长得不太茂盛。</h3> <h3>还好这次采风及时,这些老围垦留下的历史记忆将在三个月后不留痕迹。</h3> <h3>如今的留守,已经进入倒计时,门口的小盆植物依然在茂盛地生长。</h3> <h3>今后如果还有哪位要去参观长征农场的知青参观点十九连队,请认准精确地址:长征公路2884号。</h3> <h3>追寻青春的痕迹,书写激情的岁月,人生的晚霞将会更加绚丽多彩。</h3><h3> 作者:咚咚 维杰</h3><h3> 摄于20170913 制作2017092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