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片语——朔州民间瓦当赏析

姚鑫华

<h3>“星分毕南昴北,地接内外长城。雁门扼于前,虎口压于后;恒岳屏其左,黄河堑其右。居马邑之故域,咽喉晋冀;连善无之遗墟,肩背燕幽。襟山带水皆冲要,毓秀钟灵称名区。夫朔州者,固北方都会之雄盛者也。”山西作家熊国章曾在《朔州赋》中,如是写出朔州重要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h3><div>瓦当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建筑艺术,从最早的西周素面瓦当、到今天机制瓦当,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中国瓦当因朝代更替、地理位置、审美差异等因素而呈现种类繁多、样式各异的特色,而它也正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遗存。在中国瓦当中,属山西瓦当最为繁盛、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朔州瓦当则以其粗犷大气、质朴自然、颇接地气的特点,亦是山西瓦当中一颗璀璨的明星。</div><div><br></div> <h3>瓦一般有筒瓦、板瓦两种类别。瓦当为筒瓦之首,瓦为材质、当同“挡”,而滴水则为板瓦之首。瓦当与滴水位于房檐最前排,一般具有挡风防雨、保护建筑木结构物件、装饰房屋的实用以及审美作用,也有人们将瓦当、滴水置于墙上,以求保护墙不受风吹雨淋的侵蚀,同时使建筑更显恢宏气魄。<br></h3><div><br></div><div>“鸳鸯瓦冷霜华重”,在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此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唐朝皇宫瓦当的富丽堂皇。朔州当代女诗人李嵋屏也曾在《七律•登文昌阁望朔州老城》中以“一池汉韵朱门贵,四面唐风翠瓦煌”描述朔州老城及文昌阁的繁华。而“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 宋·梅尧臣《陶者》)则从另一角度可以形象地反映出穷苦百姓连普通板瓦都用不起的贫寒生活。</div><div>古时,受生产力与经济水平的影响,瓦当、滴水一般仅限于皇族、官府以及少数殷实人家等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使用,使用者需要订制。中国瓦当整体上在元明以后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趋于没落,而在山西却受百姓欢迎,走进了千门万户,发展兴盛、至今使用——虽然其身份已转化为仿古建筑的装饰元素或古建修复的替代品。</div><div>除却其实用、审美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说,瓦当是绘画、雕刻、书法、制瓦这几种艺术的综合,且随着各朝代更替,相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因此对研究历史具有很大的实物佐证作用。</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右玉民间瓦当</h5> <h3>从父亲姚成厚这里我了解到,古时乃至几十年前的民间,手工瓦当制作是一个相当耗人心血的过程。瓦当的制作一般要经过选土、挖土、筛土、和泥、打泥(以求瓷实坚固而防水)、陶坯制作、粘和(瓦当和筒瓦粘在一起,这个步骤很重要)、晾晒、入窑烧制(连续烧几天,需要不间断地去添柴添炭)、水沁(又叫洇窑,在高温持续烧瓦几天变红即将出窑时予以均匀浇水,使之坚硬而呈青色)、选瓦的过程。<br></h3><div>周期漫长、条件艰苦,因此,每一块手工瓦当都是制瓦人的呕心沥血之作!在此我向先代制瓦人表达自己的敬意!</div><div>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都提高,人们开始纷纷进行旧房改造,因原来的手工瓦在下雨时往往先吸水至自身饱和后方才排水,给房子带来巨大压力,所以原先的近现代的手工瓦被更加坚固、不吸水的机制瓦所代替,老的手工瓦当被历史淘汰(手工制瓦的技术也慢慢失传),被人们扔掉或堆在不影响占地的地方(比如墙上、厕所角落)。而扔掉的一些瓦当则被从小对此感兴趣的本人所遇,带回家当做一种民间艺术品来看待,避免了“黄土层中埋尸首,垃圾堆里度余生”的命运。</div><div>下面给大家分享下个人从小收集的一点朔州民间瓦当,虽不值钱,然个个虎虎生威,也颇似一个小型兽面军团~😎</div> <h3><br></h3><h3>南榆林乡瓦窑旧址</h3> <h3><br></h3><h3><br></h3><h3>清代兽面瓦当,捡拾于朔州老城瓦砾堆,两只萌兽,图案漂亮,可惜残缺。<br></h3> <h3><br></h3><h3><br></h3><h3>近现代兽面瓦当,这种“猫头”在朔州最为普遍,但是版式较多,早可以追溯到清代,许多老房子上就有。07年人们拆房扔弃,笔者于瓦砾堆拾之。</h3> <h3><br></h3><h3><br></h3><h3>捡拾于朔城区南关瓦砾堆的近现代“荷花”滴水,图案元素最早为佛教的莲花,是民间礼佛的一个标志,为先代民间艺人设计,“荷”取“和”与“合”的谐音,表达了“以和为贵”、“合家欢乐”、“家和万事兴”等处世理念与家庭观念。具有一定民俗研究价值。</h3> <h3><br></h3><h3><br></h3><h3>荷花滴水,很常见。</h3> <h3><br></h3><h3><br></h3><h3><br></h3><h3>蝙蝠滴水,取“遍地是福”简称的谐音,表达了朔州人民美好的生活愿望。该瓦捡拾于朔城区南榆林乡西村,线条流畅、造型美观,也具有一定民俗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吾甚爱之</h3> <h3>蝙蝠滴水,捡拾于右玉县</h3> <h3>蝙蝠滴水,捡拾于朔城区南榆林乡。图案为写实风格的蝙蝠飞翔正面形象,粗犷中有“小小蝙蝠有大志,扶摇直上追鲲鹏”的味道。<br></h3> <h3><br></h3><h3><br></h3><h3>清代寿字瓦当,捡拾于南榆林乡河槽瓦砾堆,简化的寿字,古色古香。在朔州较为罕见。</h3> <h3><br></h3><h3><br></h3><h3>清代兽面瓦当,捡拾于朔城区南榆林乡河槽瓦砾堆,看起来很像一个敬业的小“狮子”,可惜残缺😄</h3> <h3><br></h3><h3><br></h3><h3>清代兽面瓦当,捡拾于朔城区南榆林乡河槽瓦砾堆。这货一看就是一个二货,萌萌哒的小兽崽子正带着灿烂的笑。</h3> <h3><br></h3><h3><br></h3><h3>近现代兽面瓦当。不过这只兽有点奇怪啊,骨骼殊奇,相貌怪异,该叫他什么好呢?该瓦高浮雕效果很好,似有北朝遗风。</h3> <h3><br></h3><h3><br></h3><h3>近现代兽面瓦当,捡拾于南榆林乡瓦砾堆。</h3> <h3><br></h3><h3><br></h3><h3>清代兽面瓦当</h3> <h3><br></h3><h3><br></h3><h3>民国兽面瓦当</h3> <h3><br></h3><h3><br></h3><h3>解放后民间兽面瓦当</h3> <h3><br></h3><h3><br></h3><h3>近现代兽面瓦当,颇有气势,面目狰狞,只是形制太过粗糙🙄</h3> <h3><br></h3><h3><br></h3><h3>近现代兽面瓦当,图案真的符合“猫头”一称,一只大猫咪,这种图案比较简单可爱,在民间使用比较普遍。07年别人拆房扔弃,拾于南榆林乡西村。</h3> <h3><br></h3><h3><br></h3><h3>近现代“猫头”兽面瓦当。一只可爱的大猫咪🐱朔城区夏辛庄好朋友送的</h3> <h3><br></h3><h3><br></h3><h3>近现代兽面瓦当,很常见。俨然一只萌萌哒的小🐯,可爱有余,霸气不足,线条粗糙。多数朔州人小时候曾戴过这样的老虎帽子或枕过这样的老虎枕头。具有一定民俗研究价值。</h3> <h3><br></h3><h3><br></h3><h3>清代民间兽面瓦当,捡拾于山阴县,特别像一只可爱的米老鼠🐭可惜残缺一耳</h3> <h3>作者简介:姚鑫华,1995年生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兴趣广泛,尤爱与传统文化艺术相关,篆刻先后受教于雁北名家李柱先生和河南书法篆刻家刘海清先生。朔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网易云音乐独立音乐人。2013年提出“轻装韵脚诗”这一新体现代诗概念并致力创作,后集成《冠前痕――姚鑫华的轻装韵脚诗》。</h3><div>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属个人所有,非经本人同意者谢绝转载。另,欢迎同我志者一起交流!(联系方式:手机号|微信:13014345125)</div><h3>欢迎志同道合者一起交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