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人在南极

晓林

<h1>  地球两极,特别是南极,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着地球上特殊的时空奇观,造就出千姿百态的白色世界。在南极,海水是蓝色的天宇,冰山是列队的云恕。揭开一层神秘还是一层神秘,走进一片神奇还是一片神奇。那里没有红花绿草,更没有奔腾的大江河流,到处是千古荒岩,万古冰原……</h1><h1> 《向南!向南!武大人在南极》的图片展,在武大&quot;万林博物馆&quot;展出,这是武大人在地球上跨越两极,艰苦奋斗三十余年谱写出来的一曲壮丽的歌。今天,我站在这些武大的&quot;南极人&quot;用无畏的探索精神拍下的巨幅图片前,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无言的自豪感!在这里,我放佛容身在无垠的冰雪世界里,我的眼里,只存在两种颜色,那就是蓝色的海与天,白色的冰与雪!南极,真是一片干净的世界!</h1> <h1>  鄂栋臣,这个名字不仅代表了武大极地考察的先驱者同时也是武大人极地考察的代名词。他从1984年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开始,先后六次远征南极考察,四次赴北极并首达北极点考察。是全国唯一一名同时参加过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建立长城站、中国首次东南极考察队建立中山站、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赴北冰洋考察、中国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的科考队员。</h1><h1> 他的征服与探索精神、他的无私与无畏勇气,不仅诠释了武大人&quot;自强、弘毅、求是、拓新&quot;的校训,更是莘莘学子们追寻的目标。</h1><h1> 鄂栋臣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h1> <h1>  在通向二楼展厅的楼梯墙壁上,布展者将一串名字留在了这堵墙壁上,为首的就是鄂栋臣教授。不言而喻,这是一串探索南极的武大人。我数了数,一共八十位。他们是武大人的骄傲——"我们登上了南极!"</h1><h1> 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里(1984-2017),登上南极的武大人先后有104人次,他们发扬了爱国爱校、艰苦奋斗的精神,前赴后继,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了荒芜的南极大陆,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祖国的极地科研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h1> <h1>  南极洲这片与世隔绝、貌似贫瘠的不毛之地,却孕育了许许多多令人惊叹的野生物种。许多物种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了适宜于南极生活的特殊生理特征。南大洋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鱼类、贝类、软体动物以及各种各样的捕食者。如海鸟、鲸类、海豹,当然还有最可爱的企鹅,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极生物链。</h1> <h1>  企鹅是人见人爱的南极动物,它在冰上行走姿态笨拙而滑稽,但是在海里却能自由遨游,时速可达20公里,快如飞翔。企鹅喜过群居生活,在南极冬夜和暴风雪肆虐时,大群企鹅汇聚在一起,抱团取暖,同心协力抵御风暴的侵袭。虽然企鹅是鸟类,但为了在冰天雪地的南极生存,前肢退化成了游泳的鳍状肢,皮肤下有厚厚的脂肪以保体温。</h1> <h1>  生活在南极的其他小精灵。</h1> <h1>  许多女生走到这里都要与这个可爱的小家伙一起拍着照。</h1> <h1>  在冰和雪的南极大陆,尽管极昼阳光灿烂,但极夜却寒冷无比。恶劣的气候环境限制了高等植被的生长,南半球的"树线"只到南纬45度。这里没有树木,没有花卉。然而,在南极半岛,每当到了夏季,南极植被的代表苔藓、地衣、藻类等就会顽强地生长,构成了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植被景观。</h1> <h1>  在看不见尽头的陆地上,在南大洋漂浮着巨大的冰川上,在一望无际的大海里,在宽阔明亮的天空中,南极的草木、冰雪、岩石都会令初到这里的人们好奇不已。我有一个好友的父亲认识鄂栋臣教授,她的家里就有鄂教授从南极带回赠与的石头,这样的石头在以金钱交换的社会里,堪称无价之宝!</h1> <h1>  南极的石头本身并不特殊,是南极的特殊地形、地理、气候等因素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南极石。南极是地球的风极,正是狂风的力量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南极石。是风的打磨、风的剥蚀,才使得原本蒙蒙的岩石现出了灵气以及内在神韵。</h1> <h1>  相比于寒暖交替、四季分明的祖国,南极的风景截然不同。那里放眼望去是一片银装素裹,白与蓝是这里颜色基调——白色的大陆、白色的冰盖;蓝色的海洋、蓝色的天空。</h1><h1> 冰雪是南极的灵魂,是南极魅力和力量之所在。南极大陆面积为1239万平方千米,扣在它上面的巨大冰盖就有1383万平方千米,平均冰厚2450米,大陆中部冰盖厚度4000米以上。如此硕大无比的冰盖,构筑起举世无双的冰雪高原。</h1> <h1>  仰望南极纯净的天空,面对神奇的极昼极夜和壮丽的极光,人们心中所有的烦闷和苦恼都会化为乌有。所有人抑制不住的激动,想要表达的只有对大自然的赞叹和敬畏之情。</h1> <h1>  极昼和极夜都是地球两极地区的自然现象。所谓极昼,就是太阳永不落,天空总是亮的,这种现象也叫白夜或"午夜阳光";所谓极夜,与极昼相反,太阳总不出来,天总是黑的。极昼和极夜是极圈内特有的自然现象,它们都发生在北极圈(北纬66度34分)以内和南极圈(南纬66度34分)以内。</h1> <h1>  出征南极的科考队员们,从上海港乘雪龙号科考船出发,要经过一个多月漫长枯燥的海上航行,跋涉一万余海里,劈波斩浪,穿越西风带,克服无休止的颠簸和晕船,才能抵达南极。</h1> <h1>  目前,中国南极测绘中心在我国的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均建有常年或季节性的GPS和北斗卫星系统跟踪站。在地球动力学、大气物理学和卫星定轨定位等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h1><h1> 在南极的科考队员们,除了肩负着各自学科的研究任务,还必须在严酷的生存条件下自力更生,搬运物资、处理垃圾、输送燃料、帮厨等都成了科考队员在科学研究以外应尽的义务。</h1> <h1>  南极作为地球上唯一没有人类原住民居住的大陆,在被发现之前一直保持着宁静祥和。然而,人类早期的探险打破了南极的宁静,而且这些探险家们背负着寻找海外领土的任务。因此,南极探险不免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随着各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深入,南极领土争端日益严重。</h1><h1> 同时,科技在漫长的发展中不断进步,人类活动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作为地球的南端,南极和北极一样,对于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类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南极,脆弱的南极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显现出必要性和紧迫性。</h1> <h1>  保护南极,就是保护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h1><h1><br /></h1><h1><br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