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光绪状元张建勋</p><p class="ql-block"> 清代,临桂有位诗人兼书法家,以一篇《民以食为天》论文高中状元;为官后,又为开拓云南,黑龙江的近代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张建勋,字季瑞,号喻谷,一号愉庐,公元1848年出生于临桂县一个书香门第。他的曾祖父张其禄是清代广西较有名望的学者、诗人,著有《悦云诗草》2卷,祖父张烜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著有《巢捷吟稿》2卷。他的父亲张麟虽然不是诗人,未曾著书立说,但他曾经佐治过吴宣江观察守太平南宁兵备江右15年,在政界也有着一定的声望。</p><p class="ql-block"> 张建勋的家乡临桂县是广西有名的“状元之乡”,自开科考举以来,广西共出过9名状元,其中有5名出自临桂,曾有“一县八进士,三科两状元”之说。临桂人杰地灵,颇具传奇的是,当科举时代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陈继昌逝世的时候,另一位状元张建勋却降生了;加之张建勋自小聪明过人,勤奋好学,这样的巧合,自然给人留下许多联想空间。</p><p class="ql-block"> 1879年,张建勋中举,1889年高中状元,被授为翰林院编修。1894年被任命为云南乡试主考官,1897—1899年改任云南学政,1906—1911年任黑龙江省第一任提学司提学政,兼任民政使。张建勋不仅能诗能文,还擅长书法。他的书法苍劲有力,不仅为当时的国人所称道,就连日本书法界也大为折服。因为他曾经到过日本考察学务,和日本书法家有过比较密切的切磋交流,结交了一些朋友并保持着纯朴的友谊。在《赠加治耕莘》一诗中,他就写道“东瀛市隐旧书涯,篆法精研铁笔夸。” </p><p class="ql-block">“民以食为天” </p><p class="ql-block"> 清代科举沿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州县乡试中出的举人,赴京城会试及格,再由天子在宫殿亲自试策,称作“殿试”。殿试只考一场,只考策题一种,名殿试策。策问大多是考问当时政治,经济和治国安邦、巩固政权之策。考生要写文章回答策问,谓对策。殿试策题,以制策四条,由皇帝亲自命题。</p><p class="ql-block"> 1889年,光绪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有一篇由广西桂林举子张建勋所作的策论震撼了阅卷大臣。</p><p class="ql-block"> 中国很早即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人口相对较少,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始终贯穿着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史书中有“食为政首”,《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宋书·文帝纪》也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即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食物为头等大事。</p><p class="ql-block"> 张建勋这篇名为《民以食为天》的《殿试策》广泛吸纳了历代政治家及有识之士的观念及思想,高屋建瓴,从治国安邦的高度去谈吃饭问题,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民以食为天》开宗明义:“臣闻食者,民之天也。而用以经之,武以卫之,蚕绩以辅之,凡以体之元光鸿化之。”对当时沉闷的政治空气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阅卷大臣翁同龢与李鸿藻各执己见,都想将自己赏识的文章列为第一呈送皇帝。由于相持不下,他们只好协商再选,最终张建勋的文章得以入选,以第一名呈给皇帝。也算张建勋好运,遇上了开明的光绪皇帝。</p><p class="ql-block"> 时年光绪皇帝才满18岁,刚刚亲政。光绪帝在少年时,已开始明事知礼。此时,西方列强的侵略已开始从沿海地区向中国内地深入,中国面临着危机。他加强了有关中外史地、洋务运动和早期改良主义者著作方面的课程学习。变得越来越懂事,立志要作一位像康熙大帝那样的一代圣主,使国家重新强盛起来;甫一亲政,又受到康有为维新改制上书的影响,故当张建勋的殿试策刚一呈上光绪御案,即时龙颜大悦,御笔一挥,就将张建勋钦点为己丑科状元了。</p><p class="ql-block"> 杜甫四喜诗有“金榜题名时”句,京城东长安门外宫墙上皇榜一贴出,张建勋自然踌躇满志。“民以食为天”的策论充满了民本思想,被有维新思想的光绪皇帝青睐是在情理之中。然近30年后的1918年7月14日,有一份《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创刊号上刊登了署名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毛泽东在创刊宣言中强调:“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这表明,不论哲学也好,政治也好,文化也罢,艺术也罢,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最重要的问题是老百姓吃饭的问题,民以食为天,没饭吃老百姓就要造你的反,你的主义和政策就没人相信。把人民群众的生死存亡问题摆在首位,这不但显示了年青的毛泽东作为政治家的良知。还说明了毛泽东谙熟历史,善于吸取历史文化的精华。张建勋论述的“民以食为天”就是中国传统重农思想精华的重要内容,也影响了青年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张建勋1919逝于北京,享年71岁,著有《愉谷诗稿》传世。</p><p class="ql-block"> 清*张建勋书法作品。清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状元(北京鼎兴天和拍卖会2010迎春拍卖会第460号拍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