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辽远——故乡西祁村古戏台

烟雨杜鹃

<p><b style="font-size: 22px;"> 钟 声 辽 远</b></p><p> ——故乡西祁村古戏台</p> <p>  我的家乡西祁村,古代属于山西省猗氏县下任都(相当于乡镇)任柳里(相当于中心村)管辖。</p> <p>(上图是童年时期生活在西祁村的画家岐鑫的油画作品《老家》)</p><p> 西祁村的东边,有一座古戏台,它像一位站在村边的长寿而沉默的的智者,阅尽了西祁村四、五百年来经历的沧桑往事。</p> <p class="ql-block"><b>  一、初次建造的戏台的形制和年代推断</b></p><p class="ql-block"> 西祁村这座戏台的台基高度约1.3米,东西长10米,南北长11米。</p> <p class="ql-block"> 戏台的台基的建筑材料以柴火烧制的蓝砖为主,四角压着石灰岩材质的长方体条石。我的故乡属于第四纪黄土覆盖达到数百米的平原地区,方圆几十里根本没有基岩裸露,因此,这四块条石,在那个交通落后和生产力欠发达的年代,应该属于贵重的建筑材料了。 </p> <p class="ql-block">  现在看到的台基上的戏台,是185年前重修的。</p><p class="ql-block"> 按照“庙戏同台”的旧规,在观音堂初次建设时期,最初的戏台就应该具备雏形了!</p><p class="ql-block"> 西祁村观音堂第一次重修在明朝万历年间,如果此前观音堂已经存在了100年,按照万历经历的48年幅度偏差推算,那么初次建造戏台的年代大约在500多年前明朝中叶的成化年间到正德年间。</p><p class="ql-block"> 根据晋南戏曲衍化历史和中国戏台建筑形制的衍化历史,估计西祁村初次建造的戏台已经跨越了“勾栏瓦舍”形制,甚至跨越了单层三面观形制,直接建设成为简易的单层一面观戏台。</p><p class="ql-block"> 初次建造的戏台,和观音堂在南北方向的同一轴线上,观音堂和戏台之间的距离是103米,在古代,在这样空旷的地方,想必是西祁村《观音堂重修碑记》记载的另外三个庙宇的坐落地!那就是牛王庙,马王庙和药王庙,想必是坐北朝南的三个庙宇,因为戏台的坐南朝北正是演给神仙看的!这和全国大多戏台的朝向是统一的!</p> <p>  可以想见的是,几百年来,在这个远离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偏远的村子里,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的载体,古老的戏台成为了明清两代西祁村先民们赏戏、社交、聚会和交易的场所。“西祁村戏台”这个词组,可能是先民们在追忆过往、描述当下和筹划未来的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词组。</p><p> 初次建造的戏台,可能毁于大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的大地震。因为按照当时的附近村庄碑文记载,房屋倾覆者十有八九!现在看到的戏台,是在17年以后重修的!</p><p> 如今,看到这个古老的台基,仿佛还能听到绕梁的余音回荡在想象中的初次建造的古老戏台上。</p> <p><b>  二、重修戏台的形制和建造年代</b></p><p><b></b></p><p><br></p><p> 下图是重修并落成于大清道光12年(公元1832年)阴历2月24日辛丑时的西祁村戏台。</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硬山式屋顶的砖木结构的娱乐性建筑,属于单层的一面观戏台。</p><p class="ql-block"> 经过现场考察,我觉得重修戏台时,原来的戏台台基并没有拆除重建,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利用了。经过仔细分析研究,发现两个现象:一是重修后戏台的山墙和台基的风化剥蚀程度不同,台基上的砖块风化剥蚀较为严重,尤其是石灰岩条石的水溶腐蚀程度不像是二百年左右,可能在四、五百年以上;二是台基上的大部分青砖厚度和重建戏台山墙上的青砖厚度有差异,台基青砖厚度比山墙青砖厚度薄16%,这是不同年代制造砖块模具规格差异造成的!这可能与重建戏台时财力不是非常充足有关!</p> <h3>  另外,房顶阳面坡和阴面坡上椽和瓦之间的建筑材料也不尽相同。直接覆盖在椽上的材料,阳面坡使用薄木板,阴面坡使用芦苇帘子。这是西祁村当时建筑戏台时财力不是十分充裕的又一个佐证。<br></h3><h3> 重修戏台已经是前台和后台进行了明确的划分,这是明清两代戏台成熟的重要特征。演员从后台出来时,通过左侧拱形门,上面标志有“出将”两个字的横扁;演员退场时,通过右侧拱形门,上面标志有“入相”两个字的横扁。</h3><h3> 无论如何,在那个比第二次重修观音堂时“人烟稀少,烟火数家”更加艰难岁月里,先民重修并建造了这样的雄伟和实用的建筑实在是不容易了!</h3><h3> 向我们西祁村的先民致以崇高的礼仪!</h3> <p><b style="color: rgb(1, 1, 1);">  三、重修戏台承载的文化信息 </b></p><p><b style="color: 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nbsp;</b></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木雕艺术 &nbsp;</span></p> <p>  重修戏台采用的是“先立木,后砌墙”的建筑方式,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四面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墙倒屋不塌”这是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p><p> 记得小时候,西祁村里各家户盖砖瓦房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立木”,就是木构架结构立起来的意思。这时候,亲朋好友和街坊四邻就会来祝贺,同时也会放鞭炮以敬神灵,祈求平安!</p><p> 这个戏台是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p><p> 我们在下图中可以看到七处属于圆雕类别的木雕作品: </p><p> 一是的虚假斗拱样的祥云木雕装饰; </p><p> 二是脊檩和脊坊两头之间有木雕的蝙蝠;</p><p> 三是脊檩和脊坊中部之间有卷草雕花;</p><p> 四是四椽栿上拥着蜀柱的角背是祥云木雕;</p><p> 五是脊坊下的撑拱是卷草雕花;</p><p> 六是蜀柱上方的柁墩是卷草雕花;</p><p> 七是二架梁下的撑拱是卷草雕花。</p><p> <b>小时候,西祁村人形容将某人或者某事高高挂起,不再理睬,就说“放在二架梁上”,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b></p> <h3>  2、壁画艺术</h3> <p>  戏台内两面山墙上各有一副圆形的清代寺观干壁画,属于手绘干壁画技法。</p><p> 东边的壁画只能看到一个明代着装的人物,可能是西祁村清代先民为了怀念汉族人统治的王朝的一种隐晦的手段。画面人物表情丰富,指甲轮廓清晰可见。</p><p> 西边的壁画只能看到浓烟滚滚的天空和局部房屋,还有一个挥舞古代武器竹节锏的手臂。记得小时候看到的画面是古代打仗的情景,我想这个竹节锏的持有者应该是一个骑马征战的武士。</p><p> 在那困难的年月里,我的乡亲为了生活,将重修戏台进行了内部分隔,进行了吊顶和内部装饰,将山墙上的圆形壁画用涂料进行了覆盖,仅仅残留了顶部月牙形原貌。这些空间在过去可能曾经用于住宿、储物或者商用。</p><p> <b> 看到这个情况,我是既惋惜又心酸。 我的故乡亲人,行走在现实的尘埃里,当温饱的生活和精美的文物二者不能兼顾时,舍弃哪个都是心痛!</b></p><p> 生存是第一需要,无可厚非!</p> <h3>  3、楹联艺术</h3><h3> 在“出将”和“入相”拱形门的两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楹联的痕迹,可是,也被涂料覆盖了!</h3><h3> 记得长辈说过,戏台上有一副楹联,上联是“舞台小天地”,下联是“天地大舞台”。正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h3><h3> 现在想来,这是一副普通的楹联,然而,它蕴藏的哲学道理是多么地深刻啊!</h3><h3> 可惜,无法目睹了!</h3> <h3>  4、书法艺术</h3> <h3>  下图是重修戏台的脊坊上毛笔书写的正楷重修谨记。</h3><h3> 从右到左读,第一个字是“峕”,意思是“时”,现在已经风化到不能清楚辨认,在此说明,以防随着风化程度的加深,后代再次考察时无法辨识或者需要颇费周折才能辨识。</h3> <h3><font color="#010101">  5.建筑彩画 &nbsp;</font></h3> <h3>  在脊坊的中部,记载着重修戏台的时间。文字的两头,各有一个相向的苏式彩画龙头。</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四、重修戏台见证的历史过往</b></p><p class="ql-block"> 西祁村古戏台在历史的变迁中默默地注视着西祁村几百个寒暑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往事。</p><p class="ql-block"> 它见证了光绪三年大旱,由于人烟稀少,西祁村中间一条大巷,南北两头封死即可阻挡外部饥民进村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它经历了光绪十二年大地震。</p><p class="ql-block"> 它见证了民国十八年大旱, 多少村民变卖财产,外出谋生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它见证了1938年8月8日(阴历7月13日)异族入侵故土西祁村引起乡民的国仇家恨。</p><p class="ql-block"><b> 下图是1938年日寇统治时期的猗氏县儿童。这些在异族武装侵略者刺刀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是否有我们的先辈呢?</b></p> <p>  它见证了1960年自然灾害的情景、1960到1970年代在戏台前广场上荒唐的政治集会。 </p><p> 它见证了几十代西祁村人的爱恨情仇的故事,同时 从戏台前男子头上发型的变化,折射出满汉两族的生死搏斗和政权更迭。</p><p> 这里可能是没有机会接受图文教育的西祁村先民进行教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在这里,他们知道了关羽的忠勇、窦娥的冤屈、王宝钏寒窑十八年的坚守和贞烈、朱春登在舍饭过程中的世态炎凉、岳飞的报国情怀以及崔莺莺和张生在西厢的风月。</p><p> 我记得小时候在重修戏台前面的广场上,第一次看黑白电影,片名是《奇袭》,两个志愿军战士从美国军用吉普上从两边跳下的矫健身姿,给我留下来较深的印象。  </p><p>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这里的文娱活动,激发出我的乡亲保家卫国的激情,激发出了对理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培育出善恶美丑最基本的判断标准!</b></p><p> <b>西祁村戏台所有见证过的历史往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将在历史的烟云里,慢慢地淡化,慢慢地消失!就像远去的钟声,无论您如何挽留,都是徒劳!</b></p><p> 若干年以后,我们都将成为古人!</p><p> 做一个依靠自己双手勤苦劳作养家糊口的正直的善良的包容的普通人,做好当下,就是对历史负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五、重修戏台的命运预测 &nbsp;</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不论是针对经历了500年的戏台台基或是针对经历了185年的戏台建筑,摆在我们当代西祁村人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那就是,这座承载着几十代西祁村人复杂情感的古代建筑,未来的命运走向何处?! &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山西目前有宋、元时代老戏台十几座,像我们西祁村这样的明清两代戏台大约3000座,因此,尚不能引起国家文物部门的重视和资金扶持。 &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它对于国家无足轻重,但对于西祁村人不可或缺! &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nbsp;我想,它的命运可能有以下三种: &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第一种:由于某种宅院规划或者村级组织财力不足,将它拆除或是卖掉了以后进而拆除! &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第二种: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存在,人们不敢拆除而又无力保护,任由雨打风吹去,渐渐地开始漏雨,坍塌,任其自然消亡。 &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第三种: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西祁村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当它年久失修,风雨飘摇之际,能够得到一定的补漏和维修,它将继续屹立几百年仍然是可能的! &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在此,为我西祁村古老戏台能有一个最好的命运,虔诚地祈祷!祈祷!!再祈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封面图、第一副、第二幅、第五幅图和最后一幅日寇侵略猗氏历史图片来自网络,谨以致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烟雨杜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017年9月19日初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018年2月定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