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之妙玉之妙

张艳

<h3>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br /></h3><h3>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h3><h3>之前无论是看书或是看剧,对妙玉的印象并不好,&quot;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quot;吗?应该不是,用现在的话,似乎觉得妙玉有&quot;装&quot;的嫌疑。但她却是曹公笔下较为钟爱的那个,钟爱的人物名字多有&quot;玉&quot;字,宝玉、黛玉自不必说,这个&quot;玉&quot;竟然还很妙,妙在何处呢?</h3><h3>先看出身,她的第一次出场,是只闻其名,不见其身。在元春即将省亲的当口,借了管家林之孝家的之口出现在读者面前:采买尼姑道姑时外加了一个带发修行的,来自苏州的读书仕宦之家,芳龄十八,文墨极通,模样儿极好,只因自小多病,入了空门才好(与黛玉的病颇为相似,只是黛玉未曾理会癞头和尚的建议,不出家,入了世,方招来这绵绵的哀愁)。贾府想要接她来养着,还得下帖子来请,只因她的一句&quot;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quot;。性情孤傲如此,王夫人竟然笑着应允,从后面王夫人对&quot;妖艳贱货&quot;的狠辣手段看,这样的王夫人着实令人不解,只能说妙玉得曹公偏爱,他人能让一步也不为怪了。姑苏妙龄一美女,此一妙。</h3><h3>再看日常,四十一回,贾母携刘姥姥一行人到栊翠庵品茶,茶盅、茶叶、茶水一应讲究非常,按说她父母早亡,依附的依然是贾府,受着贾府的供养,这些上品的物件哪里来呢?但她就是什么都有的,而且院中花木繁盛,比别处越发好看。她的红梅也有趣,五十回中的&quot;访妙玉乞红梅&quot;,宝玉联诗落后,被罚去栊翠庵讨要了一支人人称赏的红梅。既然&quot;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quot;,诗才一定是标配了,七十六回的中秋夜,妙玉听着笛声赏着月,无意遇见黛玉和湘云联诗,因觉&quot;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quot;太过颓败凄楚,忙止住,邀请她们去栊翠庵吃茶,并将她们二人的诗句联完,不仅联完,更重要的是翻转回归,避免了整诗滑向凄楚之境。黛玉、湘云赞赏不已:现有这样的诗仙在此,我们却天天去纸上谈兵。可见妙玉带发修行,过的可不是暮鼓晨钟的凄冷生活,而是有老嬷嬷、小丫鬟伺候着,日常生活不是养花弄草,就是品茶吟诗。享闲情妙笔生花,此二妙。</h3><h3>最后看性情,妙玉的孤傲是人所共知的,李纨讨厌她的为人,邢岫烟说她脾气放诞诡癖,不合时宜,权势不容,贾母去庵里喝茶,她并不相陪,黛玉不识茶水,被她笑话&quot;大俗人&quot;,刘姥姥用了一下的茶盅,即刻就不要了。自称是&quot;槛外人&quot;、&quot;畸零之人&quot;,却又惦记着&quot;槛内人&quot;、&quot;世中扰扰之人&quot;宝玉的生日。厌恶权贵,却依附权贵,还珍藏着晋代豪门富室王恺的茶杯。既为修行之人,却又时时记着自己女儿之身,作诗也要顾全着闺阁面目。自己用过的杯子倒愿意给宝玉用,没用过的刘姥姥竟不可以碰。栊翠庵是个好地方,远离纷扰,补给充足,可是,妙玉貌似过着出世的生活,心还是那颗尘世的心,这个也许是她不那么讨人喜的关键所在。说到底,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父母缺失,空门内生活多年,又有多少经历眼力呢?读书仕宦的祖上留在她身上的慧根,想必也是有限的。这性情上的妙,大约就在于她介于出世与入世间的莫测玄妙吧,此为三妙。</h3><h3>只是,曹雪芹到底怎么安排妙玉的结局呢?那个成窑五彩小盖盅会不会成全了她?刘姥姥会不会也在瓜州救了妙玉呢?果真如此,刘姥姥真不愧为&quot;留姥姥&quot;了,但愿妙玉的命运会多出这样的一个微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