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游记

吴言(谢绝私聊)

<p>  古城平遥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 据史料记载,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距今已经有2800多年的历史。</p><p>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为平遥县。</p><p> 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p><p>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p><p>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p><p>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21届大会决定将平遥古城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发展的实物标本。</p> <p>  平遥古城为现存最完美、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它聚集了所有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人文地理、自然环境为一体,保存了最完整的文化、街道、饮食、习俗、民风和古典,是现代社会与远古社会交织的完美结合,堪称是当今与明清两代所独居匠心的杰作。</p><p> 平遥古城至今仍保存了重多景点、票号和镖局,票号也就是现在的银行,镖局是钞票武装押运队,也就是现在的银行运钞车或叫武装押运队。从这些镖局和票号囊括了明清时期平遥作为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彰显了中国古文化深厚的底蕴,它古朴而典雅,具有古色古香的韵味,又有现代文明社会的繁华。2009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2015年7月13日,平遥古城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重点旅游古城之一。</p> <h3>   2017年9月18日,我们怀着对古城堡的神秘好奇,慕名从遥远的春城昆明来到令人神往的古城追溯历史沿革,探寻文化历史,浏览文明古迹。当我们踏上这个即神秘又被现代文明包围着的古城时心情无比激动,仿佛这里的一切都将我们带回了远古时代,带入了明清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画卷。</h3><h3>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壮观而坚实的古城墙,厚实而宽阔的墙体将我们的思绪带入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城墙高约12米,墙底有10米左右厚度,外表为青砖磊砌而成,青砖内部为土筑,城墙顶部大约是4米宽度,城墙中间为古炮台和烽火台,用于抵御外来入侵,站在城墙上可以清晰看到烽火台底部一条用青砖砌成的两米左右壕沟,连接着城墙的通道,据城墙脚下大约10余米处有一条深3米,宽2米左右的河沟,也叫护城河(只是水早已枯竭),它围绕着整个城堡周围。城墙入口的四个门分别为东西南北门矗立着四个主楼,楼塔与城墙巧妙地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古城墙外是现代化的街道和建筑将整个古城包围在其中。真可谓:现代城市与古代城堡相互辉映交织在一起,一个反映了现代文明的辉煌,一个代表了古代文明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h3><h3> </h3><h3> </h3> <h3>  平遥古城分为东南西北四条主要街道,成井字型结构,大街分枝出无数条小街小巷,错落有致,别具特色。这里的大街小巷都是用青石板铺设而成,古老的民居建筑,精雕细琢的雕塑、典型的古建筑、四合院式的民宅,木制的面门,纯朴的民俗,风格各异的石雕,处处散发出古朴的味道和浓郁的远古气息。</h3> <p class="ql-block">  保持最完好的当属县衙。当你踏入县衙一刻,仿佛听到那阵阵“威武”的刺耳声在耳边回荡,不知不觉中好似大堂两旁矗立着身穿古服,胸前印有“清”字样的手持扁杖官兵把守两边,正中央好似端坐着县太爷秉公办案。县衙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格外引人注目,上联是:“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下联为:“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此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上联是规劝百姓,下联则告戒官员。既为劝告百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让他三分又何妨,得饶人处且饶人,衙门还是少进为妙;又在明示衙门断案要审时度势,合情合理,出于公心,为民做主。朗朗读来虽为白话,细细琢磨道理精深,就冲能把此联高挂县府,表面看来这位七品的襟怀倒算是非同一般了。</p><p class="ql-block"> 细品个中字里行间彰显了古代衙门即威严又体察民情的办事风格,奉劝百姓尊崇民德,崇尚高风亮节的品质。毕竟打官司要花费精力和金银,待人处事以和为贵,尊崇三从四德,倡导和睦相处。古代县衙也讲究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办案也以公道为理得。</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有幸来到这座古城,那将是你一生中挥之不去的记忆,那是你引以为自豪的一次难忘的旅行,那是你今生最大的骄傲和幸福!</p> <h3>本文照片和视频均为本人手机所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