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话

李白云

<p class="ql-block"> 关于孩子的话</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小学家长座谈会上的发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家长,谁都希望自家的孩子天真烂漫、好学上进、出类拔萃,但实际的情形又总不是那么完美,如愿以偿。孩子嘛,有优点,但也有缺点,当说开孩子这个话题时,似乎谁都有一本喜忧参半的经,在分析原因时,有人怀疑孩子的心智,有人怀疑学校的教学方法或校风不正等等。然而,我觉得,在诸多因之中,家庭教育的正确与否是最为重要的。以下,我谈谈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一些失误,与各位家长交换一下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角色的误区</p><p class="ql-block"> “严父出孝子”这是中国传统的一句家教名言。我不反对这一观点,比如对孩子学业督导要严,对孩子在为人处事时的道德要求要高,然而,如果凡事都“严”字当头,时时处处都以“严父”的面孔对孩子,甚至制订一套标准的行为规范对孩子加以管束,那就有失偏颇了。大家都知道,孩子的心智尚处于成长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个时期对他们所有行为都进行规范,就等于将孩子观察和感受大千世界的大部分窗口关闭起来,令他该看的看不到,该想的不敢想,人为地抑制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严重的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变形。有人说,他的孩子个性孤僻,兴趣单一,这种情况恐怕与凡事严管的家教方式有直接关系。那么,在家庭中家长要扮演怎样的角色才合适,我觉得我们既要当好严父(有限度的),也要做孩子的朋友,要“纾尊降贵”,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相处。为什么呢?相信大家都有这个同感,今天的孩子是比较孤独的,家家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白天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晚上在家里听家长训话,由于功课压力大和安全等原因,同学之间的交往少之又少;因此,孩子整天被笼罩在大人的声音里,听他们讲一番番堂而皇之的道理,无论孩子是否愿意听。有人说,我们经常陪着孩子,他怎会孤独呢,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孩子的孤独感并非来自于是否有人作伴,而是在于他认为有没有人能倾听他自己的声音,与他作心灵的交流。众所周知,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交流,也就是说离不开朋友。也许有人说,孩子的年纪这么小,有没有朋友都无所谓,我认为,孩子除了心智的成熟程度较低外,在其它方面就与成年人无甚区别,他与成年人一样有自己的幻想和希望,有自己的压力和苦恼,因此,孩子与成年人一样都需要朋友,甚至比成年人更需要朋友!</p><p class="ql-block"> 试想,假如你不能与孩子分享他获得荣誉的喜悦,假如你不能理解孩子内心的苦恼,假如你不能谅解孩子偶然的过失,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他找不到诉求的对象,听不到抚慰的声音,孤苦无助——那时后果将会是怎样的呢?</p><p class="ql-block"> 当然,做孩子的朋友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还要看你够不够资格令他信任你。因为成为朋友,就意味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对方和盘托出。出于自尊和自我保护的心理,孩子也不会轻易迈出这一步。以我个人为例,自从女儿懂事起,我就不断尝试做她的朋友,但都无功而退,直到在她七岁那年发生了一件事,我才领到她发给我的朋友资格证。那件事是这样的:在她刚入学读书的头一个月内,她被老师两度任命为班长,又两度被撤掉班长的职务。事发后,她沮丧极了,茶饭不思,眼泪也不知掉过多少趟,当时,我对这件事的心里反应是:这是一个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好机会。于是我对她说,你年纪这么小,就经受这么大的挫折,换转是我,可能都承受不了,真是难为你了。她一听,泪水又掉下来了,我没有马上安慰她,也没有询问她被撤职的原因,而是跟她讲,中国有一位伟大的国家领导人,他先后被撤了三次职,但他从来没有掉过一滴泪,叹过一声气,她听了马上抹干眼泪,并追问这人是谁,跟着我就将邓小平这段传奇式的经历详细地对她说了。这个晚上,我们父女谈得很投入,可以感到她逐渐从沮丧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最后,她还主动地讲述了自己因为那些过错而被撤职,并认为我的意见很有道理,不应该因为挫折而否定自己,反而当作一种难得的磨练。</p><p class="ql-block"> 自此之后,我们父女之间就筑起了一个相互信任、相互交流的平台,我就成为她倾诉心声发泄情绪的朋友。我觉得,在家教问题上,家长应该扮演这一双重角色,既当“严父”又做“朋友”,唯其如此,孩子才会向你敞开他全部的内心世界,你才会按准孩子成长的脉搏。</p> <p><br></p><p>二、期望的误区</p><p> 家长望子成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这一点上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期望应该适度;二是要避免期望的偏好。</p><p> 先谈第一个问题,希望孩子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或富翁的家长大有人在,但日后真是获得这些成就的孩子又有几多个呢?这种情况就说明,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也就是说不是适度的期望。家长之所以走进这个期望的误区,其原因主要在于夸大了家庭上的支持对孩子成才的作用。我听到一位家长说过这样的话:我的孩子很聪明,只要我们在精神上、物质上乃至其它方面全力支持,相信他以后一定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我虽然十分敬佩这位家长的自信和气魄,但我还是担心他的期望只会是一厢情愿。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就的大小高低,往往取决于他的天赋和后天努力这两大因素,而在后天努力之中,家庭的支持与帮助只是其中的条件之一,至于孩子的学习态度、志趣的取向、学校的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属于后天努力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这些因素和条件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假如我们只强调其中的一个条件,无视其他因素,在逻辑上首先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到时,期望的落空也就难以避免了。</p><p> 再说,给孩子定下过高目标,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沉重的思想负担,不利于孩子心智上的健康成长。要知道孩子的心里承受能力是较为脆弱的,弄得不好,效果会适得其反。大家都熟悉拔苗助长的故事,现实中类似的事例也屡见不鲜。我见过一位家长曾信誓旦旦地宣称他的孩子一定会考入清华大学,但当孩子只是拿着一张五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递给他时——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场面会是怎样的呢……</p><p> 第二个问题是期望的偏好,常见情况是家长为孩子预先选定专业的路向,而不理会这与孩子气质与志趣是否吻合,这样做的家长有两种:其一是家长本身有某种专业兴趣,就要求孩子有相同的专业志向;其二是家长从功利角度出发,认为孩子日后必须从事热门的、挣钱多的专业。姑勿论这些家长的出发点如何,但做法上的错误是很明显的。首先,学业路向的选择应该建立在气质与志趣相吻合的基础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人的最大潜能,成才的可能性才会较高。第二,与每个人成才的可能性分析依据一样,人的气质和志趣的形成也是先天和后天两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知道,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其气质与志趣均未定型,潜能的类型和特征尚未完全显露,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我们贸然为孩子预定专业路向,是非常冒险的。也许你所选的偏偏是孩子的弱项,而不是强项,这就无异于扬短避长。比如,假如孩子日后将会成为商业天才,而你却安排他去做生物研究,姑勿论孩子是否愿意接受或屈从于你的安排,但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你的期望错位。至于仅是从功利的角度上为孩子设定学业路向的做法,就更不可取了。</p><p> 当然,我们也知道有父业子继这样的情况,或者两代人都在同一专业上成名成家,有人从遗传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然而,假如这种情况有一定的遗传根据的话,我们认为变异的案例反而更为多见。这里的问题很复杂,要谈下去的难度很高,还是留给专家去研究算了。</p><p> 总之,作为家长,对尚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的学业路向操心,既不明智也为时尚早。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尽量向孩子讲解各门学科的一些常识,讲述一些成功人士的经历及其造福人类的故事,籍此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的见闻,为孩子将来形成某些志趣播下一些可能会发芽的种子。假如孩子今天已对某些事情很感兴趣,如弹琴、画画等,条件许可的话不妨送孩子参加相关的培训班。但同时也切莫以为,自己这样做就可以促使孩子成名成家。</p><p>有人说,孩子是一根苗儿,老师和家长是园丁,负责为苗儿浇水施肥,这个比喻很感人也很有道理。不过恐怕所有的园丁都无法预知和保证,这根苗儿日后会是长成一根小草抑或一棵大树,还是一条到处缠绕的长藤。</p><p><br></p><p>三、激励的误区</p><p>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话在一定条件下很有道理,但并非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玉律。譬如,用在孩子身上就不合适。但是我们发觉一些家长在家教的方法上或多或少地引用了这条公式,实施物质和金钱奖励。例如,发奖金——像单位那样,或者赏名贵的玩具、电脑、手机等等。我见过一位家长定下这样的奖励标准,每科考试成绩底分为90分,每增加1分奖100元,全班第一加奖500元,全级第一加奖1000元。我很佩服这位家长有此等豪气,但对他使用这样的激励方式也深感遗憾。大家不妨想想,就一个小学生而言,金钱是不是有效的激励方式,钱对于孩子是不是很重要?平心而论,这样奖赏还是会起到一定激励作用的,因为孩子毕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学习成绩作了肯定,但是,通过发奖金来肯定,也同时会对孩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孩子会这样想:既然爸爸用钱来奖励我,那么就说明在世界上,钱就是最重要的东西。久而久之,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起着误导作用,当孩子渐渐成熟时,就会感到非常困惑。再说,今天的孩子都比较富足,不愁吃不愁穿,对贫穷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切身体会,他们可能需要一些零用钱,但对于来自家长的一笔笔数额不少奖金还不知道如何使用,最后办法还是原壁归赵,不了了之。由此看来,奖钱一开始也许起到一定激励作用,但日后就会逐步减弱。</p><p> 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激励才是适当的呢?我认为应该考虑采用一些迂回的方式。这种方式有三个做法,第一个是“求教性激励”:具体的做法是经常抽问孩子已学过知识,但一定装扮成因为自己不懂来向孩子讨教的样子,当孩子给出正确答案时,再惊讶地称赞他。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令孩子意识他所学的知识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感到自己也有强过爸爸、妈妈的时候,从而起到强化孩子学习兴趣的效果。第二个是“比较性激励”:其操作办法是先了解清楚孩子处于同学中的那个竞争圈子,然后经常拿孩子各方面的表现,与这个圈子的同学作比较。以考试成绩为例,你可以这样赞孩子:“你这次考试的成绩竟然会比××同学高0.5分,以往都是他高过你的,真是有新的突破。”孩子听了自然会很高兴,并且会暗自定下下一个突破目标。第三个是“偶像性激励”:人在本质上是好高骛远的,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开始知道一些在历史上作出较大贡献的人物时,他就会拿他们当偶像来崇拜。到了这个时候,你就要弄清楚谁是孩子的偶像,假如是爱因斯坦,你就要马上翻阅有关爱因斯坦的资料,了解他的成长经过和成就的事迹,并将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经常性的话题与孩子交谈。在这样谈话当中,你将会发现,孩子显得异常兴奋,因为他需要从学习态度、意志毅力,以致理想等方面,将自己与偶像一起作个比较和印证,可以想见这样的情形对孩子的潜移默化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p><p> 人的求知欲直接来自于好奇心。好奇心是先天的,但求知欲必须通过知识的价值体现才能维持。这一道理应用在孩子身上,就是要令孩子具体感受到知识的确是有价值的,从而促使孩子保持追求知识的热情。我之所以主张采用上述的激励方式,是因为这样做会比向孩子讲一番大道理更为有效,更为切近孩子的心智水平。当然,我并非一味否定物质性奖励,出于气氛营造的需要,这种方式也是不可替代的。例如,当我的女儿获得某些荣誉或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时,我也会马上跑到士多店买回一根冰棍,因为我对孩子最高的物质奖赏,是一根冰棍。有朋友说我太吝啬了,我笑着答他:“也许这可以称为低成本激励吧。”</p><p><br></p><p>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我们与孩子毕竟是两代人,有一道天然的代沟,要做好家教工作,需要设法跨越这道鸿沟,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也许会有人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里去,不就了事了吗,何必费那么多工夫呢?这似乎是一种偷懒和放弃责任的态度。我们认为,家教不仅是校教的必要补充,而且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需要发挥这些优势。大家知道,最好的教育方法是“个性化教育”,也就是常说的“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我们看到,学校也着眼于这方面的努力,但效果似乎不那么明显,这样说并非指责校教的不是,而是说校教也有自身的弱点,试想,一个老师面对着几十名学生,他(她)哪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分别对每一名学生进行“个案处理”呢!相比之下,家教就较易做到这点,孩子在家长的身边长大,单独相处的时间较多,家长对孩子的性情、兴趣和优缺点等方面的了解,自然会比老师更为清楚也更为充分,因此在客观上更有条件对孩子进行“个案处理”。然而,话说回来,孩子是人,既不是一部机器,可以预先输入运转的参数,也不是一枚设定了飞行轨道的火箭,孩子的个性将会从哪个方面发展,它的轨迹是一条直线,还是会突然拐弯,对于这个问题,即使是家长也不易把握,有时也跟老师一样感到困惑。</p><p> 常言道:为人父母最艰难,此话可以永垂不朽。总之,家教工作是一项艰巨、漫长和高成本的工程,成本的构成就是家长大量付出的心血和精力。</p><p><br></p><p><br></p><p> 李白云</p><p> 2003年3月13日</p><p><br></p><p><br></p><p><br></p>

孩子

家长

家教

激励

朋友

假如

期望

这样

志趣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