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之美

梦幻的云儿

<h3><font color="#808080">图:梦幻的云儿。</font></h3><h3><font color="#808080">文:梦幻的云儿(灰色部分)、蒋勋(双引号部分)、网络资料</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引言:前些年虽然工作繁忙,但是利用年休假去旅行还是必须的。2014年受吴哥之美的诱惑匆匆去了一趟柬埔寨的吴哥窟,之前没有来得及好好做功课。后来发现了蒋勋的《吴哥之美》,买来通读过后,才知道早在元朝时期就有详细记录吴哥的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感觉《吴哥之美》比较精确的诠释了吴哥之美,使我对吴哥窟的历史变迁及其艺术价值有了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因此以下引用了不少蒋勋的原文。</font></h3> <h3></h3> <h3><b>  </b>吴哥窟(Angkor Wat)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哥特式建筑。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吴哥窟是由—个叫做吉篾(今名叫高棉)的东南亚民族所建,时间大概从公元802年起,那时阔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辉煌的高棉帝国,繁荣昌盛达6百年之久。</h3><h3> “公元1431年, 暹人入侵,据说屠杀了上百万人,黄金财宝被劫掠一空,腐烂的尸体在湿热的丛林化成瘟疫,人们接二连三逃亡,城市被遗弃在血腥和腐臭之中。数百年后树木藤蔓纠葛,城市被丛林掩埋了。” &nbsp;</h3><h3> 直到19世纪穆奥发现这个遗迹以前,连柬埔寨当地的居民对此都—无所知。</h3><h3><br></h3> <h3>   “在吴哥旅行,许多欧洲人手上都带着翻译本的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真腊”就是吴哥王朝所在地Siam Reap的译名。”</h3><h3> “公元1296年元成宗元贞二年,周达观奉派去真腊的首都吴哥窟。住了整整一年。回国以后,把在吴哥窟种种见闻记录下来,写成了《真腊风土记》(到了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也都收录了这本书)。100多年后,到了1431年,王朝被新崛起的塔罗族灭亡。真腊南迁到金边建都,故都吴哥因此荒废,在历史中湮灭。宏伟建筑被丛林覆盖,高墙倾颓,瓦砾遍地,荒烟蔓草,强盛了数百年的王朝古都逐渐被世人遗忘。”</h3><h3> “几百年后,这本被汉文化遗忘的书,却被正在崛起、在世界各地角落航海发现新世界的欧洲人看到了。法国雷穆沙在1819年翻译了法文本《真腊风土记》。他令法国人大为吃惊,他们相信,周达观如此详实记录的地方,不可能是虚构。1860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就依凭这本书在丛林间发现沉睡了400多年的吴哥王朝。”</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班蒂丝蕾--女皇宫</b></h1><h3> 柬埔寨的吴哥地区,有着上千座的古文明遗迹,其中有一座看似火红的神庙,称为”女人的城堡”。位于暹丽省西边”女人的城堡”,原名为”班蒂丝蕾”,照柬埔寨文来翻译,是”谋求幸福” 的意思,当地人则习惯称这儿为”女皇宫”,那是因为在神庙的中央刻有许多”阿帕莎拉”女神像而得名。</h3><h3> </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3> “石雕艺术的极致精美表现在十世纪中期的班蒂丝蕾。这座俗译“女皇宫“的建筑比一般神殿山的寺庙要平缓低矮许多,没有陡直峻伟、令人眩晕的高度,而以十分亲近人的尺度布置成温暖的空间院落,它或许是国王赐给退隐高僧的静修之所,格外有一种谦逊宁静。”</h3> <h3>  “班蒂丝蕾的石雕图案像波斯织毯,像中国的丝绣,像中古欧洲大教堂的玻璃花窗,像闪动的火焰,向舒卷的藤蔓,像一次无法再记起的迷离错综的梦。”</h3><h3></h3> <h3></h3> <h3></h3> <h3>“班蒂斯蕾以极尽奢华的方式装饰门楣上的雕花”</h3><h3></h3> <h3></h3> <h3></h3> <h3>  “吴哥王朝的早期遗址,废墟中不少砖砌的寺庙。用红砖砌建,建好以后用雕花工匠在上面做精细的雕刻。”</h3><h3></h3><h3> “砖雕和木雕往往都可以做到非常繁复细密的花纹图案。吴哥王朝到了用砂岩为材料的时代,仍然延续着砖雕的风格,产生了石雕艺术中少有的精细制作,几乎是以纺织刺绣的功法在做石雕,令人叹为观止。”</h3><h3><br></h3> <h3></h3> <h3></h3> <h3>城外的护城河</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崩必烈</b></h1><h3><br></h3><h3> 崩必烈,是一座森林里的石头古堡,是吴哥古迹中最具神秘感的遗址。“崩必烈”是荷花池的意思,所有建筑完全用沙石建造,所以崩塌后也就无法修复。</h3> <h3></h3> <h3>这里是吴哥王朝的废都,到处是断壁残亘,没有一处是完整的建筑。</h3><h3></h3> <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塔普伦寺</b></h1><h3><b> </b> 塔普伦寺(Ta Prohm,部分地区译作“塔布茏寺”)是古真腊吴哥王朝的国王加亚华尔曼七世为他母亲所修建的寺院,兴建于1186年。塔普伦寺属于吴哥文化较为后期的作品。也是《古墓丽影》《花样年华》的拍摄地。</h3> <h3>加亚华尔曼七世统治真腊的的时间在1181年到1201年,他即位时大约已过五十岁,在1186年为了纪念母亲,即下令着手兴建塔普伦寺。当年它是一所拥有高僧、祭司,舞女,具有庙宇和修院双重功用的神殿。</h3><h3></h3> <h3>  “在吴哥窟感受一种废墟中奇特的生命力。 盘结的树,从石缝中钻穿而出, 在死绝中复有生机。”</h3><h3><br></h3> <h3>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人发现塔普伦寺之后,即因整座寺庙已被树根茎干纠缠盘结在一起而放弃整修,保持了原始模样,由此形成了塔普伦寺林寺一体的独特景象与标记。</h3><h3></h3> <h3>  而今卡波克葱茂的树叶就像祈神的臂膀,成功地伸向天际,与神庙交错相缠,蔚为奇观,以至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些树也应列入神庙历史的一部份而一并保护。</h3><h3></h3> <h3>许多树木长在寺庙之上,寺内多为树抱石的景观。</h3><h3></h3> <h3></h3> <h3></h3> <h3>神殿内则是供奉“智慧女神”Prajnaparamita,传说是依据加亚华尔曼七世的母亲形象而塑造雕刻,当初被发现时即被当地人称之为卡波克(Kapok)的大树所盘据而放弃整修。</h3><h3></h3> <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涅槃龙蟠(龙蟠水池)</b></h1><h3></h3><h3> “涅槃龙蟠:龙蟠游客不多,这里没有赏心悦目的华丽建筑和雕刻,这里只是平面展开的空间布局和北京天坛相似,龙盘的建筑设计主体不是建筑,而是“空间”,不是“有”,而是“无”。</h3><h3> 相传阿耨达(Anavatapta)是位于喜马拉雅山区的一个神奇的水池,池中的水能治百病。一些历史学家认为龙蟠水池就像是柬埔寨的阿耨达池,因为它最初设计建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治病,是阇耶跋摩七世建造的众多医院中的一所。</h3><h3><br></h3><h3><br></h3> <h3><br></h3><h3> 基于对印度人体平衡学的认识,龙蟠水池的设计者们在中间的大水池四方又各建有一个小型水池,分别象征水、土、火、风,当时的人认为进入水池浴疗的人能平衡身体的各个元素,从而治疗各种疾病。大水池的池底种满有医疗作用的草药,待雨季到来,池内水涨,药水就会流入小水池中,而一般则认为四个池中的药水疗效不同,根据每个人病情的不同,把病人安排到不同的水池里。今天,龙蟠水池已不再治病,但却成为吴哥最著名的景点之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塔高寺</b></h1><h3> "一般来说,吴哥王朝的建筑,因为雕刻装饰极尽华丽繁复,有时会抢了建筑本身的结构力量。"</h3><h3> " 欧洲巴洛克时期的建筑,附加的雕饰往往繁复缛丽到失去了建筑体量本身的结构之美。"</h3><h3> " 到了新古典主义时代,刻意把建筑结构从附加的装饰中重新解放出来。研究希腊罗马古建筑的学者,提供了废墟遗址中的古建筑经岁月剥蚀以后单纯的结构之美。"</h3><h3> "塔高寺确是因为意外的原因,终止了雕饰,使整个建筑保存了结构单纯的力量。"</h3><h3> "许多裁切方正的石块像积木一样堆砌而上,因为还没有雕刻,那些石块相互依靠承接,显现出建筑结构本身的美感。"</h3><h3> " 建筑到了现代有更多自信,可以不依靠绘画、雕刻,不依靠附加的色彩和装饰,单纯以自身的结构,树立起独立自主的美学。"</h3><h3> "塔高寺意外的产生了一种视觉上的留白。在吴哥文化像织锦刺绣刺绣一样繁复的浮雕装饰的建筑经验中,塔高寺独独呈现了粗矿、朴素的原始美。"</h3><h3> “‘未完成’常常成为世俗人们的遗憾,'未完成'却又常常是艺术创作上发人深省的启示,知道如何适可而止,知道无论如何努力巧夺天工,毕竟最后还有不可思议的天意。"</h3><h3><b><br></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吴哥(吴哥寺)</b></h1><h3></h3><h3> "是吴哥王朝国势达到巅峰时期的代表作。"</h3><h3><br></h3> <h3>“ 一条长度达475米笔直的引道……跨越整个护城河的宽度,使人在每一部的前行中感觉到靠近信仰的慢长过程。”</h3><h3></h3> <h3>  <font color="#808080">惊喜的发现,河里正盛开的蓝莲花,如此幽静、亭亭玉立。蓝色的莲花还是第一次见到。</font></h3><h3></h3> <h3>  </h3> <h3>“吴哥所有的寺庙建筑都朝东。但,吴哥寺选择朝西。”</h3><h3></h3> <h3></h3> <h3>  "吴哥寺不断用“空间”来塑造建筑的力量。像宋画中的“留白”,像书法上说的“记白以当黑”,像老子强调的“有无相生”。“无”的空间,构成有不可分割的部分。"</h3><h3></h3> <h3></h3> <h3></h3> <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大吴哥城</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巴芳寺</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象台、天宫</b></h3><h3><b> “”象台</b>是当年王朝政治权利的中心,是皇宫前宽350米的一处平台,非常像巨型阅兵大典的观礼台。面对正东一片大广场。虽然原来石台上木构造的建筑都已不见 ,还是不难以从现有的尺度,感觉到昔日帝国强盛的程度。“”</h3><h3> “” 像台四周用巨石砌造,石头大多雕刻成象的造型,浑厚大气,可以看出一个文化昔日辉煌繁荣的盛世景象。“”</h3><h3><b><br></b></h3> <h3>  “”吴哥王朝的雕刻观念非常活泼,在结构功能要求下,兼具写实和抽象的表现手法。混用浮雕和立体雕刻的两种手法。像台是最明显的一例。“”</h3><h3></h3> <h3></h3> <h3><font color="#808080"><b>像台:</b>四周的雕刻不只是大象,也有雄狮,虽然张嘴露牙,但身体却是ff丰腴、柔美华丽而精致。</font></h3><h3></h3> <h3>  在印度早期文明中,那伽是印度人崇拜的神灵之一。蛇王那伽被视为有灵性的生物,是泉水、井水和河流的保护神。它们能带来丰收,但是也会带来洪水和干旱等灾害,代表性的故事有巨蛇弗栗多堵水的传说。柬埔寨是信仰蛇神的国家,传说五头蛇是水神,七头蛇是保护神,九头蛇则是至高无上的皇族象徵。</h3><h3></h3> <h3><b>天宫:“</b>有一世意味的天宫,陡峻神圣又带着神秘。当初只有国王可以上去。周达观也记录了这座塔的神秘性,传说:‘其内中金塔,国王夜则卧其下。土人皆谓塔之中有九头蛇精,乃一国之土地主也,系女身 ,每夜则见;国土则先与其先同寝交媾,随妻妾亦不敢入。二鼔乃出,方可与妻妾同睡。若此精一夜不见,则番王死期至矣,若番王一夜不往,则必获灾祸’。”</h3> <h3> “‘九头蛇精‘’是印度教的龙神,正是统治者假借的天神符号,使人间的统治者有天神的支持。如同古代中国皇帝称自己为‘真命天子’、‘奉天承运’,都是把君权伪装为神权,方便统治人民。蛇精九头应既是印度教宇宙初创的龙行大神“哪迦”,国王与她的交媾也便是另一种形式的君权神授的象征吧!”</h3><h3></h3><h3> “对现代人而言,很难了解君权统治与神权的关系,但是吴哥王朝所有的文化都建立在神王合一的基础上,是解读此地的寺庙建筑、雕刻艺术、甚至仪式空间必要的哲学背景。”</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巴扬寺</b></h1><h3> “巴扬寺是 耶跋摩七世晚年为自己建造的陵寝寺院。”</h3> <h3>  “他已经从印度教改信了大乘佛教,许多原始欲望官能的骚动逐渐沉淀升华成一种极其安静祥和的微笑。这个微笑被称为“高棉的微笑”。“”</h3><h3></h3> <h3>“巴扬寺49座接塔上100多面静穆的微笑。 他们的笑容在巴扬寺的高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h3><h3><br></h3> <h3></h3> <h3>“”在吴哥城门的每一个角落,在巴杨寺每一座高高的尖塔上,100多个微笑的面容 ,那是七世曾经有过的静定的笑容。那些笑容是看过屠杀的,15世纪的大屠杀,20世纪的大屠杀,他都看过,他还是微笑着,使人觉得那些微笑里都是泪水。“”</h3><h3></h3> <h3>“哭过、恨过、愤怒过、痛苦过……当一切的表情一一成为过去,最后,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了爱恨,超越了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巴扬寺浮雕</b></h1><h3><b><br></b></h3><h3> “来吴哥的外地游客,着迷于华美雄俊的建筑,着迷于看精细繁复的雕刻,目不暇接。……满眼看去都是伟大的艺术。”</h3> <h3>  “吴哥窟的墙壁上每一个女神都在翩翩起舞。上身赤裸,腰肢纤细,他们的手指就像一片一片的花瓣展放。女神常常捏着食指、大拇指,做成花的蓓蕾状,放在下腹肚脐处,表示生命的起源。其他三根手指展开向外弯曲,就是花瓣向外翻卷,花开放到极盛。然而手指也向下弯垂,是花瓣的调谢枯萎。东方肢体里的手指婀娜之美,也是生命告白。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每一根手指的柔软都诉说着生命的领悟,传递着生命的信仰。“</h3><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巴肯寺观落日</b></h1><h3></h3><h3> 巴肯寺是柬埔寨吴哥古迹中供奉湿婆的印度教寺庙。它是9世纪时吴哥王朝国王耶输跋摩一世建都吴哥後在巴肯山上建立的寺庙。</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808080">巴肯寺在太阳的余晖下形成黑色的剪影,庄严而沧桑的建筑轮廓衬托着慢慢隐去的一轮红日,如此凄美,一个曾经文明繁盛的帝国的衰落正如这残阳一般。</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有多少人见证着这一刻。</font></h3><h3></h3>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吴哥窟,<br></font></b></h1><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见证了一个帝国的盛衰 ,</font></b></h3><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吴哥之美,</font></b></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美的动人!</font></b></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美的沧凉!</font></b></h3></b><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808080">美的令人遗憾!</font></b></h3></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