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成分认识发展史

眉间玄月

<h3>  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世界是由土、水、火、空气和以太五种元素组成的,而这一说法也广为流传。那时候的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名叫“空气”的元素。</h3> <h3>  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h3><div><br></div> <h3>  约在1700年,德国史达尔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化学理论,就是“燃素学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所谓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内。例如蜡烛燃烧时,燃素逸去,蜡烛缩小下塌而化为灰烬。他认为,燃烧失去燃素现象,即:蜡烛-燃素=灰烬。然而燃素学说终究不能解释自然界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它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第一是没有人见过“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属燃烧后质量增加,那么“燃素”就必然有负的质量,这是不可思议的。</h3><div><br></div> <h3>  18世纪法国科学家拉瓦锡(Lavoisier,1743~1794)用定量试验的方法测定了空气成分。人们认为空气中仅有氮气(N2)与氧气(O2)。</h3><div><br></div> <h3>  直到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发现了在空气中还有其他气体。雷利与英国化学家拉姆塞合作,他们从空气样本中去除氧、二氧化碳、水汽等后得到的氮气与从氨分解出的氮气比较,结果发现从氨里分解出的氮气比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轻1.5%。虽然这个差异很小,但是已经大到误差的范围之外。所以他们认为空气中应该含有一种不为人知的新气体,而那个新气体就是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惰性”气体---氩气(Ar)。 </h3><div><br></div> <h3>  接下来的几年中,拉姆塞等人又陆续发现了氦气(He),氖气(Ne),氙气(Xe)氪气(Kr)这六种稀有气体。</h3><div><br></div> <h3>  1904年,因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威廉•拉姆塞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h3><div><br></div> <h3>  现在,人们所认识的空气中包含21%的氧气,78%的氮气,0.94%的稀有气体,0.03%的二氧化碳,0.03%的其他杂质和气体。将历史上人们探索的认知包含在内,这就是空气成分的发展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