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濯堂</h3><div><br></div><div> 暑假我专门给学生讲了一堂关于明代遗清大师傅山首次提出“四宁四毋”书学主张的解析课。昨晚又有一位同学与我谈到了“四宁四毋”,尤其是对其中“宁丑毋媚”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个度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其实已有很多学者谈到过,多数能讲得过去,但稍有不够深刻,不够透彻之嫌。</div> <h3> 几千年中国书法历史,书学渊源之深,历朝历代大师辈出,“四宁四毋”的书学主张为什么是从傅山这里首次提出,前提条件又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h3> <h3> 关于“四宁四毋”的重要人物赵孟頫其人其书。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南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因元世祖喜其才华而得以重用。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赵孟頫的书法对元明乃至明清的书风影响极大。</h3> <h3> 赵孟頫书法再好,在傅山眼里总归是个二臣。西汉书法理论家杨雄“书为心画”的论书观点成为后世“以人论书”的理论依据。傅山本是明朝末年的思想家,大学者,大书法家,更是一个对大明江山有着深厚感情的爱国志士。明朝的灭亡使其爱国情怀饱受沉重的打击而变得郁郁寡欢,痛不欲生。赵孟頫书法自元至清的巨大影响,使其成为上至朝廷下至蒙童的书学蓝本。傅山对这一社会现象深恶痛绝,这就是其“四宁四毋”书学观产生的来源。</h3> <h3> “宁丑毋媚”,我认为这里的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丑,而是相对于媚的丑。媚是朴实之美的递进,朴实之美是大美,是雅的;物极必反,而由美至媚就会由雅转俗。比如一个天生丽质的女孩本是自然朴实的大美,也是淡雅的美;如果总嫌自己还美的不够,首先就失去自信,自信一失风骨无存,再加上刻意的打扮,施以浓装重彩又失去自然,给人以妖艳之感。这样一来就因美而媚,因媚而俗了。同理,赵孟頫的书法是美的,但因过于的美而变得媚俗以至失骨,傅山真正痛恨的是赵书的失骨。</h3> <h3> “宁丑毋媚”,为什么傅山这里不用“雅”或“骨”而用“丑”?一是表达傅山态度之坚决,二是为了争取更大的理解空间,使得表达更加的贴切到位。比如说,《列子·汤问》中“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的句子,余音绕梁是采用换觉的手法。在这里如果采用正面描述余音的美妙已经感觉词穷语拙,而采用换觉的手法就改变了这一窘境,显得更加灵活巧妙。一个“丑”字画出了更大的空间,指出了应该转变的方向和表明当时书法超越的底线。</h3> <h3> 因人论书不是无稽之谈。西汉杨雄提出的“书为心画”的书学理论经历二千余年的历史检验,为历代文人墨客所依遵,因人论书的依据就是源自于书为心画。书法本体已经达到精美绝伦才是因人论书的前提条件,离开这一前提条件就不能因人论书。为什么?这里可以打个便于理解的比方,同为青菜,从表面上看没有差异,但是一边是浸过水的,而另一边是刚从菜地里採摘来的,但是二者的本质也经不是一个档次。虽然从表面无法区分,但经炒作之后可以从味道上区分出来。因人论书就是相当于品味这二道菜一样,书品高低从中可鉴,因人论书不失为一个非常科学的论书方式,只是要把握好前提。</h3> <h3> 傅山评价赵孟頫的书法媚俗无骨不是空隙来风,是有非常强大的理论依据作支撑的。骨力和气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书法上骨力内收,气力外拓;在人格上,骨力即为主心骨,表主张,而气力则显气魄,表能力。有主张的人才能制定方针,把握方向,而主气力的人只能依据方针行事,有能力做具体的事情。赵字虽然失之骨力,但其气力还是非常强大的,所以他在元朝能够官至宰相就是这个原因。清朝的乾隆皇帝只能守成不能变革也是无骨的表现,毛主席曾经评价清朝乾隆皇帝的书法无骨原因就在于此。</h3> <h3> 一切艺术都是与生活相通的,美又是一切艺术的前提条件,美是基本的要求。比如说一部影片,对于主要歌颂的对象为什么常常要选用品相貌美的角色,而对批判的角色常常选用品貌丑陋的角色?它的理论依据就是相由心生,也是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观点。</h3> <h3> 对于先贤的书论、著述不能断章取义,要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找到其针对的方面,挖出其本质的根源,更要从社会中找出能够印证的实例。这样才能真正搞清楚先贤论述的本意,才能正确运用于书法学习和书法评价中,否则就会适得其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