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沿溪是个凤凰窝</h3><div> 王九日</div><div> 沿溪乡居溆浦县东南48公里处,与隆回、新化接界,属老少边穷乡村。乡村虽穷,人却很有骨气,也颇有进取精神,先后从这里走出去的能人志士不胜枚举,有的甚至担任过重要职务。如曾任国民党少将副司令的贺迪光,曾任过西安市委书记的贺方冬,原黔阳县人大主任贺方贡,曾担任过怀化师范学院副院长的贺安宁,湘潭钢铁厂高级工程师、处长贺显名,原县委组织部部长贺显庆,曾任县政协秘书长、现为县财政局副局长的罗铁桥、原县民宗委主任奉锡联、北斗溪镇党委书记、即将出席北京重要会议的梁金华,社会学博士、《新华文摘》杂志社副社长刘仲翔等。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沿溪乡,为何贤良辈出,人才挤挤,而且文官武将兼备,且都能自重,难道真如民间所传乃风水使然,还是别有原由?此疑惑存于心中久矣,加上沿溪乡油浪溪和杨柳江村道旁有文物孟公菩萨雕刻,不知刻于何时,缘何而刻,何人所刻?许多疑问诱使,想移步山中一探究竟。此次到北斗溪采访,和文友梁和义、徐兴平说起此事,他俩亦有此雅兴,便组成文化采风团前去沿溪探秘。</div><div> 车过两丫坪,沿溪而上,溪鸣幽谷,青山起伏,莺啭鸟鸣,秋风送爽。车上我向大家说起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做客沿溪的情景。那时我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受家住沿溪乡荆竹山村的同学贺方清之邀去他家玩。那时沿溪没有公交车,从两丫坪步行走到荆竹山有七十多里路,我们走了一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荆竹山的竹海,漫山遍野都是水桶般粗的楠竹,目不睱接,荫天蔽日,绵延成海。微风轻拂,竹浪汹涌,清香袭人。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一片茫茫竹海,为它的壮丽而如痴如醉,惊讶不已。贺方清的家在白云深处的高山上,山里人过着刀耕火种很原始的生活。春天时放火烧山种粟种包谷,秋天时将收获的红薯、包谷、高梁和粟谷挂满木屋。山里人自家都备有两米长、一米高的木制榨油机,将茶籽炒香,用石碓把茶籽舂成粉,在铁圈里铺一圈稻草扎成的草头,将茶籽倒入铁圈内踩成一个个油饼,然后把油饼放到榨油机上,插入木楔,用铁锤敲击木楔,喷香的茶油就成线流落到盆里。吃饭时,一家人围着红红的火炉,先喝下一大碗甜酒,浑身顿感温暖无比。我和贺方清翻过山去,走二十多里路到隆回的金石桥赶场,并去参观了热水井。那天贺方清买了个很时尚的手提式收音机,一路放着音乐回家,直到电池耗尽。路过洋和坪时,贺方清告诉我,那里的石头做磨刀石是全世界最好的,正好我的父亲是木匠,磨刀石是他很重要的工具。第二天,我们再次来到洋和坪,用铁锤和钢钎撬了几大块石头挑到他家。我在他家住了一个星期,然后挑着一百来斤重的磨刀石回家。从早走到晚,走了七十多里路才到两丫坪岩观音那地方,肩膀已磨破了皮,麻辣火烧地痛,肚中饥饿,我只好将磨刀石放下收藏在路下刺蓬窠里,然后回到两丫坪亲戚家投宿。第二天又走了四十多里路将磨刀石挑回家去,两天竟走了百多里路。父亲看到是洋和坪的磨刀石,眼放光茫欣喜不已,马上拿来斧头试磨,只磨了几下,斧头便锋利无比。父亲表扬我说,你干了一件看似傻事的大好事。在我后来的人生路上,干了很多类似的傻事兼好事,就比如深陷其中而不可自拔的文学创作。</div><div> 大家听了我的故事,觉得好笑之余,对沿溪大山中的生活习俗感觉新奇而有趣,梁和义对荆竹山的竹海很感兴趣。我说这次时间紧,可能无缘竹海,只能待以后有机会再说吧。</div><div> </div> <h3> 说着话,车子已来到一片古枫矗立的水口山,流水环抱一古朴村落,原来已到了沿溪乡的青坡村。这里是贺方贡、贺安宁的家乡,兄弟俩一个曾当过黔阳县人大主任,一个曾任怀化师院副院长。贺方贡的妹夫高福泉还是当地嚇嚇有名的武学高人,其父是打虎匠,新化县奉家镇月光村93岁的打虎英雄黄金诚老人都是他的射虎弟子。二十年前我与高福泉师傅闲谈得知,他于民国时曾参加辰州武术比赛并夺冠,解放后入伍,担任过连长,退伍后一直在县武装部工作,五年前已因病故去。《湖南文艺》公众号主编、县宗教局干部贺益民先生亦是青坡村人,他创立文艺公众号,为推动网络新文化的发展付出了心血,并做出了一定的成绩。</h3><div> 车子继续前行进入了旺坪村,突见一圆形宽阔盆地,水流曾“s”状流过,形成一阴阳太极图。我们遍观山形水路,见此地山环水绕,灵气氤氲。和义君赞叹曰,这里真是好地方,必出富贵之家,贤良之士!我说然也,民国时此地有大财主贺金甲,不仅金玉满堂,富甲一方,而且文才深厚,与县内文人广有交结;盆地进口处一个叫龙眼潭的地方,有座形似白马的山头,当地人称白马山。传说清末年间,因一白马突然消失嵌入此山石壁中并隐约可见那白马身影而得名。有风水先生云:带甲之马者必出大将军。后此地果真出了贺迪光(字天雄,班名才训,1906—1982年)将军,其授衔为承德驻防骑兵第三支队少将副司令。他年轻时背着忤逆之名逃婚离家,出走长沙,并于1924年8月—1927年7月在长沙兑泽中学深造。在长沙就读的三年里,他参加了兑泽中学由中共党团组织所办的积极分子学习小组,结识了很多后来从事革命并成为溆浦县委领导人的谌鸿章、马用之等人,后因学潮与组织失联。1927年秋,迪光以优异成绩考入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0年2月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骑兵队第一连。迪光就读黄埔军校期间,练就了娴熟过硬的马上功夫,可先抽马奔跑再跃身上马,曾荣获在南京举办的国际马术比赛亚军,名躁一时。我的老师贺怀远即为贺迪光之子,不仅数学出类拔萃,而且象棋、乒乓球乃至民乐皆精,曾参加过怀化地区乒乓球比赛并获佳绩。贺怀远老师的哥哥贺自强为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姐姐贺兰华为国家篮球队教练;贺怀远老师的三个儿子也都十分优秀,大儿子弘卫现为县统计局书记,次子弘联为省委宣传部干部,三子弘洲在省电视台工作。</div><div> 旺坪一方福地,财旺人旺,解放后从事教学和公职者甚众,且都能独善其身,敬业有加。</div><div> 乡政府就在旺坪村东边的山腰上,下面的公路似一条腰带缠绕山间,依山而建的层层住房前晾晒着金黄色的包谷,农妇拿着箩筐、筲箕,在夕照里忙碌地收拾晒干的玉米,夕阳拉长了她们妖娆的身影。曾任沿溪乡乡长、现已七十多岁的王矩力听说我们要来,早已搞好饭菜等候,并多次到马路边探望,拳拳热情好客之心令我们感动。王老行伍出身,身材魁梧,三十年前身强力壮,血气方刚,不仅是政界精英,而且是篮球场上的豹子,山中打猎的飞毛腿。时过境迁,一晃迈入了古稀之年,前年患血管瘤游离于生死边缘,所幸儿女孝顺,拼力抢救,现已基本康复。遭此一劫,对亲情友情倍感珍惜。他三十年前送给下属徐兴平一腿干野猪肉,让兴平君感动到现在。这次故旧重逢,万千离愁别绪,竟无语噎咽。丰盛的晚宴是王老真情实感的最好表达,他看似平淡地说,这次你们口福好,家中还有野味。原来先天不知他在哪弄了只巴茅猪。巴茅猪又名竹根鼠,是一种以巴茅根、竹根和嫩草根为食的小动物,肉嫩可口,难得一尝。桌上土鸡土鹅,野芹飘香,皆精心准备。我们边吃边聊,品尝山里人浓浓的情意。饭后,我们围桌而叙,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梁和义与王老的儿子贺乙是同事,他们讨论更多的话题是行政工作中遇到的矛盾与处理;兴平君和王老多为回忆过去共同工作时的珍贵友情和乐趣。当地道人贺德昆来访,和我探讨起儒、释、道对雪峰山区民俗的影响。他说自唐代玄装取经后,佛教占领了宗教统治地位,道教成了佛、道两教合一的教派,并已成了约定俗成。曾有道友尝试使用纯本派教义施教于民,反而不被人接受而无法实行。我们交谈至夤夜,更深露重,方才歇息。 </div><div> 翌日早饭后,在统溪河工作的白玉村人罗炎生听说我们来沿溪,专程赶回相陪。我们辞别王老和贺乙,前去白玉和烂泥湾。</div> <h3> 车子在幽深的峡谷中行驶,日丽风和,溪水喧哗,满眼尽绿。</h3><div> 白玉村位于太阳山山腰上,是一个高山平地村落,因农田下的土壤呈乳白色,故叫白土村,后来改为白玉村。村子呈葫芦形分为两部分,外面的部分叫下白土,里面的叫上白土,地理先生称其为宝葫芦。村子四面环山,有一溪流穿境而过。因是高海拔,这里生产的稻谷、玉米等农作物皆为上等货色,比起其它地方同类产品更加优质,不仅颗粒饱满,而且香嫩可口。白玉村是当年红军路过之地,心存对这片热土的崇拜,而且这里有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老领导,一直是我想来拜谒的地方,今日得偿所愿,心感欣慰。我们穿行于金色的稻浪间,闻着稻谷的芬芳,动观流水潺潺,静听青山鸟语,心境澄明清澈,恬淡适意,何其乐哉!</div><div> 在上、下白土之间峡口的水口山上,去年修建了一座十余米长、六米高的凉亭,上盖青色汉瓦,石灰粉刷屋檐屋角,木柱木枋被桐油刷过,泛着黄亮的光。两边青山相伴,亭旁古树繁茂,曲水流觞,使满眼绿色的白玉村更显秀丽。亭梁上装有螺旋状节能灯,亭子两边安放坐板,亭中央地上摆有两张木桌,可以想象,夜幕低垂,月色如银,灯光明亮,坐板上坐着三五老农,闲谈南京的城隍,北京的土地;另有两桌婆婆姥姥悠闲地打着老牌,脸上粘着纸条,微风轻拂,闲适爽意,安宁祥和。和义与兴平二君被这山中凉亭迷住,惊叹工匠手艺堪称一流。</div><div> 我和罗炎生穿过上白土的田野,来到靠西边的山脚下一栋倾斜的木屋前。炎生说,这烂木屋就是老红军贺方冬的故居,现在无人住居和打理,房子破烂不堪。</div><div> 据《关向应日记》载,1935年12月13日,红二军团四、五、六师及新兵团从新化上团经庄坪、上畬,再翻过山坳路过白玉、烂泥湾、金鸡垅、老鹰坡去隆回,顺利完成战略穿插转移。据说当时上白土的有志青年贺方冬就是在山里砍柴时身背柴刀参加了红军,家人还以为他失踪。直到三十多年后他回乡探亲,乡亲们才知道他当了红军。据两丫坪上了年纪的人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贺阔别故乡几十年后第一次回乡省亲,那时正是文化革命时期,他穿着朴素,携两个儿子走到两丫坪时已是傍黑时分,感觉腹中饥饿,街上唯一的饮食店已关门。三父子来到区公所食堂问师傅还有饭吗?食堂早已吃过饭无饭可供,师傅要他去外面想办法。他们走出食堂来到办公室小坐,惊动了区武装部长熊先求。一问才知他是老红军、西安市委书记贺方冬,赶紧吩咐食堂师傅搞饭菜招待。他边吃饭边说起自己参加红军后的情况,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没吃的,吃皮带、草根是确有其事,那时冻死饿死的不计其数。老红军虽已故去,但他那种追求革命新生的勇敢与执着永远令后辈敬佩。</div><div> </div> <h3> 我们想看看白玉村的白泥,罗炎生带我们来到溪边,用手一指溪边说,那一片都是白泥。我们一眼望去,但见溪边的田埂下裸露着乳白色的泥土,叫来附近农夫用锄头挖出几大块,梁和义拿了一块放在手中把玩,说要带回家去。罗炎生说,他们小时候常把这泥巴做成碗、碟形状,然后放在灶膛里烧干,可以装水或食物。农夫说,村人曾带泥巴去县城化验,说是这泥土粘性太强,没有开采价值。现在只能作为一种地方地质特征和一种沉甸甸的乡愁记忆,证明你是否真的熟悉白玉村。</h3><div> 回到罗炎生家,饭菜已经上桌。山里人好客,他七十多岁的父母乘我们踯躅赏景时好一阵忙碌,拿出家里最好的美酒佳酿招待我们。徐兴平拿出手机边拍照边说,白玉的白瓜很有名,煮出的汤是白色的。听他这一介绍,我迫不及待先尝了一口,果真味道鲜美无比。罗炎生父亲是远近闻名的老先生,看地安家仙合婚算八字样样皆通,业务做到九溪江、北斗溪、龙潭以及新化上团、下团和奉家。说起他的大名,来自北斗溪的两位客人都非常熟悉。罗炎生四兄弟,三兄弟住在县城,大哥罗铁桥现为县财政局副局长,看管着全县的钱袋子。</div> <h3> 吃过中饭,我们来到山下的油浪溪。想去看道旁的文物孟公菩萨石刻。罗炎生告诉我,石刻的地方因修建公路岩石填堵,杂草丛生,无法攀缘,只好放弃。我依稀记得三十年前和文化干部翟少华、覃显生一同来考察过。那时没有公路,石刻就在道路老坎,刻的是孟公像,高1米左右,左脚直立,右脚弯曲踩踏蹬石,右手握拳扬举额前。在和造像相距约三里路的岩崖上,刻有“康熙四十四年冬月”的字样,此字应为同一时期所刻。</h3><div> 杨柳江造像及岩画位于杨柳江村前的大路旁,造像和岩画分别雕刻在路旁的两块岩崖之上,岩画在右,造像在左。造像为立体浮雕,高1.4米左右,为一身穿盔甲的武士,竖眉鼓眼,手举大斧,威风凛凛。通体饰有红、蓝、黑多种色彩。造像顶部嵌有突出的青石板,是为造像避雨蔽阳所安置的,其下刻有阴阳太极图,其左侧刻修建人姓名,落款年代为清·道光七年(1827)季秋月修。据当地人说孟公出身贫寒,自幼就住在深山老林之中,常年以烧炭为生。孟公为人忠厚善良,却长了一副凶像。一日他上深山砍柴烧炭,无意中伐得一株神树沈香木。他将沈香木装入炭窑烧炭,香气直冲天庭,惊动玉皇大帝。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孟公,本要惩罚他,但念在他忠厚耿直,孝顺,反封他为“守山神”,要他负责在深山密林中守山护林,除妖驱邪。</div><div> 县考古学家禹经安老师曾多次来此考察,并在《溆浦拾轶》书中撰文《沿溪摩崖造像及岩画小考》,其中谈到“杨柳江孟公菩萨像是雪峰山流域内唯一保存完好的石刻摩崖造像,同溆浦花瑶所信奉的宗教神祗有密切关系。瑶民多在深山老林中塑建“孟公神像”,和修建“孟公元帅庙”,以保瑶民平安,故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div><div> 在三十年前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油浪溪和沿江而上的烂泥湾、杨柳江、荆竹山村的大山里,世居着奉、卜、沈、刘等瑶民,原县民宗委主任奉锡联就是杨柳江村人,原县组织部部长贺显庆和他同村;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的梁金华是烂泥湾人;人民出版社副编审刘仲翔为油浪溪人。</div><div> 我们到油浪溪看望了我的一个叫米文章的微信好友。米文章四十来岁,乃道师世家,其父和兄弟还有表兄贺德昆皆师从其祖父为道。米文章的爷爷是六代风水玄学、五代道学传人,均有很深造诣,在当地名望很高。米文章象他的名字一样文艺高雅,不仅长相清秀逸丽,玉树临风,而且爱好文艺、书法,是当地的文艺人。上月北京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弟子、知名书法家、学者赵连甲先生来沿溪讲学,文章先生闻说后从外地赶回,延请赵先生至其家,盛情款待,并拜为师。听说我们要来,正和父亲、师兄弟们在庵堂打醮的他告假回家等候,他对文化和文化人的尊崇可见一斑。我的一个家住油浪溪的同学贺兴洲听说我们来了,骑了摩托赶来米家和我们相会。他老实厚道,讷言敏行,别人都去外地打工挣活食,他却窝在山里养“巴马猪”,听他说这种猪原产广西巴马,是一种小型猪,要三年才能出栏,最大只能养到八十斤,肉质细嫩,香甜可口,比野猪肉还好吃。他说现在已发展到一百多头规模,明年出栏后方见效益。兴洲曾任油浪溪村多年的村长,现油浪溪和白玉村并村,他还担任村委干部。他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可米文章早已吩咐家人杀鸡杀鸭,我就说今晚还要去中都,时间紧,等下去你家看看,待明年你的猪见收时我约同学们来你家聚会,共享小香猪大餐。</div><div> 米文章告诉我们说,附近有座城隍庙。马上引起了我们的兴趣,都想一睹为快。城隍庙在油浪溪与烂泥湾之间路边的一个小山包上,一栋四枋三间的破木屋的堂屋里,另建一木制结构庙宇,形成屋中有屋的奇观。庙宇为立体复式结构,下为柜式壁厨,可存放香油、檀香或其它祭祀用品;上置一立体复式佛龛,当中空膛可安放城隍塑像,只是塑像已失。两边各有双柱并夹阴刻楹联,上联竖匾已失,下联文字是“吉凶祸福非神降孽由自作”。佛龛正上方横置一匾,上书“代天宣化”四字,匾上斜檐彩绘有龙凤交尾图案。再看字匾两旁方面吊檐上各彩绘金凤朝阳图案,有凤无龙,据此可猜测建造年代应为女性掌权时代。另观字匾下脚里面天顶上彩绘一圆形太极图,此图也与一般太极图不同,以腹部互连的反向金童玉女替代传统的双鱼图。这种图案历代尚未出现过,可见绘图者独具匠心,别出一格。整个佛龛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小巧美观。绘画着色艳丽,意韵丰富。据当地老人讲,该城隍庙年代久远,可能为唐代所建,我们对考古很业余,到底修建于何年代,还有待专家考证。据说,在离此不远的烂泥湾村,过去曾设有“存景司”,就是专门用来宣判死刑犯人的机构。死刑犯人离世,留下对人世美好的记忆,“存景司”名字大概就是这意思。被宣判后的死犯,要押到城隍庙去拜庙,然后押去河边砍头。这些残存于乡野的传说难免有些凄惶,可在这远离县城百多里的大山里为何竟设置了煞气很重的机构?我想,也许正因为远离县衙,地方山民执拗不驯,不服教化,统治者为强化地方管理,才设置了“存景司”这样的法务派出机构吧!</div> <h3> 在烂泥湾村的一户人家家里至今还保存有清代的焚字炉。此炉为方形,以青石围建一炉膛,用来焚毁写过字的纸。炉面为整石雕刻,炉门上雕刻一花瓶,瓶中刻有兰花;炉膛正上方阳刻“焚字炉”三字,炉膛两边阳刻一对联:片文天地理,只字圣贤心。焚字炉真正的意义在于人们敬惜字纸的意识。为了尊重书中的知识,尊重汉字,崇尚读书,避免人们将写过字的纸或者读完的书随意丢弃,更有甚者拿去上厕所,所以修建了焚字炉,宁可烧掉也不能让书、汉字、知识受到亵渎。在中国崇拜文字的思想由来已久,但敬惜字纸,设立焚字炉的习惯是清朝以来才形成的。受文字崇拜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为了表示对文化知识的尊重,清朝早期,文化人提出了许多不能污损字纸的许多规矩,说是用过的字纸只能集中起来放在焚字炉里烧掉,随意处理字纸会遭到不好的报应。据说学生如果不敬惜字纸,不管你怎样学习都记不住学习的内容,科举考试也不能得中。普通百姓如果不敬惜字纸,子弟就没有读书的机会,家族也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材。从那时候起,中国的官厅、学校大都建起了焚字炉。学校的教室里还有设置字纸篓的规定。中国各地的焚字炉的样式各不相同,有的做成房屋形,有的做成亭子形,有的做成佛塔形,有的做成葫芦形,逐渐艺术化而成为一种建筑形式。但是基本构造是前面有口,供放入字纸用;后面的上部有洞,是出烟的地方。</h3><div> 几年前,从新闻报道中得知长沙望城发现了一座焚字炉。那时我想,望城在唐代曾出过大书法家欧阳询,文化底蕴深厚,肯定有很多字纸要焚化。没想到若干年后在我的家乡溆浦也发现了焚字炉,暗为家乡人敬重文化和文字,并能体现地方深厚文化底蕴而感到自豪。至于在烂泥湾发现的焚字炉具体建于何年,建于何处,谁人所建均需进一步考证。</div><div> 在烂泥湾采访时,我们参观了设在这里的敬老院。敬老院是前些年才修建的一栋华丽砖瓦房,窗明几净,环境幽雅,这里住了十八位老人,他们正坐在走廊上闲聊。一位老人见到我们,端出一盆梨子来给我们吃。我们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感受老人在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下,享受着老有所养的幸福晚年。在屋档头的花圃里,见一位戴草帽的民工正在给花树剪枝,我细一看,原来是老熟人、原沿溪乡政府干部刘桂庭。米文章介绍说,他从乡政府退休后,又被村民选为烂泥湾村支部书记,兼乡敬老院院长。刘书记也一下认出了我,见我们头发皆白,感叹韶华流逝,岁月不饶人。他笑说,想当初我们一起穿草鞋进城搞土地革命,一转眼就是三十多年了。他说的“进城搞土地革命”,实则是当时根据县政府安排,调配乡干部对县城自建住房占地进行清理。刘书记带我们参观了新修不久的村小学,小学为两层砖房,豪华靓丽,据说是在外做房地产生意的邓辉老板为反哺社会、报效故里而投资所建。</div> <h3> 热情好客是山里人的天性,有道是,去城市里把肩膀几啪几啪,去山里杀鸡杀鸭。晚餐时,米文章邀请了他姐夫、乡干部向荣华和烂泥湾村刘书记一同赴宴。刘书记见在座的都是文人,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当我们说起城隍庙是很有价值的文物,值得地方有识之士重视并加以保护时,他说你们文人今天去看了城隍庙,请你们帮助把那一边缺失的对联补出来。听他这一说,我们几人马上抓耳挠腮,皱额锁眉思考起那对联来,有的马上打开手机百度查询,却无功而返。兴平君续了一联,又觉对仗欠工。乘他们边吃边聊时,我思考有倾,终于想出下联:贫富贵贱岂命造善从心来!众人听了,与下联“吉凶祸福非神降孽由自作”对照,都说要得。刘书记夹起菜碗里的鸭老壳放到我碗里说,你对联对得好,敬你当“鸭头”。我赶忙将鸭头奉回说,年纪大了,挖不动了,这“鸭头”还是你们去做。</h3><div> 沿溪过去是溆浦通往隆回和新化的交通要道,这里山高林密,瑶汉杂居,隐藏很多的神秘文化。旧时有“存景司”震慑邪恶,有孟公菩萨、城隍庙“代天宣化”,有焚字炉可以佐证人文蔚起,有世传道家施教于民,故而千百年来,此地人敬重和崇尚文化,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厚道,鲜有为非作歹、作奸犯科和违法乱纪者。故为学者锲而不舍,学术超群;为政者洁身自好,作风正派,政绩突出,所以贤良辈出,能人不断。</div><div> 沿溪一方宝地,虽没什么令人惊艳叫绝的奇葩山水美景,但城隍庙的凤凰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有鸟居丹穴,其名曰凤凰。九苞应灵瑞,五色成文章”。原来青山秀水、锦绣满地的沿溪就是十分难得的凤凰窝,一只只金凤凰从此起飞,振翅翱翔,鹏程万里。</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作者王九日,本名王旭,53岁,曾教过书,当过文化站站长,公司办公室主任、经理,现为自由职业人,湖南省作协会员。曾发表文学作品、新闻、书法作品若干。联系电话与微信:15080764178.</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