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西口”和“闯关东”“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走西口”是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中无数山西人涌入土默特、包头、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动活动、大大改变了口外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和生活方式。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政府开放了长城外的“黑界地”这一时期和此后的咸丰、光绪时期是“走西口”的三次高峰,民间走西口正是在这个环境下诞生的。</p> <p class="ql-block">西口古道黄山沟,</p><p class="ql-block">“黄山沟”,地处内蒙古准格尔旗南部,是一条无名沟,沟长约6公里,是从西流向东南汇入了西口古渡口的黄河一条小沟,“黄山沟”在当年是一条由山西河曲通往内蒙的西口大道,这条沟也就是承载着几百年前多少山西儿女生死离别的情感沟。也是那时从山西出发过了黄河到了大口古渡上岸一直向西北迁徒,一路经过古城、纳林、涌入土默特、包头、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必经通道之一(注,因当年走西口人住的区城不一样,走的路线也有所不一)我写的这西口古洞黄山沟是我们这段当时从山西省河曲县周边走西口到内蒙的必经之道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曲走西口,让我想起了当年走西口外出谋生的艰辛悲苦!也就是这首走西口的歌声把我带进了这条几百年后荒凉悲壮,风沙漫沟而现人不走的西口古道黄山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山西河曲人走西口的大致路线图看,在当时从山西河曲出发,过了黄河从大口古渡上岸向西,进入黄山沟过了西口古洞的洞沟经阳崖沟-巴愣沟-黑家圪台-油房坪-蔺家圪人-古城,一出古城的城门阁叫阁外也叫口外,一直向西北沙圪堵-纳林通往内蒙的一条西口主道。因那时都是步行所以按当时步行的里程在不同约四十里就在村镇设立的牛车大店,当时从河曲过河到了大口古渡上岸到古城是四五十里,从古城到沙圪堵约三十里,又从沙圪堵到纳林是四十里左右,按当时里程头一天住古城第二天住沙圪堵,第二天住纳林,后来人们人为了口顺叫“成头一天住古城.第二天住纳林”。</p> <p>西囗第一渡.大囗古渡</p> <p class="ql-block">西囗第一洞,“西口古洞”古洞约建于(1721年)洞高约3米5,宽2米5,出入口城砖筑口,原东洞口处有城砖盖的商店,洞顶东边张家圪堵有茶房店院,想当年这里也是繁华古道,可惜建洞通行约三年因沟水断路后绕行坝坡和台子焉,我站在洞口的残砖荒土上看着当年依稀的残物破洞心感悲伤!西口道已无人走,荒废残物谁知情。</p> <p>我在西口古洞的东口处找残留城砖</p> <p class="ql-block">“西口古洞”是当年走西口时我们这段西口古道上唯一的西口通洞,这一洞建造出了西口人出外谋生的艰辛!它的背景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原因,是他们对命运的挑战,是对新环境的开拓,也是他们那固然艰辛和勤劳智慧的人们才给我们留下了一片新天地。</p> <p class="ql-block">想起西口艰与悲,</p><p class="ql-block">再走西口寻足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黄山沟的西口古洞口,不由的想起那些曾经苦难辛酸的西口人,带走曾经悲伤的故事,留下了这条寂静的西口古道!</p><p class="ql-block">编写:王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