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编前寄语: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h3> <h3> 洛宁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李京霞</h3><h3><br></h3><h3> 李京霞,女,38岁,中小学一级教师,现任洛宁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导主任,曾获洛宁县模范班主任、洛宁县师德标兵、洛阳市优秀教师、洛阳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河南省综合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h3> <h3> “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她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无论担任教师时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导处日常繁琐的教学管理,她始终有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清晰合理的工作安排。上课时她穿梭在教学楼听课、评课,指导教学;下课时她在校园和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情;开学时缺老师她第一时间冲进教室,担起教学任务,语、数、英、体、音、美,她教了个遍,同事们开玩笑说她就是“万能螺丝钉”!</h3> <h3> 名校必须有名教师,为了培养青年教师,她从推门听课、追踪听课入手,开展同课异构、年级赛课、团队优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行政听课等活动,让教师在赛课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同时通过邀请专家、外出学习、校内培训,提升教师专业修养,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张海燕、王维维、张巧宁、朱军利、冯敏敏等老师在省、市优质课大赛获奖,她个人也在洛阳市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学校20多项课题研究也在省、市立项结题。</h3> <h3> 为了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她身先士卒担起了四年级综合实践学科教学任务,带领几名骨干教师摸索、研究、实践、论证,付出了汗水,也收获了成功,宋伟平等5名教师在市、县获奖,学校也被评为河南省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先进单位。</h3><h3> “用爱呵护学生,期待花儿开放。”这是她的教学态度,也是对学校每位老师的教学要求,她带领学校教师夯实常规、狠抓教研,从引进先进的“双向五环教学模式”到不断改进形成的实验二小“快乐课堂”,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一批批学生从不敢发言到大胆展示,甚至成为有模有样的小老师。她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学会感恩,快乐成长!</h3> <h3>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李京霞老师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和沉甸甸的情感。在未来的岁月中,她将继续带着这份爱,不断追求教育的理想境界,让爱和生命一起飞扬。</h3><h3><br></h3> <h3> 洛宁县思源实验学校教师李盼星 </h3><h3><br></h3><h3></h3><h3> 李盼星,男,27岁,中小学二级教师,洛宁县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数学老师。</h3><h3> 他由衷地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蚕蛹破茧化蝶固然需要经历万千磨难,他对教师职业的追寻也历经了重重考验。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了最亲爱的家乡。2014年8月开始了“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教学生涯。</h3> <h3> 每当6:00学校的起床铃声响起,他就会和学生们一起融入到一天紧张而有序的学习之中。面对学生们的每一刻,他感受到的是一股无穷的力量,这力量是梦想的凝聚,是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执着。</h3><h3> 在教学方面,他坚持多听课,数学学科一至三年级所有课程他尽量全部旁听,经常向有经验老师们学习请教。在课堂上,不断创新思路,一题多解、新颖突出;以兴趣为引导,把课堂知识点融入实际生活,寓教于乐。在他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任教的五班、六班数学成绩一直位居全校第一。</h3> <h3> 他从不歧视那些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还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想方设法打开心结,定期和家长沟通交流,探讨教育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h3><h3> 思源学校是一所全寄宿制中学,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相当一部分还是留守儿童。来学校住校,很多学生往往很不适应,每每开学第一天,他就住进了学生宿舍陪伴这些离家的孩子们,和他们谈心,如今,每天去宿舍“串串门”,和学生们“聊一会”,为学生充饭卡、烧热水,已经成为了他的习惯。也正是因此,学生们很快地接受了他。在学生们面前,他不仅是好老师、班主任,更是好朋友。他班里的学生颜某某,上课时总是低着头,很不自信,但一到了宿舍跟换了个人似的。聊天之中他发现了他擅长踢足球,就支持鼓励并为颜某报名参加了“第二届洛宁县思源实验学校校长杯足球赛”,一个月后,颜某获得了第二届校长杯足球赛“MVP”。出乎意料的表演,赢得了学生们的阵阵喝彩声和尖叫声。颜某在班上的表现也得到了各科教师的认可。</h3> <h3></h3><h3> 爱是相通的。逢年过节的时候,他总会收到学生和家长们的短信。看似一条条简单的祝福、一个个普通的电话却是对他教育工作最大的肯定,激励着他不断跨栏,冲向洛宁教育美好灿烂的明天。</h3> <h3> 长水镇中心小学教师王小静</h3><h3><br></h3><h3></h3><h3> 王小静,女,38岁,本科学历,1998年参加工作,长水镇中心小学数学教师。用全部的热情和生命做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是她的人生追求。</h3> <h3> 2015年开学季,原教务主任请病假,学校把六年级两班数学交给了她。班里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比例占到半数以上,多数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班级纪律差。面对这一切,她主动迎接挑战,放下当时不足半岁、没有断奶的小女儿,一心扑上了教学管理。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课下主动与学生们谈心、交流,</h3> <h3> 天有不测风云,四月的一个周五,白天还在上课,晚上躺下的一瞬间,腰痛得不能动了,到医院CT检查患的是腰间盘突出,医生要住院可她拒绝了,遵医嘱要静养治疗至少一个月,这怎么可能呀!学生功课可不能耽误!两天后学生知道了,围在床前问寒问暖。学生走了,她躺在床上泪水浸湿了枕巾。当周二上课时,她扶着栏杆走进了教室,学生搬来凳子扶她坐下。那是她从教以来坐着上完的第一节数学课,学生们往日的调皮烟消云散,回答问题声如洪钟。孩子们用行动表达着对挚爱的老师的感激与鼓励。</h3> <h3> 风雨兼程20年,她坚守三尺讲台无怨无悔,工作中她履行了自己的诺言:2013年被评为县教育系统业务标兵,2015年主讲的优质课荣获县级一等奖,2017年撰写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荣获市级一等奖,2017年主编的校本教材荣获市级校本课程一等奖。她用“爱的和弦”奏出动听的乐章,唱响在每一个师生心中。</h3> <h3> 洛宁县涧口乡初级中学教师陈艳艳</h3><h3><br></h3><h3></h3><h3> 陈艳艳,2016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同年9月到涧口乡上陶峪小学工作。</h3><h3> 她热爱教育,全心做好教学工作。学校相对偏僻,她带着70多岁的奶奶一起住校;学生基础差,她想尽办法,诚心付出。她用特有的细腻、用心的工作和真挚的爱心点亮了学生们一盏盏智慧的心灯。</h3> <h3> 她用心教学,山区学校教学设备不足,学生知识面窄,她就找来破损的地球仪修复供学生观察学习,买来地图张贴在教室,闲暇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地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h3><h3> 学生学习能力差,她就尝试把学生分小组,创设问题,制造学生主动发言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利用早晨、中午和下午放学间隙,为学生辅导功课并巩固当天学习内容。</h3> <h3> 她用真心去对待工作。作为学校唯一的年轻教师,除教学工作外,学校大量教育工作任务她也一力承担,尤其是信息技术工作她既是操作员也是培训员,学校所有的课件、案例中都浸透着她的汗水。就算已经请了婚假,却因收到通知准备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她又放弃了几天的婚假回到学校工作。</h3><h3>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学期下来,学生成绩就有了质的飞跃。从全乡倒数第三上升到正数第三第四,这是从未有过的优异成绩。</h3> <h3>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一定没有回报。她爱学生,爱工作,学生也爱她!是她,用爱托起了贫困山区明天的太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