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毕业照,中间一排是学校领导和老师.</h3><h3>前排左起:李世臣 田效先 徐×× 邵春兰 崔敬宣 王×× 付士秀 李×× 刘兰芬 周兰香 郭洪臣</h3><h3>二排左起:冯玉 李多奎 孙守章 赵福昌 李祥瑞 王廷璋 李鸿儒 付世兴 韩希田 魏华凤</h3><h3>三排左起:美术孙老师 语文李老师 历史李子才老师 生物李老师</h3><h3>班主任王洪泽老师,教地理 总务主任 教导主任周展益 校长邢振华 王文周主任 几何老师 代数孙闻天 体育荣老师</h3><h3>四排左起:韩希忠 史中义 李明修 桑丰禄 夏仁和 黄×× 侯×× 桑自矜 刘德村 董延龄 王复智 赵升明 滕世甲</h3><h3>五排左起:××× ××× 刘湘清 李沂清 田洪玉 李中正 袁在田 李益连 魏XX 李秀德 周某某</h3><h3><br></h3><h1><br></h1> <h3>昌乐中学建在曾有“营陵第一泉”之称的吴家池子。</h3><h3>据传,明洪武初年,吴氏家族随移民大潮,从河北枣强迁至吴家山下。在未凿井之前,饮水浇地,皆靠此池,并在这里立村久居,生息繁衍,并以池为村名,为“吴家池子”。 </h3><h3> 1945年,昌乐县长张天佐在本县兴办教育,在乡乡有中心小学,保保有国民学校,儿童入学率达到43.1%的基础上,着手筹建昌乐中学。他首先走访了毕业于海河工程学校的赵光汉、赵光燮、赵舒泰等人,由当时的建设科科长杜某某和赵光燮负责设计图纸,刘斐清等人勘察地形,考证吴家池子日出水量可供5000人生活用水之后,敲定以吴家池子为依托建立昌乐中学。</h3><h3> 学校建成后,有校舍400余间。随即将滕家辛牟、寺后、庞家河沟等处散在学校迁入该校。学生来源于昌乐、寿光、临朐、安丘等地,共人教职工100多名,学生2300余人。虽然官称为“山东省立昌乐中学”,但周围各地皆俗称“吴家池子中学”。</h3><h3>解放后,1949年开始招收因战乱缀学的学生,受教师缺乏的影响,1-4级各招一个班,五级两个班。1950年从南方新解放区调入大批教师到山东各地的中学任教,从胶东老区抽调老干部担任学校领导。1951年起才开始大量招生。</h3><h3>我们六级,新生300人六个班,于1951年春季始业,1953年秋季毕业,实际在校学习两年半。</h3><h3>我们刚入学时,校长是安东,半年后调走,调来邢振华校长。</h3> <h3>这是我的临时毕业证。我们参军离校时,正式的毕业证尚未制作完成,故专为我们油印的毕业证。</h3> <h3>左起 ①赵福昌,华东政法学院(上海)毕业,文革后期调山东警官学校任教。2004年见过最后一面,2005年去世。②常鸿章,一起参军入伍,分在工兵一团任保卫干事,后调一军保卫处。最后见面是1959年在重庆。1960年转业在陕西渭南农机局,通过信,不久去世。③李秀德,无联系,有说他在河南科学院工作。</h3> <h3>前排左起:冯玉 李鸿儒 崔敬宣 王廷璋</h3><h3>中排左起:魏华凤 刘德村 桑自矜 周兰香</h3><h3>后排左起:李祥瑞 李益连 赵福昌 滕世甲 袁在田</h3> <h3>五级一班的李茂秋毕业 时,相约照相留念。五人上学同路。</h3><h3>左一仉文照,寿光候镇人,家住羊口。六级三班,毕业于淄博建材学校,现在攀枝花水泥厂,退休前是高工。左二李祥瑞,毕业后任小教,六十年代去世。左四李茂秋,毕业后回家乡任小教,后因犯错误被判刑数年,现仍健在,寿光丁家村。右一张光焕,寿光黄桥人,我的小学同学,烈士子女,毕业后在家乡任小教,七十年代初去世。</h3> <h3>教导主任周展益,政治课老师郭文彬,昌中最年轻的共产党员。下面一个好像也是教导主任,什么名?忘了。</h3> <h3>五班的张传武,三班的秦禄祯。</h3><h3>三班的王云芳,一班的许桂芳,三班的曹秀英。</h3> <h3>二班的三位女生周兰香、刘兰芬、魏华凤。</h3> <h3>滕世甲、李益连、袁在田</h3> <h3>冯玉、桑丰禄、李鸿儒。</h3> <h3>六级毕业后,随即动员参军,请炮八师政委作形势报告,填表申请,经政审后30人被批准入伍,但到了潍坊再审查,刷去4人,实际上这次入伍的同学为26人。二班有三人:‘崔敬宣、王复智、袁在田。</h3> <h3>这是分配到志愿军工兵七团的六位同学,后排左起:秦禄祯、谷永才、李成廉。前排左起:袁在田、王金銮、王复智。</h3><h3>同班的崔敬宣,分到工三团,两年后复原回寿光,在电影发行公司工作,不到40岁因病去世。</h3> <h3>袁在田、王金銮、李成廉。</h3> <h3>分配到工兵一团的六位:后排:五班的孙瑞科、五班的×××、三班的吴子美。前排:五班的常鸿章、三班的王喜荣、五班的李××。</h3> <h3>李成廉。入伍后当测绘员,1958年保送到解放军测绘学院,大地测量本科学四年,毕业后分配到福州军区司令部测绘处,从处长的位置上转业到潍坊市勘测设计处任高工。2006年去世。</h3> <h3>王金銮,从工一团司令部协理员岗位上转业到寿光市沙资 办工作。2000年中风,在家休息到2006所去世。</h3> <h3>秦禄祯。在工一团司令部当文书,1957年在福建福清县因急性肺炎治疗不及时,在第九预备医院去世,年仅22岁。</h3> <h3>袁在田</h3> <h3>秦禄祯、李成廉。</h3> <h3>常鸿章。下图是老常1959年国庆出差重庆时照的,另外二人是他的战友,潍坊一中的于长波,潍坊二中的刘森。</h3> <h3>袁在田与李成廉。</h3> <h3>袁在田、王金銮、李成廉。</h3> <h3>毕业离开昌乐中学后,见到的同学很少。</h3> <h3>1955年第一次出差北京,在邮电学院见到李鸿儒。</h3> <h3>1956年8月,第一次休探亲假期间,相约一起回学校看看。时隔三年,教室、宿舍、操场、食堂,没有一点变化。惟我们毕业前种下的苹果树苗已硕果累累。由于是暑假期间,没有遇到同学和老师。</h3><h3>照片是这次见面时留下的珍贵纪念。</h3> <h3>1960年到北京后,人地生疏。幸好李成廉还没毕业,王、曹二位女士是成廉的同班同学,于是经常相约一起过星期天,用成廉的120相机留下了一些快乐的瞬间。</h3> <h3></h3> <h3>世甲在天津大学。</h3> <h3>第二次回昌乐中学是在离开40年后的1993年8月,与李成廉同行,由三弟在兴开车,从潍坊沿铁路南侧新修的一条公路到昌乐。这时候学校叫昌乐一中,教室‘宿舍等建筑物外形未变,但都"穿了身新衣服",有些沟沟坎坎,已修理整齐,最大的变化是建了校部办公楼、学生实验楼和图书馆。"吴家池子"也变成 了假山和泉水,成了地标。我们在校园内随便走走,照了几张相。在教工宿舍,碰到一位在学校教数学的原六级三班的同学(李成廉认识),并到他家坐了一会。进到里面才知道,原来的教工宿舍是一位老师住一间,现已改造为一户两间,中间开了个门,分里外间,里间是卧室,生活在外间。<br></h3><h3>在进大门后上坡的地方,立了一块告示牌,文字大意是,学校要改造,缺乏资金,望有识之士资助。</h3><h3><br></h3> <h3>与李成廉在吴家池子旁。</h3> <h3>后面就是教工宿舍,外形与原来一样,只是颜色变了,以前是灰色。</h3> <h3>这是在最后面向西照的。</h3> <h3>与在兴在吴家池子旁。</h3> <h3>第三次去学校是2008年7月。锡廉开车,从昌大路直接下去就到。</h3><h3>这时的一中完全变样了。门卫就有六、七个,进门十分困难。最后不得不找他们在城里开会的秦校长,校长同意后再告诉办公室,再由办公室告诉门卫。我们在门口等了半个多小时。<br></h3><h3>据说这时的学校已卖给了一个有钱的主,秦校长仍被聘用。<br></h3><h3>(这位秦校长是桑丰禄在昌乐二中的学生)</h3><h3><br></h3> <h3>这是一进校门的地方,与我们在校时比,向西扩展了很多。背景是四合院。<h3></h3></h3> <h3>办公楼前</h3> <h3>五十年代校部的四合院。外表已变样了。台阶处就是以前的土台子,看电影、看文艺演出的地方,全校集合时也在这里。</h3> <h3>吴家池子和上次来又不一样了,围栏去掉了。</h3> <h3>后面台阶上面是教室,全是四层楼房。</h3> <h3></h3> <h3>刘振兴的半身塑像,底座上文字的内容是说,刘振兴,中国科学院院士。1944年到1947年就读于本校……。</h3><h3>塑像的位置在原先六级二班教室前坡道南面,现在坡道已变成了台阶。从四合院直到最后面的球场。</h3> <h3>学校最后面,原先我们种地瓜的地方,已变成现代化的足球场、篮球场、跑道,很是壮观!</h3> <h3></h3> <h3></h3> <h3>随着时间的推移,能联系到的初中同学越来越少,到2017年已不到10人。</h3> <h3>这是高中的同学返校照片,同学认识的不多,老师中有政治课老师郭文彬,班主任王洪泽。</h3> <h3>史艳茹、赵秀庭、郭文彬、王云芳。</h3> <h3>仉文照,前面提到过。退休在攀枝花。</h3> <h3>李建义,原六级一班的。读初中时的“亮点”是自刻手章名为“人俞”(偷字)。大学读山师,毕业后在日照教书。业余时间写作,已出版六本书,还有七本准备出版。寄来一本他写的《姜子牙传》。</h3> <h3>同学故事:</h3><h3>⒈ 赵福昌。寿光城南三里庄子(现已是市中心了)人。读华东政法学院,我在上海时,多次相约看电影、逛公园。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连环画编辑部工作。文革期间因参加群众组织“共向东”反张春桥而被批斗。1968年我出差上海去找他,他半天劳动,半天写检查。由于劳动时脚受伤不能走路,天天在宿舍写检查。文革结束后,调回山东政法系统,在齐河警官学校任教。最后一次见到是2004年在济南,一起在赵秀庭家吃饭,没想到第二年2005年去世了。育有五朵金花。</h3><h3>⒉ 魏华凤。初中毕业后没有升学,在家当小学教员。1959年一个偶而的机会在上口镇小学遇见,还是那样爱说爱笑。由于她要去上课,只聊了一会。以后再也没见到。</h3><h3>⒊</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