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从斯坦福德到剑桥乘坐火车最便捷,然而我们的直达火车不知何故被取消。不得已只好先乘坐火车到Peterbourgh,换乘公共汽车到Eri,接着又坐了一程火车才到达剑桥。原本一个小时的车程无端延长了近两小时,好在一路风光迤逦,且终于一睹英国人大片大片的菜地,也算是对伙伴们一路关于英国人为何只种草不种菜的疑问做出了回答,于是摇身一变成为一次超值的火车之旅!</h3> <h3>从火车站走到我们的住处很近,我们定的是一间两卧室的公寓,有点贵却很舒服,毗邻植物园。</h3><h3>瞧,这红色的门镶在白色的边里颇有些可爱吧?</h3> <h3>说到剑桥,人们首先会想到剑桥大学。早在两千年前,罗马人就曾在这个距伦敦约90公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屯兵驻军。虽然如此,在漫长的岁月里,剑桥只是个乡间集镇而已。直到剑桥大学成立后,这个城镇的名字才逐渐为人所知,今天它已是一座拥有9.2万人口的城市。</h3><h3>剑桥虽与牛津齐名,都是世界著名学府, 但这里的气氛却与牛津不同。牛津被称作"大学中有城市",剑桥则是"城市中有大学"。这里保存了许多中世纪的建筑,但就整个外观而言,这里要明快且现代化得多,整座大学城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文艺气息。</h3><h3>剑桥位于伦敦以北,地处平原,剑河缓缓地穿城而过,注入乌斯河。剑桥环境幽美,绿草如茵,著名的"耶稣"草坪、"马克斯"草坪、"绵羊"草坪等宛如绒毡铺地。</h3><h3>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成立于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学者建立的。亨利三世国王在1231年授予剑桥教学垄断权。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齐名为英国的两所最优秀的大学,位居世界十大学府之列,共培养了81位诺贝尔奖得主。</h3><h3> 几百年来,剑桥以其优异的教育质量著称于世。这里英才荟萃,星光灿烂。且不说自然科学家的长长名单。就是在社会科学方面也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才。哲学家培根(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经济学家凯恩斯、历史学家特里维廉、文学家萨克雷都曾负笈剑桥,终成泰斗。该校的弥尔顿、拜伦、丁尼生等人更是诗国的桂冠和骄子。剑桥还哺育出七名首相。印度总理尼赫鲁、英国王储查尔斯也曾在这里就读。牛津剑桥的毕业生遍及政界、商界和学术界。有人说,牛津剑桥统治着英国,看来确有几分道理。</h3><h3>剑桥各学院分散在全城各处,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完整校园。但是又可以说整个剑桥市都是它的校园。</h3> <h3>安顿好,第一件事就是出门寻找信息中心,尽快落实到希思罗机场的交通。</h3><h3>经过皇后学院的时候看到有撑船游览剑河(徐志摩诗歌中称为康河)的码头,接待我们的是一位超级可爱的小男生。剑河上撑船的大多是剑桥大学的学生,利用暑期勤工俭学,真是智商情商都超高的帅哥美女们。</h3><h3>荡舟剑河是我们明日的重头戏,原本准备就在此处,不料另外的伙伴找了别处,真是对不住这位小兄弟啦!</h3><h3><br /></h3><h3></h3> <h3>这片葱绿的草坪后面是著名的皇后学院。</h3><h3>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是由亨利六世的皇后和爱德华四世的皇后共同集资建立,所以学院名称中的"Queens'"指代的就是这两位皇后。</h3><h3>本来进皇后学院是要收费的,且第二天想去参观时人家还不开放。不料我们的导航却将我们带到了皇后学院的图书馆。可惜当时稀里糊涂,又忙着找信息中心,没有好好参观一番。</h3> <h3>这就是皇后学院的图书馆,这种红砖房是该学院的一大特色。</h3> <h3>在一位学生的指点下终于找对了方向朝着中心前进。天气好得出奇,大朵大朵的白云飘在碧蓝的天空中,古典的建筑被大片青翠的绿色簇拥着,简直就是一幅无以言表的油画。</h3><h3>快到五点了,我们必须得赶在别人下班前处理好车票的事,所以不敢把时间花在拍照上。不过即便是匆匆一拍,画面也已美得醉人。</h3><h3><br /></h3> <h3>这幅照片中的建筑属于克莱尔学院。</h3><h3>碧蓝的天空映在水面上,撑一只小船,穿行在如画的风景里,站在岸上的我们不禁心生艳羡。</h3><h3>最幸福的还是那些鸭子们。</h3> <h3>站在桥上看风景,一幅幅醉人的画面映入眼帘,可惜我只是这风景中匆匆的过客,如蝼蚁,却是无论如何也构不成别人的景。</h3> <h3>穿行在中世纪的建筑中,有种梦幻的感觉</h3> <h3>圣玛丽大教堂Great St Mary's Church,伫立在国王学院的大门对面,算是剑桥的地标之一。</h3><h3>圣玛丽大教堂是1478年后在一座老教堂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教堂气势恢宏,拱廊极高,建有垂直线条的窗户,拥有少有的移动式布道坛。还可以登上123级台阶的塔,俯瞰全城。</h3><h3><br /></h3> <h3>买好车票已快六点,太阳还闪耀着刺眼的光芒。今天要接待在拜伯里遇见的英国朋友:Jim,大伙儿忙着买菜做饭,没法好好去感受如此美妙的傍晚时分。</h3><h3>从城中心走到我们的住处约二十分钟,正好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和建筑。</h3> <h3>公园的草坪青葱翠绿,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绽放。闲适的英国人在草坪上晒太阳,运动,天主教堂的尖塔在云彩的映衬下格外雄伟,真想驻足,徜徉在那片绿色的海洋中。</h3> <h3>Jim 在孟加拉国工作过,所以能吃辣,对我们厨师们的手艺赞不绝口,最后我们把带的调料都赠予他啦!</h3> <h3>晚饭后出去散步,忽然听见歌声,一大群人正手捧蜡烛,边走边唱拐进一处庭院中。立刻请教Jim,他亦不清楚,于是再去问别人,方知是一个庆祝圣母玛利亚的节日,参与庆祝的教众来自全国各地。我们的运气真不赖,走到哪里总能碰到各种有趣的活动。</h3><h3>众人争相与圣母玛利亚的塑像合影,虔诚者甚至亲吻或抚摸塑像,意在得到赐福。</h3><h3>有位女士看到我,立刻把手里的蜡烛赠与我,我不明就里,稀里糊涂收下了,后来别人告知这是一种祝福的方式,可惜行李太多,蜡烛留在了住处。</h3> <h3>仪式结束后是自助餐,我们刚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肚子里什么都装不下啦</h3> <h3>旅途中我喜欢在清晨或傍晚去感受一个地方。日出之时,大地从睡梦中醒来,悻悻然睁开眼,缓缓起身舒展舒展四肢,渐渐退去寒意。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城市呈现出原生态的宁静和美。一个人走在无人的街道,或漫步或驻足,无人打搅无人催促。</h3><h3>一座美丽的天主教堂坐落在我们每天必经的路旁,这就是Catholic Church of our Lady and the English Martyrs,名字很长,不知该如何准确的翻译。</h3><h3>每天在不同的时段走过,因此也领略了它多姿多彩的美。</h3><h3>这张照片摄于清晨,教堂沐浴在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中,似一位花季少女,清新妩媚</h3> <h3>教堂的钟塔</h3> <h3>教堂门口的细节</h3> <h3>喜欢各种有趣的橱窗,街道因了它们的绚丽和多彩更具活力</h3> <h3>走到中心,时针指着六点四十</h3> <h3>圣玛丽教堂的另一面</h3> <h3>剑桥大学印务社的招牌</h3> <h3>此时的国王学院外空无一人,与昨天下午的人头攒动形成鲜明对比。</h3> <h3>学院里的喷泉,中间那位便是年轻的亨利六世国王,如果没有他便没有国王学院和伊顿公学。这两所学校每年会录取最多70名来自贫寒家庭的优秀男孩,这在当时是多么难得的理念,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壮举。寒门出贵子,在英国,这不是梦!只要你足够优秀。</h3> <h3>国王学院的门楼</h3><h3>建筑之初曾引起极大的争议,然而现在却成了市镇中心令人赞不绝口的地标。</h3> <h3>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美</h3> <h3>细节更能彰显其精美</h3> <h3>在基督圣体学院泰勒图书馆外面的街道上,有一个怪异的钟。</h3><h3></h3><h3>一个长得像知了的小怪兽趴在金黄色的钟上,其实是个蚂蚱。</h3><h3>圣体钟(Corpus Clock)是一个大型的雕塑时钟,位于本笃街与特兰平顿街路口,正对国王街。它是由约翰·泰勒构思和资助。2008年9月19日,剑桥大学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为其揭幕。</h3><h3>约翰•泰勒博士(Dr. John Taylor)设计的这个表面镀金的计时器直径1.2米,顶部有一个巨大的蚂蚱(grasshopper)沿着钟外围的60个锐齿不停爬行。该钟名叫"吞时器"(chronophage),上面的蚂蚱看上去也决不是迪斯尼乐园里的可爱动物,而是一个张牙舞爪的猛兽,舌头搭拉在嘴外,每到第59秒的时候,便把时间一口吞下。</h3><h3>圣体钟的钟面是24克拉镀金不锈钢圆盘,直径约1.5米。它没有指针和数字,而是通过蓝色发光二极管显示时间。</h3><h3>时钟下面铭文为拉丁文的约翰一书2章17节: mundus transit et concupiscentia eius("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h3><h3>作为公共艺术作品,它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提醒诸位:时间必然流逝。</h3> <h3>无处不在的亨利八世</h3> <h3>精巧的花饰窗格</h3> <h3>冈维尔凯斯学院 (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的大门</h3><h3>冈维尔凯斯学院始建于1348年,由康韦尔神父(Edmund Gonville)出资建立,属于剑桥最古老的学院之一。地处剑桥市正中心,挨着剑桥参议厅和圣玛丽教堂,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学院历史悠久,建筑古雅,环境优美。</h3><h3>学院有约500本科生,250研究生,100多学院院士,霍金便是其中之一。</h3><h3>可惜我没进入参观。</h3> <h3>冈维尔凯斯学院的侧门,最顶上的钟很奇特,是日晷吗?</h3> <h3><br /></h3><h3>克莱尔桥是一座带护拦的三孔石桥,建于1639年,是剑河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桥。据说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造完这座桥之后,学院仅仅付给了他15便士的设计费。气愤之下,他将桥上护栏上的一个石球切掉了15度角,从而留下一道美丽的缺陷。远观看不到这道伤痕,这算幸还是不幸呢?</h3><h3><br /></h3> <h3>从剑河对岸看国王学院,逆光下朦胧不清,却又是另一种意境</h3> <h3>剑河上有三座桥最为出名,皇后学院之数学桥是其中之一。</h3><h3>皇后学院横跨剑河而立,由举世闻名的"数学桥"(Mathematical Bridge)相连接。相传这是大数学家牛顿在剑桥教书时亲自设计并建造的,整个桥体原本未用一根钉子和螺丝固定。后来,皇后学院的学生为探究这座桥的奥秘,曾把它拆开剖析,但却无法复原,于是只好用钉子重新固定成现在的样子。</h3><h3>其实这故事纯属虚构。数学桥是在牛顿死后22年才建成的。1749年,由威廉·埃斯里奇(William Etheridge)根据数学原理设计,由詹姆斯·埃塞克斯(James Essex)建造。建造时使用了制做马车用的螺钉(coach screws)。</h3><h3>数学桥在1866年和1905年重建,但是原本的设计并没有改变,现在的这座桥是用螺栓连接、固定的。它展示出现代钢梁桥的雏形,其桥身相邻桁架之间均构成11.25度的夹角。在18世纪,这种设计被称为几何结构,所以此桥得名"数学桥"。</h3><h3>这个故事弘扬了剑桥的一种学风,或者是一种文化传统,旨在说明剑桥大学的学生好奇心强,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由此可见,它的影响是积极的。或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大家才不去考证故事的真实性,普遍采取了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的态度。</h3> <h3>清晨的桥上只有偶尔走过的行人,平静如镜的水面映着苍翠欲滴的树林,独特的小桥以及周遭一切,令这个早上充满诗意。</h3> <h3>离数学桥很近的一个码头,安安静静地等待着一天的开始。</h3><h3>我们就是在这里坐的船。</h3> <h3>草地上几头牛专专心心地埋头吃草,对我的拍摄不理不睬</h3> <h3>醉人的田园风光</h3> <h3>美丽的剑河也是剑桥大学的象征。剑河本身并不艳丽,但是它穿过了各个学院,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便也沉淀下来,使得这条已不算清澈的小河韵味十足。</h3><h3>很多不能入内的学院,坐在游船上欣赏是最佳的选择,所以Punting是来剑桥必体验的项目。</h3><h3>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剑河被当地人称作River Granta和River Cam,指的其实是同一条河流,前者特指剑桥市至格兰切斯特庄园(Grantchester)一段,即河的上游,这段河流曲折,岸边风景自然淳朴;后者为河的下游,河面较为宽阔,水流平缓,岸边尽是剑桥大学校园的华丽建筑,即后园景观(the College Backs)。</h3><h3>为了很好地感受pudding ,我们选在一早出发,避开旅行团的人众。不过人虽然少,天空却没有亮开,风景大打折扣。</h3><h3>其实剑河上有多家船运公司,分属不同的学院。其中三一学院的最受欢迎,一方面是位置好,其次价格要便宜一英镑。可惜我们知道得晚了点。</h3><h3>游览剑河如果有五六个人,大可不必去拼船,包一艘船要强得多。不仅方便拍照更能很好地听船夫的解说。我们跟人拼船,十六镑一人,如果包船,22镑一人,然而有两位同伴不愿意多花这点钱。 </h3><h3>剑河上一个来回大概五十分钟左右。由于是拼船,我们坐的位置离船夫远,英国人说话很轻,听不清楚,遗憾之极!坐了一圈下来,哪儿是哪儿完全云里雾里,只能连蒙带猜啦!</h3> <h3>撑船的大多是剑桥各学院的帅哥们,可惜我们的船夫是位大叔。</h3> <h3>河岸边专心学习的学生,似乎在思考什么。也许早已习惯剑河上川流不息的小船,也许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对我们的打扰丝毫不理。</h3> <h3>古树参天,撑起一大片绿荫</h3> <h3>一个人泛舟康河有种孤独的美</h3> <h3>途经圣约翰学院,不清楚为何草地上有很多豪猪的塑像</h3> <h3>这座桥叫kitchen bridge (厨房桥),不知道因何得此名,其背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叹息桥</h3> <h3>护栏上的雕刻</h3> <h3>叹息桥(Bridge of Sighs)是英格兰剑桥的一座廊桥,属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建于1831年,横跨康河,连接了该学院的老庭(The Old Court)与新庭(The New Court)。由亨利·哈钦森设计建造。</h3><h3>在剑桥大学所有的桥中,叹息桥的名气最大。它得名于威尼斯的叹息桥,威尼斯的叹息桥通往监狱,当囚犯经过那座桥走向监狱时,都会触景生情,为自己的前途叹息。剑桥的叹息桥桥一方面由于结构与那座桥相似,一方面因为这里是学生从宿舍到考场的必经之路,每到参考之时,学生经过此桥,往往心情忐忑,叹息不已。所以得名"叹息桥",倒也生动。</h3><h3>据说,维多利亚女王参观这座桥时,赞叹其:"如此秀丽!如此别致!"</h3><h3>该桥不大,设计却精美,造型美观,为康河增色不少。</h3><h3><br /></h3> <h3>沿河学院的房子古香古色,随意拍几张都颇有特色</h3> <h3>皇后学院、国王学院、克莱尔学院、三一学院、圣约翰学院等均拥有一段剑河。剑河两岸绿色的草坪,沿河的垂柳,跨河的小桥,河中的水鸟和天鹅,河边野餐和休闲的学子,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h3><h3></h3><h3>无论从船上欣赏抑或漫步其中,身心顿时安静下来。难怪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写道: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h3><h3>在如此美丽、婉约的地方,走一走已经心旷神怡,何况长居!</h3> <h3>在徐志摩的诗里,那夕阳中的金柳说的便是这株吧!我来的时候不对,没有金色的夕阳,但柳树垂下的万千丝绦如一道屏风,又像一张密密的网,更像刚出浴的新娘,浓密的长发低低地垂下来,似乎还带着河水的清香。</h3><h3><br /></h3> <h3>寻梦?撑一支长篙,</h3><h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h3><h3>我有着跟诗人一样的想法,却没有实现梦想的行动。理由总是充足的,但最终只是满腹的遗憾!</h3><h3>下次,我会跨出这步吗?也许!</h3> <h3>远远地便瞧见一排高大的树木,虽叫不出名,却颇为喜欢其挺拔秀丽的身姿以及绿色通透明亮的叶片。加快步伐奔向这片绿,无意中竟来到了三一学院的后花园。</h3> <h3>绿荫通道的尽头便是三一学院,可惜游客无法进入</h3> <h3>穿过此桥是一大片草地,被各种高大的树木围在中间,如果时间宽裕,在草地上休憩戏耍半天该是何等的惬意啊!</h3> <h3>站在桥上眺望,此时天上的云层渐渐消退,宝蓝色的天空如洗般清澈透明,远处的圣约翰学院漂亮的建筑若影若现,想不醉,可能吗?</h3> <h3>靠近圣约翰学院的小桥处一株枝繁叶茂的柳树,枝条依依,婀娜多姿,忍不住在其浓荫之中留影一张。</h3> <h3>走累了,坐坐</h3> <h3>从河岸边枝叶的缝隙中一窥圣约翰学院之风采</h3> <h3>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是剑桥大学第二大学院,在学生人数上仅次于三一学院,学院的创办人是王太后玛格丽特·博福特(Margaret Beaufort)女士。 </h3><h3>学院原来是13世纪时修建的剑桥圣约翰医院,到16世纪初时医院已破旧不堪。罗彻斯特主教约翰·费舍尔(John Fisher)于是向亨利七世的母亲、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的创办人玛格丽特·博福特女士建议在医院的原址上兴建一所新的学院,获得其允诺。1509年博福特在学院的蓝图还未规划好之前就去世了,费舍尔之后又花了2年时间才取得国王和大主教对学院的支持,并最终于1511年4月9日创办了这所学院。</h3><h3>圣约翰书院的建筑十分宏伟壮观,学院还拥有5个庭院,其中以1589年始建的第二庭院最为闻名,被誉为是"英格兰最漂亮的都铎式庭院"。传说中这里也是17世纪英格兰与法国签署和平条约的地方,也促成了查尔斯一世与他的法国王后的联姻。</h3><h3>学院建筑老图书馆是在1624年建立的,经费由林肯主教约翰·威廉姆斯捐增,图书馆的窗户直接面对着剑河。最著名的当然是连接第三庭院与新庭院的叹息桥(原名新桥)。</h3><h3>由于圣约翰的学生大多来自英国的私立公学,因此她的学生被认为是剑桥所有学院中最骄傲的一群,剑桥校园中一直流传着一首儿歌,"我宁愿到牛津也不要到圣约翰"(I'd rather be at Oxford than at Johns),取笑学院的贵族氛围。</h3><h3>现代武侠小说的"泰山北斗"金庸老先生曾在86岁的高龄读得圣约翰的博士学位,学院也为之塑像一座。</h3><h3>圣约翰学院的门票10英镑,近次于国王学院。我的时间不够,没能参观这里实在遗憾。</h3> <h3>修剪整齐的草坪,绿树成荫的小树林,搭配着碎石小路、石桥、木椅,有如世外仙境。</h3> <h3>朋友从彼岸给拍的照片,不知道用的什么效果,色彩超级夸张</h3> <h3>走着走着,朋友们早已不见踪影,我却难舍这片绿地。</h3> <h3>河的右岸是三一学院的纳维尔庭院(Nevile's Court),17世纪末由建筑大师克里斯托弗·莱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设计的图书馆就在里面。</h3><h3>图书馆免费参观,但每次进入的人数有限且开放时间很短,中午十二点至两点。里面不许拍照,更不允许高声喧哗。我第一天没能进入,第二天才得以参观。</h3><h3>这座以设计师名字命名的图书馆的屋顶上伫立着四座石像,代表的是四门最古老的学科:神学、法学、医学和数学。馆内的书架、桌椅等精致的家具也都由莱恩亲自设计。<br /></h3><h3>图书馆的馆藏称不上丰富,却都十分有价值,包括圣保罗的"使徒书信"手稿(the Epistles of St. Paul)、牛顿自藏的《自然原理》初版、密尔顿诗作手稿、弥尔纳(A. A. Milne)的《小熊维尼》(Winnie the Pooh)手稿、拜伦全身玉石座像,甚至还包括了一具古埃及的木乃伊。</h3><h3>对了,这里还有一撮牛顿的发丝,淡淡的黄色,大概时日太久,显得有些苍白。</h3><h3>三一学院的莱恩图书馆还有中世纪的圣保罗信徒的书信手稿等一批珍贵的文物,以及苏格拉底等几十尊西方伟大思想家的雕像。《失乐园》的作者弥尔顿亦是剑桥大学的学生,所以他的手稿自然成了图书馆的新宠。<br /></h3><h3>拜伦于1805年以贵族的身份入学三一学院,但很快他便对学院的生活厌倦了。他风流倜傥,热衷于酒色。为了戏弄"不准养狗"的院规,他竟养了一头小熊而成为三一学院历史上最具反叛精神的一名学生。但是,惊世骇俗的一代诗圣却是身后飘零不堪回首。他死后朋友欲将他的一尊玉石雕像放进西敏寺教堂却遭拒绝,理由是此人生前有伤风化。最后又是三一学院念旧情,再次接纳了拜伦,并将其放在莱恩图书馆的最醒目处。</h3><h3><br /></h3><h3></h3> <h3>恢弘的那维尔庭院</h3> <h3>庭院与剑河之间的这块草坪非常美丽,刚好遇到乌云从蓝天滚滚而过,十分壮观。</h3> <h3>三一学院的一个侧门,平素这里排满了争相留影的游客,如此清静的一刻着实难遇。</h3> <h3>循着小巷和人流前行,无意间走到了三一学院的又一个侧门,此时恰逢学院对游客开放一小时,于是按照指示前往前门购票。</h3><h3>这是学院宽敞的中庭(the Great Court),精美的校舍及古老的建筑令人惊叹,尤其是1567年建的礼拜堂(the Chapel),里面有真人比例的校友雕像,如牛顿、培根等;</h3><h3>中庭一座伊丽莎白时代修建的喷泉是一大特色,这里曾是学院主要的供水处。</h3> <h3>剑桥大学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是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拥有约600名大学生,30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同时,它也拥有全剑桥大学中最优美的建筑与庭院。</h3><h3>三一学院是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46年所建,其前身是1324年建立的米迦勒学院(Michaelhouse)以及1317年建立的国王学堂。也因如此,今天学院中依然保留着的最古老的建筑,可一直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国王学堂所使用的学院钟楼,直到今天还在为学院报时。</h3><h3>三一学院的教堂是由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都铎于1554年修建的,虽然整个教堂的内部装潢到18世纪才全部完成。</h3><h3>三一学院的大门前游客络绎不绝,大多数并不进入参观,只在门口看看。</h3><h3><br /></h3> <h3>学院大门入口处有亨利八世的雕像,威严的国王左手托着一个象征王位、顶上带有十字架的金色圆球,右手却举着一根椅子腿。据说,本来亨利八世右手中握的是一根象征王权的金色节杖,雕像竣工不久,不知是哪些搞恶作剧的学生,悄悄地爬上去,把节杖抽出来,用一根椅子腿取而代之。校方发现后及时更换了椅子腿,但第二天节杖又成了椅子腿,于是校方也就听之任之啦!</h3><h3>剑桥人不仅听其自然,而且还津津乐道地不断向新生和游人介绍这个"精彩"的故事。</h3> <h3>大门右侧的绿草坪中间,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据说几百年前,这棵树的远祖结出的一个苹果落到牛顿头上,从而启发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h3><h3>好笑地是那里刚巧有一群中国旅行团,一位大妈对着一株大树猛拍,完了被告知弄错了。其实很多人都不认识苹果树,或者压根儿想不到那棵号称牛顿苹果树的树如此矮小。不过此树非彼树,有的只是纪念意义而已!</h3><h3><br /></h3> <h3>再拍一张大门上的细节</h3> <h3>大门在庭院里的一面,中间是国王詹姆斯一世,旁边是他的安妮王后和继承人查理王子,也就是后来的查理一世。</h3> <h3>三一学院的巨庭,中间是一个喷泉。三一学院的整个建筑群在17世纪初时进行过大规模的整修,这是在当时的院长托马斯·纳维尔(Thomas Nevile)的亲自设计主持下完成的。整个宏伟的建筑设计方案包括将古老的钟楼移动20码,以空出足够的空间来建造巨庭(The Great Court)</h3> <h3>精美古老的建筑</h3> <h3>三一学院的礼拜堂,也是游客参观的重点,牛顿、培根、弥尔顿等大师的塑像就在里面</h3> <h3>牛顿像</h3> <h3>著名诗人丁尼森</h3> <h3>这个望着天花板思考的便是培根</h3> <h3>礼拜堂</h3> <h3>我帮别人拍照后人家也执意要给我拍,于是就跟牛大师来一张合影吧!</h3> <h3>礼拜堂地面上的浮雕,不知其意,但觉好看</h3> <h3>最后来一张全景结束这次三一学院之旅。</h3><h3>图中站着的老先生非常可爱,态度和蔼,亲切耐心,礼貌周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