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三线人

黑猫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光不留情•岁月催人老•目睹老照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己难觅回•老年常忆起•好似在梦里</p><p><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川省金沙江畔有个地方那里的人们都称它为攀枝花,这个地名是在金沙江畔的荒山野岭住着七户人家,在那荒芜人烟的不茅之地有一棵攀枝花树于是人们就叫那里为攀枝花,然而它已不仅是花木的名称也是中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地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4年地质工作者在那里发现了宝藏,为响毛主席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策略,至此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三线建设由此拉开序幕,从1964年开始三线建设实现了国家工业布局的战略大转移,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与三线建设者相伴的是广大建设者及家属的大迁徙,建设期间全国各地抽调大批热血知识青年和数十万工人,干部,解放军官兵,怀着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奉献青春的热情,浩浩荡荡,跋山涉水,来到当时的气侯恶劣,天气热,风沙大,脚踏荒山,头顶烈日,找不到一个可遮风挡雨之处,更谈不上有房子可住‘天是罗帐地是床,澡堂就在金沙江’帐篷搭在山窝窝,三个石头架口锅,天不黑就听见狼叫声的大西南金沙江畔名为渡口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攀枝花,三线建设者们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从零开始,还要克服没电、没路的种种困难,确保先生产后生活的宗旨,当时的生活条件是可想而知。但是精神上是满满的斗志,因为有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缺钱他愿将工资稿费拿出来,没路骑着毛驴也要去攀枝花,在这种精神鼓舞下英雄的队伍高举着红旗开到了攀枝花战天斗地,用血肉身驱将各种机器设备硬顶上山,建起了矿山和高炉,开启了轰鸣的机器,热火朝天地建设场面都成为铭刻在时代里的记忆中,三线建设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赞美英雄,赞美攀枝花~英雄树更赞美那些披荆斩棘、战天斗地、勇往直前的英雄,以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豪情,拓荒者们用几十年艰辛血汗甚至生命建成了群山之中的象牙小城,攀枝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攀枝花开红艳艳,青春年华献三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酸甜苦辣都尝过,心底無私天地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b>何承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年的军代表</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昔日的弄弄平</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时光荏苒,岁月如歌</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线建设是中国西部开发史上一部气山河的史诗,是一曲改天换地慷慨激昂的宏伟交响乐,是祖国强盛履历中的重要篇章,三线建设者们为国家的强盛和社会进步作出臣大奉献和牺牲,将永远被历史铭记。</b></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配曲/三线情</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制作/黑猫</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照片提供/黑猫同学</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