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那座山,拥抱那片海

刘洪涛

<h3> 一家三口,来不及准备,只带了几件衣服,说走就走,来一场心灵旅游!奔向梦魂之地,青海湖……</h3> <h3> 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简称连霍高速,又称连霍高速公路,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编号:G30。</h3><div> 连霍高速是连接江苏连云港市和新疆霍尔果斯市的高速公路,全长4395千米,经过连云港、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三门峡、西安、宝鸡、天水、兰州、乌鲁木齐、伊宁、霍尔果斯等主要城市。</div><div> 连霍高速已于2014年12月31日全线通车,成为国家一带一路计划上的重要交通大动脉,是中国最长的高速公路。</div> <h3>  第一天,迫不急待,飞奔960公里,路上一会晴,一会雨,管它,进入兰州城了</h3> <h3> 晚上8点,下高速。兰州,黄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兰州,简称“兰”,是甘肃省省会,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西北地区第二大城市,是我国华东、华中地区联系西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西北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科研教育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西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h3> <h3>  第二天,看望历尽苍桑的中山大铁桥,凝望。</h3> <h3>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甘肃省兰州市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h3><div>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191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div> <h3>  出兰州到青海,远行风雨共甘苦,青山碧海梦同行。花甲之年看影像,携手重温旧时情。一路上多次看到多人两轮疾驰,我马上有一种冲动,攒钱买一辆。</h3> <h3>猜不出来吧,老家飞雁桥。</h3> <h3>  第二天下午1点,360公里,越来越近,莫名的激动。</h3> <h3>  日月山座落在青海省湟源县西南40公里处,属祁连山脉,文成公主当年就在日月山路过。日月山上建有文成公主塑像和日月亭,现在已经是一个旅游景点,相传,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时曾经过此山。她在峰顶翘首西望,远离家乡的愁思油然而生,不禁取出临行时皇后所赐“日月宝镜”观看,镜中顿时现出长安的迷人景色,公主悲喜交加,不慎失手,把“日月宝镜”摔成两半,正好落在两个小山包上,东边的半块朝西,映著落日的余辉,西边的半块朝东,照着初升的月光,日月山由此得名。 </h3> <h3>  期盼来得这么突然,兼程只为心灵的净土,喧嚣变宁静</h3> <h3>帅哥一枚!</h3> <h3>  来了,快乐的心情来了,天边那一抹摄人心魄的蓝</h3> <h3>越来越近,越来越篮</h3> <h3> 层次美,近处的油菜花,远处的西海蓝,天空高远,急拍</h3> <h3>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位于中国青海省内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内流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青海湖面积4583平方公里,平均深度21米,最大深度32.8米,绕湖一周公路约360公里,环湖途经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都是路况极好的高等级公路,而且车少人希。</h3> <h3>  藏民在各自的牧区,划地收费,每人10元,呵呵</h3> <h3>宿营地,简,陋,贵,呵呵,熙熙攘攘皆为景来</h3> <h3>夜宿黑马河乡,观日落。</h3> <h3> 第三天早6点20,湖边观日出,万物之神一点一点努力着,终于挣脱乌云,纵身一跃,呈然湖面,一片金黄,周边无语,皆屏住呼吸,诧然,静观,凝望,久久不离。</h3> <h3>  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境内。茶卡镇地处109国道、315国道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东距省会西宁298公里,西距州府德令哈200公里,被誉为柴达木东大门,历史上是贾商、游客进疆入藏的必经之地。湖面海拔3100米,东西长15.8公里,南北宽9.2公里,呈椭圆形,总面积105平方公里,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一样大。</h3><div><br></div><div><br></div> <h3>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结晶盐湖。盐粒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但不可直接食用。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初步探明的储量达4亿4千万吨以上。茶卡盐湖资源是固液都存在的石盐盐湖矿床。盐湖卤水矿化度322.4g/L,相对密度1.2178,pH值7.8,卤水的水化学类型为硫酸盐型硫酸镁亚型。茶卡盐湖盐类沉积矿物由石盐、石膏、芒硝、无水芒硝、泻利盐、白钠镁矾和水石盐等组成。石盐矿层出露湖面,盐层厚1.2~9.68m,最厚15m,平均4.9m。古往今来,茶卡盐湖就因盛产“大青盐”而久负盛名。现储盐量达4.48亿吨,氯化钠含量高达95%,据说可供全国人民使用约85年。</h3><div>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需要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早在公元前206~公元25年的西汉时期,当地羌族人就已经知道采盐食用。《汉书·地理志》记载:“金城郡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室、仙海、盐池。”仙海即今青海湖,盐池就是茶卡盐湖。</div><div> 《西宁府新志》上有过这样的记载:“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蒙古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贸易,郡民赖之。”</div><div> 大约从乾隆二十八年(1763)开始,官方就已有组织地对盐湖进行大规模开采,并定有盐律。光绪三十四年(1908),设立了丹噶尔厅盐局,标志着茶卡盐纳入了有序经营管理轨道。</div><div>解放前,马步芳政权在这里设有盐场,每年生产近千吨原盐。</div><div> 解放后,古老的茶卡盐池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经实现了船采、船运、洗涤、加工机械化,生产的原盐、再生盐、洗涤盐、粉洗盐、加碘盐、营养加锌盐等产品畅销全国。茶卡盐厂每年生产的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受到人们普遍欢迎。2003年,企业采用了船采船运工艺,使盐湖的开采工艺又上了一个新台阶。</div><div><br></div><div><br></div> <h3>  盐湖水域宽广,银波粼粼。天空白云悠悠,远处苍山峥嵘,蓝天白云、雪山映入湖中,如诗如画,四周牧草如茵,羊群似珍珠洒落。</h3> <h3>  游客在此既可观赏盐湖风光,又可参观机械化采盐作业,这是一个盐的世界,甚至空气里都有盐味,远处有挖盐船在挖盐;近看这些盐,是像水晶状的晶体;尝一尝,味道与食盐略有不同。湖面上现代化大型采盐船游弋作业。湖畔,小火车来往奔驰,盐砣似雪山般矗立,展示着茶卡盐湖的迷人风光和博大富有。这里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h3> <h3>  成吉思汗盐雕,这件作品恢弘大气,成功塑造了纵横欧亚、驰骋疆场的民族英雄形象。用盐4800吨,是目前最大的盐雕艺术作品。我</h3><div>遐想翩飞在草原,铁蹄飞驰在古战场,大元王朝,屹立东方,辉煌史跡,从盐雕中走来,穿越时空,此时此刻,正向你我走来......</div> <h3>天与地孕育了洁白的盐,给养了万物生灵</h3> <h3> 可爱的藏族小女孩,利用假期帮家里减轻负担,手持住宿纸牌,大声地招呼着,毫无生疏感,满眼纯净。</h3> <h3>契而不舍,我们己经定好住宿点,叹</h3> <h3>  美美地睡了一夜,第四天,吃罢早饭,沿着环湖路,让心与海相连,相通,相互问侯</h3> <h3>途中一个有趣的小巴客栈</h3> <h3>  黑马河到鸟岛这一段被誉为青海湖最美的路段,忽远忽近,无暇看路,只顾看海</h3> <h3>现代的扮饰遮掩不住亘古的美!</h3> <h3>  过了刚察,下了环湖路,上了一条乡道,路不算好,车跑不起来,光顾躲避路上的坑,无暇顾及祁连草原的美</h3> <h3>  路过一个正在修建的寺院,藏区的寺庙很少有收费的,收费的都是年代久远的。</h3> <h3>  牧民沿河而居,河边丰茂的草场,换来牛肥羊壮马欢实</h3> <h3>绿草如茵,牛羊遍地走,印象中的苍凉消逝了</h3> <h3>  羊群如同天上的云,一片一片,点缀在河谷上,煞是好看</h3> <h3>  每个山口的道路顶上都会挂上一些风马旗,装上两排转经筒,在藏区,山是有神灵,有讲究的</h3> <h3>  路过一条不知名的河,河水清冽,河边几群藏民自带烤具,打开车门放响车载音乐,男人忙活着,妇女和儿童自顾自地悠载,逍遥与忙碌,羡慕不己,起身赶往下一站,祁连大草原</h3> <h3>  绿油油的草,铺满了山坡,一丛丛叫不上名字的野花,五颜六色,蜜蜂飞舞,好一缎织锦,披在祁连山上</h3> <h3>  路霸,礼让牛先,一头牛一万元,算算,一家多少头牛,哇</h3> <h3>  大冬树山垭口,海拔4120米,感觉有点心慌,可能是高原反应吧,在山口处买了几个烤红薯,某人爱吃,价格贵得离谱,烤商说,这个山口,因为海拔高,炉火上不来,要想烤熟一个红薯得4、5个小时,管它,想吃,买了就走</h3> <h3>穿过林场,就到祁连县</h3> <h3>萌萌的小牛毫不认生,欢迎我们来到祁连大草原</h3> <h3>风掠过山坡上的松林,柔柔地抚摸着绿绿的河谷</h3> <h3>呵呵,还费尽心思找景,美景自己找我来了。</h3> <h3>篮帐篷,绿地毯</h3> <h3>  下了七拐八折的大山坡,峰回路转,祁连县突兀地出现在车前,背靠祁连山,手牵八宝河,祥云舞动,好一个雄山碧水绣祁连!!!</h3> <h3>  祁连县隶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因地处祁连山中段腹地而得名,北邻古丝绸之路的首要通道甘肃河西走廊,故有青海“北大门”之称。</h3><div> 祁连县面积1.4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41%。辖4乡3镇45个行政村,截止2013年,总人口5万人,有汉、藏、蒙、回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79.2%。境内平均海拔3169米,县城海拔2787米,年平均气温1℃,年降水量约在420毫米之间,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div><div> 祁连是青海省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区。矿产资源多样,号称“中国的乌拉尔”,是全省资源开发的重点县。</div><div> “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祁连境内主要的景点为卓尔山、祁连山草原、八一冰川等,有“天境祁连”、“东方瑞士”等美誉。</div> <h3>  明天赶路,下午5点卓尔山。</h3><h3> 卓尔山属于丹霞地貌,由红色砂岩、砾岩组成。藏语称为"宗穆玛釉玛",意为美丽的红润皇后。卓尔山景区位于青海省祁连县八宝镇,紧靠八宝河与藏区神山阿咪东索(牛心山)隔河相望。站在卓儿山顶视野极度开阔,四周没有任何遮拦,山对面是一山尽览四季景色的牛心山,左右两侧分别是拉洞峡和白杨沟风景区,背面是连绵起伏的祁连山,山脚下滔滔八宝河像一条白色的哈达环绕在县城周边。处处美景,宛如仙境,令人心旷神怡。</h3> <h3>  卓尔山号称东方小瑞士,看景区的宣传照片,7月景色最美了,有点缺憾</h3> <h3>油画般的美景,让人留恋不舍</h3> <h3>都下午5点了,紫外线还这么强烈。</h3> <h3>跑了一整天,回到酒店好好歇歇。</h3> <h3>  第5天一大早,赶往张掖,驾车穿行在八宝河谷中。牛羊悠然在水草间进食,我们也一边走一边欣赏祁连草原的美</h3> <h3>路过一处别具藏民风格的驿站。</h3> <h3>阿柔大寺,距祁连18公里,当地藏民精神寄托所在</h3> <h3>  佛塔是藏传佛教所供奉的三所依圣物之一,梵文音译“苏堵坡”。源于很久以前的天竺贤劫第一佛拘留孙佛涅槃时,用于放置法体。此后,渐成习俗。佛塔要求具有自然成就、无上、加持、得成就等五个性相特点。</h3><div>7世纪,佛塔随着佛教而传入吐蕃。后来藏传佛教各教派的胜上师夫圆寂之后,都依佛教俗例修建灵塔。也有为压制妖魔,祈求地方太平修建不同类型佛塔,从佛教仪轨分类,除了“噶当塔”和极少的异形塔,藏区所有佛塔可归入藏传佛教八大类型塔中,通称“善逝八大佛塔”。藏族佛塔的形状,依地、水、火、风、空等五轮之相而组成。一般由塔座、塔瓶和塔刹三部分构成。</div> <h3>小僧侣们的早课,有老师,在背书</h3> <h3>  阿柔大寺亦称"阿力克大寺”,藏语称“阿柔县喜宏法洲”。位于祁连县治八宝东南21公里处,在今草大坂乡政府所在地贡白加龙。</h3><div>阿柔大寺为阿柔(即阿力克)部落的寺院。据该寺现世阿里活佛嘉措所写《阿柔大寺简志》,阿柔部落原驻牧于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曲什安河流域至玛卿雪山一带,初由阿柔完德扎… 巴旺秋的九子繁衍的九个族份,另有阿柔代芒和阿柔芒拉木可个族份,合计11个小部落,共组成阿柔部落。</div><div>建造原因</div><div> 明万历年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来青海传教,该部落头人华桑加布和桑杰加等人请三世达赖到目己驻牧地,奉献大批布施。三世达赖在这里曾讲经传法,为以后建寺奠定了基础。清顺治年间,五世达赖进京途经青海,阿柔部落头人又迎请五世达赖到部落,请求建寺。后经五世达赖允准,由夏扎大喇嘛和阿柔然坚巴克尊嘉措二人主持,于仲塔地方建成阿柔寺,取法名为“具喜宏法洲”。</div><div> 约在清道光年间,头人却丹时期阿柔部落一部分北迁祁连,于现址重建寺院,但规模较小。本世纪四十年代,在阿柔千户南喀才昂和百户阿多等人支持下, 该寺发展很快,成为祁连县境内最大的格鲁派寺院。1958年前,全寺有大小殿堂5座,共有土房建筑840间,用作经堂和佛堂的巨型牛毛帐篷和蒙古包7顶,全寺有马50匹,牛430头,寺僧多达250人,其中大小活佛15人。1958年后建筑多被拆毁, 1962年一度开放,人寺僧徒23人,新建土房经堂和140多间僧舍,1966年再次关闭,并拆毁了部分建筑。1980年11月20日阿柔大寺又重新批准开放,新建土房经堂1座,客房9间,茶房 3间,僧舍50余间,蒙古包佛堂1个,现有寺僧24人。该寺的大型活动有正月祈愿法会、四月的守斋戒会、六月的供养会和住夏活动、十月的甘丹五供节以及显宗学院的四季学经期会和修供大威德金刚、马首金刚的仪轨等。</div> <h3>寺庙大殿内禁止拍照</h3> <h3>转经筒,我们一家三口拔动经筒,希望幸福相伴</h3> <h3>进到寺庙,肃净的气氛充斥着里里外外</h3> <h3> 风马旗是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我们现代藏族同胞许许多多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和藏族同胞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藏民族的遗俗。</h3><div>这些方形、角形、条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门首、绳索、族幢、树枝上,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了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 成串成串拉挂在亭子和松树间的彩旗,印满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语、经文、佛像、吉祥物图形。它们就是风靡藏区的“风马旗”。</div><div>藏区各山河路口寺庙民舍等处都可见到印有经文图案成串系于绳索之上的小旗,这一面面小旗在藏语中称为“隆达”,也有人称之为“祭马”、“禄马”、“经幡”、“祈愿幡”,不过,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风马旗”,因为“隆”在藏语中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藏民族认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大江莽原的守护神是天上的赞神和地上的年神,他们经常骑着风马在雪山、森林、草原、峡谷中巡视,保护雪域部落的安宁祥和,抵御魔怪和邪恶的入侵。</div><div> 风马旗又称为呢嘛旗、祈祷幡等,或音译为隆达、龙达,是指在藏传佛教地区的祈祷石或寺院顶上、敖包顶上经常竖立著以各色布条写上八字真言,六字真言等经咒,捆扎成串,用木棍竖立起来的旗子。 因布条上画有风马一只,寓意把祷文藉风马传播各处,故得名“风马旗”。</div> <h3> 峨堡镇也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古镇、“元时筑,今遗亘尚存”的古堡城,位于青海省门源县,是从西宁通往张掖的关口,227国道与S304的交汇点,也是《中国国家地理》评选的“中国最美丽的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的所在地。</h3><h3>峨堡是指草原上牧民用石头堆起高高石堆。牧民对峨堡十分崇拜,凡是经过峨堡的牧民,都要围着峨堡转上几圈,再取来几块石头堆在峨堡上,于是峨堡越堆越高。事实上,峨堡是茫茫草原上重要的方向标,有了峨堡的指引,即使是在风沙弥漫的天气里,也不会迷失方向。而每年7月13-15日,牧民们都会祭祀峨堡。</h3><div> 经过小镇时,一座仿古建筑上的"丝路古道"几个字,仿佛时时提示人们,过去这里经曾有过茶马古市的辉煌。<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张掖丹霞地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2005年11月在中国地理杂志社与全国34家大型媒体联合举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2009年被极具权威和导向性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图说天下》编委会评为“奇险灵秀美如画中国最美的6处奇异地貌”之一,2011年又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2011年11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张掖国家地质公园”。</h3> <h3>  张艺谋电影《三枪》拍摄场景地,没看过电影,却有幸涉足现场</h3> <h3>张掖,甘肃省省辖市。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素有“桑麻之地”、鱼米之乡之美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工业有煤炭、机械、纺织、酿造等10余个部门。土特产品有元葱、苹果梨、乌江米、红枣、发菜、丝路春酒等。</h3><div>张掖市面积40874平方千米,人口131万。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六个县区。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0.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3.3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8%。有汉、回、藏、裕固等38个民族,其中裕固族是中国唯一集中居住在张掖的一个少数民族。</div><div>张掖市是国家1986年颁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全境,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美誉。张掖拥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以及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的张掖国家地质公园。</div><div>张掖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古人有诗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市内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来寺、马蹄寺、镇远楼、山西会馆、民勤会馆、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div><div>2016年11月,张掖市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div><div><br></div> <h3>五花肉,哈哈,大快朵颐</h3> <h3> 如诗似画的丹霞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地说,它是漫长历史时期地壳运动的产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丹霞地质构造是岩石堆积形成的,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印迹,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示奇,它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风景区,集广东丹霞山的雄、险、奇、幽、美于一身,揽新疆五彩城的色彩斑斓为一体。</h3><div> 雄,即雄伟。它的山峰由悬崖峭壁构成,许多崖壁高达几百米,拔起于平川或河岸之上,危崖劲露,光滑削齐,气势磅礴,苍劲雄浑,可谓“霞山拟岱宗,锦石梁父耳”,“仰觉日月低,俯睇宇宙小”,“巍峨独标峙,登之心旷然”,雄伟而富有力度,就是小尺度的石峰,也似有擎天之力,充满阳刚之美。<br></div><div> 险,即险峻。“无限风光在险峰”,唯险峻能激发人们的向上、探讨精神,故智勇者登之。以赤壁丹崖为其地貌特征,大多山坡直立或呈反坡,令人望而生畏,近而发怵,大部分悬崖无法攀登。古人有“栈道依松划,危楼叠石连”,“绝壁当千仞,危崖一线开”,“飞鸟回翔不敢度”等诗句,形容祁连山丹霞的险峻之美亦不为过。<br></div><div> 奇,即奇特。纵目丹霞地貌群,怪石如林,变化万千,似物似景,堡状、锥状、塔状,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组合有序,如“万古今城”,似千年石堡,真可谓“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尤其晨雾之中或云海之上,仿佛海市蜃楼,又如仙山琼阁,观之令人赞叹不已,让你觉得它们是雕塑大师的艺术杰作,但却无一不是出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br></div><div> 幽,即幽静。游览总长3公里的芦苇沟,只见赤壁千仞,峰回路转,一步一景,人移景变,别有一番情趣。环望四周,雄奇诡险,千怪万状,险象环生,怪石嶙峋,幽洞通天。石径两旁山峰耸峙,高山之巅石堡盘踞,犹如神秘的古堡给世人演绎传奇的神话故事,让人禁不住展开漫无边际的遐想与思古之情,“念天地之悠悠”,怀古今之万事,那烟岚雾霭之下,群峰深壑之间,人迹罕至之处,不知隐藏着多少未解之谜,撩拨着人们寻幽探秘的遐想。<br></div><div> 美,即形态之美,结构之美,色彩之美,意境之美,变幻之美。丹霞之美是一种无需雕饰的自然美。丹霞地貌表现为峰林结构,其山石高下参差、疏密相生,群峰林立,组合有序,富有韵律感和层次感。它的山崖,远看似染红霞,近看则色彩斑斓,许多悬崖峭壁,像刀削斧辟,直指蓝天,景色相当奇丽。赤壁丹崖上受流水作用或有机质沉淀,被染成片片黛青色、暗褐色、丹红色,七彩斑斓,在蓝天、白云衬映之下,和谐中产生对比,构成一幅幅多彩的画面。山峰随着时间、天气的变化,色彩景色也在不断变换,层次分明,早上可以看到日出的奇观,晚上可以看到绚丽的晚霞和恬静的夜色,雨天极目远眺,使人胸怀开阔,万虑顿消。一日之中,一年四季,无论晴雨早晚,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色<br></div> <h3>赶往门源,绕不开的祁连草原</h3> <h3>赶往门源又过峨堡古镇</h3><div>家国古道,岁月斑驳</div><div>一头连着大海</div><div>一头挑着黄沙</div><div>风吹动的经幡</div><div>清清的河水</div><div>厚厚的草甸</div><div>随手放牧的牛羊</div><div>好画一幅幅!</div> <h3>千篇一样的景,看不够</h3> <h3>  下午6点,到了门源,油菜花期已过,略略有点失望。不:过还好,看到了青稞。</h3> <h3>县城牌坊</h3><h3> 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属海北藏族自治州管辖,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东部,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省相邻。距省会西宁150公里,距海北州州府驻地海晏县250公里,总面积6896平方公里。</h3> <h3> 第6天,今天要赶到天水市落脚,700公里,雨中兼程。不一样的祁连山,下雨都这么美,云雾半遮半掩了山,本来就好看的祁连山,越发诱人了,一个字爽,停车驻足,沐雨栉风,三个字,爽透啦!</h3> <h3>  翻越祁连山,近60公里山路,雨中行,小心翼翼</h3> <h3>  雨越来越大,路上的车越来越少,寂静雨山空,祁连雾中秀</h3> <h3> 雨中的盘山路,从高处望去,犹如一条哈达,呈现在眼前</h3> <h3>  黑河,居延海的主要水源。甘肃省最大的内陆河。曾名合黎水、羌谷水、鲜水、覆表水、副投水、张掖水、甘州河。源于祁连山脉之走廊南山,东南流经走廊南山与讨赖山之间,沿途接纳许多源于冰川脚下的小支流。至青海省祁连县黄藏寺,汇东南来的八宝河 (又名俄博河)后,折向北流入甘肃省境,切穿走廊南山,出鹰落峡,入河西走廊。再东北流至张掖市北,山丹河由东南来会。再转向西北。经临泽县,有梨园河由南岸注人。再西北过高台,出正义峡,过合黎山,经金塔县东,入内蒙古额济纳旗。</h3> <h3>黑河水库,塞外桂林,</h3> <h3>工业、生活水源地,并建有水电站。</h3> <h3>路过岗什卡雪峰,雨天,末能如愿。岗什卡雪峰面积约450平方公里,又称冷龙岭,是祁连山主峰之一,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间,山峰西北—东南走向,在青海境内延伸280余公里,宽30—50公里,目前对国外尚未开放。盛夏的岗什卡雪峰寒气逼人,在海拔4500米以上多有现代冰川,冰川总面积为81平方公里。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漫天时,山顶晶莹瑰丽,熠熠闪光,雪线以下却是广阔的草原和油菜花海。海拔高差、复杂地貌,冰川与温泉、湖泊与长河神奇地结合,构成了它内涵深邃丰厚的神韵和峻拔飘逸的气质。</h3> <h3>  回民村落,背靠祁连,面朝黑河,幸福人家。</h3> <h3>  去天水的半路上,这种藏区寺院与穆斯林教堂相互映像,并不少见</h3> <h3>进入宁夏,由佛塔刀马旗风格变换成穆斯林风格了</h3> <h3>  下高速了,过路费比藏区多多了,草原跑一天15元,这跑了半天一百多,路好没景死费钱</h3> <h3>晚上在天水休整,还是牛肉拉面,倒胃口</h3> <h3>  第7天早,在路边小摊吃完早饭饼子夹鸡蛋,豆浆,上路,30多公里到达景区,天公作美,小雨</h3> <h3> 天水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石窟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之状,故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麦积山石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h3> 麦积山石窟窟龛凿于高20-80米、宽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存有窟龛194个,其中东崖54窟,西崖140窟,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最大的造像东崖大佛高15.8米,壁画1000余平方米。</h3> <h3>  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h3> <h3>  不到10秒钟,饭店胖老板报完上面所有名堂,佩服不已,冲着老板这业务能力,不走啦</h3> <h3>  下午2点开赴西安,秦岭景色优美,漫山全是绿油油的松树、柏树及不知名的灌木丛,还有一点,隧道超多,出了一个隧道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一头扎进下一个隧道,晚上住西安。</h3><h3><br></h3> <h3>  第8天,早陪孩子逛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下午回家,一路下来小卡非常给力,卖力地跑,还不怎么费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