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年六月底,有幸和小伙伴们启程前往重庆,在这座充满了历史气息的山城逗留五天,体会重庆独有的山城文化,顺便品一品重庆美食。没想到,五天下来,因果颠倒,主题曲变成了吃遍重庆,至于游山玩水、到此一游神马的都成为了配菜小蝶。</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重庆小面</b></h3><h3> 刚下飞机,朋友就带我们到了一家渝信川菜馆,说起渝信川菜,在全国都有连锁,上海也不乏数家,不过这里毕竟是渝信川菜的发祥地,味道自然比上海更地道更带劲儿,瞧,这碗大份的重庆小面就很夺人眼球,劲道十足的面条配上肉酱与豌豆杂酱,无论色香味都很勾人食欲,当然如果是重庆本地人,一定还会加入更多的辣子。</h3> <h3> 说起重庆小面,应该是重庆美食的一个典型代表,小面小面,并不是量特别小的面,小面同样可以量很大,不过佐料才是小面的灵魂,一碗小面全靠酱料提味儿,这碗面里的豌豆杂酱,辣子、青菜等等都是重庆小面的经典佐料,很多地道的重庆人的早饭通常就是二两小面加些酱料,因此小面亲民,小面接地气,来到重庆,不尝尝这样一碗外表平淡却风味十足的小面那可真是枉来山城了。</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串串香</b></h3><h3> 说起重庆的串串,很容易让我联想起在上海风靡一时的麻辣烫,都是一串一串的卖,麻辣烫应该就是重庆串串传到他乡的简化版本吧,不过看到重庆串串的店面,我还是吃了一惊,已经晚上十点多了,竟然还是人头攒动,几乎找不到空位,而且杨家坪步行街周围的串串店一家接一家,几乎家家是这样,不得不感叹重庆的美食文化在百姓心中扎根之深。</h3> <h3> 这里的串串不是按串卖,而是论斤卖,一斤竹签六十元,对于第一次来重庆的我也是感觉奇葩的很。</h3> <h3> 每个人除了碗筷都会给你一瓶香油,串串下锅烫熟后就沾着香油吃,麻辣味儿和油香味儿瞬间会在唇齿间荡漾,那感觉,的确是上海的麻辣烫仰望之所不及的。</h3> <h3> 这里的串串各种肉类都有,内脏不少,素菜为辅,河鲜也会有,不过海鲜就别强求啦,毕竟重庆是内陆城市,分门别类,五花八样,在选串串时真是乱花欲溅迷人眼,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里的鸭血,一大盆不说,颜色还尤为鲜红,入口更是软糯顺滑,连我这个平时不爱吃鸡鸭血的人都赞叹口感爆棚。</h3> <h3></h3> <h3> 饭饱酒足,麻辣全无,在重庆小住了几天,明显感觉自己对辣味的阈值提升了很多,以至于之后回到上海菜里面没有点辣味都有点不习惯了。</h3><h3> 一顿串串下来,既有吃火锅那种大伙聚在一起的热情洋溢,又有麻辣烫选菜时指哪儿打哪儿的简单随性,那一根根吃剩下的竹签子还不时让人感受到老重庆的烟火味儿,“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老重庆味儿也就通过这一顿串串飞入了我们的心坎儿里。</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火锅</b></h3><h3> 如果说中国的火锅哪里最出名,十个人中应该有九个会提到重庆火锅。我在去年去成都时,对成都的火锅印象深刻,赞赏有加,不过在听朋友说成都人也经常在周末坐动车到重庆来吃火锅时,我还是被惊愕到了,真是“山外有山,锅外有锅”啊。</h3><h3> 据说重庆的火锅最早就起源于码头工人的一种饮食方式,当时由于物资匮乏,炊具简陋,码头工人们就在码头边简单的用炉子把水烧开,涮着动物内脏等烫熟后食用,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为了今天的火锅文化。因此,直到今日,重庆火锅火锅中最纯粹的,也是食客们最爱点的东西依然是动物内脏,尤以毛肚为代表,重庆火锅店里的毛肚还分好多种,在重庆吃火锅不点毛肚,那还真没吃到重庆火锅的精华。</h3> <h3> 坊间有很多吃火锅的方法,什么烫肉和内脏要“七上八下”,吃火锅前要先舀一碗汤底品尝等等,诸如此类所谓正宗的川渝火锅吃法,在我看来,在享受美食的时候,根本不必拘泥于种种方法,大快朵颐,自己吃的爽就好,至于头道汤头的鲜美,肉感的老与嫩,每个人对此的定义都不相同,恰如其分,在品尝中探究一二即可。</h3> <h3></h3> <h3> 沿袭着先人们的饮食习惯与方法,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在不断传承和发扬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美食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也是我们中华文明中或不可缺的一环,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老百姓来说,吃始终是头等大事,因此,人生短暂,每到一处,走街串巷享用当地美食,在吃的同时品味当地文化,真不失为旅行的一大意义。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后面不妨再加一句:行万里路,品万种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