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清流过眼明

惜存*

<h3> 一位友人(撰文)</h3> <h3><br /></h3><h3> 我是在省文学院的一个文学讲座上认识燕琳的,她的导师朱以撒先生正在讲台上讲述书法专业对文学创作的引导。便觉得他一定是想把他的学生都培养成书法、文学兼能的人才。</h3><h3><br /></h3><h3> 后来在《中国书法报》、《书法报》上陆续读到燕琳的不少文章,文笔清新委婉,心思敏感细密,往往所见所感,有所心动便援笔成文。燕琳喜爱外出旅游,尤其是江南景色,往往能勾起一连串想象和联想。坊间深巷,酒肆茶楼,廊桥村落,塔寺梵音,里边洋溢出的黄昏色调和旧日气息,都会使她驻足不前。对于古典之美的喜爱,总是会在笔墨上流露出来,有时读她的散文,从这些简明的标题里:《徐徐》、《如云漫起》、《渐渐明媚》、《老巷时光》、《月白时分》、《寂静中的轻盈》,都可以品味到里边的怀旧气味。</h3><h3><br /></h3> <h3>  &nbsp;</h3><h3> 燕琳每天都会在案头写上几个小时。她认为书写是能使人快乐的,同时循古典文人之路,用手书写,也是对已经逝去的古典文人情怀的一种礼拜。她选择江南人赵孟頫的行书来效仿,喜爱其清秀雅致的文人风韵,写得简洁清净。有人认为学习赵体日后不宜出新,燕琳则认为太长久的问题此时不须考虑,这样会使自己更专一的学习,追寻范本而不见异思迁,尤其是书法文献这么多,如果自己没有一个审美立场,游移于诸碑帖之间,反而无从深入。这也使她很重视实在的功夫,逐渐递进上升。</h3><h3><br /></h3> <h3>  &nbsp;</h3><h3> 相对于燕琳创作长篇巨幅,她的小品更见精彩,有时是自己想到的一段文字,我手写我心,也就特别协调。有时是读古人书时忽见佳句欣喜不已,就乘兴抄录,如老梅新花别有韵味。但她的临摹时间总是比创作时间花得多,觉得汲取古人的营养是其首要,在这点上是不能取巧的,那种不得古人什一就任意发挥以为个性,她一直觉得是一种危险。燕琳的思考助益了她的学习,她觉得思考是如此重要,可以借助前贤的成功经验,从共性中寻找最可靠的学习方式,从个性中获得独到的表现手法,为己所用。许多日子过去了,大学书法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在自觉地磨练中,文、书俱长,笔调越发充实了。</h3><h3> </h3> <h3>  &nbsp;</h3><h3> 最近我读到她发表的一篇散文《有风拂过》,让我想起了她清秀的文风、书风,如同她清秀的身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