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海南西联农场——住房篇

一条龙

<h3>我曾于2007年回到上山下乡时去的海南岛西联农场,看到焕然一新的场部,感叹农场的巨大的变化。</h3> <h3>也回到了当年分配去的连队——东方红队。看到1971年自己曾参与盖的砖瓦房已经破落了,一阵伤感涌上心头。</h3> <h3>想当年,要改善居住条件,得自力更生盖房子。这栋房子地基用的石头,是我和一个退伍兵到荒山野岭,风餐露宿,拼命几个月炸回来的。那时我才19岁,采石的艰难困苦仍历历在目。</h3> <h3>这就是我们刚到连队时住的茅草屋,整整住了近三年才搬到瓦房屋。</h3> <h3>连队条件差,农场的领导机关所在地也好不了多少,这是70年代西联农场场部的景象。</h3> <h3>改革开放,农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年前农场已开始城镇化建设。现在情况如何了呢?2017年8月初,我又回到了西联农场参加一个聚会活动。“海垦橡胶”的一位科长开车陪我到红旗、东风、东方红等分场去看看。</h3> <h3>我回到了东方红队,这是进连队的那个斜坡。</h3> <h3>这是送我回连队的轿车。</h3> <h3>由于已实现集中居住城镇化,这里已经废弃,房屋开始倒塌了。</h3> <h3>知青原来的住房早已人去房空。</h3> <h3>四周静悄悄,房屋的横梁不少已断了,杂草丛生。</h3> <h3>现场的录音我没有作任何处理,就是这样的静。</h3> <h3>这是当年我们赖以生存的连队食堂,一日三餐,开会学习,娱乐活动都在这里。因早期翻修过,保存较好。</h3> <h3>东方红队现在只剩几户老人还住在那里,都是本地人。他们是为方便养鸡种菜才暂时不搬迁的。</h3> <h3>原来的东方红分场部现在作为集中居住的地方,盖了新的住房,都是两层的。</h3> <h3>不到4万元人民币的一个套间,国家和职工各出一半。</h3> <h3>最得意的是自己可以加建,结果,每一户的住房都很大,宽敞。</h3> <h3>看这张照片,已贴瓷片的(有部分被铲掉了)是统一建的,后面水泥批荡的是自己加建的,大好多哦。</h3> <h3>我带你走进去看看内部的情形如何。客厅里主人在喝茶聊天。征的同意,我进去拍照。为保护主人的隐私,照片中的人都没有拍正面的,见谅。客厅旁是两间房间,咦,怎样上楼呢?</h3> <h3>从客厅往里走则是自己加建的宽敞的空间。与女主人聊天,她正在给孙子調奶粉喝。</h3> <h3>哦!上二楼的楼梯在这里。</h3> <h3>女主人说他们已普遍烧煤气了,各种电器也很普及。这是厨房的灶台。原来放的就是这样,我可没有重新摆过哦。</h3> <h3>再往里去还有自己加建的空间,你自己看做什么用的。</h3> <h3>从上面的外观照片可以看到,家家户户基本是这样的结构。只是加建部分没有统一要求,整体外观差了些。但从生活上来说很方便了。</h3> <h3>已经废弃的"娱乐室"和小汽车。</h3> <h3>下面的是原洛南分场保卫队居民区的情况,这里以一层建筑为主。同样,加建的空间很大。</h3> <h3>这里有很多淘汰的橡胶树和其他树木,木柴易得。</h3> <h3>客厅里电视、音响、电冰箱等家电是标配了。空调器也很普遍。</h3> <h3>加建的空间。</h3> <h3>这家的厨房还保留习惯。</h3> <h3>居民区还在盖新房。</h3> <h3>而且直接盖两层楼房了。</h3> <h3>和老工人聊天,看得出其精神面貌。党政领导给我介绍的情况,现在农场里勤奋工作的人月收入有一万元人民币呢,是的,月收入高的达万元,计件的。而学校、医院等全归儋州市管,即公办了,教师的月工资为六千元至八千元。</h3> <h3>至于农场场部所在地,早就建设成城镇化了。</h3> <h3>这里已划归儋州市的一个区(旧时叫那大镇),交通方便,设施齐全。</h3> <h3>分成若干个小区管理,绿树成荫,环境优美。</h3> <h3>看到农场的老工人、职工住在新房里,安居乐业,很是欣慰。我们当年那样艰苦的情景看不到了。</h3> <h3>回想我们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里,留在了这里,到现在心里依然牵挂着这片热土,感慨万千!</h3><h3>一条龙制作2017年9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