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

李云翔

<p>  时间过得快,转眼又到了九月。</p><p> 从时令上看,这应该是秋天了。王勃就说过:“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他说的“九月”,大概是按照农历数的,公历是在十月。但新疆纬度高,春夏来得慢而秋冬来得早,公历九月已经提前进入“三秋”之中了。</p><p> 再有几日,就是秋分,太阳又要跑到南半球去,而且一去就是半年。拉远的距离耗散了阳光中的温暖煦热,清凉、阴冷、寒冽便接踵而至乘虚而入了。譬如人们,远离了阳光乐观的心态,自然便有愁苦郁闷的情绪涌入心间。</p><p> 一场小雨一下,天气骤然凉了下来。在室内稍稍久坐,便感觉寒意袭人,似乎要渐渐侵入肌肤,让人有微微颤栗之感了。</p><p> 宋玉说:“秋之为气也。”倘若秋天真是一股气流,那定是冷气无疑。秋天过处,白露凝霜,枝残叶败,蝉虫噤声,万物凋零,一派繁华落尽、原野萧条、生机不再、苍凉凄清的景象。正如宋玉所伤感的“悲哉!……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p><p> 饱受秋寒折磨,最为悲催的大概要数杜甫了。当年他在成都居住期间,刚到八月就已经秋风怒号了,他那间破茅草屋几乎被大风吹翻。秋风过后,秋雨又至,以至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冻得他老人家整夜睡不着觉,实在让人同情。但杜甫向来宅心仁厚、忧国忧民。即便自己生存境况如此窘迫,他仍然期望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自己就是冻死在破屋里也心满意足了。“诗圣”这种仁爱、宽厚之心着实令人敬佩。与其相比,当下那些依靠不法手段获取房产无数的“房姐”“房叔”“房爷”们真应该感到汗颜!真希望他们能像落叶一般被正义之风扫荡干净!</p><p> 当然,也有人不觉得秋天凄凉。比如刘禹锡就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他眼中,古往今来令人悲苦不已的秋天远远胜过天暖花开、草木葱茏、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春天,甚至能引发出他才华无限、高抵云霄的创作激情。</p><p> 刘禹锡确实写得一手好诗,曾被白居易推崇为“诗豪”。“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等名篇佳句都出自他的笔下,流传千古,广受传唱。</p><p>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看来,会写诗、有学问的好处不只是增加才气、修炼风度、提升境界这么简单,还能抵御寒凉、抗拒冷冽,足以胜得过几件狐裘锦衾。</p><p> 虽然刘禹锡诗里说“秋日胜春朝”, 但未必是他的真实想法。不落陈窠、与众不同、正话反说、反其意而用之,向来是文学创作的决窍和作家们惯用的技巧。他之所以这样写,也可能就是为了吸引读者、令人惊奇。实际上,他也曾写过“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这样悲秋伤感的诗句。</p><p> 与刘禹锡不同的是,有人觉得秋天凉就实话实说了,毫不掩饰。比如辛弃疾,就说过“天凉了,秋天到了。”大白话,让人一听就明白。</p><p> 当然,这不是辛弃疾的原话。他的原话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p><p> 年少的时候,身体好、精神足、火气旺,感觉不到冷,或者冷也不说冷,不愁也说愁。到了中年,经历过沧桑,品尝过甘苦,体验过艰辛,遭遇过逆顺,经受过磨砺,攒了一大堆的心事、感触和忧愁,反而什么都不说了,就以一句“天凉好个秋”打发了。</p><p> 与辛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还是那些雨,人也还是那个人,但听到雨声时的心境早已不同当年。从少年时的纵情取乐、灯红酒绿,到壮年时的孤独飘零、悲凉萧索,再到中年后的心如止水、波澜不起,经历了江山易主的家国悲愤和铜驼荆棘的沧桑变故,终于不再将雨声与悲欢离合关联起来,任由它雨下不停、雨声不息而木然无动于衷了。这或许是臣服命运后的无可奈何;或许是看透世事后的轻松洒脱;或许是进入超脱沉静后的大彻大悟;亦或许,只是像稼轩那样识尽愁味后的“欲说还休”。</p><p> 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心沉意远。</p><p> 四季的变化多姿多彩,人生的内容无比丰富。二者的共同之处,就是都以时间来计量和测算,都能带走时间也都能被时间带走。人生的演进,从来都不只是年龄的日日增长和阅历的简单累加,而是心智的磨炼和思想的升华。就好像那一粒粒的粮食,经过时间的蒸馏、发酵与酝酿,变成了或劲烈、或绵柔,或浓郁、或淡雅,或醇香、或苦涩的美酒,丝毫没有了粮食当初的形态和滋味,却回味无穷,醉人醉心。倘若以人生对比四季,中年时期应该对应秋季吧。这个季节,所有的付出都将会有回报,所有的汗水也都将凝结成果实,可以享受收获的喜悦了。在经历过春的萌动、夏的狂热和一次次的风雨洗礼,应该修炼出秋高气爽般的超然心境吧——达观世事,看淡得失,清静内心,平和性情,胸有诗书而又能够把描绘秋天的所有语言简化成一句“天凉好个秋”。</p><p> 正如,朋友在微信上发的一段话——</p><p> “一个人年轻时,可以鲜衣怒马,可以狂傲不羁,但一旦到了岁华之秋,经历了人生种种,便可以低敛到不动声色,清少纳言,甘心做一个低眉的人,素然,简静。</p><p> 心如秋一般,收起了葱茏,不再热络。来,不拒绝;走,不挽留。因为知道,一颗随缘的心最美,一个随缘的灵魂最自由。无须苛求什么,因为明白一切都是暂时,惟内心恒久,有多萧瑟就有多繁盛,有多安静就有多热闹,有多枯萎就有多丰盈。心有万千气象,如秋日天空的无极高远。</p><p> 百转千回后,心底有了静气,逐渐退出名利场,学会在生命的规律中去发现寂然的欢喜,学会鞠躬垄亩去呵护那些微小孱弱的生命。</p><p> 风雨可洗面,草木能静心。”</p><p> 最后,提醒朋友们——天凉好个秋,记得穿秋裤! </p><p> (2014.09.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