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拉萨街头---欢乐西藏行(十二)

千山暮云

<h3></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住进布达拉宫,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流浪在拉萨街头,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25日早上我们从林廊东路出发,经过布达拉宫前往拉萨西郊的罗布林卡;下午由西郊返回,然后在江苏路拐入鲁固巷、走入八廊街。这一天除了游览罗布林卡、瞻仰大昭寺外,我们就是行走在拉萨街头---或乘车、或步行。</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如今行走在拉萨街头,在大多地方、尤其是城西,我们所见到的是与其它现代化城市一样的楼房林立、一样的灯红酒绿、一样的拥堵嘈杂。可以看出千年古城正在飞速奔向现代化,保留着藏族传统的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廊街、林廊路之内的拉萨古城区也在悄然变化中。</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拉萨城是随着吐蕃王朝的强盛和高原的统一而逐渐建成的。约六世纪末七世纪初,崛起于山南—带的雅隆部落,势力扩张到拉萨北部,在囊日伦赞统治时占领了拉萨地区。随后其子松赞干布继位后将根据地从山南移到拉萨,约633年松赞干布以拉萨为都城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帝国。迁都前的拉萨是一片沼泽荒芜,松赞干布迁都以后,造宫堡、修河道、建寺院,奠定了拉萨城市雏形。整个拉萨城是以大昭寺为中心建造的, 环大昭寺内中心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意为内圈,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中圈;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外圈。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也是千年来拉萨古城的基本规模,所以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之说。</h3> <h3></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昭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是为供奉赤尊公主从尼泊尔带来的佛祖八岁等身像而建。大昭寺位置当时是一片沼泽,藏民们用山羊驼土填湖修建佛殿.所以佛殿最初名为“惹萨”---藏语中“惹"为“山羊”、“萨”为“土”,这座城市的名称”拉萨“也由此衍变而来。大昭寺是西藏现存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经历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占地2.5万余平方米的规模。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藏民们都以能拜见这尊佛像为高荣耀、为人生的一项必修功德---藏民不远千里磕长头来拉萨的最终目的不是参拜布达拉宫,而是大昭寺、是大昭寺里的这尊佛祖像。</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昭寺正门外</div><h3></h3> <h3></h3> <h3></h3>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坐东面西。 主殿三层,殿顶覆盖着西藏独具一格的金顶,阳光下浮光耀金。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各种木雕、壁画精美绝伦,宝玉、玛瑙、绿松石、金银器等奇珍异宝琳琅满目。 </p><p class="ql-block"> 大门进去后是一个天井式院落,与大门正对的东面是大昭寺最早的建筑---中心佛殿,佛殿共有三层,一层主供就是佛祖等身像。我们是下午去的,进去的大多是游客而非朝拜者,所以大门不开,需从侧院进入。进入后迎面看到的四层的主殿。正是旅游旺季,大昭寺内游人熙熙攘攘,没来得及转完“囊廓”,就随着人流进入了佛殿内。大殿内因空间有限而游客太多,只觉得人头攒动、摩肩擦踵。整个大殿只有一进一出两个门,幽深的殿内光线昏暗,犹如在洞窟中一般,佛前酥油灯燃烧的氤氲中释放出藏区特有的味道。殿堂佛龛一个接一个,让人眼花缭乱,我随着人流缓缓往前移动,只要是门开着的佛殿都一一进去瞻仰,看过的不少,可是过于仓促,留下印象的不多。现在回想起来,释迦牟尼等身像、千手观音、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像以及双面佛像是仅有留下印象的。</p>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门内</div><h3></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历代达赖喇嘛宝座</div><h3></h3> <h3></h3> <h3></h3> <h3></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另一门</div><h3></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被磕头者磨得光滑可鉴的主殿入口</div><h3></h3> <h3></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殿内斗胆偷拍的唯一一张照片:佛龛中的珍宝</div><h3></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主殿金顶</div><h3></h3> <h3></h3> <h3></h3> <h3></h3>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门前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是有名的唐蕃会盟碑。可惜当时经过时我只注意大昭寺正门了,也留意到身后有玻璃罩着的石碑,但却没有回身,就错过了这块几乎与大昭寺、与拉萨城一样久远的石碑。</p><p class="ql-block"> 大昭寺不仅在拉萨城的创建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藏域的统一、藏民族宗教文化的构成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只是这些我都还是初步了解,不敢饶舌。但“不到大昭寺,白来拉萨城”,信然。</p> <h3></h3> <h3></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位摆拍的美女😊😄😄</div><h3></h3> <h3></h3> <h3></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廊街</p><p class="ql-block"> 八廊最初不是街,更不是有八个拐角处的八角街。八廊、林廊是藏民们朝佛转经的路线,约略相当于如今城市的二环、三环,不过意义绝不相同。现代城市的环线是本于交通而建,而拉萨的“廊”则完全出于宗教信仰。</p> <h3></h3> <h3></h3> <h3></h3> <h3></h3>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初建时的拉萨少有房屋,更没有宫殿,许多人住在帐篷之中。修建大昭寺同时,在四周修建了四座宫殿,松赞干布与嫔妃臣民移居此处,四座宫殿即为八廓街最早的建筑。大昭寺建成后,引来了众多朝圣者朝拜,日久逐渐踏出环绕大昭寺的一条小径,为最初的八廓街。寺院周围陆续修建了18座家族式建筑,为远道朝圣的信徒或商人提供住宿地。15世纪后,大昭寺成为佛教传播的中心,其周围相继出现僧人宿舍、宗教学校、小寺庙建筑,众多信佛者迁居大昭寺周围生活,街上逐渐出现了大量民居、店铺、旅馆、手工作坊等设施。</p><p class="ql-block"> 随大昭寺宗教地位的加深,藏传佛教认为,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绕行为“转经”,表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像的朝拜,八廓街成为拉萨“囊廓”“八廓”“林廓”三大转经道之一。后又出现了来自蒙古、汉地、克什米尔、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地区和国家的众多商贩、香客、游民,发展成为集宗教街、观光街、民俗街、文化街、商业街和购物街于一身的街区。</p>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p class="ql-block">  八廊街不仅是拉萨历史的见证,也是一部活着的藏族宗教史、民俗史,在这里蕴藏着许多藏族故事和传说,比如有关仓央嘉措的黄房子“玛吉阿米”。虽然有人考证说这座玛吉阿米与仓央活佛无关、虽然在正宗的贵族谱系中就没有仓央活佛的位置,但是却挡不住藏民对这位活佛的热爱和喜欢。仓央佛传说只是八廊街神话之一,并非全部,何况这里还有更多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所以一位在拉萨生活过多年的甘肃人在他有关八廊街的书中写到:</p><p class="ql-block"> “ 十余年来,无论我路过还是居住在拉萨,八廊街永远带给我生机,我永远会在纵横交错的弄巷中迷路,永远会遇到迷一样的光线,一切就像第一天来这里般新奇。我热爱它,仿佛它是世界的镜像。”</p><p class="ql-block"> 对于八廊街,我们只是匆匆的游客,远远说不上对它的了解。</p> <h3></h3> <h3></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那东方的山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升起皎洁月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玛吉阿米的面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时时浮现我心上</p><p class="ql-block"><br></p>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住藏大臣衙门</h3><h3> 八廓街北街有一座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驻藏大臣特指中国清代中央政府定制式派驻西藏并参与西藏和清朝交流的驻扎大臣,早期称“钦差驻藏办事大臣”,简称西藏办事大臣,后提高职权而全称为“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对外也是外交长官。它代表清朝廷与达赖喇嘛一起管理西藏政务。雍正六年(1728)始置,至宣统三年(1911)改任西藏办事长官,历一百八十三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驻藏大臣节制的区域还有三个小王国不丹、锡金、拉达克。如今锡金、拉达克已被印度吞并,不丹也几乎是其傀儡,然而它仍贪心不足。</h3><h3> 历史上在拉萨多处设立过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现在的驻藏大臣衙门陈列馆所在的藏式传统大院名为“冲赛康扎康”,是三层藏式楼房院落,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朝政府曾在这里成立首座驻藏大臣衙门,供驻藏大臣办公和居住。1750年,时任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在冲赛康衙门成功诱杀了勾结准格尔部、意图谋反的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两人也在变乱中遇害,驻藏大臣衙门遭焚毁。为纪念两位驻藏大臣的英勇事迹,乾隆皇帝下令将冲赛康衙门改建为双忠祠。</h3><h3> 陈列馆是经过通过调查、考证后,根据历史记载记忆唐卡上面的图案,按历史仿古修复的。馆内有“双忠碑”、原衙门口的石狮子等实物、也有蜡像场景复原等,比较直观的反映驻藏大臣这一中央政权在西藏行使主权的制度。</h3><h3> 让我想不明白的是,就是这复原的驻藏大臣衙门,里面也是不让拍照,其实西藏让人想不通的还很多,比如过多的区间限速、比如加油拍照。</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  在拉萨的两日是一路唯一没有赶路的两天,也就成为接触藏民最多的两天。当然所谓的接触,不过就是见到而已,因为语言不通,与藏民根本没有交流。虽然一路吃住游都需与人交流,但在西藏服务行业绝大部分是内地汉民在经营,加上我们行色匆匆,也就没有机会与藏民交流。拉萨两日中,在景点中、在大街上都留意藏民,也拍了一些藏民的照片---其实见到的大多没有拍,因为据说藏民们一般不愿让人拍照,而且在布达拉宫广场拍磕长头的藏民时,他们有人明确制止过。<h3>  这些都可以说是偷拍的,虽然不礼貌,却没有任何亵渎之意,只是想最直观的了解一个藏民。下面就选些贴出来。</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布达拉宫前走过的盛装青年,我猜应该是新婚夫妇</div><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过布达拉宫的婚车,当时是下午六点多钟</h3> <h3>  此行的重头戏拉萨之旅就这样匆匆结束了。收获颇多,遗憾也不少---布达拉宫没进去是不由自己的事,不在憾事之列---比如没能登高而望,以观拉萨市之全貌;比如没去小昭寺一观。最遗憾的是,住在离拉萨河边的林廊东路,却没去河边一观。且不说附近的仙足岛一带是拉萨河风光最美处,单是为了那本书也确实应该去河边看看。自从读了那本书之后,1959年冬天的拉萨河情景就一直萦绕在我心,虽然我只能看到2017年夏天的拉萨河。</h3><h3> 当然意外的收获也是有的,比如这块刻着六字真言的石头、比如这本有关西藏本的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