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167efb">脚上穿的鞋子不仅有美观作用,而且还能保护我们的脚不受伤害。</font></h3> <h3>这是每天陪伴我的鞋。</h3> <h3><font color="#ed2308">一:鞋子的起源阶段</font></h3> <h3><br></h3><div>商周时期</div><div><br></div><div>商周时期,有了文字,鞋子当时的叫做“屦”jù。</div><div><br></div><div>当时屦有皮质、草质和布质。就以当时生产力发展来看,也是只有这几种材料了。商周是“礼制”社会,所以鞋子也分了等级。</div><div><br></div><div>“舄”xì</div><div>《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王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屦人就是专门做鞋的人,他为天子做的是红舄,为王后做的是黑屦。</div> <h3>舄的金文的写法,《说文》指出这个字同“隹”,就短尾鸟。其实舄,就是以鸟的羽毛为面,下层用木的鞋。通常用于祭祀、朝会,当然是与祭服相配。一般直至有王和贵族才能穿。这样一双鞋穿在脚上真是舒服又好看。鞋面用鸟的羽毛编织也只有周天子等少数人能享受。大小贵族们只普遍地穿着丝纺织的舄了。因为在殷商时,人们已熟悉地掌握了丝织技术,丝织品做鞋面也开始流行,可是一直沿用“舄”的称呼。</h3><div><br></div><div>当然老百姓只能穿草屦和皮屦。</div><div><br></div> <h3>这是长沙楚墓出土了一双用皮缝制的鞋。经简单鞣制的皮革作帮底,并以皮线手工缝制而成。鞋面由前盖、前尖、后尾三块皮革部件组成。鞋头呈方型。款式为无带的套式。这说明当时制鞋设计工艺已具较高水平。</h3> <h3><font color="#ed2308">二:鞋子的发展阶段</font></h3> <h3>春秋战国、秦汉魏晋</h3><div><br></div><div><br></div><div>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鞋业飞速发展时期。鞋子的开始专门的分类,有舄、履、屐、靴和屣(xǐ)等几种。</div><div><br></div><div>履,是最常见的一种。我们都知道“郑人买履”的故事,可见履就是当时人们主要穿的。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开始种植棉花,履一般都是棉布和丝织品做成的,形状是由舄发展而来,人们穿鞋开始讲究柔软舒适和美观。这是是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履。</div> <h3><br></h3><div>屐:就是木屐。“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这是为下雨天而准备的鞋。</div><div>这是东汉末吴国的木屐</div> <h3>汉代和魏晋是最流行穿木屐的时期。汉代汉女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当时人们无论身份地位,都穿木屐。当然贵族穿木屐就不一样了,这是有名的“谢公屐”。</h3> <h3><br></h3><div>靴:就是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皮鞋。</div><div><br></div><div>一般是游牧民族的穿的鞋。周朝的士兵就穿着有铜钉的皮靴。</div> <h3><br></h3><div>皮靴的发展流行归功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为了和秦朝对抗,进行了军事改革,穿上胡人衣服,训练骑兵。最后使赵国强大了。从此,皮靴便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鞋饰的一部分,并一直沿用今天。 </div> <h3><br></h3><div>屣:用草或麻编制的鞋,被为贱物,所以古人常以脱屣、弃屣比喻事情之容易或对人事看得很轻。</div> <h3>西汉青丝履 </h3><div><br></div><div> “细软青丝履,光明白毛巾”——杜甫《大云寺赞公房》。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青丝履,履面用棕缕编织而成,平纹织法,纬线较粗,履底用麻线编织,平纺,浅绛紫色,履帮为穴字纹组织,鞋的前端昂起二小尖角,别具特色。</div> <h3>东晋织成履 :</h3><div><br></div><div> “锦履立花纹,绣带同心苣”——晋 . 沈约诗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北区出土。履底用麻线编织,其它部分用红、黑、黄、蓝等九种色丝,按履的成型,编织花边和“富且昌宜候王夫延命长”汉体铭文,由中心向两边对称排列,每句各织两遍。鞋尖织有变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div> <h3><font color="#ed2308">三:鞋子的繁荣阶段</font></h3> <h3><br></h3><div>云头锦履:</div><div>用布帛为材料,鞋首蓄以棕草,使其高翘翻卷,形似卷云。男女均可穿。</div><div>下图,于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以变体宝相花纹锦组成,锦为浅棕色面斜纹,由棕、朱红、宝蓝色洒线起斜纹花,宝相花处于鞋面中心位置,鞋首以同色锦扎成翻卷的云头。 </div> <h3><br></h3><div>重台履:一种高头鞋履。履头高翘,为圆弧型。也叫笏头履。穿这样鞋就可以避免走路时候踩到袍、裙边而摔倒。</div> <h3><br></h3><div>唐代贵族男女此时开始流行着胡人的毡履,例如最著名的乌皮六合靴。它是皇帝及其官员穿的,当时盛行一时。也是从唐代开始,黑靴成为官员正式的场合的标准用鞋,影响到了以后朝代。直至今天在正式场合男子也要穿黑皮鞋。</div> <h3><br></h3><div>宋代的鞋式沿用唐代用。最有特色的就是 “三寸金莲”产生。关于妇女裹脚的起源传说很多,最广为流传的就是:南唐李煜喜爱音乐和美色,他令宫女窅娘用帛布裹足,使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状,并在六尺高的金莲花台上跳舞,飘飘然若仙子凌波,缠足因此得名为“金莲”。宋明时期缠足仅限上层社会,且这个时期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并不同,宋明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并不弓弯。我国古代“金莲” 有“鹅头金莲”、“柳叶金莲”等三十多种类型。</div> <h3><br></h3><div>明、清两朝对穿鞋更有严格的限制。</div><div>文武各官及士可以着靴,而平民、伶人、仆从等不能穿靴。官员穿的鞋子必须染成黑色,俗称“皂履”。鞋底用木头做成一定厚度,</div><div>外涂一层白粉,因而又称“粉底皂靴”。在京剧中我们是可以经常看到的。</div> <h3><br></h3><div>而女鞋以尖形上翘的凤头鞋最为流行,鞋边上还有精美的刺绣。皇宫的嫔妃、贵族妇女穿。</div> <h3>清朝时候出现了旗鞋:满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花盆底鞋。鞋底以木制成,外裹白布,一般为7cm,最高的可达13cm,鞋帮饰花草是鸟等刺绣。有的鞋底上也有绣花图案,脚尖处有针线编成的穗子及地,清代特别盛行,连慈禧太后也常着此鞋。现在清朝的宫廷剧经常出现就是这样的鞋。</h3> <h1><font color="#39b54a"><b>谢谢观赏!</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