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遊記(二)

菩提花

<h3>  如果说大同游记(一)主要描述了石窟、长城等令人沉思的人文景观,(二)将主要展现令人震撼的大自然的馈赠。大同,一个集多种文化于一体的"大同之城"!👍👍👍</h3> <h3><b>第七篇 74万年前的大同火山群</b></h3><h3> &nbsp;8月6日午后,大同县火山群。天空澄碧,纤云不染,远山含黛,微风拂面。一座座火山锥,好像婴儿般,静静地躺卧在大地母亲的怀抱。想象不出,当年它们是如何奋力挣脱这个怀抱、撒丫子狂奔?</h3><h3> 话说,我又想穿越了😹</h3><h3> 大同火山群是世界上唯一发育在黄土高原上的第四纪死火山群。</h3><h3> 第四纪是地质发展历史的最新阶段,也是人类出现与发展的时代。其下限年代约为250万年前。目前的地表形态大多形成于第四纪。火山是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或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带上。</h3><h3> </h3><h3><br /></h3><h3> </h3> <h3>  而大同所在的大同盆地,是一个周围环山、东部有缺口的断陷盆地。</h3><h3> 大同火山群就是受欧亚大陆太平洋板块体系影响的、典型的发育在板内裂谷系、由断陷盆地内岩浆作用而成的地质地貌遗迹。</h3><h3> 大同火山活动大约在74万年前,经过三期反复多次喷发。距今40万年前是大同火山活动的高潮期,大约在10万年前停止了喷发,形成了今天的天然景观。</h3> <h3>  大同火山群已知有32座,锥体大部分是由熔岩和火山碎屑物组成的层状火山锥,熔岩主要为碱性橄榄玄武岩。目前开发的大同火山群景区77.1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景观为集中分布的17个大山渣锥群。</h3> <h3>这个🌋被叫做"金山",海拔1369米。因其表层覆盖的风积黄土不像别的山多,看上去会像金子一样熠熠生辉,故名之。而我,更喜欢看它在蓝天白云下被飘过的云影逐渐遮黑的这个过程。它在演绎又或者揭示着什么?</h3> <h3>  这座🌋被叫做"黑山",海拔1429.8米,是大同火山群规模最大最高的一座。蓝天白云下,我们有幸录得云影渐渐遮盖火山的全过程。那么娴静,那么温柔,好像生怕惊醒睡梦中的宝宝。只道大地是母亲,谁说天公不是父!</h3> <h3>  金山,我们来过!</h3><h3> 之后,我们吃了来大同后的第二碗凉粉——火山凉粉!两天大同游,两碗凉粉,有队友说,这就是韩总特色😄😄。韩总好委屈:&quot;都赶上了,有什么办法?&quot;</h3> <h3>  这是去火山途中的一个小景:天昊禅寺。车直接开到了天昊山上,寺不大,一圈平房,看不到香火。门口的介绍上写着这里供奉儒道佛三家。</h3> <h3>  &nbsp;<b>第八篇 黄土塑造的艺术殿堂——大同土林</b></h3><h3> &nbsp;大同土林位于大同县杜庄村的东边。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的那条桑干河毗邻而居。</h3><h3> 听说拍摄土林须赶大早日出或傍晚日落前才漂亮。约下午6点,我们总算赶到了!</h3><h3> 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给我抢拍到这瞬间的土林落日余晖!😊😊我们这一行人的生理年龄都已至暮年,从这即将隐没却仍光芒四射的夕阳中获得了巨大的正能量!</h3><h3> 花落黄昏,暮云将近,夕阳劲射,人生几何?</h3><h3> </h3> <h3>  这是刚一进入土林景区大门后的景色。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没见羊。</h3><h3> 可是,土林呢?一老乡说:"往前走,在下面呢。"我纳闷了:&quot;林"怎么会在"下面"?</h3> <h3>  走着走着,下到了一个&quot;大坑&quot;。瞬间被震撼!放眼望去,无数沟壑与突兀的土台、土柱、土崖交错,或单独成景,或连成一片,千姿百态,气势恢宏,南北绵延5公里!说它是"土林"?叫亏了它!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黄土艺术殿堂!</h3><h3> 云南有石林,新疆有魔鬼城,山西有黄土艺术殿堂!说什么鬼斧神工,都不足以形容这份大自然的奇妙。</h3><h3> 可惜了,山西!竟让它这样锁在深闺!</h3><h3> </h3><h3> </h3><h3> </h3> <h3>  大自然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二元世界"的哲学命题。一座座土台、土柱的身躯是那样强壮而粗旷,巍然屹立,向世界彰显着男性雄风;可是它们的头顶上却无不戴着绿色小草的凤冠霞帔,随风摇曳,温情脉脉,好像在俯首向它们低语:"我很小,但我很温柔。"正是这份温柔,用自己的身体遮挡住雨水的淋溶和侵蚀,用自己像蛛丝般的胳膊深入到土台、土柱中,紧紧地拥抱,赋予了它们像岩石般坚硬的性格。阳兮阴所倚,阴兮阳所伏,阴阳交融,生死与共,一起走过了万年风霜。</h3> <h3>  土林到底属于什么地质现象呢?我没有查到有确论的资料。</h3><h3> 按中国第四纪地层区域特征划分,山西以黄土、河湖相地层为主。</h3><h3> 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前,大同一带是一片浩瀚的湖水。滴翠流霞,川原欲媚。但是,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和干湿交替,经过反反复复的水进水退后,大同湖最终于数万年前悄然消失了。</h3><h3> 大同土林应该是大同湖消失后的产物。这些湖相土状沉积物经过数万年的风蚀和水蚀,形成今天的地貌。</h3><h3> 又一思考:大同土林为什么紧挨着桑干河?它位于桑干河北岸,与这一河系的变迁又有什么关系?</h3><h3> 无论是与大同湖有关,还是与桑干河有关,又或者与二者都有关,大同土林都具备了形成雅丹地貌的两个关键因素:1、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河湖相沉积地层;2、强大的风蚀和水蚀。</h3><h3> 因此,个人认为大同土林应当属于雅丹地貌。</h3><h3> 遗憾的是此行仓促,没有领略到紧挨着土林的桑干河段的风貌。一定要再来!</h3> <h3>  当年大同湖反反复复的水进水退,发育了上下叠加的表现为不同颜色的泥岩层和沙土层。沙土层逐渐被风和水带走,留下了坚硬的泥岩层。因此,被当地居民称为"石板板沟"。</h3><h3> 但是,雁门关外一年四季剧烈的温差变化又使泥岩层发生着变化:1、由温差产生的涨缩效应使一些泥岩层发生崩裂,崩裂后暴露出来的沙土层又被风和水带走,从而演变为凹槽状,依然有泥岩层覆盖的部分则相对稳固,形成不同形状的土台或土柱;2、春暖花开、地表解冻时,盐碱析出地表;雨季到来,地表的盐碱又随雨水渗入地下,作用着砂石和钙化层。如此往复,年复一年,构成了千奇百怪的、可以傲对万年风霜的"石板板"。</h3> <h3>这是一根典型的风蚀柱。</h3> <h3>  沿着千万年前的道路穿梭在大地母亲留下的儿女之间,沐浴着夕阳余晖沉浸在雄伟壮观的黄土宫殿。我仿佛听到了千万年前的风吼雨啸,仿佛看到了大地母亲孕育、分娩的阵痛和欢颜。</h3> <h3>我摸到天啦!😄😄😄</h3> <h3>  土林的上面,以一片生机盎然的翠绿直指蓝天。这,可能就是土林生命的宣言。</h3><h3> &nbsp;</h3><h3><br /></h3><h3> 紧锣密鼓的大同游终于结束了。</h3><h3> 感谢韩总!🙏没有韩总前期十几次的踏勘,哪有我们的轻车熟路,也不可能在两天内游玩这么多景点!</h3><h3> 感谢杂牌军的队友,一路服从命令听指挥,韩总指向哪儿就打向哪儿!</h3><h3> 震撼无限,回味无穷!</h3><h3> 等着韩总下一次的集合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