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最不像非洲的非洲2

Cosica

<h3>4/2/2017</h3><h3><br></h3><h3>omar帮我们定好去阿西拉(ashilah)的车,一早就走,他还特地过来送我们上车,帮我们提行李箱。omar是我在摩洛哥见过的少有的商人气息不浓的年轻人,不过跟摩洛哥人打交道少,不好说别的摩洛哥人就不好,目前肯定的是,omar是个很好的摩洛哥人。</h3><h3><br></h3><h3>与南部不同,进到北部,一路风光旖旎,湖光山色。舍夫沙万是建在山上的,沿途过来,这样的城镇并不少。离舍夫沙万三个小时左右,就到了丹吉尔(tangier)。刚进去丹吉尔的城区,司机就指着对岸说:espanish,espanish。西班牙离这边隔岸相望,拿个望远镜,对面的人脸都看得清。</h3><h3><br></h3><h3>丹吉尔很像深圳,气候和地形都像,但这里的空气更好,人也不多,绿化相较深圳更甚一筹,这里保留了大量的树林子,建筑物的间隔大得多,也没有高楼大厦,是个现代化城市,但没有把城市变成水泥森林。</h3><h3><br></h3><h3>丹吉尔最著名的地方是cap spartel灯塔,这是位于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的导航灯塔,对于航海家来说这个灯塔意义重大,对于我们这些不知航海为何物的游客来讲,这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灯塔,它所照顾到的海域和别处没有任何不同,海上也看不到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分界线。</h3><h3><br></h3><h3>倒是海边的几家餐厅很不错,可惜没有时间关顾。</h3><h3><br></h3><h3>离灯塔不远,就是丹吉尔的另一个景点非洲洞(grottes d'hercule)。海岸边生出一个很大的地下溶洞,溶洞壁上凿穿一个大洞,洞口望出去就是大海,因为洞的形状像非洲地图,这个洞就叫非洲洞。懒得去看非洲地图是什么样的,就觉得这个洞是工人胡乱凿的,后来牵强附会了一下,就变成著名景点了。</h3><h3><br></h3><h3>离丹吉尔一个小时左右车程就到了阿西拉(ashilah),一个海滨小城。很安静,人不多,低矮的建筑,现代气息不明显,生活气息很浓。</h3><h3><br></h3><h3>小城居民集中在海边,离海边2公里远的火车站就显得很偏远了。海边有medila(摩洛哥所有的老城都叫medila),城墙围着,里面很漂亮的房子组成了曲折弯绕的大大小小的巷子,巷子墙壁上不拘位置有各种涂鸦,涂鸦来自世界各地,爱好者们每年都来这里,涂鸦一番保留一年,来年再来再涂。因而阿西拉被称为艺术小镇。</h3><h3><br></h3><h3>不过我不觉得这些涂鸦有创意,涂鸦就是涂鸦。</h3><h3><br></h3><h3>阿西拉是海滨小城,因而海鲜多。我们看到街上摆着卖的鳗鱼和石斑,很大很新鲜,可惜没厨房,买了没法做。只好在路边餐厅点了海鲜拼盘,一大盘东西,各种鱼和鱿鱼及虾,撒上柠檬汁,很鲜美。他们的烹饪方式不好,不懂清蒸,好在食材靓,怎么做都不会差太远。</h3><h3><br></h3><h3>在路边吃到了煮蜗牛,好多摆在海边的摊子卖蜗牛和一种豆子,闻着很香。买了一碟蜗牛,有一点点牛杂的味道,肉比田螺的松。</h3> <h3>丹吉尔的非洲洞,估计是工人乱敲出来的,有点非洲地图的意思</h3> <h3>直布罗陀海峡边上见到几个阿拉伯姑娘,很阳光健康,不是印象中的伊斯兰阴暗女性</h3> <h3>湛蓝的地中海...或者大西洋</h3> <h3>丹吉尔著名景点,cap spartle灯塔</h3> <h3>阿西拉小镇</h3> <h3>镇子有两个特点,建在海边和墙上涂鸦</h3> <h3>翻过墙就是海</h3> <h3>镇上的卖艺人</h3> <h3>城墙上休息的人们</h3> <h3>城外的海边比较热闹,跟别处一样,这里也流行马车游览</h3> <h3>看不懂的涂鸦</h3> <h3>海边小摊上卖的一种豆子</h3> <h3>第一次尝到了蜗牛的味道,有点像牛杂。味道新奇不出彩</h3> <h3>4/3/2017</h3><h3><br></h3><h3>去最后一站卡萨布兰卡的路上起了雾,浓雾,但不重。国内不大见到这种雾了,多的是霾。</h3><h3><br></h3><h3>坐的火车。旅行最好的工具还是火车,宽敞平稳,走的并不慢,速度最快时也有160公里每小时,飞机中闷得慌,空间憋屈,最佳乘坐时间不超过两小时。汽车方便,颠,许多人晕汽车不晕火车。火车的最佳乘坐时间可以在六小时左右。坐船这种古典的方式好像不再和交通相关,更像是消闲的奢侈品。</h3><h3><br></h3><h3>沿途依然羊群牛马田园风光,临近拉巴特的时候可以看到现代建筑,其他地区依然是一片空旷。</h3><h3><br></h3><h3>火车走了4个小时左右抵达卡萨布兰卡。第一眼的印象不好,太乱,像我们的三四线城市火车站情景。不敢在车站打那种趴窝的出租,经验表明这类出租车都是要憋着劲宰人一刀的。走出车站叫了一辆行驶中的的士,不想是拼车的,前座钻进一个本地小伙子,于是伙起走,走着走着觉得不对,司机行驶方向和我们GPS方向不一致,待得拼车客下去,跟司机用翻译软件沟通,才知道他以为我们要去哈桑清真寺,洪太拿手机上的地址给司机看时,他根本没瞧文字,只看图片熟悉,就拉起我们往清真寺走。</h3><h3><br></h3><h3>洪太被沿途的车流堵得气急,又受不了行错路的打击,于是她奋起神威从后座一下跨到前排,直接用GPS给司机导航。酒店不远,虽绕了路,一旦方向正确后也很快就到了。</h3><h3><br></h3><h3>卡萨布兰卡的酒店是我们一路住过的酒店中最好的,离另一个车站很近,这个车站是接驳机场的。门口见到一家叫金华的中餐馆,过去看时已经下班, 此时下午两点多一点。离金华很近的边上是一家高大上法国餐厅,里面很多看上去是白领的人在吃饭,估计现在还是卡萨布兰卡的午休时间。餐馆做的菜味道不错,可是我们要的米饭虽然色香味俱全,可惜是夹生的,也许法国人喜欢这个味吧。</h3><h3><br></h3><h3>吃完饭后去哈桑二世清真寺,离酒店不远,闲逛着去。</h3><h3><br></h3><h3>清真寺就在海边,半圆形的背面墙沉在海里,建成30多年这面墙不停地抵御着海浪的冲击,至今毫发未损。</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h3><h3>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当时的摩洛哥还没有现在这么安定,哈桑二世想加强自己在宗教界的影响,便筹款建了这个一座寺庙。所谓筹款其实就是强摊,所以建成后清真寺周围的店主纷纷把捐款的收据贴在窗口上,证明自己已交了这道"税"及强调自己对建寺的贡献。</h3><h3><br></h3><h3>我们行路过去清真寺时经过一条木器街,就和清真寺连在一起。沿途木屑飞舞,木头和油漆的气味散发出来,街边孩子们踢着球,很世俗的感觉。一走出巷子,就看到巍峨的寺庙主体一根巨大的方形柱子矗立在眼前,走近时看到很大的广场,一边是寺庙,一边是配套的建筑,好像可以住人的样子。</h3><h3><br></h3><h3>整个寺庙给人的感觉不是肃穆,而是华丽。整个建筑看上去很精致,所有细节都处理的很好,但伊斯兰庙的风格都那样,所以它的模样到没有太过特别,就是大。</h3><h3><br></h3><h3>这是世界上第三大的伊斯兰庙,第一在麦加,第二在麦地那。</h3><h3><br></h3><h3>花了120迪拉姆进去,因是第一次进伊斯兰庙,总以为里面内容多么丰富,不曾想里面空空如也,65米高2万平方的寺庙中无一偶像无一画像无一摆设,除了地毯精美天花的雕花精致之外,其他不属于建筑本身的外物完全没有。</h3><h3><br></h3><h3>比起佛寺的花里胡哨,这里清静得多。大殿的主道朝向不按东南西北,这条去祈祷诵经的路朝着麦加方向。天花可以打开,不过要等国王或其他重量级人物到来才行。我们这些游客是看不到这个盛况的。</h3> <h3>这张的光影配合很美,其实里面是不让拍的,但也不是那么严格,因而让洪太钻了空子</h3> <h3>清真寺外是个很大的广场,也是市民休闲的地方</h3> <h3>海上清真寺名不虚传</h3> <h3>清真寺里导游给观众讲解的场景被洪太捕捉到,拍成一张美剧大片</h3> <h3>逛完清真寺回酒店,看到金华餐馆门打开了。我对国外中餐怀疑,以前在美国见到中餐就怕,不理解那些人怎么会把中餐做的如此统一的难吃,但现在我们更怕馕,中餐馆总不至于卖馕吧,结果进去一试,味道好极,厨师是个四川人,一定是有证的,手艺地道,国外食材又好,这一顿让我们极为满意。</h3><h3><br></h3><h3>老板是台湾人,来摩洛哥26年。就餐期间我听到他电话中和人讲法语,英文默认他会,26年的时间也足够学阿拉伯语,这人语言能力一定不差。更难得的是他敢于来到万里之遥的摩洛哥开创自己的事业,彼时他也有40多岁了吧。</h3><h3><br></h3><h3>餐厅请了几个本地人跑堂,也有不少本地人光顾。这里似乎没有那么严格的清真规矩。</h3> <h3>路过这家咖啡馆rick' cafe,很有名的店子</h3> <h3>一部电影北非谍影把这个咖啡馆带出了名气,自电影上映一直到现在,这家咖啡馆都是各路游客最想去体验的地方。可惜要预约,并且只能约到三天以后。后来听说它的咖啡难喝得很,这让我的心情好了很多</h3> <h3>这个卖水果的摊主嘲笑我算数不好,应该到学校回炉</h3> <h3>4/4/2017</h3><h3>回程时间是下午2:55,我们9点点多就退房,拖着行李也不方便逛街,就直奔火车站。买了11点的车票,时间尚早,就在火车站闲逛。火车站算大的,商业设施齐备,有Starbuck和麦当劳,这是在摩洛哥难得一见的美国符号。洪太先是看了运动服装店,惊喜的跟我说这里的东西真便宜,最好的阿迪达斯才600迪拉姆,也就400多人民币。我脚上的同样牌子低等级款式还是700人民币买的,这里的这么便宜,不如买多一双吧。我懒得开箱,怕不好带,就没买,结果洪太又像个蝴蝶似地飞进了隔壁一家服装店,又欢快的在里面飞舞起来。飞了差不多1个小时,试好了两件衣服,质量不错,款式好看,价格便宜,买单走人。</h3><h3> </h3> <h3>乘火车45分钟到机场,一看回程航班延误两个小时,结果到杜拜时我们的二程飞机已经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另安排的飞机排在10点,这比我们预计的3点起飞又晚了7个小时。好在二程的也是空客A380,不坐波音就好。</h3><h3><br></h3><h3>到家已经是4/5晚上11点过。累的不行。明天上班,不知是否起的来。</h3> <h3>在迪拜机场过的夜,拍了这张迪拜早晨</h3> <h3>大陆离摩洛哥路途遥远。来回24000公里的距离,对身体是个挑战。乘坐空客A380会轻松一些,乘坐波音会比较辛苦。</h3><h3><br></h3><h3>摩洛哥虽然是在非洲,但摩洛哥人跟我们常识中了解的黑黢黢的非洲人完全不一样。他们是白人,阿拉伯白人。就连这里的原住民柏柏尔人也是白人,混了之后还是白人。后来西班牙人法国人来找本地人继续混血,出现的新物种依然是白人。如果在摩洛哥见到我们常规理解的非洲黑人,那一般是移民,东南西非来的。</h3><h3><br></h3><h3>事实上,摩洛哥人和新疆人是一样一样的。我怀疑他们本就是一伙人,只不过去了不同的地方。两边卖羊肉串的人根本无法区分。</h3><h3><br></h3><h3>这里是一千零一夜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另几个发生地是巴格达和伊朗,还有土耳其,不过这些地方我都没去过,不知道具体情况。与现代我们对阿拉伯人的了解完全不一样,一千零一夜中的阿拉伯人风趣幽默,富有想象力和冒险精神,是天生的商人,开放而包容。现在的阿拉伯人除了脑满肠肥到处搞恐怖主义打倒卡费勒,好像没有什么正面的形象。</h3><h3><br></h3><h3>好在摩洛哥还维持着千年前阿拉伯世界的活力,而没有陷入现代伊斯兰僵化固执的泥沼中。这里的年轻女人热情自信而时髦,几乎看不到脸蒙黑纱的,许多年轻女性根本就不穿阿拉伯服饰,连头巾都不围。可惜因为人种的原因,阿拉伯女性和印度女性一样,一到中年就膨胀,只好把自己裹在宽松的大长袍中,以免那一身水桶似的肥肉在外吓人。男性倒是没有这个问题,不管年龄多大,都是精瘦的样子。</h3><h3><br></h3><h3>摩洛哥的孩子们实在太漂亮了,街上随便拉一个都是小天使。都是双眼皮,大而圆的眼睛,脸型也好看。可惜一长大就变形,他们25岁以上的不论男女,好看的也不多。</h3><h3><br></h3><h3>摩洛哥人爱喝茶,用薄荷叶泡在麦茶中,加糖,喝起来没有茶味。要说茶,还是大陆的有味道,但同样是因为农药残留超标的原因,国内茶很靠不住。国外茶喝得少,斯里兰卡茶就很好。</h3><h3><br></h3><h3>摩洛哥人是很好的商人。生意不论大小,他们都愿意做。一包烟拆分来卖,一口饼切成小块来卖,拿着一包纸巾在街上卖,这些极不起眼的小买卖都有人做。并且这些微末生意都是孩子来做的,不一定是穷,从小做小生意长大当个好商人。包括有名的带路党也是这种思路的衍生品,什么都没的卖,那就卖信息卖服务。有次我和洪太在巷子中照相,一个小姑娘就在我们边上不肯走,她也不会说英文,就因为她指着一条巷子而我们不合看了一眼,她就一定找我们要1个迪拉姆。</h3><h3><br></h3><h3>摩洛哥人对待每单生意都全力去做,甚至有时让人厌烦,觉得被骚扰。但是生意不成他们脸上也不变色,不会像大陆人一样在生意不成后多半会用语言或眼神嘲讽一番。</h3><h3><br></h3><h3>摩洛哥商人很敏感。在有些普通人可能对中国还比较陌生的情况下,他们就开始学习一些简单的中文。每次见到东方面孔,他们就凭感觉喊叫Japan,Korea或China.相对应的招呼是"酷你吉娃","阿拉撒油"和"你好"。只是"你好"常常会变异成"你好吗"或"你吗好"。</h3><h3><br></h3><h3>他们讨价还价的方式很有趣。常常会开个3-4倍的价格出来,不怕你就地还钱,就怕你不应。也怕你一次就把价格还死了,这样他们就算生意做成,也完全得不到讨价还价的乐趣。</h3><h3><br></h3><h3>除了拉巴特和卡萨布兰卡这两个大城市,其他地方的活动中心都在medina,即老城区。老城区一般都是依山而建,里面的街道巷子都是高高低低,而老城区的格局就和一千零一夜中描述的市井情况相仿佛,里面从事的活动也和千年前没有大的区别,甚至相关的生产材料和加工方式也是千年传续。</h3><h3><br></h3><h3>摩洛哥人风趣幽默。喜欢开一些机智的玩笑。我们有次经过一家布画店,艺术家在里面创作,门口用中英发文写着"免费参观",店主望着我盯着店子看,就跟我说,你一进来就要收你1千迪拉姆,说完朝着我笑。又有一次我去买水果,看错了5元和10的硬币,摊主嘲笑说我年纪还不大该重新上个学。</h3><h3><br></h3><h3>摩洛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南部马拉喀什到沙漠到菲斯,这一片都是干巴巴的,绿色很少,水也不多。北部从菲斯到舍夫沙万再经丹吉尔和埃西拉直到卡萨布兰卡,全是一片绿油油田园风光。以前南部属法国,北部属西班牙,到现在,整个摩洛哥都通用法语,西班牙语也有很好的市场,唯独英语在这里不是很吃香。部分人会讲,但也有部分人仇视英文,不知为何。</h3><h3><br></h3><h3>美国佬在摩洛哥的影响很小。我见过的美国符号就是肯德基,在卡萨布兰卡的火车站一层见到了星巴克,地下一层见到了麦当劳,其他美国符号就没什么影响。</h3><h3><br></h3><h3>家乐福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中国符号就是华为手机。</h3><h3><br></h3><h3>摩洛哥的行车方向和大陆一样,都是靠右,驾驶位在左边。这里的车几乎和大陆没区别,不是大众就是丰田,间或有些菲亚特,但没有中国大陆那些乱七八糟的自主品牌。</h3><h3><br></h3><h3>摩洛哥人开车像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一样,谨慎,守规矩,见到行人一定会停下让对方过。可惜这个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包括中国大陆,大陆人秉持的开车理念是要么撞我,要么让我,不论开车还是行路都充满了刺激感。</h3><h3><br></h3><h3>摩洛哥油价不便宜。类似我们93号汽油价格是10迪拉姆一升,划成人民币7块钱左右,这是摩洛哥唯一可以与大陆匹敌的物价。</h3><h3><br></h3><h3>值得一提的是,摩洛哥许多城市都用奔驰做出租,那种方头方脑的款式,看起来不高端,但毕竟是奔驰。</h3><h3><br></h3><h3>摩洛哥的气温比深圳低一些,山区和沙漠的温差较大,空气干燥,洗好的衣服晾晒后很干爽的触觉和浓郁的太阳味道。天气晴朗居多,阳光明媚通透,有这里习以为常的但大陆可遇不可求的蓝天白云和清新空气。</h3><h3><br></h3><h3>摩洛哥人不算富裕,富豪也不多。但这些人是快乐的,轻松的,舒缓的,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停滞的。</h3><h3><br></h3><h3>回到家,洪太才告诉我她从撒哈拉沙漠装了一矿泉水瓶的沙子回来。用玻璃瓶装上,黄澄澄的,中间插上青叶,很漂亮。撒哈拉的沙子,留了一个摩洛哥的念想。</h3> <h3>撒哈拉的沙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