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丽岗镇丽岗村委会垭头村</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垭头村全景图(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 <h3>垭头村,位于丽岗镇西部,距离镇政府约1公里。东至丽岗小学,南至省道S285线、平山村,西至南斋岭,北至大路埇村。何氏先祖约于1782年从吴川石龙茭竹搬迁至此,形成现在的村落。曾用名园桥头。 </h3><div>该村坐落于木冲岭和南斋岭山脚下,属于山间谷地中的平原地带,依山傍水,主要山岭有南斋岭、木冲岭等山岭,最高海拔241米。一条北庄水渠从村的西南方向流过。清朝(1782年),属高州府化州县;民国时期属化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化州县丽岗乡;1956 -1957年,属化州县南盛公社朱玉大队;1958 年,属化州县镇安公社丽岗大队;1994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管理区。2000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行政村至今。</div><div><br></div> <h3>垭头村一角(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世居姓氏为何姓。韩王安后人何休、何武、何汤、何斌在庐江定居之后始祖来到原籍福建省莆田县珠玑巷再到吴川石龙茭竹,于1782年搬到化州丽岗镇垭头村居住。</div><div>2015年末,村有户籍人口988人,其中,男性495人,女性493人;80岁以上38人,最年长者年龄93岁,为男性;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821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132人;农村留守儿童35人;实际在村人口856人。世居居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div><div>该村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植红薯、花生、瓜菜等;同时发展养猪、养鱼、养三鸟等养殖业;特色农产品是红薯,别名竹头红,远近闻名。将新收获的竹头红番薯放在阳光下晒两天,再放到阴凉干爽的地方晾放1周左右,味道特别鲜美。部分村民经营疏菜或外出打工、经商。村里传统节日有年例(正月十五),传统美食有年例白切鸡、五月初五包粽子、七月十四做簸箕炊等。村里有一棵130年的大榕树,是村民聚集、游玩、乘凉的地方。</div><div><br></div> <h3>垭头村景(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1968年通电话,1973年通电,2000年通自来水,2009年通网络,2005年,村道实现硬底化水泥公路。省道S285线从村前经过。</h3><div><br></div> <h3>丽岗小学(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村庄的公共设施有丽岗小学、丽岗中心幼儿园、晓辉文化广场。2015年末,丽岗小学有6个级,12个班,在校学生350人,教职工28人;中心幼儿园在园学生280人,教职工12人;晓辉文化广场是村民活动中心,内设图书馆、电脑室、娱乐设施,广场外有健身器材、篮球场、排球场等。</div><div>现存宗祠有何氏宗祠1座。始建于1941年,重修于2014年,占地面积350平方米。传统建筑有垭头庙,此庙始建于宋朝年间,重修于1976年,重建于1997年。现存私塾有丽岗小学,始建于1941年,重建于2002年。主要族谱是何锡兴于1990年纂修的《何氏族谱》;主要家训、族规是清朝制定的《何氏家训捌条》、《何氏谱训柒条》、《何氏谱规二十条》。</div><div>村中主要宗族活动有:每年农历二月十六日和八月十六日拜祭先祖;每年春分后第一个星期六集中拜扫祖墓。外出务工人员一起回来参加集体祭拜活动。</div><div><br></div> <h3>垭头庙(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其宗教信仰场所为垭头庙。庙中主要供奉神灵为罗、冯、周三相大人、土地公、康王、先锋,每逢诞日,村民们念经祭拜,擂鼓鸣钟,燃放鞭炮,以祈求人丁兴旺、财源广进、风调雨顺。当地居民一年中有6次参与宗教或民间祭神活动,具体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三为先锋诞日、二月二十二为土地公诞日、三月十五为周大人诞日、七月初七为康王诞日、七月十五为冯大人诞日、十一月十五为罗大人诞日。</div><div>村有游灯的习俗。游灯就是正月的接神仪式,每年正月十五日早上,村里的男子都会敲锣打鼓到附近各村的庙里请回神像到村庄的灯棚,给村庄里的村民们祭拜。</div><div>游神仪式是游灯的重要内容。附近的六院、山心、塘里园都是十五这一天为年例,接神的人敲锣、打鼓、舞狮、扛旗、提灯笼,接神像到各村进行游神。接神游完一村又一村,当日,每个村庄人山人海,络绎不绝,老老少少都到神像面前跪拜许愿,祈求新年人丁兴旺,拜谢诸神庇佑、赐福,希望新一年里如意吉祥,各行各业一帆风顺,经商者一本万利,老人添福添寿,少年学业进步,年轻夫妇多子多福等。</div><div>据村民回忆录,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镇安人民公社发动丽岗、朱玉、硃砂大队全体群众筑起北庄水库,面积约6.7公顷;同年修了一条水渠,连至丽山、丽岗、朱玉、硃砂、低坑大队,解决了多个大队旱田、旱地的灌溉问题。</div> <h3>丽岗镇丽岗村委会</h3><div>大路埇村</div><div><br></div> <h3>大路埇村全景图(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该村坐落在尖岗岭和南斋岭之间,属于山间谷地的平原地带,依山傍水,主要山岭有尖岗岭、南斋岭等山岭,海拔最高241米;周边有国义河、北庄水库。清朝乾隆年间,属高州府化州。民国时期,属化县尖岗乡。新中国成立后,属化县尖岗乡。1953年,属化县四区山尾乡。1963年,属化州县镇安区镇安公社。1987年,属化州县镇安乡。1989年,属化州县丽岗镇丽岗管理区。1994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管理区。2000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行政村至今。世居姓氏为郑姓。由福建省兴化府蒲田县搬迁到化州县平塘,再从平塘迁移到石狗塘大路埇村。乾隆年间,因调解清风垌村董氏和附近村庄何氏的纠纷而迁居于此。2015年末,大路埇村户籍人口376人。其中,男性201人,女性175人;80岁以上7人,最年长者年龄95岁,为女性。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37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6人;实际在村人口370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传统产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植首乌、红薯、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时发展养猪、养鱼、养三鸟等养殖业;部分村民经商和经营手工业。特色农产品是竹头红番薯,竹头红番薯具有肉质细腻、口感清甜的特点。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工资性收入。村里传统节日有年例(正月十四),传统美食有白切鸡、水蒸鸡、粽子、簸箕炊等。</font></h3> <h3>村中景像(林跃、朱翠峰、张春民, 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1968年通电话,1975年通电,是丽岗镇最早通电的村庄之一。2000年通网络,2000年通自来水,2012年村道实现硬底化水泥公路,省道S285线从村附近通过。</h3><div>村中编有《郑氏族谱》,郑国英于1992年纂修。村有宗族祭祖传统。每年春分后第十天到化州市河西街道石狗塘村委会大路埇村参加宗族扫墓活动。</div><div>村中建有民间信仰场所有见龙社庙,始建于清代,重建于2007年,庙内供奉神灵为罗、冯、周三相大人,每逢诞日,村民集中念经祭拜,祈求人丁兴旺、财源广进、万事如意。</div><div>村有游灯的习俗。游灯就是正月的接神仪式,每年正月十四日早上,村庄的男子都会敲锣打鼓到邻近的各村庙里将供奉的神像金身也请回到村庄的灯棚里,给村庄里的村民们祭拜。附近的塘午村、清风垌村、龙西埇村都是十四这一天为年例,当日,接神游完一村又一村,每个村庄人山人海,络绎不绝,大家都争抢到神像面前跪拜许愿,祈求新年人丁兴旺,希望新一年里如意吉祥,商利万顷,老人添福添寿,少年学业更上层楼,未婚男女早结佳偶等。</div><div> 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镇安人民公社发动丽岗、朱玉、硃砂大队全体群众筑起北庄水库,面积约6.7公顷,同年修了一条水渠,连至丽山、丽岗、朱玉、硃砂、低坑大队,使以上大队的农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在大旱之年也能稳产增加收。</div><div><br></div> <h3>丽岗镇丽岗村委会</h3><div>六院村</div><div><br></div> <h3>六院村全貌(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六院村,位于丽岗镇西部,距离镇政府约1公里,东至六院开发区、南至丽岗圩、西与丽岗中心幼儿园相邻、北靠塘里园村。始建于清朝1855年,因该村原系何姓祖辈分家从垭头村(园桥头)搬迁至此另立并取名六院村,从而形成现在的村落。 </h3><div>该村属于丘陵地带,主要山岭有尖岗岭、流桥山,最高海拔215米。 清朝(1782年),属高州府化州。民国时期,属化县尖岗乡。新中国成立后,属化县尖岗乡。1953年,属化县四区山尾乡。1963年,属化州县镇安区镇安公社。1987年,属化州县镇安乡。1989年,属化州县丽岗镇丽岗管理区。1994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管理区。2000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行政村至今。</div><div> 世居姓氏有何姓、董姓、张姓、周姓、李姓、曾姓、陈姓。何姓,从福建莆田迁移至广东吴川,于1782年从化州石龙茭竹迁居于园桥头,后因兄弟公家迁移至此;董姓,约于1880年从何地迁入不详;张姓于1943年迁入;周、李、曾、陈姓何时从何地迁入时间不详。</div><div>2015年末,村户籍人口285人。其中,男性143人,女性142 人;80岁以上9人,最年长者年龄100岁,为女性;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21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63人;农村留守儿童12人;实际在村人口222人。世居居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div><div>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植首乌、红薯、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时发展养猪、养鱼、养三鸟等养殖业;部分村民经商和经营手工业。村里的主要自然资源有尖岗岭;特色农产品有竹头红番薯。竹头红番薯不仅味道甜美,还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钾、镁、铜、硒、钙等10余种元素,是养生保健的好食品。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工资性收入。村里传统节日有年例(正月十四)、端午节、七月十四、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美食有白切鸡、水蒸鸡、粽子、簸箕炊等。</div><div>1968年通电话,1973年通电,是丽岗镇最早通电的村庄之一。1996年通自来水,2009年通网络, 2014年村道实现硬底化水泥公路。省道285线从村庄附近经过,丽岗到赤坎乡道从村边经过。</div><div><br></div> <h3>六院村一角(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村中族谱有《何氏族谱》,由何锡兴于1990年纂修;主要族规和家训有清朝制定的何氏谱规十四条、何氏谱训和何氏家训。</h3><div> 村有宗族祭祖传统。每年农历二月十六和八月十六为祭拜何氏先祖日,每年春分后第一个星期六为何氏子孙扫墓祭拜祖先活动日。</div><div>村有游灯的习俗。游灯就是正月的接神仪式,每年正月十五日早上,村里的男子都会敲锣打鼓到附近各村的庙里请回神像到村庄的灯棚,给村庄里的村民们祭拜。</div><div>游神仪式是游灯的重要内容。附近的山心、塘里园、垭头都是十五这一天为年例,接神的人敲锣、打鼓、舞狮,扛着神像到各村进行巡游。每到一村,村民们准备三牲,争相迎接,抢着到神像面前跪拜许愿,祈求新年万事如意,出入平安,发财添丁,拜谢诸神庇佑、赐福,经商者一本万利,老人添福添寿,少年学业进步,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等。</div><div> 传说100多年前村庄里本来人丁兴旺,有800人左右,但却发生了一次鼠疫,祸及全村。由于当时医学水平不高,村民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村民陆续死亡,最终只剩下几户人家,十多口人。</div><div><br></div> <h3>丽岗镇丽岗村委会</h3><div>龙西埇村</div><div><br></div> <h3>村全景图(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龙西埇村,位于丽岗镇西部,距离镇政府约1.4公里。东至圩地村、扫杆坡村,南至朱玉村,西至朱寨岭,北至垭头村。该村落约始建于1882年,因原系招姓人氏居住,张姓为招姓亲戚,后来也搬来定居;曾姓为张姓亲戚,随后也搬到该村定居而形成村落。该村庄原名龙嘶埇村,解放后改为现在的龙西埇村。</h3><div>该村山清水秀,属于山间谷地,西部为南斋岭,东部是尖岗岭,中间是一片肥沃的平原。周边有尖岗岭、南斋岭、朱寨岭等山岭,海拔最高达241米。一条小溪从村边经过,北面有北庄水库。清朝(1882年),属高州府化州。民国时期,属化县尖岗乡。新中国成立后,属化县尖岗乡。1953年,属化县四区山尾乡。1963年,属化州县镇安区镇安公社。1987年,属化州县镇安乡。1989年,属化州县丽岗镇丽岗管理区。1994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管理区。2000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行政村至今。</div><div>世居姓氏有招姓、张姓、曾姓、林姓。最早定居在该村的是招姓,约于1882年从何地迁来不详;张姓是招姓的亲戚,于</div><div> </div><div>733年从<dd1>湖北襄樊市迁移至广东曲江、番禺,后迁移至化州高瑯,<startplace>约于1882年从化州高瑯迁来此地;曾姓为张姓亲戚,也随后迁来此地居住;林姓何时何地迁来此居住不详。</div><div>2015年末,村有户籍人口917人。其中,男性475人,女性442人;80岁以上31人,最年长者年龄92岁,男女均有;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有585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317人;农村留守儿童15人;实际在村人口600人。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有10人。世居居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div><div>该村土肥地阔,适宜种植各种热带作物,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植红薯、花生等;同时发展养猪、养鱼、养三鸟等养殖业;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或经商。目前,村民主要收入为农业生产。村里自然资源主要是朱寨岭,根据自然条件,村民依山发展,已在山上种植连片丰产林,林业已成为村民的一大收入。村里传统节日有年例(正月十四)、五月初五、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初九等;传统美食有白切鸡、粽子、簸箕炊等。</div><div> 1968年通电话,1975年通电, 2000年通自来水,2009年通网络。2014年,村道实现硬底化水泥公路。省道S285线经过村边。</div><div><br></div> <h3>村道(林跃、朱翠峰、张春民, 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主要家谱、族谱有:张泳中于2013年纂修的《张氏族谱》和曾姓于2013年纂修的《曾氏族谱》;主要家训是曾氏家训,其内容出处是:人之读书,务必摒弃恃才傲物的恶习,将修德做人放在第一位。</h3><div>村内主要宗族活动有:每年春分后第一个星期六集中祭拜先祖,外出务工人员一起回来参加祭拜活动。</div><div>该村的新安社庙,始建于清朝初年,重建于1993年,庙内供奉神灵为土地公、土地婆、上帝、先锋、观音,每逢诞日,念经祭拜,擂鼓鸣钟,燃放鞭炮,以祈求人丁兴旺、财源广进、风调雨顺。</div><div>村有游灯的习俗。游灯就是正月的接神仪式,每年正月十四日早上,村庄的男子都会敲锣打鼓到庙里把神像请回到村庄的灯棚;同时,也到邻近的各村庙里将供奉的土地公、土地婆、先锋、观音等神像金身也请回到村庄的灯棚里,给村庄里的村民们祭拜。附近的塘午、清风垌、大路埇都是十四这一天为年例,接神游完一村又一村,当日,每个村庄人山人海,络绎不绝,老老少少都到神像面前跪拜许愿,祈求新年添丁发财,拜谢诸神庇佑、赐福,希望新一年里万事如意,一帆风顺,经商者一本万利,老人福寿齐全,少年学业进步,年轻夫妇多子多福等。</div><div>1976年9月,村里经历了史上最严重的洪灾,当时一场特大的暴雨致使山洪暴发,淹没了村里约6.7公顷农田,田里的作物全部被毁,村民损失惨重。</div><div><br></div> <h3>丽岗镇丽岗村委会</h3><div>清风垌村</div><div><br></div> <h3>村全景图(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清风垌村,位于丽岗镇北部,距离镇政府约2.3公里。东至南山寺,南至塘午、大路埇,西至南斋岭,北至林村。传说古时候该村有一棵树叫清风树而取名清风垌。该村始建于崇祯15年(1642年),因董氏裔孙董芳声(当时任西粤湖广臬司),被土匪追杀,逃到本地一间寺庙里躲在神像后面,才避过一劫,后来在此地定居,发展壮大而形成现在的村落。</h3><div><br></div> <h3>村中正在建设的住宅楼(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该村属于山间谷地,山清水秀,西部为南斋岭,东部是尖岗岭,中间是一片肥沃的平原。周边的尖岗岭、南斋岭,海拔最高达241米。 一条小溪从村北面经过,直通北庄水库。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属高州府化州。清朝,属高州府化州县。民国时期,属化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化县。1956-1957 年,属化州县南盛公社朱玉大队。1958 年,属化州县镇安公社丽岗大队。1994 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管理区。2000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行政村至今。</h3><div>世居姓氏为董姓,1264年从湖北省江夏(即今武汉市江夏区)迁移到广东省化州市下塘尾村,崇祯15年间(1642年),从化州下塘尾村迁移至此。</div><div><br></div> <h3>村道(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div> <h3>2015年末,村户籍人口495人。其中,男性275人,女性220人;80岁以上20人,最年长者年龄93岁,为男性;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约445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35人;农村留守儿童15人;实际在村人口460人。世居居民均为汉族,广府系民,使用粤方言。</h3><div>该村土厚地肥,雨量充沛,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植红薯、花生等;同时发展养猪、养鱼、养三鸟等养殖业;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或经商。村里自然资源主要是尖岗岭和花岗岩;特色农产品有竹头红番薯。这种蕃薯最特别之处就是甜!如蜂蜜般甜,煮熟后一剥开皮,里面的汁就会顺着手指流下来,可以看到薯体都是半透明状的。</div><div>村里传统节日有年例(正月十四),传统美食有年例白切鸡、粽子、簸箕炊等。</div><div> 1973年,该村开始通电,是丽岗镇较早通电的村庄。1968年通电话,2000年通自来水,2009年通网络。2014年,村道实现硬底化水泥公路。省道S285线经过村边。丽岗小学、丽岗中心幼儿园、晓辉文化广场是附近几个村庄的公共设施。村中的适龄儿童主要就读于丽岗小学。</div><div> 现存祠庙有2座。一是晏堂庙,该庙始建于崇祯年间,重修于清朝年间,重建于1991年,属砖瓦木建筑结构,占地面积250平方米。该庙宇坐西向东,内设前后厅,中间一天井,后厅摆放祖先神像供后人祭拜。二是见龙庙,重修于2012年,占地面积450平方米,该庙坐南向北,红砖砌墙,钢筋水泥盖顶。分前后殿,中间设有天井;庙内是整体空间,空阔明亮,内墙三面贴有瓷画,正中央神台摆放着祖先神像供后人祭拜。庙内供奉神灵为观音、文昌、宫皇道主、玉皇大帝、十八罗汉、先锋、罗大人、冯大人、周大人等大神。每逢诞日,念经祭拜,擂鼓鸣钟,燃放鞭炮,以祈求丁财两进、生意兴旺、万事如意。</div><div>村中具有代表性的楹联有:“织谦偿债、种杏成林”书出于汉朝,现存于董氏族谱中。主要家谱、族谱有2009年纂修的《董氏族谱》。</div><div>村中主要宗族活动有:每年春分后第一个星期六祭拜先祖并扫墓,外出务工人员一起回来参加祭拜扫墓活动,祭祖完毕后,族人在村中集体聚餐。</div><div>村民民间信仰场所是晏堂庙和见龙庙。村民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正月十四、三月十五、四月初八、七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十五、十月十八、十二月初八,共9次集中参与宗教或民间祭神活动。</div><div>村中传统年例习俗为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当天村中家家户户准备好白切鸡、扣肉、海鲜等美味佳肴迎接亲朋好友。晚上,有粤剧团、轻音乐等演出,亲朋好友欢乐通霄。</div><div>年例当日最热闹的是游灯。游灯是村中民族特色项目,是村中年例的接神仪式。每年正月十四日早上,村庄的男子都会敲锣打鼓到庙里把神像请回到村庄的灯棚;同时,也到邻近的各村庙里将供奉的土地公、土地婆、先锋、观音等神像金身也请回到村庄的灯棚里,给村庄里的村民们祭拜。附近的塘午、龙西埇、大路埇都是十四这一天为年例,当日,青年们扛着神像一村又一村巡游,每个村庄的老老少少都到神像面前跪拜许愿,祈求新年丁财两旺,拜谢诸神庇佑、赐福,希望新一年里如意吉祥,各行各业一帆风顺,经商者一本万利,老人添福添寿,小孩快高长大,未婚男女早觅佳偶等。</div><div> 据村民回忆录,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镇安人民公社发动丽岗、朱玉、硃砂大队全体群众筑起北庄水库,面积约6.7公顷;同年修了一条水渠,连至丽山、丽岗、朱玉、硃砂、低坑大队,使以上大队的农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年年有所提高。1976年发生一次历史以来最大的洪灾。1978年在镇安公社的号召下,全公社的广大社员修筑排洪江河一条,即塘里园红花桥至博青水闸,长约4公里。同年,本村村民在儒词垌筑建一条排洪坝高4米,长70米。</div><div> 村里历史底蕴厚重,其开基始祖董芳声(1612—?)名震一方。董芳声,号密勿,其出身书香门第。明朝末年,社会动荡,董芳声虽然是一介儒生,但却毫不犹豫地投笔从戎,南征北战。</rwname>崇祯15年(1642年)任殿下四品侍官,深得吴三桂的信任,随之转战南北,战功赫赫。随后任西粤湖广(广东、广西、湖南等处)臬司(按察使),时西粤为边陲之地,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极为困苦。对此芳声以法治乱,制定经济、文化教育的措施,使西粤社会经济大为改观。因靖乡有功,董芳声被朝廷荐为湖广臬司。后来官场上尔虞我诈的现象日渐浓重,其厌恶之极,不愿继续成为清廷之臣,遂挂冠告老还乡,回故里清风垌居住,为清风垌村开基祖。由于其任军政期间多次受到嘉奖,财产计有万石之多,回乡后,“轻财重义,好施胜德”,先后捐资建设“书院”,捐资创建丽岗圩、修路、建桥等,每逢灾荒,皆捐资除民疾苦,状元林召棠称他:“敦敏荐学,耿介宽宏。”有“岭南七子”之称的程可则称他:“位至将相,才猷练达,品调过人,不沾沾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为伟人杰士。”</div><div><br></div> <h3>丽岗镇丽岗村委会</h3><div>山心村</div><div><br></div> <h3>山心村全景图(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山心村,位于丽岗镇西北部,距离镇政府约3公里。面积约0.5平方公里。东至塘里园村,南至省道S285线,西至南斋岭,北至塘午村。该村何氏先祖于1782年从化州茭竹迁移园桥头再分枝山心村聚居而形成村落。</h3><div>该村坐落于山间谷地之中,周边有桶冲岭和南斋岭,地处两座大山之间的一块平坦的谷地上,附近主要山岭有尖岗岭和南斋岭,最高海拔245米;村的北边有红花河和汤狗河,附近有北庄水库。清朝(1782年),属高州府化州县。民国时期属化县尖岗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化州县尖岗乡。1956-1957年,属化州县南盛公社朱玉大队。1958 年,属化州 县镇安公社丽岗大队。1994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管理区。2000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行政村至今。</div><div>世居姓氏有陈姓、何姓。陈姓,在宋绍兴六年汉观(始祖)由浙江宁波鄞县假村,任雷州府通判,因金人割据中原,便定居化州博龙,有儿子都良、都定,都定迁住科头,到九世性祖从坡头迁博青科头居住,万历年间,十五世汝经从博龙科头迁往尖岗堂午,到了嘉庆年间,二十二世远谟公由堂午村迁往村南0.5公里的山心村东边居住。何姓于1782年从<endplace2>化州石龙茭竹迁移至园桥头后迁移至此。</div><div><br></div> <h3>村貌(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2015年末,山心村户籍人口498人。其中,男性270人,女性228人;80岁以上10人,最年长者82岁,为女性;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471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20 人;农村留守儿童7 人;海外留学人员2人;实际在村人口478人。世居居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h3><div>村中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植红薯、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时发展养猪、养鱼、养三鸟等养殖业;部分村民经商和经营手工业。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工资性收入。特色农产品有竹头红番薯。竹头红番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有“长寿食品”之誉。</div><div>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白切鸡(农历正月十五)、粽子(端午节)、簸箕炊(农历七月十四)等。</div><div><br></div> <h3>村道(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 1973年开始通电,是丽岗镇最早通电的村庄之一。1968年通电话,1991年通自来水,2009年通网络, 2012年村道实现硬底化水泥公路。丽岗至丽山的乡道从本村经过。</h3><div>现存宗祠有何氏宗祠。该祠始建于1949年,重修于2014年,占地面积350平方米。传统建筑有垭头庙,此庙始建于1941年,重修于1976年,重建于1997年。其他传统建筑有社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重修于2007年。主要族谱有何锡兴于1990年纂修的《何氏族谱》;陈吴幸于2008年纂修的《堂午新村陈氏房谱》。主要家训是:1.敬养长辈、抚养儿女;2.本族男女不出五伏(五代不符法婚);3.九流三教来历不明所生子女不得入族。陈姓先祖汉观元朝定居博龙开基立业时制定。</div><div>村中主要宗族活动有:每年清明村民集中扫墓一次,外出务工人员一起回来参加祭拜活动,并聚餐。</div><div>村民一年中有6次参与宗教或民间祭神活动,具体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另设立几个诞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先锋、二月二十二土地公、三月十五周大人、七月七日康王、七月十五冯大人)。</div><div>村有游灯的习俗。游灯就是年例的接神仪式,每年正月十五日早上,村里的男子都会敲锣打鼓到附近各村的庙里请回神像到村庄的灯棚,给村庄里的村民们祭拜。</div><div>游神仪式是游灯的重要内容。附近的六院、塘里园、垭头都是十五这一天为年例,接神的人敲锣打鼓扛着神像到各村进行游神。游神期间,每到一村,村民们都到神像面前跪拜许愿,热闹非凡。</div><div> 据村民回忆录,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镇安人民公社发动丽岗、朱玉、硃砂大队全体群众筑起北庄水库,面积约6.7公顷,同年修了一条水渠,连至丽山、丽岗、朱玉、硃砂、低坑大队,使以上大队的农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年年有所提高。1976年发生一次历史以来最大的洪灾。1978年在镇安公社的号召下,全公社的广大社员修筑排洪江河一条,即塘里园红花桥至博青水坝,长约4公里。同年,本村村民在儒词垌筑建一条排洪坝高4米,长70米。有效解决了当地农田的灌溉问题。</div><div> 主要人物有陈劲锋(1937.9- ),主任医师,曾任化州市人民医院院长、化州市卫生局局长等职务。主要研究成果有《索蛇注射的制法及治疗观察》、《脑出血130例临床分析》、《急性心肌梗塞的抢救》等。获得当代中医医药学精英奖;世界传统医学名医,中西结合学会百名杰出会员及99年学术成果奖;化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两次获得化州市人民政府记功奖励。在《广东医学》、《广西医学》、《国外医学、内科分册》等刊物发表学术著作多篇。他创办化州卫校,为化州医学界培养出数百名医药人才。</div><div><br></div> <h3>丽岗镇丽岗村委会</h3><div>塘里园村</div><div><br></div> <h3>塘里园村全景图(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塘里园村,位于丽岗镇西部,距离镇政府约1公里,面积约0.3平方公里。东至塘田村,南至六院村,西至山心村,北至婆利山村。该村于1782年何氏先祖从化州茭竹迁移原园桥头分枝塘里园村聚居而形成现在的村落。</h3><div>该村山清水秀,坐落于尖岗岭和南斋岭两大山脉之间,村周边是一片平坦的谷地,主要山岭有尖岗岭、南斋岭等山岭,最高海拔241米。村的西北面有北庄水库,村边的汤狗河与赤坎山心流向的河流交汇成红花河。清朝(1782年),属高州府化州县。民国时期,属化县尖岗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化州县尖岗乡。1956-1957年,属化州县南盛公社朱玉大队。1958 年,属化州 县镇安公社丽岗大队。1994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管理区。2000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行政村至今。</div><div><br></div><div><br></div> <h3>村道(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该村革命烈士何裕尧(1923—1947)1945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曾任新四团指导员,1947年4月在高州城壮烈牺牲,年仅23岁。他是村里人的骄傲,是村里新一代学习的榜样;他的事迹为村人世世代代传颂。</h3><div>村中有古桥红花桥一座,约建于清朝末年,位于红花垌红花河水捞岭脚下,长15米、宽3米。该桥属于石拱桥,由片石、糖灰砌筑而成。</div><div><br></div> <h3>丽岗镇丽岗村委会</h3><div>塘田村</div><div><br></div> <h3>塘田村全景图(林跃、朱翠峰、张春民, 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塘田村,位于丽岗镇东北部,距离镇政府约0.5公里。东至塘坑村、南至浩村,西至六院村,北至圩地村。约于清朝初年(1846年)从平定马力村搬迁至此,形成现在的村落。 </h3><div>该村坐落于尖岗岭山脚下,属于山间谷地中的平原地带,附近主要山岭有尖岗岭、南斋岭,最高海拔241米,在村的北部有北庄水库。清朝(1846年),属高州府化州县。民国时期,属化县尖岗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化州县尖岗乡。1956-1957年,属化州县南盛公社朱玉大队。1958 年,属化州 县镇安公社丽岗大队。1994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管理区。2000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行政村至今。</div><div><br></div> <h3>塘田村一景(林跃、朱翠峰、张春民, 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世居姓氏为何姓。元朝时期(1333年)从福建迁移至顺德县黄连村,1605年迁移到化州平定马力村,1846年从化州平定迁移至此。</h3><div> 2015年末,塘田村户籍人口120人。其中,男性58人,女性62人;80岁以上3人,最年长者年龄87岁,为男性;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78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42人;实际在村人口78人。世居居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div><div><br></div> <h3>村中新楼(林跃、朱翠峰、张春民, 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该村土地肥沃,雨量充沛,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植红薯、花生等;同时发展养猪、养鱼、养三鸟等养殖业;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或经商。村中特色农产品有竹头红番莳,这种蕃薯冬种春收,每年隆冬的季节就开始进行栽培,到次年三月末四月初,生长期约6-7个月时间,一年只产一次,时间短,产量低。由于竹头红蕃薯的产量不高,味道鲜美,很受食客欢迎,在附近很有名气,十分畅销。村里自然资源主要是尖岗岭和花岗岩;村里传统节日有年例(正月初九),传统节庆美食有年例白切鸡、五月初五包粽子、七月十四做簸箕炊等。</h3><div> 1980年通电,1985年通电话, 2005年通自来水,2012年通网络。2001年,村道实现硬底化水泥公路。省道S285线、乡道丽赤线经过村边。</div><div>主要传统建筑有塘田土地庙,此庙始建于1860年,重建于2006年,是村中的主要宗教场所,庙中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麒麟王,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土地公华诞、农历十一月初二土地婆华诞村民都在庙中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人丁兴旺、财源广进、事事如意。主要族谱是何金明于2014年纂修的《东山何氏族谱》。</div><div>本村民族特色是游灯。游灯就是正月初九年例日的接神仪式,当日,村里的男子都会敲锣打鼓到庙里接回神像到村庄的灯棚,给村庄里的村民们祭拜,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添丁发财、大富大贵。</div><div> 据村民回忆录,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镇安人民公社发动丽岗、朱玉、硃砂大队全体群众筑起北庄水库,面积约6.7公顷;同年修了一条水渠,连至丽山、丽岗、朱玉、硃砂、低坑大队,使以上大队的农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年年有所提高。1978年在镇安公社的号召下,全公社的广大社员修筑排洪江河一条,即塘里园红花桥至博青水坝,长约4公里。同年,本村人民在儒词垌筑建一条排洪坝,高4米,长70米。</div><div><br></div> <h3>丽岗镇丽岗村委会</h3><div>塘午村</div><div><br></div> <h3>塘午村全景图(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塘午村,位于丽岗镇西部,距镇政府约2公里,面积0.2平方公里。东至婆利山村,南至山心村,西至南斋岭,北至清风垌村。陈姓先祖汝经从博龙科头迁居堂午时,有儿子维吉、维迪、维胜三个,便建房一座,上中下三座,三个儿子同居一个大院,坐午向子,堂上三点代表三儿,故取名堂午。解放后改为“塘午”。约于嘉庆年间迁此立业而形成现在的村落。 </h3><div>该村山青水秀,坐落于尖岗岭和南斋岭两大山脉之间,村周边是一片平坦的谷地,属于山间谷地中的平原地带。主要山岭有南斋岭和尖岗岭,最高海拔241米。村的东北方向有红花河、汤狗河和北庄水库。清朝,属高州府化州县。民国时期,属化县尖岗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化州县丽岗乡。1956-1957年,属化州县南盛公社朱玉大队。1958 年,属化州县镇安公社丽岗大队。1994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管理区。2000年,属化州市丽岗镇丽岗行政村至今。</div><div><br></div> <h3>村道(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世居姓氏为陈姓,陈姓先祖早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从浙江迁移到广东省化州县博龙科头,嘉庆期间从科头迁移至此。</h3><div> 2015年末,村有户籍人口485人。其中,男性247人,女性238 人;80岁以上28人,最年长者年龄103岁,为女性;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344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128人;农村留守儿童13人;实际在村人口357人。世居居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div><div>该村土地肥沃,雨量充沛,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植红薯、花生等;同时发展养猪、养鱼、养三鸟等养殖业;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或经商。村里自然资源主要是尖岗岭和花岗岩;特色农产品是红薯,别名竹头红,远近闻名。“竹头红”番薯又名“红藤儿”,是丽岗镇著名土特产,主产区是丽岗镇尖岗岭脚下的尖岗、丽山、丽岗三个村委会,其中以该村的"糖果登"约30亩土地出产的最为纯正。村里传统节日有年例(正月十四)、春节、五月初五、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九等,传统美食有年例年例白切鸡、初五包粽子、七月十四做簸箕炊等。</div><div><br></div> <h3>村景一角(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 1968年通电话,1973年通电, 2000年通自来水,2009年通网络,2014年,村道实现硬底化水泥公路。省道S285线、乡道丽赤线经过村边。村中建有塘午文化广场。</h3><div>村中曾有陈氏宗祠,始建于清朝道光丙戌年,于文化大革命时被拆除。</div><div>主要族谱有陈子占于1998年纂修的《陈氏族谱》;主要家训是: 1.敬养长辈、抚养儿女;2.本族男女不出五伏(五代不符法婚);3.九流三教来历不明所生子女不得入族。</div><div>村里每年清明集中祭拜先祖,外出务工人员一起回来参加祭拜活动,大家聚餐吃饭。</div><div><br></div> <h3>村中见龙社庙(林跃、朱翠峰、张春民,摄于2016年)</h3><div><br></div> <h3>其宗教场所见龙社庙,始建于清朝,重建于2007年,供奉神灵为罗、冯、周三相大人、先锋、文昌诸神。每逢诞日,村民集中念经祭拜,擂鼓鸣钟,燃放鞭炮,以祈求人丁兴旺、财源广进、风调雨顺。当地居民一年中有一次参与宗教或民间祭神活动,具体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当天早上,村庄的男子都会敲锣打鼓到庙里就回神像到村庄的灯棚,给村庄里的村民们祭拜,然后每条村庄进行游神。日间游神,晚上游灯,由筹备庆诞的首事发动居民募捐经费,各村各境的神集中在一起,神轿有时多达十几乘,香烛焚于轿前,道士、神童伴于轿前,香案台摆满香烛宝帛,拜神台摆满牲仪,多达数台,彩旗引路,狮班跟随,锣鼓不断,各门各类的灯,队伍长达数里,处处皆灯,鼓乐手齐奏,锣鼓声、弦歌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村庄上空。此外还请大戏(粤剧)、电影、轻音乐等,欢乐通霄达旦,每家挤满亲朋戚友,观灯的,看戏的,不计其数。</h3><div><br></div>